三 訪俠

關燈
,并還拿話把他套住,跟着又送一千兩銀子程儀。

    昌壽付之一笑,程儀也不退回,全拿來送了跟他辛苦多年、辦事忠實細心、志同道合、貌似鄉愚的一個年老落魄幕賓,和一個從中舉後便追随不舍、表面像是長随、實是由窮途中救來的患難之交,另外還有兩個新用的書童。

     昌壽隻有一子,随衙讀書,年才十五,名叫楊沂。

    本意父子二人同返間中故鄉,餘均遣散。

    前說四人,幕賓年老思鄉,拿了程儀揮淚而别。

    新用兩人家在本地,雖感主人恩義,此去回鄉無事可做,經昌壽一勸,也都送出郊外為止。

    昌壽做了将近十年的官所積隻二百多兩銀子,那一千兩程儀老幕賓最多,送了六百,新用兩人每人五十兩,隻那長随名叫時和,昌壽所送三百兩銀子雖然收下,毫未推謝,人卻說什麼也不肯離去。

    昌壽因他十年相随,教他讀書頗多,文理通順,頗有才幹,又會一點武藝,不願耽誤他的前途,始而婉言辭謝,後并假怒堅拒,時和似因昌壽使其難堪,一怒而去,走時人都未見。

     楊沂覺着此人不應如此,昌壽歎道:"我兒你哪知道,此人是個血性男子,這等走法十九含有深意。

    事出意料,我真不該操之過急。

    我恐他暗中跟來,比較明的同路反更使他寂寞呢。

    "楊沂知道時和最是忠義,也覺父親料得不錯,哪知走了兩天始終不見人影,父子二人頂好對方激怒不來,也未在意。

    走時中元将近,第三天便是十五。

    方想本年燈會必有變故,過了兩天,路上聽說,這場燈會非但平安度過,并還化敵為友,成了一家,雙方勢均力敵,又經準備多日,各以全力相拼,會合之後越發盛極一時,繁華富麗之景實非言語所可形容。

    并因成大忠調度得好,一個受傷的也沒有。

    但那勞民傷财、人力物力之耗費為數之大簡直驚人。

    昌壽父子慨歎了一陣重又上路。

     因老家是在四川間中左近,歸途是由省城東南起身,想經隴西天水再由秦嶺入川。

     這日行經鞏昌府,想起前在景泰任上交一義士,曾說他家住安定(現名定西)南城外七裡莊。

    有一昔年在京城相識的同年舊友周興渭,也是一個看破世情、歸隐故鄉的散館翰林,大家都是窮朋友,在京時又住同院,交情甚深,曾說安定昔年出過兩位隐名大俠,奇迹甚多,前交異人雖說從小在外流浪,專管人間不平之事,故鄉便在安定會甯交界華家嶺深山之中,與所說有關。

    愛子楊沂聰明好武,從小強健多力,平日便喜放了書本不讀,去向時和偷偷學武。

    先想他讀書求名,屢戒不聽,自從辦理兩次赈災,見到兩次異人,越發想練武藝。

    那異人也曾答應将來傳授,隻為彼此忙于赈災,對方形蹤飄忽,又無幫手,隻在災民中選出二三百個壯漢,聽他随時調度,搬運錢米,忙得不可開交。

     可是此人神通廣大,每次由外回來定必帶有大批錢米,赈糧從未斷過,自己隻照他所說專心領頭調配,官民合力一同辦理。

    内有兩個劣紳表面捐助,暗中侵吞,哪知對方神目如電,無論何人稍微舞弊立時知道,暗中警告,不消多日,好人固是格外出力,壞人也都斂迹悔過,改變過來。

    表面雖說官家出面領頭勸募辦赈,為此還得了極好名聲,受到上司嘉獎,民心敬愛,實則此人出力最多。

    尤其是他由各地捐募來的銀米财物,為數之多說起驚人,每一想起,書生無能,因人成事,坐享虛名,便覺慚愧。

     愛子楊沂對于此人更是五體投地,敬若天神。

    因見武功真好的人有這大用處,對于兒子練武也就不再禁止,未次相見本有拜師之意,不料大水剛退,災情大減,人民在他指點之下好些都在重建家園,開墾荒地,眼看人心快要安定,此人忽然失蹤。

    隔不一月官差便來捉人,說他是個有名飛賊,幸而事前因他不肯說出名姓,老百姓背後不是叫他恩人,便是取上好些外号,看去貌不驚人,身無長物,所捐财物偏是那麼來得容易,為數又多,更不肯和人見面,心早生疑,并還受過他的囑咐,事前有了準備,老百姓又對他愛護,假作癡呆,将來的官差軟硬兼施擋退回去,由此便未見面。

    人民絕口不談,連自己暗中訪問都不肯說實話,也不知重傷養病的話是真是假。

     調任首縣之後,上司幾次探詢,都照預先想好的話回複,雖未洩漏他的真情,始終不知下落。

    愛子卻說此人決不會死,屢次想往尋訪,均恐走洩機密,于他不利,欲行又止。

    起身時愛子還曾力請,自己也急于想見此人,探明他的音信,難得安定有此老友,這高本領的異人以前又曾談過那另兩位異人的奇迹,雙方必有淵源。

    他是本地人,許能知道幾分。

    好在自己已無仕宦之志,連批文都不等便棄官而去,這樣昏庸殘暴的官場,也決不想叫兒子再求什麼功名,轉不如聽其心志,學成本領,還可多救點人。

    好在無官一身輕,父子二人共隻一肩行李,足可随意行止,前面不遠便是安定,何不就便訪問,看看周興渭,可知此人下落來曆。

    就是兒子不能拜師,這樣義俠之士得到一點平安信息也可放心,主意打定,便即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