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齊王之殇
關燈
小
中
大
伽羅托起青玉茶盅微微品了幾口,一面若有所思的說:“今日之齊王,文韬武略,文治武功,确實樣樣過人。
他和當年的武帝一樣,實為大澤之潛龍。
一旦遇有風雲激蕩,必然乘勢而起。
” 鄭譯驟然驚悟:“雖說陛下已經親政,以齊王的謀略之才,加之資曆之深,朋黨之衆,又為諸王之首,他若生奪重之心,隻須振臂一呼,恐怕一夜之間,天下易主矣!” 伽羅道:“鄭大夫,我擔心的正是這個!齊王一向嫉惡陛下,更嫌忌那羅延和你。
他若起勢,不是國基颠覆,便是四海不甯。
所以,對于他,說句心裡話,我們雖惹不起,卻也躲得起。
如此,雖說陛下初踐帝位,急需輔弼之材,從私心上說,那羅延若趕在此時回京,恐怕人方為刀俎,他或為魚肉啊!” 鄭譯蓦地明白了:其實,齊王比之王軌之輩來,無論是于家于國,還是于公于私,威脅要大得多啊。
看來,必得盡快奏明陛下加強防範。
他預感到,齊王若有奪重之心的話,極有可能會趁新朝未穩之際迅速下手…… 當宣帝再次和鄭譯商議欲即刻削除對朝廷威脅極大的王軌兵權時,不想,鄭譯的一番“齊王之患”,直令宣帝驚出了一身的冷汗:“鄭大夫!你何不及早提醒于朕?齊王乃諸王之首,以他的雄才大略,又功高蓋世,齊王之患遠大于王軌之患!朕這會兒記起來了,在先帝的葬儀上,朕雖缞麻喪服,悲痛欲昏,卻感覺到,朝廷中文武百官乃至王公諸臣,甚至連宇文孝伯和尉遲迥等人,諸事都是聽他的主見,看他的眼色行事!” 鄭譯道:“陛下,臣當時也感到了這一點。
隻是因先帝駕崩,臣既悲痛先帝,又憂挂陛下,所以,當時還沒有警覺。
” 宣帝冷笑道:“怪不得!當年王軌之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撺掇先帝廢除朕的太子之位!怪不得他們一幫人對朕一直都緊逼不舍。
朕原以為是先帝别的後妃嫔姬們有意奪寵。
原來,他們這般逼朕,竟是要為他們的黨首齊王謀立太弟嗣位!” 鄭譯望着陛下一張年輕稚的臉說:“陛下,齊王的左右,除了有王軌、宇文神舉等文武諸臣,先帝崩駕,宗室諸王中,也唯他為長為尊了。
陛下若不先誅除齊王,反倒先下诏誅殺他的死黨王軌,必然打草驚蛇,從而引發齊王一黨的驚覺,那時,他為了自保,一旦聯合兄弟諸王和他的心膂黨羽,以陛下初踐大位便濫殺功臣為由,迅速發起兵變謀叛,陛下,隻恐一夜之間,社稷易主,大勢去矣!” 宣帝“嚯”站起身來,咬牙切齒道:“擒賊先擒王!隻有先除掉齊王,諸王和王軌之流自然群龍無首!事不宜遲,鄭大夫,你即刻給朕拟一道诏書,命尉遲運、于翼、長孫覽等率兵,圍死齊王府,即刻捉拿朝廷謀逆罪魁宇文憲歸案!” “啊!陛下,萬萬不可!”鄭譯急忙阻止。
“嗯?卻是為何?”宣帝不解地望着鄭譯。
“陛下!眼下臣等尚未掌握齊王謀逆的确切證據,若動用宗師禁衛捉拿于他,一是師出無名,恐難服衆人之心;二是陛下若公然下诏捉拿齊王,萬一走露風聲,他先發兵,隻怕齊王毫發未損,陛下倒先遭其毒手!陛下,當年孝闵皇帝欲誅除奸相,便是因事不機密反遭罹難的。
所以,此事必得有一個萬全之策方可為之!否則,一旦失手,便緻朝廷社稷江山家國大禍于一旦啊!”鄭譯道。
“依你之言,朕當如何?” “陛下,以臣之見,第一步,可先削除齊王及諸子、諸婿手中兵權。
如此,不僅能遏制其勢力,翦除其羽翼,又可防其驟變。
然後,再對其左右親近屬僚減削職權。
齊王乃性情浮躁之人,即使手無兵權,無力起事,也會因心情不滿而有怨言洩露。
此時,可在他及其親近左右布設密探,察看他與誰往來異常,發有什麼怨怼,待證據在手,再捉拿于他不遲,那時,叫天下人也口服心服!” 宣帝命鄭譯拟诏:即刻命司武大夫長孫覽率兵收奪齊王宇文憲兵權,并削除齊王諸子實權,分别委以虛閑之職。
诏書發出之後,宣帝即刻派出衆人潛伏并探聽齊王被削除兵權後的怨言反狀。
沒想到,此後數日裡,幾撥人的幾番撩撥,竟未獲到齊王的怨言或别的什麼證據。
宣帝開始寝食不安了。
乍登大位,帝座未穩,如今已削除齊王實權,隻恐别的叔父諸王因此而心生設防,一旦暗中勾結,一夜之間,江山易主矣…… 這幾天,宣帝正為齊王蜇伏不動,一時又抓不住他謀逆的證據而感到焦慮之時,宇文孝伯進殿禀報:豫州一帶大旱之後繼而大澇,瘟疫橫行,請陛下下诏赈恤。
宣帝準诏後,見孝伯轉身離開時,又從後面叫住了:“郡公,先帝馭駕賓天,蒙郡公多方輔佐于朕,社稷朝廷方得内外平安。
時下,朕今尚有一樁憂患,每每念及,寝食難安,不知郡公可願為朕謀劃?” 宇文孝伯道:“陛下,臣既受先帝之托,又有公職在身,為朝廷陛下分憂解難,臣責無旁貸!” 宣帝道:“郡公,當年宇文護擅權之時,齊王便與奸相狼狽勾結,谄害良臣。
先帝親政後,齊王陰奉陽違,朕的皇祖母叱奴太後喪制期間,他表面痛哭流涕,回到自家府上卻飲酒食肉無異平日!近日,朕聞聽,他對朕多有不敬之詞,而且還欲串通他人謀朕性命。
朕一人身生倒也無懼,隻恐奸人一旦得乘,朝廷社稷必生動蕩。
公若能為朕解除此患,朕即诏郡公取代齊王爵位。
” 孝伯聞言大驚失色:陛下親政未足一月,便要誅殺自家叔父、國之功臣,還把自己當成勢利之輩,竟要利用自己去替他謀取齊王的性命! 孝伯伏地頓首叩求:“陛下,先
他和當年的武帝一樣,實為大澤之潛龍。
一旦遇有風雲激蕩,必然乘勢而起。
” 鄭譯驟然驚悟:“雖說陛下已經親政,以齊王的謀略之才,加之資曆之深,朋黨之衆,又為諸王之首,他若生奪重之心,隻須振臂一呼,恐怕一夜之間,天下易主矣!” 伽羅道:“鄭大夫,我擔心的正是這個!齊王一向嫉惡陛下,更嫌忌那羅延和你。
他若起勢,不是國基颠覆,便是四海不甯。
所以,對于他,說句心裡話,我們雖惹不起,卻也躲得起。
如此,雖說陛下初踐帝位,急需輔弼之材,從私心上說,那羅延若趕在此時回京,恐怕人方為刀俎,他或為魚肉啊!” 鄭譯蓦地明白了:其實,齊王比之王軌之輩來,無論是于家于國,還是于公于私,威脅要大得多啊。
看來,必得盡快奏明陛下加強防範。
他預感到,齊王若有奪重之心的話,極有可能會趁新朝未穩之際迅速下手…… 當宣帝再次和鄭譯商議欲即刻削除對朝廷威脅極大的王軌兵權時,不想,鄭譯的一番“齊王之患”,直令宣帝驚出了一身的冷汗:“鄭大夫!你何不及早提醒于朕?齊王乃諸王之首,以他的雄才大略,又功高蓋世,齊王之患遠大于王軌之患!朕這會兒記起來了,在先帝的葬儀上,朕雖缞麻喪服,悲痛欲昏,卻感覺到,朝廷中文武百官乃至王公諸臣,甚至連宇文孝伯和尉遲迥等人,諸事都是聽他的主見,看他的眼色行事!” 鄭譯道:“陛下,臣當時也感到了這一點。
隻是因先帝駕崩,臣既悲痛先帝,又憂挂陛下,所以,當時還沒有警覺。
” 宣帝冷笑道:“怪不得!當年王軌之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撺掇先帝廢除朕的太子之位!怪不得他們一幫人對朕一直都緊逼不舍。
朕原以為是先帝别的後妃嫔姬們有意奪寵。
原來,他們這般逼朕,竟是要為他們的黨首齊王謀立太弟嗣位!” 鄭譯望着陛下一張年輕稚的臉說:“陛下,齊王的左右,除了有王軌、宇文神舉等文武諸臣,先帝崩駕,宗室諸王中,也唯他為長為尊了。
陛下若不先誅除齊王,反倒先下诏誅殺他的死黨王軌,必然打草驚蛇,從而引發齊王一黨的驚覺,那時,他為了自保,一旦聯合兄弟諸王和他的心膂黨羽,以陛下初踐大位便濫殺功臣為由,迅速發起兵變謀叛,陛下,隻恐一夜之間,社稷易主,大勢去矣!” 宣帝“嚯”站起身來,咬牙切齒道:“擒賊先擒王!隻有先除掉齊王,諸王和王軌之流自然群龍無首!事不宜遲,鄭大夫,你即刻給朕拟一道诏書,命尉遲運、于翼、長孫覽等率兵,圍死齊王府,即刻捉拿朝廷謀逆罪魁宇文憲歸案!” “啊!陛下,萬萬不可!”鄭譯急忙阻止。
“嗯?卻是為何?”宣帝不解地望着鄭譯。
“陛下!眼下臣等尚未掌握齊王謀逆的确切證據,若動用宗師禁衛捉拿于他,一是師出無名,恐難服衆人之心;二是陛下若公然下诏捉拿齊王,萬一走露風聲,他先發兵,隻怕齊王毫發未損,陛下倒先遭其毒手!陛下,當年孝闵皇帝欲誅除奸相,便是因事不機密反遭罹難的。
所以,此事必得有一個萬全之策方可為之!否則,一旦失手,便緻朝廷社稷江山家國大禍于一旦啊!”鄭譯道。
“依你之言,朕當如何?” “陛下,以臣之見,第一步,可先削除齊王及諸子、諸婿手中兵權。
如此,不僅能遏制其勢力,翦除其羽翼,又可防其驟變。
然後,再對其左右親近屬僚減削職權。
齊王乃性情浮躁之人,即使手無兵權,無力起事,也會因心情不滿而有怨言洩露。
此時,可在他及其親近左右布設密探,察看他與誰往來異常,發有什麼怨怼,待證據在手,再捉拿于他不遲,那時,叫天下人也口服心服!” 宣帝命鄭譯拟诏:即刻命司武大夫長孫覽率兵收奪齊王宇文憲兵權,并削除齊王諸子實權,分别委以虛閑之職。
诏書發出之後,宣帝即刻派出衆人潛伏并探聽齊王被削除兵權後的怨言反狀。
沒想到,此後數日裡,幾撥人的幾番撩撥,竟未獲到齊王的怨言或别的什麼證據。
宣帝開始寝食不安了。
乍登大位,帝座未穩,如今已削除齊王實權,隻恐别的叔父諸王因此而心生設防,一旦暗中勾結,一夜之間,江山易主矣…… 這幾天,宣帝正為齊王蜇伏不動,一時又抓不住他謀逆的證據而感到焦慮之時,宇文孝伯進殿禀報:豫州一帶大旱之後繼而大澇,瘟疫橫行,請陛下下诏赈恤。
宣帝準诏後,見孝伯轉身離開時,又從後面叫住了:“郡公,先帝馭駕賓天,蒙郡公多方輔佐于朕,社稷朝廷方得内外平安。
時下,朕今尚有一樁憂患,每每念及,寝食難安,不知郡公可願為朕謀劃?” 宇文孝伯道:“陛下,臣既受先帝之托,又有公職在身,為朝廷陛下分憂解難,臣責無旁貸!” 宣帝道:“郡公,當年宇文護擅權之時,齊王便與奸相狼狽勾結,谄害良臣。
先帝親政後,齊王陰奉陽違,朕的皇祖母叱奴太後喪制期間,他表面痛哭流涕,回到自家府上卻飲酒食肉無異平日!近日,朕聞聽,他對朕多有不敬之詞,而且還欲串通他人謀朕性命。
朕一人身生倒也無懼,隻恐奸人一旦得乘,朝廷社稷必生動蕩。
公若能為朕解除此患,朕即诏郡公取代齊王爵位。
” 孝伯聞言大驚失色:陛下親政未足一月,便要誅殺自家叔父、國之功臣,還把自己當成勢利之輩,竟要利用自己去替他謀取齊王的性命! 孝伯伏地頓首叩求:“陛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