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圍魏救趙
關燈
小
中
大
孝伯:“唉!郡公之性情鲠直,勉力奉公,頗有家風。
” 孝伯見陛下轉了話題,又道:“臣請陛下多選品行端正,才學豐富者伴随太子左右,以促太子早成大器,願陛下三思。
” 武帝道:“品行端正,才學豐富,朕尚未見有超過郡公者。
請郡公勉力而為,全力扶持太子吧。
朕可另再請尉遲運為右宮正,郡公文經過人,尉遲運武略優異,二公一并輔佐教導太子,朕又有何不放心?” 孝伯不似王軌的性情梗直,說話點到為止,見陛下這般安排,也隻得作罷了。
皇太子宇文赟與鄭譯的交好,其實原也是頗有緣故的:十幾年來,鄭譯一直在陛下的幕府效力,他是看着太子長大的。
鄭譯雖性情中有輕淺的一面,卻也有着文人的單純和童心,太子幼年之時,便常領着太子在園中玩耍。
又因鄭譯儒學和音樂過人,奸相宇文護擅政期間,鄭譯與陛下雖不談朝廷軍政,卻也常與陛下琴棋書畫、談古論今,為陛下排遣了許多的抑郁。
而太子從小也喜歡聽鄭譯彈琴吟詠,小小年紀便跟鄭譯彈得一手好琴,會背許多古詩。
六藝之中,琴弈詩歌畢竟占了兩項,為時下君子必不可少的修身養性之術,陛下自然喜歡。
當初太子還未被冊為太子之時,獲悉鄭譯與自己一直心儀的麗華的父母楊堅、獨孤伽羅兩人是兒時同窗,閑暇時,總愛向鄭譯打聽太子妃麗華喜歡讀什麼書,撫什麼琴曲,平時性情如何,好惡什麼等等,鄭譯自然是知無不言。
有時,太子得了什麼稀罕東西,想私下相贈時,又不好冒然到随國府去見,便會托鄭譯悄悄捎出宮去、贈與麗華。
鄭譯自然樂意效勞。
陛下親政之後,以鄭譯的過人才學而任為太子東宮宮伊,希望太子能跟他實習六書和音樂。
太子少年頑皮,越發與為人随和幽默的鄭譯彼此投機了。
然而,在王軌等人眼中,鄭譯統不過是一介胸無大志,隻會彈琴歌賦的酒徒罷了。
一國儲君的太子竟與他這樣的人物親密無度,物以類聚,隻怕太子也将成為他那樣的淺薄之人,因此才心生嫌忌,并對社稷未來的憂患。
這年早春二月,西部邊境急報發至京朝——吐谷渾結集數千兵馬進犯大周邊境,眼下已越過西傾山,擾犯渭、河二州邊地百姓,擄掠人口牛馬,請陛下援兵讨伐。
太子冊定以來,武帝為使親曆軍政,率部巡視時,便留太子監國,實力理政。
這次吐谷渾犯邊,武帝希望皇太子能親曆一番兵事,故而,特意诏命他率軍前往平敵。
此番太子出征,武帝專門委派了宇文孝伯和大将軍王軌二人同輔太子。
诏敕軍中進退兵事,俱由孝伯和王軌二人決斷。
主帥太子隻是坐鎮而已。
接到父皇诏命,太子實在興奮難抑! 前些日子,有人曾對太子透露,說父皇當着諸多王公的面詢問一向有“文死谏”之稱的東宮官屬樂運,自己的才德心智,樂運評價自己乃中平之人。
他聞知此事後,甚是不樂。
自從父皇母妃為他聘定心儀已久的麗華妹妹為太子妃以來,他便一直想着怎麼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來,讓麗華妹妹和世人看看,他宇文赟并非一介庸才! 因而,此番父皇命他率兵平敵,他決計要沙場建功,大捷而歸! 兵發之日,太子率一萬二千大軍,告别了父皇和文武百官,一路意氣風發,一路朱輪疊鼓、旌旆獵獵地向吐谷渾挺進。
此番西征,除了左右帥帳禁衛,太子特命東宮宮伊鄭譯、皇甫績、劉昉、王端等諸多親信屬僚随軍西發。
一路之上,太子召鄭譯與他共乘帥車,兩人興緻勃勃地談兵論将,一心要蕩平敵寇,建下奇勳。
太子哪裡知道,王軌和宇文孝伯見太子不知尊卑,竟與屬下同車而行,早已看不上眼了! 在他們的眼裡,一國儲君,天生尊貴,即令是在少年兒時,也應是不拘言笑,沉穩有度才是。
像武帝當年,從不輕易與人言笑遊戲。
而如太子這樣,本為一國儲君,卻與左右侍讀,宮伊之流如此密切,根本就是不知尊重! 宇文孝伯和王軌原以為,太子此番第一次率兵去國,身負重任,本當懂得主動向二人讨教平敵之策。
這樣,他們也可乘此點化輔導于他。
誰知,離了京師,太子越發與鄭譯等一幫無功無德的文人沒日沒夜地粘在一起,白日同乘一車,夜晚歌舞宴飲,越發令他們郁悶了。
可笑的是,一向自诩博古通今、遍讀詩書的鄭譯,竟不知像吐谷渾、突厥這些遊牧部落,素來就有“避其鋒銳、不羞敗走”的靈巧戰術,見大周太子所率大軍壓頂而來,迅速退回自家大本營伏埃城去了。
而鄭譯把敵軍的退避之術,竟認作是潰敗奔逃,對太子滿嘴胡說什麼“此乃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為天下用兵之最高境界!”,又要拟捷報上奏京朝,說什麼“太子率大周威武正義之師,大軍未至,便驚得敵兵潰敗狂逃三千裡”,弄得太子一時也飄飄然起來。
末了,書生氣十足的鄭譯竟然還想向王軌借調軍樂,演練他所譜寫的軍陣新曲。
被王軌着實譏嘲了一通。
結果,反被鄭譯一張靈牙利口損得惱羞成怒,若不是衆人拉住,早已出了大事。
王軌越發一肚子怒氣了。
如此,倒把氣殺在了太子身上:非要看看,鄭譯能為太子出什麼奇兵之計?又見太子也不來主動商議兵事,便也故作糊塗,不主動提出用兵之事。
如此,一連半個多月過去了,鄭譯清知,恐怕那王軌已把對自己的惱恨轉嫁到太子身上去了。
心下着急,詢問太子,是否該主動出擊?太子也感覺到了事情不妙,可惜父皇此番将兵事大權盡付與王軌孝伯二人,自己竟然無法直接指揮兵事,于是,隻好硬着頭皮來找孝伯。
孝伯正要說話,卻被王軌攔住了話頭:“太子乃一軍之帥,以太子之見,敵兵既退,我軍又當如何?” 太子一時噎在了那裡。
王軌見太子無話可答,在心内冷冷一笑,卻說:“動不動兵,朝哪裡用兵,我等皆聽主帥的決斷。
隻要太子一聲令下,下面的事,無論是布兵打仗也好,還是沙場殺敵也罷,我等萬死不辭!” 孝伯望着僵在那裡的太子,心下有些不忍:“太子殿下,是否再觀察幾天敵情兵力進退,再做決斷?” 太子雖不懂兵,卻知道二人是在有意敷衍自己,于是憤然拂袖而去。
鄭譯見太子滿臉惱恨而歸,情知太子此番主動求教碰了釘子。
又聽太子細說了王軌和孝伯兩人的話,更知二人存心要為難太子了。
于是勸道:“殿下勿急!太子殿下雖負萬千之重,然畢竟是第一次親臨兵事。
孝伯王軌二人承陛下之重托,輔佐太子去國率兵實習軍事來了。
雖想乘勢為難殿下一番,然據卑職之斷,二人畢竟素有忠臣之名,想來也不會以一己憎好而耽誤退兵擊敵之大計,愧負陛下萬千重托!太子放心好了,别理會他們,我料定,不出十天,他們必然會主動找太子的。
” 太子以為鄭譯的極有道理,便放下心來,靜等二人如何部署戰事。
孝伯和王軌原想,隻要太子知錯改錯,再過來征詢一番用兵之計,二人便迅
” 孝伯見陛下轉了話題,又道:“臣請陛下多選品行端正,才學豐富者伴随太子左右,以促太子早成大器,願陛下三思。
” 武帝道:“品行端正,才學豐富,朕尚未見有超過郡公者。
請郡公勉力而為,全力扶持太子吧。
朕可另再請尉遲運為右宮正,郡公文經過人,尉遲運武略優異,二公一并輔佐教導太子,朕又有何不放心?” 孝伯不似王軌的性情梗直,說話點到為止,見陛下這般安排,也隻得作罷了。
皇太子宇文赟與鄭譯的交好,其實原也是頗有緣故的:十幾年來,鄭譯一直在陛下的幕府效力,他是看着太子長大的。
鄭譯雖性情中有輕淺的一面,卻也有着文人的單純和童心,太子幼年之時,便常領着太子在園中玩耍。
又因鄭譯儒學和音樂過人,奸相宇文護擅政期間,鄭譯與陛下雖不談朝廷軍政,卻也常與陛下琴棋書畫、談古論今,為陛下排遣了許多的抑郁。
而太子從小也喜歡聽鄭譯彈琴吟詠,小小年紀便跟鄭譯彈得一手好琴,會背許多古詩。
六藝之中,琴弈詩歌畢竟占了兩項,為時下君子必不可少的修身養性之術,陛下自然喜歡。
當初太子還未被冊為太子之時,獲悉鄭譯與自己一直心儀的麗華的父母楊堅、獨孤伽羅兩人是兒時同窗,閑暇時,總愛向鄭譯打聽太子妃麗華喜歡讀什麼書,撫什麼琴曲,平時性情如何,好惡什麼等等,鄭譯自然是知無不言。
有時,太子得了什麼稀罕東西,想私下相贈時,又不好冒然到随國府去見,便會托鄭譯悄悄捎出宮去、贈與麗華。
鄭譯自然樂意效勞。
陛下親政之後,以鄭譯的過人才學而任為太子東宮宮伊,希望太子能跟他實習六書和音樂。
太子少年頑皮,越發與為人随和幽默的鄭譯彼此投機了。
然而,在王軌等人眼中,鄭譯統不過是一介胸無大志,隻會彈琴歌賦的酒徒罷了。
一國儲君的太子竟與他這樣的人物親密無度,物以類聚,隻怕太子也将成為他那樣的淺薄之人,因此才心生嫌忌,并對社稷未來的憂患。
這年早春二月,西部邊境急報發至京朝——吐谷渾結集數千兵馬進犯大周邊境,眼下已越過西傾山,擾犯渭、河二州邊地百姓,擄掠人口牛馬,請陛下援兵讨伐。
太子冊定以來,武帝為使親曆軍政,率部巡視時,便留太子監國,實力理政。
這次吐谷渾犯邊,武帝希望皇太子能親曆一番兵事,故而,特意诏命他率軍前往平敵。
此番太子出征,武帝專門委派了宇文孝伯和大将軍王軌二人同輔太子。
诏敕軍中進退兵事,俱由孝伯和王軌二人決斷。
主帥太子隻是坐鎮而已。
接到父皇诏命,太子實在興奮難抑! 前些日子,有人曾對太子透露,說父皇當着諸多王公的面詢問一向有“文死谏”之稱的東宮官屬樂運,自己的才德心智,樂運評價自己乃中平之人。
他聞知此事後,甚是不樂。
自從父皇母妃為他聘定心儀已久的麗華妹妹為太子妃以來,他便一直想着怎麼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來,讓麗華妹妹和世人看看,他宇文赟并非一介庸才! 因而,此番父皇命他率兵平敵,他決計要沙場建功,大捷而歸! 兵發之日,太子率一萬二千大軍,告别了父皇和文武百官,一路意氣風發,一路朱輪疊鼓、旌旆獵獵地向吐谷渾挺進。
此番西征,除了左右帥帳禁衛,太子特命東宮宮伊鄭譯、皇甫績、劉昉、王端等諸多親信屬僚随軍西發。
一路之上,太子召鄭譯與他共乘帥車,兩人興緻勃勃地談兵論将,一心要蕩平敵寇,建下奇勳。
太子哪裡知道,王軌和宇文孝伯見太子不知尊卑,竟與屬下同車而行,早已看不上眼了! 在他們的眼裡,一國儲君,天生尊貴,即令是在少年兒時,也應是不拘言笑,沉穩有度才是。
像武帝當年,從不輕易與人言笑遊戲。
而如太子這樣,本為一國儲君,卻與左右侍讀,宮伊之流如此密切,根本就是不知尊重! 宇文孝伯和王軌原以為,太子此番第一次率兵去國,身負重任,本當懂得主動向二人讨教平敵之策。
這樣,他們也可乘此點化輔導于他。
誰知,離了京師,太子越發與鄭譯等一幫無功無德的文人沒日沒夜地粘在一起,白日同乘一車,夜晚歌舞宴飲,越發令他們郁悶了。
可笑的是,一向自诩博古通今、遍讀詩書的鄭譯,竟不知像吐谷渾、突厥這些遊牧部落,素來就有“避其鋒銳、不羞敗走”的靈巧戰術,見大周太子所率大軍壓頂而來,迅速退回自家大本營伏埃城去了。
而鄭譯把敵軍的退避之術,竟認作是潰敗奔逃,對太子滿嘴胡說什麼“此乃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為天下用兵之最高境界!”,又要拟捷報上奏京朝,說什麼“太子率大周威武正義之師,大軍未至,便驚得敵兵潰敗狂逃三千裡”,弄得太子一時也飄飄然起來。
末了,書生氣十足的鄭譯竟然還想向王軌借調軍樂,演練他所譜寫的軍陣新曲。
被王軌着實譏嘲了一通。
結果,反被鄭譯一張靈牙利口損得惱羞成怒,若不是衆人拉住,早已出了大事。
王軌越發一肚子怒氣了。
如此,倒把氣殺在了太子身上:非要看看,鄭譯能為太子出什麼奇兵之計?又見太子也不來主動商議兵事,便也故作糊塗,不主動提出用兵之事。
如此,一連半個多月過去了,鄭譯清知,恐怕那王軌已把對自己的惱恨轉嫁到太子身上去了。
心下着急,詢問太子,是否該主動出擊?太子也感覺到了事情不妙,可惜父皇此番将兵事大權盡付與王軌孝伯二人,自己竟然無法直接指揮兵事,于是,隻好硬着頭皮來找孝伯。
孝伯正要說話,卻被王軌攔住了話頭:“太子乃一軍之帥,以太子之見,敵兵既退,我軍又當如何?” 太子一時噎在了那裡。
王軌見太子無話可答,在心内冷冷一笑,卻說:“動不動兵,朝哪裡用兵,我等皆聽主帥的決斷。
隻要太子一聲令下,下面的事,無論是布兵打仗也好,還是沙場殺敵也罷,我等萬死不辭!” 孝伯望着僵在那裡的太子,心下有些不忍:“太子殿下,是否再觀察幾天敵情兵力進退,再做決斷?” 太子雖不懂兵,卻知道二人是在有意敷衍自己,于是憤然拂袖而去。
鄭譯見太子滿臉惱恨而歸,情知太子此番主動求教碰了釘子。
又聽太子細說了王軌和孝伯兩人的話,更知二人存心要為難太子了。
于是勸道:“殿下勿急!太子殿下雖負萬千之重,然畢竟是第一次親臨兵事。
孝伯王軌二人承陛下之重托,輔佐太子去國率兵實習軍事來了。
雖想乘勢為難殿下一番,然據卑職之斷,二人畢竟素有忠臣之名,想來也不會以一己憎好而耽誤退兵擊敵之大計,愧負陛下萬千重托!太子放心好了,别理會他們,我料定,不出十天,他們必然會主動找太子的。
” 太子以為鄭譯的極有道理,便放下心來,靜等二人如何部署戰事。
孝伯和王軌原想,隻要太子知錯改錯,再過來征詢一番用兵之計,二人便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