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禅機迷霧
關燈
小
中
大
的封疆戍臣們迅速歸附。
楊堅命内史大夫柳裘率左右,帶上大丞相的書信方物,奔往并州前往慰問撫恤李穆,信中陳與家國利害并以往親好。
此時,李穆的次子李渾正在京朝相府做事,又派李渾奔赴并州,代丞相拜詣李穆,并轉述感激之情。
李穆令李渾還朝後,又派使者回京,正式拜谒大丞相楊堅,答書道謝,命兒子另特奉上一柄尉鬥與,囑咐兒子緻詞道:“願公執持威柄,尉安天下!”另有先帝所贈天子所服十三環金帶一副,亦兒子一并帶去相贈,以示擁贊寓意,又即刻從并州率兵,一舉攻克朔州,奪回潞州和邺城等地,活捉朔州刺史、尉遲迥之子尉遲誼後,着人執送京師。
此時,于翼戍任幽州等七州六鎮諸軍事和幽州總管。
尉遲迥也派書信使者,招于翼父子叔侄随應兵變。
于謹、于翼父子素有“佐王”和轉向之才,清知尉遲迥難成大氣,當即也拿下尉遲所派使者并反書,一并執送京師。
楊堅徹底松了一口氣:大局定矣! 尉遲迥此時四下聯絡,楊堅也并未坐而待之。
他一面分别遣派相府署僚分赴各總管戍地親往撫慰拜詣,一面命李渾前往韋孝寬軍前拜會犒勞,并把其父李穆之意轉述韋孝寬。
此時,高颎與韋孝寬率軍已抵尉遲主力。
恰逢沁水暴漲,兩軍隔河對峙。
高颎與韋将軍商議:擇一水淺之處,築橋渡軍,一決勝負。
此時,尉遲迥之子尉遲惇率衆十萬,列陣二十餘裡,單等韋孝寬大軍渡過一半時,鳴鼓進擊。
高颎因見幾次鼓兵都被尉遲叛兵殺退,便命将浮橋毀去,自斷歸路,命将士上前死戰! 果然,因無生路,将士們拚死奮殺,尉遲惇無法抵當,奔回邺城,叛軍大多散失。
韋孝寬麾動各軍乘勢追至城下。
此時,尉遲迥與兩個兒子共率十三萬兵馬屯駐城南,準備迎敵。
尉遲迥親率萬人,衆人一色綠巾錦襖,号稱黃龍兵,尉遲迥侄子又集衆五萬由青州相援,尉遲迥素習軍旅,被甲臨陣,孝寬幾番失利,欲思退兵。
此時,邺城出城觀戰百姓不下數萬。
行軍總管宇文忻見兵事不利,與高颎、李詢急議:“軍事緊急,當用計破敵!”随即便命兵士各拈弓搭箭,射向觀戰的百姓婦女。
數萬百姓擠踩呼叫、湧向敵陣,一時嘩聲如雷! 宇文忻對着大軍高呼:“反賊敗了!将士們,殺賊立功啊!” 驟然之間,士氣大振,衆将士争先恐後地殺入敵陣。
敵陣此時已被百姓所擾,軍心惶亂,又見圍兵突至,呼兒喚女,潰不成軍! 尉遲迥急率左右逃回城中,孝寬縱兵圍攻,毀城直入,邺城攻陷。
尉遲迥奔至樓頂,一面高聲大罵楊堅,一面拔劍自刎! 衆将割掉尉遲頭顱進獻行軍元帥韋孝寬。
此時,韋孝寬遣兵攻克青州,捉拿逃到青州的尉遲子侄數人,父子數人頭顱俱被懸于京城多日。
蜀國府阖府坐罪…… 至此,尉遲迥從起兵作亂到以敗告終,前後整整六十八天。
這場兵變的結果是,一個繁華富庶的相州邺城,客棧商行及百姓邑居在戰亂中多被毀廢,人口将士死傷不計其數…… 聞聽韋孝寬、李穆相繼告捷,尉遲迥以自殺告終,而親臨前軍的高颎以此鼓勵将士、撫慰傷員,輔以奇謀妙策,叛軍各個驚恐,而各路讨賊大軍士氣高昂,奮勇殺敵,頻頻大捷。
天下形勢,正如李德林所斷言:外難雖作,人心不動。
一處得勝,餘皆瓦解,大勢即指日可定—— 揚國公王誼總兵讨伐司馬消難,司馬消難棄城而逃,奔至甑山,原想據險而守。
忽聞尉遲迥大軍兵敗自盡的消息,不覺魂飛魄散!急率左右繼續一路往南奔逃,楊堅遣大将軍、宋安公元景山率衆圍追堵擊,途中再次斬敵五百餘人,司馬消難在幾位腹将護衛下突出重圍,倉皇渡江,逃往南陳…… 接着,楊素破荥州,斬宇文冑于石濟,荥州平定。
大将軍梁睿破王謙于劍南,王謙兵敗而奔,梁睿乘勝追擊,馳馬揮劍斬王謙人頭落地,首級傳送京師報捷,益州平定。
大将軍、樂甯公達奚儒率兵擊敗楊永安,沙州平定。
大勢已趨,諸州紛紛請降。
至此,大兵變,大動蕩的大周國,終于回複了以往的甯靜…… 匡難靖亂,雖仗朝中諸多文武臣僚的全力相助,然而,衆人私下議及,卻未免感到罕奇:莫非,楊堅果有神力相助? 天下穩定,朝廷诏敕:以李穆為第一功勳,以功而論,分别授予李穆之子李榮等幾位侄子為儀同大将軍,授李穆之子李雄為密國公,邑三千戶。
以上柱國、神武公窦毅為大司馬。
楊國公王誼為上柱國。
常山公于翼為上柱國、任國公。
楊堅稱贊化政公宇文忻乃天下英
楊堅命内史大夫柳裘率左右,帶上大丞相的書信方物,奔往并州前往慰問撫恤李穆,信中陳與家國利害并以往親好。
此時,李穆的次子李渾正在京朝相府做事,又派李渾奔赴并州,代丞相拜詣李穆,并轉述感激之情。
李穆令李渾還朝後,又派使者回京,正式拜谒大丞相楊堅,答書道謝,命兒子另特奉上一柄尉鬥與,囑咐兒子緻詞道:“願公執持威柄,尉安天下!”另有先帝所贈天子所服十三環金帶一副,亦兒子一并帶去相贈,以示擁贊寓意,又即刻從并州率兵,一舉攻克朔州,奪回潞州和邺城等地,活捉朔州刺史、尉遲迥之子尉遲誼後,着人執送京師。
此時,于翼戍任幽州等七州六鎮諸軍事和幽州總管。
尉遲迥也派書信使者,招于翼父子叔侄随應兵變。
于謹、于翼父子素有“佐王”和轉向之才,清知尉遲迥難成大氣,當即也拿下尉遲所派使者并反書,一并執送京師。
楊堅徹底松了一口氣:大局定矣! 尉遲迥此時四下聯絡,楊堅也并未坐而待之。
他一面分别遣派相府署僚分赴各總管戍地親往撫慰拜詣,一面命李渾前往韋孝寬軍前拜會犒勞,并把其父李穆之意轉述韋孝寬。
此時,高颎與韋孝寬率軍已抵尉遲主力。
恰逢沁水暴漲,兩軍隔河對峙。
高颎與韋将軍商議:擇一水淺之處,築橋渡軍,一決勝負。
此時,尉遲迥之子尉遲惇率衆十萬,列陣二十餘裡,單等韋孝寬大軍渡過一半時,鳴鼓進擊。
高颎因見幾次鼓兵都被尉遲叛兵殺退,便命将浮橋毀去,自斷歸路,命将士上前死戰! 果然,因無生路,将士們拚死奮殺,尉遲惇無法抵當,奔回邺城,叛軍大多散失。
韋孝寬麾動各軍乘勢追至城下。
此時,尉遲迥與兩個兒子共率十三萬兵馬屯駐城南,準備迎敵。
尉遲迥親率萬人,衆人一色綠巾錦襖,号稱黃龍兵,尉遲迥侄子又集衆五萬由青州相援,尉遲迥素習軍旅,被甲臨陣,孝寬幾番失利,欲思退兵。
此時,邺城出城觀戰百姓不下數萬。
行軍總管宇文忻見兵事不利,與高颎、李詢急議:“軍事緊急,當用計破敵!”随即便命兵士各拈弓搭箭,射向觀戰的百姓婦女。
數萬百姓擠踩呼叫、湧向敵陣,一時嘩聲如雷! 宇文忻對着大軍高呼:“反賊敗了!将士們,殺賊立功啊!” 驟然之間,士氣大振,衆将士争先恐後地殺入敵陣。
敵陣此時已被百姓所擾,軍心惶亂,又見圍兵突至,呼兒喚女,潰不成軍! 尉遲迥急率左右逃回城中,孝寬縱兵圍攻,毀城直入,邺城攻陷。
尉遲迥奔至樓頂,一面高聲大罵楊堅,一面拔劍自刎! 衆将割掉尉遲頭顱進獻行軍元帥韋孝寬。
此時,韋孝寬遣兵攻克青州,捉拿逃到青州的尉遲子侄數人,父子數人頭顱俱被懸于京城多日。
蜀國府阖府坐罪…… 至此,尉遲迥從起兵作亂到以敗告終,前後整整六十八天。
這場兵變的結果是,一個繁華富庶的相州邺城,客棧商行及百姓邑居在戰亂中多被毀廢,人口将士死傷不計其數…… 聞聽韋孝寬、李穆相繼告捷,尉遲迥以自殺告終,而親臨前軍的高颎以此鼓勵将士、撫慰傷員,輔以奇謀妙策,叛軍各個驚恐,而各路讨賊大軍士氣高昂,奮勇殺敵,頻頻大捷。
天下形勢,正如李德林所斷言:外難雖作,人心不動。
一處得勝,餘皆瓦解,大勢即指日可定—— 揚國公王誼總兵讨伐司馬消難,司馬消難棄城而逃,奔至甑山,原想據險而守。
忽聞尉遲迥大軍兵敗自盡的消息,不覺魂飛魄散!急率左右繼續一路往南奔逃,楊堅遣大将軍、宋安公元景山率衆圍追堵擊,途中再次斬敵五百餘人,司馬消難在幾位腹将護衛下突出重圍,倉皇渡江,逃往南陳…… 接着,楊素破荥州,斬宇文冑于石濟,荥州平定。
大将軍梁睿破王謙于劍南,王謙兵敗而奔,梁睿乘勝追擊,馳馬揮劍斬王謙人頭落地,首級傳送京師報捷,益州平定。
大将軍、樂甯公達奚儒率兵擊敗楊永安,沙州平定。
大勢已趨,諸州紛紛請降。
至此,大兵變,大動蕩的大周國,終于回複了以往的甯靜…… 匡難靖亂,雖仗朝中諸多文武臣僚的全力相助,然而,衆人私下議及,卻未免感到罕奇:莫非,楊堅果有神力相助? 天下穩定,朝廷诏敕:以李穆為第一功勳,以功而論,分别授予李穆之子李榮等幾位侄子為儀同大将軍,授李穆之子李雄為密國公,邑三千戶。
以上柱國、神武公窦毅為大司馬。
楊國公王誼為上柱國。
常山公于翼為上柱國、任國公。
楊堅稱贊化政公宇文忻乃天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