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齊王之殇
關燈
小
中
大
待太子醒來,更上大周皇帝的冕毓衮袍,在震貫八極的音樂聲中,彩旌如林的晨光曦晖裡,被朝廷群臣山呼萬歲,擁上了大周皇帝高高的禦座,開始親理朝國萬機。
不想,短短幾天,案頭便堆積壓下了如山一般的朝國瑣務,等待他去署理審閱了。
昨日的太子,今天大周天子,宣帝陛下,雖依舊精神恍惚且心慌氣短,然而,望着面前山也似的奏折、章表、軍報、籍冊等,在宇文孝伯等左右朝臣的催促下,也隻能勉強打起精神,開始一一署理批閱,并與左右朝臣商議先帝葬儀諸事…… 初踐大位的宣帝,驟然感到了肩上的膽子重比泰山。
此時,他咬牙發誓,一心要完成父皇的臨終囑托,實現父皇未竟的大業,平突厥、定江南,一統自東晉末年以來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
決計也要成為父皇和太祖那樣一代雄主,揚威于沙場,镌名于汗青,讓那些曾經小觑自己的人看看,他這個皇帝到底當不當得江山社稷之重? 然而,隻不知,比起父皇和兩位皇伯父來說,一即大位便當即親自執掌大周軍國的宇文赟,真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二十一歲的他,沒有曆經過一天像先帝,像明帝、闵帝那樣被人箝持的傀儡皇帝的日子,更沒有曆經過因權臣擅政而刀光劍影下,危機四伏的嗣帝生涯。
而且,父皇沒有像太祖當年那樣,臨終之際,把朝廷社稷“總戎兵馬”、“總攬朝國”的大權,明白交付或是委托于某一個人,甚至沒有明白托付于某幾個人。
這樣,一夜之間,二十一歲的年輕陛下便掌領起了大周國所有朝政大權。
半年以來,先皇武帝似乎有某種預感似的,竟是幾番頻頻更替朝中大司馬,太師,大冢宰等軍國要職,幾易其人。
各州總管也頻頻調動換防,分割諸多軍國大權于外戚,王公,百官之手,使之相互箝制,不易生變。
如今,的大周皇帝,可以直接調動大周國東西南北并京畿宮禁的任何一支兵馬。
親政的第一天起,宣帝宇文赟便突然悟出了:父皇臨終前,已經将帝座周圍清除的幹幹淨淨了。
想到此,宣帝宇文赟一時又悲痛難禁起來。
雖說面對萬機之重甚感吃力,然而署國理政對于宣帝來說倒已不再顯得突然和陌生了。
從父皇誅除奸相開始親政之始,父皇無論是出外巡狩遊獵,還是南征北伐的日子,總是留太子監國。
從那時,聽朝放赈,批閱奏章等,都已經放手由他去做了。
左右輔臣不過是提醒谏議而已,最後的決斷權仍在太子一人。
宣皇帝強令自己鎮靜下來。
他是一國之主,天下百姓,文武百官,江山社稷,萬機之繁,全都等着他去統領運籌。
他不能被悲痛壓倒了。
他要醞釀如何幹一番大事了。
宣帝踐祚大位的第四天,便诏敕禦史下大夫鄭譯入朝觐見。
這些年來,鄭譯雖閑居在家,卻一直夜以繼日的博覽群書,始終并未停止過研修古今佐王輔國之道。
他知道,自己遲早會等來那一天的。
可是,卻萬沒有料到,這一天竟來的這般突然,這般迅疾! 他要讓那些人看看:他鄭譯絕不僅僅隻是王軌、齊王等人鄙視的隻懂弦歌詩賦,隻知宴遊獵射的無用之徒。
他要證明自己是一介當之無愧的佐王之材! 這天,君臣二人在宣政殿暢談天下。
君臣相坐,今日之宇文赟已非昨日那個惶悚小心的太子了,而今日之鄭譯,亦非昨日那個狂放不羁的東宮宮伊鄭譯了。
面對今日的大周陛下,鄭譯雖說依舊畢恭畢敬,卻并不感到拘謹。
他從秦皇漢武到三國鼎立,從賢臣名将到突厥高麗,一番治國撫民之道,以及對朝國天下的釋義,着實高屋建瓴,令宣帝頻頻點頭贊歎。
宣帝發覺:這些年來,坎坷遭遇不僅未使鄭譯萎靡不振,而多年的閑居省悟且博覽群書,反倒使得鄭譯蛻胎換骨,變了個人似的。
真是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
宣帝當即命内史拟诏:授禦史下大夫鄭譯為開府儀同大将軍,内史中大夫,并晉封歸昌縣公,邑千戶! 從這一天開始,朝廷諸多機密緊要,以及文武百官罷除晉遷調易等朝國大事,宣帝總要先與鄭譯商議之後,再拿到朝廷之上令群臣議定。
鄭譯出生武将之家,父親鄭孝穆曾官拜梁州刺史、中書令,南朝梁國偏安江陵時,南朝梁王欲與北魏大臣的父親求聘,将梁王的安固公主嫁與鄭譯。
鄭譯自幼擅長詩書音樂,卻不大喜習武略。
雖一介書生,卻也是知恩圖報之人:飲水思源,想當年,大司馬、衛國公獨孤信死後,鄭譯惶惶若喪家之犬。
虧得獨孤伽羅求了她大姐夫宇文毓出面,請他四弟宇文邕收留了自己。
雖說因為王軌等人的陷害擠兌,被除官閑居在家幾年,然而在随國公夫婦的濟助下,畢竟渡過了一時之困。
于是,鄭譯才有幸成為先帝幕府的記室。
也因而被晉為當年的太子東宮宮伊,繼而才能有揚眉吐氣的今天。
沒有當初,便不會有今日。
内史上大夫的鄭譯就任後,第一樣事便是到随公府答謝恩人。
驟登顯位的鄭譯,今兒顯得格外風采飄逸——原本俊美灑落的身段五官,配上一身羽白的绮紗漢袍,腳登絲麻涼履,手持湘妃竹骨的泥金撒扇,春風得意,越發顯得風姿翩翩,令人注目了。
他的背後,是七八個擡着果點佳釀的下人。
伽羅正在府中批閱兒女的功課,聞聽内史上大夫鄭譯莅臨府上,急忙攜次子楊廣出門來迎:“啊!恭喜鄭大夫!賀喜歸昌公!” 楊廣也拱一揖:“侄兒阿摐給世叔道喜了!” 鄭譯一見伽羅的次子楊廣,不覺贊道:“啊,嫂夫
不想,短短幾天,案頭便堆積壓下了如山一般的朝國瑣務,等待他去署理審閱了。
昨日的太子,今天大周天子,宣帝陛下,雖依舊精神恍惚且心慌氣短,然而,望着面前山也似的奏折、章表、軍報、籍冊等,在宇文孝伯等左右朝臣的催促下,也隻能勉強打起精神,開始一一署理批閱,并與左右朝臣商議先帝葬儀諸事…… 初踐大位的宣帝,驟然感到了肩上的膽子重比泰山。
此時,他咬牙發誓,一心要完成父皇的臨終囑托,實現父皇未竟的大業,平突厥、定江南,一統自東晉末年以來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
決計也要成為父皇和太祖那樣一代雄主,揚威于沙場,镌名于汗青,讓那些曾經小觑自己的人看看,他這個皇帝到底當不當得江山社稷之重? 然而,隻不知,比起父皇和兩位皇伯父來說,一即大位便當即親自執掌大周軍國的宇文赟,真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二十一歲的他,沒有曆經過一天像先帝,像明帝、闵帝那樣被人箝持的傀儡皇帝的日子,更沒有曆經過因權臣擅政而刀光劍影下,危機四伏的嗣帝生涯。
而且,父皇沒有像太祖當年那樣,臨終之際,把朝廷社稷“總戎兵馬”、“總攬朝國”的大權,明白交付或是委托于某一個人,甚至沒有明白托付于某幾個人。
這樣,一夜之間,二十一歲的年輕陛下便掌領起了大周國所有朝政大權。
半年以來,先皇武帝似乎有某種預感似的,竟是幾番頻頻更替朝中大司馬,太師,大冢宰等軍國要職,幾易其人。
各州總管也頻頻調動換防,分割諸多軍國大權于外戚,王公,百官之手,使之相互箝制,不易生變。
如今,的大周皇帝,可以直接調動大周國東西南北并京畿宮禁的任何一支兵馬。
親政的第一天起,宣帝宇文赟便突然悟出了:父皇臨終前,已經将帝座周圍清除的幹幹淨淨了。
想到此,宣帝宇文赟一時又悲痛難禁起來。
雖說面對萬機之重甚感吃力,然而署國理政對于宣帝來說倒已不再顯得突然和陌生了。
從父皇誅除奸相開始親政之始,父皇無論是出外巡狩遊獵,還是南征北伐的日子,總是留太子監國。
從那時,聽朝放赈,批閱奏章等,都已經放手由他去做了。
左右輔臣不過是提醒谏議而已,最後的決斷權仍在太子一人。
宣皇帝強令自己鎮靜下來。
他是一國之主,天下百姓,文武百官,江山社稷,萬機之繁,全都等着他去統領運籌。
他不能被悲痛壓倒了。
他要醞釀如何幹一番大事了。
宣帝踐祚大位的第四天,便诏敕禦史下大夫鄭譯入朝觐見。
這些年來,鄭譯雖閑居在家,卻一直夜以繼日的博覽群書,始終并未停止過研修古今佐王輔國之道。
他知道,自己遲早會等來那一天的。
可是,卻萬沒有料到,這一天竟來的這般突然,這般迅疾! 他要讓那些人看看:他鄭譯絕不僅僅隻是王軌、齊王等人鄙視的隻懂弦歌詩賦,隻知宴遊獵射的無用之徒。
他要證明自己是一介當之無愧的佐王之材! 這天,君臣二人在宣政殿暢談天下。
君臣相坐,今日之宇文赟已非昨日那個惶悚小心的太子了,而今日之鄭譯,亦非昨日那個狂放不羁的東宮宮伊鄭譯了。
面對今日的大周陛下,鄭譯雖說依舊畢恭畢敬,卻并不感到拘謹。
他從秦皇漢武到三國鼎立,從賢臣名将到突厥高麗,一番治國撫民之道,以及對朝國天下的釋義,着實高屋建瓴,令宣帝頻頻點頭贊歎。
宣帝發覺:這些年來,坎坷遭遇不僅未使鄭譯萎靡不振,而多年的閑居省悟且博覽群書,反倒使得鄭譯蛻胎換骨,變了個人似的。
真是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
宣帝當即命内史拟诏:授禦史下大夫鄭譯為開府儀同大将軍,内史中大夫,并晉封歸昌縣公,邑千戶! 從這一天開始,朝廷諸多機密緊要,以及文武百官罷除晉遷調易等朝國大事,宣帝總要先與鄭譯商議之後,再拿到朝廷之上令群臣議定。
鄭譯出生武将之家,父親鄭孝穆曾官拜梁州刺史、中書令,南朝梁國偏安江陵時,南朝梁王欲與北魏大臣的父親求聘,将梁王的安固公主嫁與鄭譯。
鄭譯自幼擅長詩書音樂,卻不大喜習武略。
雖一介書生,卻也是知恩圖報之人:飲水思源,想當年,大司馬、衛國公獨孤信死後,鄭譯惶惶若喪家之犬。
虧得獨孤伽羅求了她大姐夫宇文毓出面,請他四弟宇文邕收留了自己。
雖說因為王軌等人的陷害擠兌,被除官閑居在家幾年,然而在随國公夫婦的濟助下,畢竟渡過了一時之困。
于是,鄭譯才有幸成為先帝幕府的記室。
也因而被晉為當年的太子東宮宮伊,繼而才能有揚眉吐氣的今天。
沒有當初,便不會有今日。
内史上大夫的鄭譯就任後,第一樣事便是到随公府答謝恩人。
驟登顯位的鄭譯,今兒顯得格外風采飄逸——原本俊美灑落的身段五官,配上一身羽白的绮紗漢袍,腳登絲麻涼履,手持湘妃竹骨的泥金撒扇,春風得意,越發顯得風姿翩翩,令人注目了。
他的背後,是七八個擡着果點佳釀的下人。
伽羅正在府中批閱兒女的功課,聞聽内史上大夫鄭譯莅臨府上,急忙攜次子楊廣出門來迎:“啊!恭喜鄭大夫!賀喜歸昌公!” 楊廣也拱一揖:“侄兒阿摐給世叔道喜了!” 鄭譯一見伽羅的次子楊廣,不覺贊道:“啊,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