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禅機迷霧
關燈
小
中
大
傑,晉為上柱國、英國公。
此番平定尉遲之亂中,伽羅的四姐夫宇文述雖父喪未久,卻主動請纓上陣。
攻城克敵中,武略張顯、戰功赫然,也被超拜為上柱國并進褒國公,賜缣數千匹。
其餘平亂克敵的有功諸臣各自俱有晉遷賜封。
诏敕:廢罪人之女、皇後司馬氏為庶人。
诏敕:當年諸漢姓官員,凡被太祖宇文泰賜改鮮卑姓者,一律複歸本宗漢姓…… 诏敕:在境内全面恢複釋迦道場。
天欲成之,必先以危難而摧挫之。
一場長達七八個月,波及數十州,聚合幾十萬危機社稷的動變,恰恰向天下萬民證明了楊堅的濟危扶難的匡靖之材。
國難既平,群臣聚議,聯名上表請诏楊堅為随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隋國,享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并請建台置官。
冊夫人獨孤伽羅為王後,長子楊勇為随國太子。
是年,改大象三年為大定元年。
自從兵亂平定之後,楊堅便開始思忖功成身退之計,以求全身立名。
從古至今,有幾個長期攝政輔弼大臣能得善終的?他自小受教于聖賢,博通于經史,又幾十年藏韬晦略,自然清知個中利害。
如今,國難即平,天下安定,功成身退正是時機。
如此,不僅可垂名青史,也可逸養天年。
不料,他隐退的想法竟遭到了左右屬僚的激烈反對。
朝廷百官不僅不允,反倒紛紛上表——勸丞相革舊興代,建立新朝,入主大位。
庚季才進言:“天上不能無雲而雨,帝王不能無氣而立。
今随公王氣已現,宇文王氣衰亡,須順天而應之。
周武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漢高以二月甲午即帝位,享年四百。
今亦為二月甲子,宜當順天受命,革舊興新……” 李德林,高颎,李穆,于翼,楊素……文武重臣再三再四上表勸進。
楊素道:“相國,社稷雖一時安甯,卻并非長久平穩。
你若退隐,國中仍舊沒有主宰,他人依舊觊觎神器!一旦社稷動蕩,相國豈不是功虧一篑,反成罪孽了麼?相國豈可為自家清名而置蒼生不顧?” 李德林說:“相國,自晉亡以來,中原整整動蕩分崩三百年!三百年以來,天下英雄,各路豪傑,數不勝數。
他們各懷雄心,竟奪天下,而三百年的拚殺,又有多少将士命斷沙場?多少百姓流離失所?人心思安,民心思合,沉舟之側,物競天擇,上蒼最終選定相國,平禍亂,安天下,撫百姓,擔社稷,這既是人心,更是天意啊!” 高颎道:“當初追随相國,原懷破釜沉舟之志,我等并不懼滅族之禍。
而眼下相國退隐,一旦生變,不獨相國一人一族死無葬身之地,我等左右者也必無善終!我等并不懼死,卻不想無謂受死。
即使我輩盡死,天下也不會因之安定,相反,四海卻會越加崩裂。
那時,相國清名仍舊難保,故請相國三思!” 盧贲道:“天欲取之不可留,天欲與之不可卻!留之則天怒,卻之則天怨!相國當順達天意,安撫天下。
” 楊堅仍沉吟不語…… 于翼令嫡子于讓拜詣楊堅,上表勸進。
李穆勸進。
楊堅進退兩難,猶豫難定…… 自從大局平定之後,伽羅便很少再到宮中走動了。
她知道,此時的相府已非往時。
白天相府熙熙攘攘,文武臣僚和各州進京奏事的官員川流不息,即使夜晚也是燈火通明。
此時,自己應盡可能避免人前招搖。
這幾天,随王府氣氛格外凝重。
朝中諸公幾番來到王府求見王妃伽羅。
他們清知,随王一向肯聽夫人的,希望随王妃此時能以社稷天下和蒼生百姓為重,出面勸說楊堅,請早就大事、安定人心…… 幾位随府的家将,穿梭來往于随府和相府之間,不時通報消息,傳達諸事。
伽羅面佛禅思父親臨終前留給自己的四句禅谶: 枭蟒際會, 蛟鵬馭風。
水涸浒塘, 舟覆水中。
這四句偈語裡,究竟隐藏着多少重的禅機?父親臨終前到底悟破了什麼? 一個大大的獨字,又蘊藏着什麼? 依舊不得而知…… 至靖定兵變,天下太平,楊堅在文武百官心目中驟然顯升。
諸公群臣競相勸進,并先後請旨入宮,勸請八歲的靜帝禅位于随王楊堅…… 這裡雖有自楊堅輔政以來,與朝廷百官已是生死同命、榮辱與共的原委,有他們夫婦多年重義輕财、謙和謹慎,上交王公、下結寒士的多年善果,有尉遲迥兵亂風起雲湧後,楊堅居中制外,平息叛亂,化險為夷的緣故,更有對周天子宇文赟視文武百官朝廷大臣如家奴婢役,肆意濫殺,動辄鞭笞,暴怒無常、乖戾疑變的深惡痛絕。
這樣的君王陛下,文武百官伴侍左右度日如年,每天膽戰心驚,朝不保夕,時日
此番平定尉遲之亂中,伽羅的四姐夫宇文述雖父喪未久,卻主動請纓上陣。
攻城克敵中,武略張顯、戰功赫然,也被超拜為上柱國并進褒國公,賜缣數千匹。
其餘平亂克敵的有功諸臣各自俱有晉遷賜封。
诏敕:廢罪人之女、皇後司馬氏為庶人。
诏敕:當年諸漢姓官員,凡被太祖宇文泰賜改鮮卑姓者,一律複歸本宗漢姓…… 诏敕:在境内全面恢複釋迦道場。
天欲成之,必先以危難而摧挫之。
一場長達七八個月,波及數十州,聚合幾十萬危機社稷的動變,恰恰向天下萬民證明了楊堅的濟危扶難的匡靖之材。
國難既平,群臣聚議,聯名上表請诏楊堅為随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隋國,享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并請建台置官。
冊夫人獨孤伽羅為王後,長子楊勇為随國太子。
是年,改大象三年為大定元年。
自從兵亂平定之後,楊堅便開始思忖功成身退之計,以求全身立名。
從古至今,有幾個長期攝政輔弼大臣能得善終的?他自小受教于聖賢,博通于經史,又幾十年藏韬晦略,自然清知個中利害。
如今,國難即平,天下安定,功成身退正是時機。
如此,不僅可垂名青史,也可逸養天年。
不料,他隐退的想法竟遭到了左右屬僚的激烈反對。
朝廷百官不僅不允,反倒紛紛上表——勸丞相革舊興代,建立新朝,入主大位。
庚季才進言:“天上不能無雲而雨,帝王不能無氣而立。
今随公王氣已現,宇文王氣衰亡,須順天而應之。
周武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漢高以二月甲午即帝位,享年四百。
今亦為二月甲子,宜當順天受命,革舊興新……” 李德林,高颎,李穆,于翼,楊素……文武重臣再三再四上表勸進。
楊素道:“相國,社稷雖一時安甯,卻并非長久平穩。
你若退隐,國中仍舊沒有主宰,他人依舊觊觎神器!一旦社稷動蕩,相國豈不是功虧一篑,反成罪孽了麼?相國豈可為自家清名而置蒼生不顧?” 李德林說:“相國,自晉亡以來,中原整整動蕩分崩三百年!三百年以來,天下英雄,各路豪傑,數不勝數。
他們各懷雄心,竟奪天下,而三百年的拚殺,又有多少将士命斷沙場?多少百姓流離失所?人心思安,民心思合,沉舟之側,物競天擇,上蒼最終選定相國,平禍亂,安天下,撫百姓,擔社稷,這既是人心,更是天意啊!” 高颎道:“當初追随相國,原懷破釜沉舟之志,我等并不懼滅族之禍。
而眼下相國退隐,一旦生變,不獨相國一人一族死無葬身之地,我等左右者也必無善終!我等并不懼死,卻不想無謂受死。
即使我輩盡死,天下也不會因之安定,相反,四海卻會越加崩裂。
那時,相國清名仍舊難保,故請相國三思!” 盧贲道:“天欲取之不可留,天欲與之不可卻!留之則天怒,卻之則天怨!相國當順達天意,安撫天下。
” 楊堅仍沉吟不語…… 于翼令嫡子于讓拜詣楊堅,上表勸進。
李穆勸進。
楊堅進退兩難,猶豫難定…… 自從大局平定之後,伽羅便很少再到宮中走動了。
她知道,此時的相府已非往時。
白天相府熙熙攘攘,文武臣僚和各州進京奏事的官員川流不息,即使夜晚也是燈火通明。
此時,自己應盡可能避免人前招搖。
這幾天,随王府氣氛格外凝重。
朝中諸公幾番來到王府求見王妃伽羅。
他們清知,随王一向肯聽夫人的,希望随王妃此時能以社稷天下和蒼生百姓為重,出面勸說楊堅,請早就大事、安定人心…… 幾位随府的家将,穿梭來往于随府和相府之間,不時通報消息,傳達諸事。
伽羅面佛禅思父親臨終前留給自己的四句禅谶: 枭蟒際會, 蛟鵬馭風。
水涸浒塘, 舟覆水中。
這四句偈語裡,究竟隐藏着多少重的禅機?父親臨終前到底悟破了什麼? 一個大大的獨字,又蘊藏着什麼? 依舊不得而知…… 至靖定兵變,天下太平,楊堅在文武百官心目中驟然顯升。
諸公群臣競相勸進,并先後請旨入宮,勸請八歲的靜帝禅位于随王楊堅…… 這裡雖有自楊堅輔政以來,與朝廷百官已是生死同命、榮辱與共的原委,有他們夫婦多年重義輕财、謙和謹慎,上交王公、下結寒士的多年善果,有尉遲迥兵亂風起雲湧後,楊堅居中制外,平息叛亂,化險為夷的緣故,更有對周天子宇文赟視文武百官朝廷大臣如家奴婢役,肆意濫殺,動辄鞭笞,暴怒無常、乖戾疑變的深惡痛絕。
這樣的君王陛下,文武百官伴侍左右度日如年,每天膽戰心驚,朝不保夕,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