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潛龍馭風

關燈
決斷!随公德高望重,衆望所歸,如此厚德之公,先帝信任之,我等擁贊之!單單你一人如此違逆,你又是何居心?莫非你嫌天不亂,欲社稷颠覆,朝國動蕩不成?” 韋譽道:“大難之際,先帝屍骨未寒,幼主年弱,局勢險惡,此時此刻,你竟然提及什麼東宮太子一黨來!你又是什麼黨?難道你不是當年的太子,後來的先帝親腹一黨?莫非你當年是打入太子東宮的王軌齊王一黨?原來,這就是你的忠義!你如此不識時務,于家于國于己,到底有何益處?你不與大夥同心協力也罷,為何反倒瘋狗一般亂咬一通起來,一毀先帝,二毀太後,三毀随公,四毀同僚,該當何罪?” 皇甫績俨然正氣,鄭譯的冷嘲熱諷,韋譽和柳裘的言之鑿鑿,面對這群素以學富五車而著稱中外的群儒,伶牙利齒的文士,顔之儀一人一嘴如何争得過來?更何況自知情緒激動,竟然失口亵渎了先帝和當今太後,原也犯了大忌,于是便不再言語了。

     衆人見他如此不識時務,也不再與他廢話,幹脆捉筆代他署名作罷! 當即,随國公楊堅開始着手署理朝國萬機。

     隻因備辦宣帝葬儀諸事需要朝廷符玺,而符玺偏偏又在常參官顔之儀的署中保管。

    當楊堅令他交出符玺時,顔之儀反問楊堅:“此乃天子之物,天子生前交與之儀保管,丞相憑什麼索要?” 楊堅聞聽大怒!當即便命左右侍衛拿下。

    原本想要衛士推下去一斬了之,轉爾念其素有名望,便隻命人搜出符玺,然後除去顔之儀宮中之職,着令即刻離京,出任西疆郡守。

     驚悉宣帝崩天并得知夫君楊堅已開始在宮中總攬朝國的真相後,伽羅呆呆地坐在那裡,竟是半晌無語。

     雖說一直以來她都在做着一個輝煌至尊的夢。

    然而,當她發覺那個動人的夢境突然變得清晰起來,最高權力的寶座離夫君隻有一步之遙那時,伽羅卻突然感到了一種莫名其妙寒冷! 此時的她,不僅沒有為突如其來的“至尊”感到榮耀,相反,竟生一種深深的憂懼來…… 今後,隻怕越發的福禍難測! 可是,箭已在弦上,不發不行了。

    再想退卻,已無可能。

     唯一能做的,隻有勉力為之了。

    然後,漸漸把朝國重任分攤與諸位威高望重且一向與夫君睦好且公正寬厚之輩共同屬領…… 她雖無法預知随之而來的将會是什麼樣的災難,然而,她分明已經預感到了:朝廷中将有什麼大事發生。

     她能做的,就是盡力輔佐夫君交結聯絡文武百官,化解危機…… 總攬朝國大丞相楊堅此時決計匡扶幼主,與民更始,爾後一統南北,使四海清平…… 他請靜帝宇文闡遷居天台宮為先帝守孝,改正陽宮為大丞相府,任鄭譯為丞相府長史,劉昉為丞相府軍司馬。

    又命心腹将領、司武上士鄭贲統領丞相府戍衛,整頓兵馬儀仗,正式駐戍丞相府。

     面對朝廷社稷萬機之繁,楊堅思攬天下英才,共輔朝國。

    因久聞禦正下大夫李德林一向有“麒麟鳳凰”之稱,博古通今,文采過人,人道,經國大體,是賈生、晁錯之俦;雕蟲小技,相如、子雲之輩。

    然而,雖身懷奇才,卻因曾為北齊舊吏,故而至今也不過官拜禦正下大夫之職。

     楊堅命侄子邗國公楊雄代自己前往李德林府第拜訪,傳述求賢之意。

     德林家境清貧,平素不過布衣葛履而已。

    接待賓客親朋,從來隻在簡陋的小客廳。

    隻有招待格外敬重的貴賓時,才肯請在自己的書房。

     因李德林對楊堅一向懷有敬慕之心,清知楊雄此來必是受楊堅之托,故而,欣然将楊雄請到自己的書房相見。

    又命家人烹上自己平時不舍得品嘗,隻肯招待貴客的毛尖,又着人采了幾串自家庭院新熟的蒲桃,大棗。

    兩人品了一番茶果,楊雄便說明來意,并轉達了叔父楊堅的求賢之意:“先帝臨終诏命叔父輔佐幼主,總攬朝廷。

    而經國任重,非有天下賢才共同輔佐無以克成大業。

    叔父今欲與李大夫共輔國事,請李大夫萬勿推辭。

    ” 德林雖無緣與楊堅近交,卻早就聽說楊堅的聲德為人,敬重楊堅的忠義賢能,當即便請楊雄轉禀丞相:“邗公,德林雖一介庸才,卻也敢稱忠誠仁義之士。

    今蒙丞相如此看重,德林甘願以死而奉。

    ” 楊雄回相府禀報之後,楊堅大喜,當即親駕車辂上門迎接。

     楊堅把德林迎入相府後,兩人就朝國大計抵膝長談好幾個時辰。

     楊堅向德林誠懇讨教治國方策:“李公,先帝升遐,積案如山,一時似無頭緒。

    堅以皇後之父,驟然受命于危亂,朝廷軍國輕重緩急之處,還請李公賜教!” 李德林道:“随公,德林以為,大周刑律賦稅苛刻,朝廷糜費嚴重。

    當務之緊急需革命。

    還有,随公即為大丞相,諸臣之前,當假黃钺以都督内外軍國諸事,不如此恐無以震服衆心。

    ” 楊堅稱贊:“李公所言有理!”當即晉李德林為丞相府屬,并加儀同大将軍之職。

     得一文經,又思武緯——因高颎父子當年均為嶽父獨孤信的屬僚,頗受信重。

    故而被獨孤信賜姓“獨孤”。

    少小之交,清知高颎不獨為人精明強幹,且頗有文武奇謀。

    于是,再派楊雄前往邀請高颎到丞相府一叙。

     高颎來到大丞相府,得知楊堅欲求自己共輔國事,欣然從命:“颎與随公自幼交好,始終敬慕随公為人。

    今情願效命于随公麾下,縱令大事不成,亦不懼滅族之禍!” 楊堅大喜望外,即刻晉遷高颎為相府司錄。

     諸事初定,楊堅召集朝廷百官于大丞相府,商議先帝葬儀諸事。

     此時,朝中百官見大勢所趨,也隻得順水推舟,每天早朝,分班列布上朝議政。

     及至為先帝發喪之際,楊堅毅然從李德林之計,受诏假黃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以帝王儀仗出行。

    其威風烈烈,光耀四野,文武百官肅然敬畏。

     楊堅越發雄心萬丈了,他開始擘劃籌措,準備積蓄國庫錢糧,操練三軍,待諸事平順後,親率大軍,攻克江南,平定突厥。

    實現北魏到北周以來,多少帝王夢想卻未曾實現的一統大業! 鄭譯、劉昉等人一心擁贊德高望重的楊堅總理社稷萬機,雖深信楊堅的能力和德望足以服衆,卻沒有料到,楊堅不獨為他們這些舊日親好們所信服和擁贊,就連朝中群臣百僚,也各個謹恭從命,情願歸屬。

     對于先帝的遺诏,除了顔之儀一人,滿朝文武中竟再沒有一個公開表示疑問,提出異議的。

     自從楊堅輔政以來,朝堂之上,無論是征詢決斷,聖旨诏敕,還是發号施令,晉遷調任,文武百官乃至三公要臣如長孫覽、于翼、韋孝寬、梁士彥、窦毅、豆盧績、王誼等,個個俱都聽命服從。

     鄭譯思量,這裡面,固然有楊堅夫婦多年以來友睦禮讓,廣結善緣的鋪墊,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宣帝執政的暴戾無常,多疑善變,恣意責罰鞭笞和羞辱百官群僚。

    使陪駕左右的朝廷諸臣每日如履薄冰,度日如年,憎惡到了極點,也懼怕到了極點。

    因之人心思變,渴望朝國能有一位行事穩健曆練,禮賢朝臣且德高望重者執掌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