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訪俠
關燈
小
中
大
楊昌壽想了一想,微笑答道:"多謝老夫子的盛意,昌壽為民請命,有心無力,十年讀書全無用處,此時業已醒悟,覺着在此情勢之下,無論官大官小,除卻昧着良心迎合上司、巴結敷衍、等候升官發财而外,決不以官家之力為百姓盡點心力,這樣的官做它何用。
先父原是一個老農,因受富戶盤剝,差役欺淩,悲憤而死。
臨終遺命要我用心讀書,做官之後好代人民做主,出他和許多百姓的一口怨氣,使所到之處人民過點好日子。
并還說到,官要越大越好,如做貪官污吏,學了人家的樣欺壓百姓,便不是他子孫。
先在景泰任上,我雖覺着遇事不能順心放手,還不像現在這多管頭。
身為地方官,一個廟會都禁不了,這官做它作什?假定暫忍一時,照府尊老年兄所說,等自己做了大官再照心願行事,恐也未必有此指望。
再聽老夫子一說,想起這幾年來做官的經曆和一切官制法令,以上淩下,不問是非善惡,均要迎合上官個人喜怒利害來定,以及種種使人有力難施的悶氣,照此形勢,我便做到老,甚至内而宰相中堂,外而封疆大吏,照樣混到老死為止,多大心力也無從施展。
"我既不能做那日常違背良心、專做應聲蟲、已結上官、迎合巨室的貪官俗吏,更不忍違背先父臨終以前的遺命。
我一想起他老人家受那富家和衙門差役的兩重惡氣,傷病交作,死時之慘,我真悲憤難安。
反正一樣受氣,索性回去耕田,還我本業。
雖然沒有宦囊,家隻十餘畝祖傳薄田,至多再去受富家和差役的氣,決不至于上面受人欺淩,下面還要不論是否本心都要奉行公事,再去欺淩百姓,使先父九泉之下更加悲憤。
請轉告憲台大人,老夫子方才的口氣我已聽明,我雖有些同年在當道,自家也是散館翰林,親戚做大官的雖然沒有一家,師友同年卻不在少,但是我想天下老鴉一般黑,他們至多為了友情仗義不平,讀書專為做官還是一樣,便他們本人遇到我這樣下屬,也未必能有一個例外。
既非我的同道,以後和他來往也是多餘。
單論師友淵源、詩文知己,與世道人心何益。
家無餘田,與之交往反倒誤我耕耘,我已決定從此脫離宦途,長為農夫沒世,所願未成,隻以為恥。
目前既不會用他沽名釣譽,顯我做骨清風,為民請命,将來發生事變更不會說我預識先機,早有遠見,并還為此棄官而去,博那虛名。
我隻作為因病辭官,與人無關,不留一點痕迹。
如其有心為難,将我下獄也是聽便,好在我向來每一到任天天準備交代,又向不帶家眷,如蒙早派賢能接替,容我一肩行李早日回鄉便感盛情了。
" 另一幕賓也趕了來,知他出了名的書呆子,從不派什官差下鄉,遇到官事都是輕車簡從,帶上兩三人。
稍小一點的事都是自往審問,輕不押人。
無事便往民家串門,随便閑談,一點官威沒有。
人民十九和他相識,親如家人,無話不談、甚而做過壞事的人都不隐瞞,隻要對方直言無隐,不加欺騙,從此不犯舊惡,決不過問。
前在酒泉任上做了三年縣官,鬧得衙中差役紛紛辭退,他也從不利用官法強留。
并說,照我這樣做法你們無法作弊,當然要謀生路,去隻管去,到了鄉間如敢倚仗官勢和舊日惡習欺人,隻比常人還要加倍治罪。
結果鬧得衙中人都走光。
後被百姓知道,争先自往輪流應役,偶然坐堂問案,都是鄉民充當臨時差人,官司和解的居多。
他也政簡刑輕,極少坐堂,難得用到差役,無關重要的事都是兩造自來,連他一起坐在堂前石階或是花樹之下評理,均各心服意滿而去,至多兩三堂便可完結。
監牢中常時空無一人,偶有個把不老實的刁民與人興訟,禁不住站堂的臨時差役和旁邊觀審的都是當地百姓,是非曲直、虛實真假多半曉得,官又聰明細心,善于開導,衆人對官親熱愛護,均敢說話,稍微一問立時分曉。
人都對他敬愛,"不忍欺騙,遇到田裡有什出産,常時成群結隊與他送去,推辭不掉,便合在一起大家平分,或是官民同樂。
遇到年節令時聚在一起,高高興興飲食說笑上一天。
可是他那麼一個小縣,從來無人欠糧,從到任半年後便沒有了盜賊,官與民簡直成了一家。
調任之時人民說什麼也不讓走,後經再三勸告,說景泰旱災已成,上憲為他善于辦赈,特地調去,還要回來,結果仍是偷偷溜走才得起身。
到了景泰,地方雖然要大得多,做法也與前不同,官與民仍是成了一體。
最難得是旱災之後跟着一場大水,除上流決口水來太快,當時淹死的人而外,真餓死的簡直沒有幾個,清官能吏之名全省皆知。
自己早料這類人剛直倔強,未必聽話。
東家和撫台偏因一時好奇,想試試他的本領,迎合朝廷之意,先調他的首縣,不料到任不久便發生此事。
聽口氣還是同寅再三勸告,方始先上密禀,照他為人也許早就發出告示,嚴加禁止,甚而押上幾個會首和廟中和尚都在意中。
這樣呆子留在本省也是讨厭,難得去志甚堅,并還沒有絲毫報複之意,立将話頭改變,一口答應
先父原是一個老農,因受富戶盤剝,差役欺淩,悲憤而死。
臨終遺命要我用心讀書,做官之後好代人民做主,出他和許多百姓的一口怨氣,使所到之處人民過點好日子。
并還說到,官要越大越好,如做貪官污吏,學了人家的樣欺壓百姓,便不是他子孫。
先在景泰任上,我雖覺着遇事不能順心放手,還不像現在這多管頭。
身為地方官,一個廟會都禁不了,這官做它作什?假定暫忍一時,照府尊老年兄所說,等自己做了大官再照心願行事,恐也未必有此指望。
再聽老夫子一說,想起這幾年來做官的經曆和一切官制法令,以上淩下,不問是非善惡,均要迎合上官個人喜怒利害來定,以及種種使人有力難施的悶氣,照此形勢,我便做到老,甚至内而宰相中堂,外而封疆大吏,照樣混到老死為止,多大心力也無從施展。
"我既不能做那日常違背良心、專做應聲蟲、已結上官、迎合巨室的貪官俗吏,更不忍違背先父臨終以前的遺命。
我一想起他老人家受那富家和衙門差役的兩重惡氣,傷病交作,死時之慘,我真悲憤難安。
反正一樣受氣,索性回去耕田,還我本業。
雖然沒有宦囊,家隻十餘畝祖傳薄田,至多再去受富家和差役的氣,決不至于上面受人欺淩,下面還要不論是否本心都要奉行公事,再去欺淩百姓,使先父九泉之下更加悲憤。
請轉告憲台大人,老夫子方才的口氣我已聽明,我雖有些同年在當道,自家也是散館翰林,親戚做大官的雖然沒有一家,師友同年卻不在少,但是我想天下老鴉一般黑,他們至多為了友情仗義不平,讀書專為做官還是一樣,便他們本人遇到我這樣下屬,也未必能有一個例外。
既非我的同道,以後和他來往也是多餘。
單論師友淵源、詩文知己,與世道人心何益。
家無餘田,與之交往反倒誤我耕耘,我已決定從此脫離宦途,長為農夫沒世,所願未成,隻以為恥。
目前既不會用他沽名釣譽,顯我做骨清風,為民請命,将來發生事變更不會說我預識先機,早有遠見,并還為此棄官而去,博那虛名。
我隻作為因病辭官,與人無關,不留一點痕迹。
如其有心為難,将我下獄也是聽便,好在我向來每一到任天天準備交代,又向不帶家眷,如蒙早派賢能接替,容我一肩行李早日回鄉便感盛情了。
" 另一幕賓也趕了來,知他出了名的書呆子,從不派什官差下鄉,遇到官事都是輕車簡從,帶上兩三人。
稍小一點的事都是自往審問,輕不押人。
無事便往民家串門,随便閑談,一點官威沒有。
人民十九和他相識,親如家人,無話不談、甚而做過壞事的人都不隐瞞,隻要對方直言無隐,不加欺騙,從此不犯舊惡,決不過問。
前在酒泉任上做了三年縣官,鬧得衙中差役紛紛辭退,他也從不利用官法強留。
并說,照我這樣做法你們無法作弊,當然要謀生路,去隻管去,到了鄉間如敢倚仗官勢和舊日惡習欺人,隻比常人還要加倍治罪。
結果鬧得衙中人都走光。
後被百姓知道,争先自往輪流應役,偶然坐堂問案,都是鄉民充當臨時差人,官司和解的居多。
他也政簡刑輕,極少坐堂,難得用到差役,無關重要的事都是兩造自來,連他一起坐在堂前石階或是花樹之下評理,均各心服意滿而去,至多兩三堂便可完結。
監牢中常時空無一人,偶有個把不老實的刁民與人興訟,禁不住站堂的臨時差役和旁邊觀審的都是當地百姓,是非曲直、虛實真假多半曉得,官又聰明細心,善于開導,衆人對官親熱愛護,均敢說話,稍微一問立時分曉。
人都對他敬愛,"不忍欺騙,遇到田裡有什出産,常時成群結隊與他送去,推辭不掉,便合在一起大家平分,或是官民同樂。
遇到年節令時聚在一起,高高興興飲食說笑上一天。
可是他那麼一個小縣,從來無人欠糧,從到任半年後便沒有了盜賊,官與民簡直成了一家。
調任之時人民說什麼也不讓走,後經再三勸告,說景泰旱災已成,上憲為他善于辦赈,特地調去,還要回來,結果仍是偷偷溜走才得起身。
到了景泰,地方雖然要大得多,做法也與前不同,官與民仍是成了一體。
最難得是旱災之後跟着一場大水,除上流決口水來太快,當時淹死的人而外,真餓死的簡直沒有幾個,清官能吏之名全省皆知。
自己早料這類人剛直倔強,未必聽話。
東家和撫台偏因一時好奇,想試試他的本領,迎合朝廷之意,先調他的首縣,不料到任不久便發生此事。
聽口氣還是同寅再三勸告,方始先上密禀,照他為人也許早就發出告示,嚴加禁止,甚而押上幾個會首和廟中和尚都在意中。
這樣呆子留在本省也是讨厭,難得去志甚堅,并還沒有絲毫報複之意,立将話頭改變,一口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