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銀花明火樹 朗月耀星河
關燈
小
中
大
官親官眷賞燈玩月。
藩台夫人并為此事将河南巡撫的娘家老太太和兄嫂姨妹接來看會,便督府軍門也都接有遠近親友。
我和老年兄一樣,雖然做着本省首府首縣,都是懷着為國為民的心腸。
我二人又是同年至好,科甲出身,與風塵俗吏不同,不願巴結長官,使人民受害,無奈中元盂蘭盆燈會為多少年的惡習,由來已久,黃河兩岸人民又最迷信鬼神,所放河燈非但說是水中孤魂可受超度,河裡龍神也要出來欣賞,燈事如好便可免去明年水災,得慶安瀾。
其實去年的燈最為講究出奇,多而且好,今年便決了兩處口子,下遊千百裡内都成澤國,豈非笑話?無奈積習難返,遇到這類事發生必說天意,如非每年敬神,水災更大,再不便是決口是在别處,與當地無關,為了敬神才未波及,簡直無理可講。
"我們官卑言輕,公公婆婆太多,何況這些夫人太太、官親官眷正在起勁頭上,我們攔他高興,事情辦不到還要耽誤前程,豈不冤枉?真能拼舍一官達到自己心願,為了百姓也還值得,偏是絕對無望,就算上憲明白,也作不了那些老少夫人的主。
我看還是留得這一官半職,遇見機會還可為老百姓盡一點心,比較激于一時義憤,平白把十年寒窗、數千裡奔波勞碌、好容易得來的一點小功名輕輕送掉,于事無補,連将來想為黎民盡點心俱都絕望還好一點。
"不過他們鬧得這樣兇法,我們到底是地方官,隻管大吏縱容,本城紳富膽大妄為,事前勸告無用,出了亂子照樣要受連累處分。
我們事前常時禀告,專一請示,請老夫子們把禀帖做得婉轉一點,自将腳步站穩,隻是暗示形勢嚴重,不做一定主張,他們三大憲和将軍如其能納忠言,知道利害,隻要批示下來,我們立時雷厲風行,認真禁止。
否則不出事大家都好,出了亂子我們也有話說,捏着他們把柄,至多受點公過和輕微處分,不怕他不為弭縫擔承,再要把事鬧大,地方府縣業已據實幾次呈報,本城文武上憲一再不理,還不許人多管,朝廷知道隻有嘉獎,弄巧還可因禍得福,實比老年兄向上硬頂高明得多。
照你那樣,不問上憲聽與不聽,這些大姓巨室先被得罪。
"你做的又是首縣,以後這官如何做法?我二人如非同年老友,又是同寅至交,我也不會直言無隐。
做官的秘訣第一是要說的話行得通,上來先把上司得罪,你多愛老百姓,官先做不成也無從愛起。
" 楊昌壽雖覺同年好意,無奈天性梗直,自覺此舉每年浪費無量金錢,動不動還要死傷多人,實是民間大害,拼舍一官也非力争不可。
當時犯了書呆子脾氣,表面謝了指教,隻将内中妨礙官親的話頭改掉一些,連幕賓也未商量,自帶禀帖,當作一件機密大事,先見藩台密禀。
話還不曾說完,藩台是一個旗人,迷信而又懼内,先拍桌子大罵一頓,說:"你不敬鬼神,天誅地滅!尤其禀帖上面說,所謂龍神都是一些小蛇蟲豸,無知蠢物,亵渎神靈太甚!你參官回去,将船打翻,全家淹死,無什相幹;萬一龍王遷怒,明年發動水災,豈非萬死不足以蔽其辜?"當時便令回去聽參。
楊昌壽本由災區升遷首縣,素有骨氣,立被激怒,也反聲相抗,力陳利害,并說:"對方封疆大吏,本年遇到這重災情,當時不知發動急赈,事後又将災情隐蔽,以多報少,不知水退之後還有大量災民無衣無食,轉眼秋風一起,饑寒交迫,劫餘之民現已朝不保夕,像受旱災的徑川、慶陽兩州府縣更是赤地千裡,到處哀鴻,省城這許多的豪富紳耆,當此水旱災荒嚴重之際,不将有用之錢救濟災民,卻去巴結渺茫無知的死鬼小蛇,不知是何心肝!諸位文武大官任憑他們膽大妄為,養成驕奢淫逸、好勇鬥狠的刁惡風俗,不加禁止,反倒聽任官眷搭台賞玩,非但有失官體,也似有負朝廷付托之重,昌壽身為民牧,雖然官卑職小,斷無放棄職守之理!休說一官得失不足所計,隻要問心無愧,便是當時為了頂撞憲台摘印下獄,全聽尊便,公道自在人心,昌壽靜待後命便了。
" 藩台阿圖海本是近支皇室親貴,由禦前侍衛起家,年未四十便做了封疆大吏,雖是纨绔出身,因乃父現任兩江總督,所用兩個幕賓卻都是老公事,曾随乃父多年。
阿圖海奉有父命,最為尊重。
這兩人也真不負主人之托,樣樣留心,一聽戈士哈來說臯蘭知縣和主人争吵,忙即趕來偷聽,見阿圖海已要發令收監,知道楊令先任酒泉,頗得民心,連任三年,除去兩個土豪和一個坐地分贓的惡霸,這次在景泰任上連經水旱災荒,均能勸募富民,出錢出力,并還不避烈日大水,親身下鄉辦赈,不知怎會被朝廷知道,如非朝中有人,省城好些大官均不免于處分,雖将災情報輕掩飾過去,楊令勤政愛民業已簡在帝心,這才将他調任首縣,不久還要升遷。
未到任前雖因謠傳,他兩次辦災全仗飛賊暗助,并未查出實據。
上月剛巧迎合朝廷心意,密本奏保,越級升遷,忽然摘印下獄,公事上如何交待得過?對方又是科甲中人,同年甚多,不少當道,東家這等冒失,豈不惹出事來?忙将平日約定的暗号發出。
阿圖海一見心腹下人借送鼻煙走進發出暗号,知道把事做措,盛氣頭上還在發作,兩幕賓已派人來請,一個便将剛把頂帶摘下的縣官搶前攔住,再三好言勸慰。
昌壽便說: "隻要答應禁止燈會,取消曆年惡習,照我條陳曉喻紳富,移作赈災之用,便朝藩台大人磕上一百個頭賠罪也所甘心,否則情願辭官不做,回家種地。
"幕賓知道全城文武官眷都把看燈當成一件大事,那些紳富也不能全數得罪,再三勸慰說:"貴縣所說看似一樁小事,便是敝東和貴縣一樣心思也無力禁止。
如将前議作罷,将來出事決不使貴縣受什處分。
如恐牽連。
,像貴縣這樣廉能之吏,敝東和撫台業已聯名奏報,轉眼升官。
好在事情還早,明日便請敝東挂牌,另為調優,先署一個州缺,等聖旨到後再行升遷,并着即日起身,省得為此擔心,你看如何?"
藩台夫人并為此事将河南巡撫的娘家老太太和兄嫂姨妹接來看會,便督府軍門也都接有遠近親友。
我和老年兄一樣,雖然做着本省首府首縣,都是懷着為國為民的心腸。
我二人又是同年至好,科甲出身,與風塵俗吏不同,不願巴結長官,使人民受害,無奈中元盂蘭盆燈會為多少年的惡習,由來已久,黃河兩岸人民又最迷信鬼神,所放河燈非但說是水中孤魂可受超度,河裡龍神也要出來欣賞,燈事如好便可免去明年水災,得慶安瀾。
其實去年的燈最為講究出奇,多而且好,今年便決了兩處口子,下遊千百裡内都成澤國,豈非笑話?無奈積習難返,遇到這類事發生必說天意,如非每年敬神,水災更大,再不便是決口是在别處,與當地無關,為了敬神才未波及,簡直無理可講。
"我們官卑言輕,公公婆婆太多,何況這些夫人太太、官親官眷正在起勁頭上,我們攔他高興,事情辦不到還要耽誤前程,豈不冤枉?真能拼舍一官達到自己心願,為了百姓也還值得,偏是絕對無望,就算上憲明白,也作不了那些老少夫人的主。
我看還是留得這一官半職,遇見機會還可為老百姓盡一點心,比較激于一時義憤,平白把十年寒窗、數千裡奔波勞碌、好容易得來的一點小功名輕輕送掉,于事無補,連将來想為黎民盡點心俱都絕望還好一點。
"不過他們鬧得這樣兇法,我們到底是地方官,隻管大吏縱容,本城紳富膽大妄為,事前勸告無用,出了亂子照樣要受連累處分。
我們事前常時禀告,專一請示,請老夫子們把禀帖做得婉轉一點,自将腳步站穩,隻是暗示形勢嚴重,不做一定主張,他們三大憲和将軍如其能納忠言,知道利害,隻要批示下來,我們立時雷厲風行,認真禁止。
否則不出事大家都好,出了亂子我們也有話說,捏着他們把柄,至多受點公過和輕微處分,不怕他不為弭縫擔承,再要把事鬧大,地方府縣業已據實幾次呈報,本城文武上憲一再不理,還不許人多管,朝廷知道隻有嘉獎,弄巧還可因禍得福,實比老年兄向上硬頂高明得多。
照你那樣,不問上憲聽與不聽,這些大姓巨室先被得罪。
"你做的又是首縣,以後這官如何做法?我二人如非同年老友,又是同寅至交,我也不會直言無隐。
做官的秘訣第一是要說的話行得通,上來先把上司得罪,你多愛老百姓,官先做不成也無從愛起。
" 楊昌壽雖覺同年好意,無奈天性梗直,自覺此舉每年浪費無量金錢,動不動還要死傷多人,實是民間大害,拼舍一官也非力争不可。
當時犯了書呆子脾氣,表面謝了指教,隻将内中妨礙官親的話頭改掉一些,連幕賓也未商量,自帶禀帖,當作一件機密大事,先見藩台密禀。
話還不曾說完,藩台是一個旗人,迷信而又懼内,先拍桌子大罵一頓,說:"你不敬鬼神,天誅地滅!尤其禀帖上面說,所謂龍神都是一些小蛇蟲豸,無知蠢物,亵渎神靈太甚!你參官回去,将船打翻,全家淹死,無什相幹;萬一龍王遷怒,明年發動水災,豈非萬死不足以蔽其辜?"當時便令回去聽參。
楊昌壽本由災區升遷首縣,素有骨氣,立被激怒,也反聲相抗,力陳利害,并說:"對方封疆大吏,本年遇到這重災情,當時不知發動急赈,事後又将災情隐蔽,以多報少,不知水退之後還有大量災民無衣無食,轉眼秋風一起,饑寒交迫,劫餘之民現已朝不保夕,像受旱災的徑川、慶陽兩州府縣更是赤地千裡,到處哀鴻,省城這許多的豪富紳耆,當此水旱災荒嚴重之際,不将有用之錢救濟災民,卻去巴結渺茫無知的死鬼小蛇,不知是何心肝!諸位文武大官任憑他們膽大妄為,養成驕奢淫逸、好勇鬥狠的刁惡風俗,不加禁止,反倒聽任官眷搭台賞玩,非但有失官體,也似有負朝廷付托之重,昌壽身為民牧,雖然官卑職小,斷無放棄職守之理!休說一官得失不足所計,隻要問心無愧,便是當時為了頂撞憲台摘印下獄,全聽尊便,公道自在人心,昌壽靜待後命便了。
" 藩台阿圖海本是近支皇室親貴,由禦前侍衛起家,年未四十便做了封疆大吏,雖是纨绔出身,因乃父現任兩江總督,所用兩個幕賓卻都是老公事,曾随乃父多年。
阿圖海奉有父命,最為尊重。
這兩人也真不負主人之托,樣樣留心,一聽戈士哈來說臯蘭知縣和主人争吵,忙即趕來偷聽,見阿圖海已要發令收監,知道楊令先任酒泉,頗得民心,連任三年,除去兩個土豪和一個坐地分贓的惡霸,這次在景泰任上連經水旱災荒,均能勸募富民,出錢出力,并還不避烈日大水,親身下鄉辦赈,不知怎會被朝廷知道,如非朝中有人,省城好些大官均不免于處分,雖将災情報輕掩飾過去,楊令勤政愛民業已簡在帝心,這才将他調任首縣,不久還要升遷。
未到任前雖因謠傳,他兩次辦災全仗飛賊暗助,并未查出實據。
上月剛巧迎合朝廷心意,密本奏保,越級升遷,忽然摘印下獄,公事上如何交待得過?對方又是科甲中人,同年甚多,不少當道,東家這等冒失,豈不惹出事來?忙将平日約定的暗号發出。
阿圖海一見心腹下人借送鼻煙走進發出暗号,知道把事做措,盛氣頭上還在發作,兩幕賓已派人來請,一個便将剛把頂帶摘下的縣官搶前攔住,再三好言勸慰。
昌壽便說: "隻要答應禁止燈會,取消曆年惡習,照我條陳曉喻紳富,移作赈災之用,便朝藩台大人磕上一百個頭賠罪也所甘心,否則情願辭官不做,回家種地。
"幕賓知道全城文武官眷都把看燈當成一件大事,那些紳富也不能全數得罪,再三勸慰說:"貴縣所說看似一樁小事,便是敝東和貴縣一樣心思也無力禁止。
如将前議作罷,将來出事決不使貴縣受什處分。
如恐牽連。
,像貴縣這樣廉能之吏,敝東和撫台業已聯名奏報,轉眼升官。
好在事情還早,明日便請敝東挂牌,另為調優,先署一個州缺,等聖旨到後再行升遷,并着即日起身,省得為此擔心,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