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圍魏救趙
關燈
小
中
大
内史下大夫來和前幾天就知道楊堅奉旨回京了,而且當天就到府上拜見過了。
今天之事甚是重大!來和離開帝宮後,徑直打馬直奔随公府相告——雖說在朝堂之上,武帝當殿駁回了王軌的話,但在王軌去後,陛下卻命他再次述說楊堅相祿,虧得來和機警相助,才使得陛下稍釋了幾分疑心。
然而,機敏過人的來和還是看出來了,齊王和王軌兩人先後奏禀楊堅的相祿之說,到底還是令武帝種下幾分疑慮了。
事情緊急,他必得盡快告知楊堅,使他在京朝的日子裡能有所防範。
彼此已是至交,因而也不須客套,楊堅為來和沏的上品江南小芽尚未啟蓋,來和便匆匆将殿堂之上所發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楊堅! 楊堅驟聞來和之言,驚得半晌才回過神來。
陛下素知來和等人與楊堅的私交頗好,今日之事,并未交待為王軌和齊二人保密。
如此,不能排除陛下是有意令來和對楊堅透露此事的。
那末,陛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敲山震虎?一石二鳥? 楊堅此時真是苦笑不得:上天使自己生了這副“龍顔”,福兮?禍兮? 獨孤伽羅再沒料到,原以為仇人已死,殺父弑姐之仇也報,加上又與陛下的兒女聯姻,原以為從此總算可以過太平日子了。
哪裡料到,好日子還沒開頭,有人便以楊堅有“不臣”反相,公然奏請陛下除掉自家夫君前程性命! 得知此番竟是齊王和王軌兩人私下串通,先後在陛下面前谄害楊堅的真相時,一向廣結善緣,處處與人為善的獨孤伽羅終于忍無可忍了! 她原想,自己這些年來對齊太妃敬奉結納,齊王與楊堅彼此也漸漸交好,而不久前,楊堅的姐姐作主,把她的小姑嫁給了齊王為妃。
齊王再也沒有為難楊堅的理由了。
誰知,事到如今,他仍舊不肯放過自家夫君! 剛剛緩過些神的楊堅和伽羅夫婦,再一次陷入了憂懼之中。
此番,女兒與太子的婚事,經齊王和王軌兩人這麼一攪和,隻怕沒什麼指望了。
當然了,如果陛下依舊堅持要聘定麗華為太子妃的話,說明陛下并沒有在意齊王和王軌對楊堅“反相”的谄诋。
若陛下改聘他人之女為太子妃,以後的事,恐怕就是吉兇難預料了。
當今陛下是在整整十幾年的刀光劍影中熬過來的,他的性情會比一般帝王更為疑忌。
王軌齊王兩人,一個是陛下多年的心腹,一個是陛下的手足兄弟,再沒料到,他們怎麼會對楊堅這般忌妨和敵意。
伽羅覺得自己想得太簡單了。
奸相雖除,黨争未已。
看來,眼下,京朝這地方仍舊還是待不得! 夫妻商定:此番,不管麗華是否被聘為太子妃,楊堅依舊還是繼續遠離朝廷權力中心,外戍避禍為上策。
兩口子正小心度日之際,再沒料到,陛下竟诏敕鄧國公、太傅窦熾,蜀國公、太師尉遲迥,申國公、太保李穆,鄭國公達奚武四位朝廷元老,前往随國府為當今太子隆重求聘楊麗華為太子妃,并拟定了來年秋天九月正式迎娶皇太子妃入主東宮。
皇家聘禮豐厚驚人! 兩家兒女親事定下後,做為兒女親家,陛下召楊堅入宮,并賜以禦宴。
君臣閑聊時,陛下露出欲留楊堅在京朝任職的意思。
楊堅不管陛下本心如何,仍舊委婉推辭:“陛下,臣三代蒙受隆恩,今又貴為皇戚,唯應恭上禮下,為陛下和大周社稷效犬馬之力,方能報浩蕩皇恩之些微。
故而,臣懇請陛下恩準臣依舊外戍一方……” 武帝暗歎楊堅的明禮,于是,欣然诏準楊堅依舊任随州總管并都督諸州軍事。
這年秋冬,陛下正式頒诏:當年江陵之戰所獲江陵百姓俘虜,凡被充為大周公私奴隸者,全部赦放為民。
伽羅記起了當年在太學讀書時,衆位同窗在長安街頭争相觀看十萬江陵俘衆的情景來。
還在少年時代的宇文邕當時曾說過“既然江陵已經歸屬我土,這些人自然也應歸屬我國百姓之列。
像眼下這般,将大批俘虜淪為公私奴隸的制令,遲早得廢除”的話。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随國府也被賞賜幾百男女奴俘。
他們在随國府做了十幾年的奴隸,當年十來歲的孩子,如今也成了中年人。
當年的壯年人,如今已是年邁之人。
伽羅命家将把他們叫在一處,一一詢問,有願意回老家江陵的,随國府贈以路費盤纏。
無親友可投靠者,随國府便在邑地上統一修屋建房,使他們像其他普通邑戶一樣種田為生。
有老邁殘弱者不能自立者,伽羅辟出房屋補濟,使其相互關顧,安度餘生。
伽羅更未到料到的是,诏敕釋放江陵俘衆不久,武帝诏敕伽羅的諸位兄長或是回複舊職,或是晉遷新職,加增邑戶。
這份诏書中,竟明白地冠明“以功臣之子而征拜”獨孤信長子獨孤羅為楚安郡太守,次子獨孤善恢複魏甯縣公,三子獨孤穆恢複文侯縣侯,四子獨孤藏為義甯縣侯,邑各一千戶;五子獨孤順為項城縣伯,六子獨孤陀為建忠縣伯,邑各五百戶…… “功臣之子”四字,雖對當年舊案未着一字,卻分明已為父親昭了雪、洗了冤。
伽羅暗歎:看來,大姐夫明帝當初選對了國儲,當今陛下宇文邕堪稱一介明主…… 齊王、王軌等奏禀翦除楊堅之計未成,見陛下仍舊決定聘定楊堅之女為太子妃,一時也無計可施了。
此事過後,王軌上朝時見遇皇太子,發覺太子對自己的神情驟然冷淡陰沉了許多。
王軌與齊王、宇文孝伯、尉遲運幾人琢磨着,看來,他在陛下面前奏報太子“非社稷主”一事,已有人将話傳給到太子那裡了。
見太子這般锱铢必較,心胸狹隘,而且近些時日以來,越發與鄭譯等一幫人過從甚密,幾人越發認定這個嗣主難以擔當朝廷社稷之重。
他們思量,像這般,太子每天被鄭譯等人圍着,将來一天入承大位,他們幾人的性命安穩是小事,顧慮若朝國社稷也因此毀在他們之手時,無不憂心忡忡。
幾人尋思了一番,覺得眼下想要陛下廢除太子另立别人,也是行不通的事。
末了,衆人議定,請太子宮正宇文孝伯奏明陛下,使陛下設法調走太子身邊的鄭譯等一幫小人,輔之以賢德之臣在東宮,近朱者赤,想太子遠離鄭譯等人,日子久了,為人處事,好惡親疏等,自然會有所改變的。
為了社稷未來,孝伯思慮一番後,對武帝直谏:“陛下,皇太子四海所屬,眼下德聲未聞,志業未成,臣為東宮官屬實有失責。
臣請陛下妙選才學德行上乘之人,為太子之左右和師友,從而調護聖質聖德,使太子有所進取。
如或不然,恐悔之不及。
” 知子莫如父。
武帝豈不清楚自己這個長子并非隐忍含蓄,雄心遠大之輩?今聞孝伯奏報太子的不足,思量隻因早年自身尚不自保,并未顧得上及早教導太子,而遍視諸子當中,太子身為長子,雖說才志平平,然而其餘諸子更在幼年,眼下,他實在看不出哪個比太子更有些出息的。
因心中煩悶,又無良策,便有意回避話題,轉而誇贊
今天之事甚是重大!來和離開帝宮後,徑直打馬直奔随公府相告——雖說在朝堂之上,武帝當殿駁回了王軌的話,但在王軌去後,陛下卻命他再次述說楊堅相祿,虧得來和機警相助,才使得陛下稍釋了幾分疑心。
然而,機敏過人的來和還是看出來了,齊王和王軌兩人先後奏禀楊堅的相祿之說,到底還是令武帝種下幾分疑慮了。
事情緊急,他必得盡快告知楊堅,使他在京朝的日子裡能有所防範。
彼此已是至交,因而也不須客套,楊堅為來和沏的上品江南小芽尚未啟蓋,來和便匆匆将殿堂之上所發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楊堅! 楊堅驟聞來和之言,驚得半晌才回過神來。
陛下素知來和等人與楊堅的私交頗好,今日之事,并未交待為王軌和齊二人保密。
如此,不能排除陛下是有意令來和對楊堅透露此事的。
那末,陛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敲山震虎?一石二鳥? 楊堅此時真是苦笑不得:上天使自己生了這副“龍顔”,福兮?禍兮? 獨孤伽羅再沒料到,原以為仇人已死,殺父弑姐之仇也報,加上又與陛下的兒女聯姻,原以為從此總算可以過太平日子了。
哪裡料到,好日子還沒開頭,有人便以楊堅有“不臣”反相,公然奏請陛下除掉自家夫君前程性命! 得知此番竟是齊王和王軌兩人私下串通,先後在陛下面前谄害楊堅的真相時,一向廣結善緣,處處與人為善的獨孤伽羅終于忍無可忍了! 她原想,自己這些年來對齊太妃敬奉結納,齊王與楊堅彼此也漸漸交好,而不久前,楊堅的姐姐作主,把她的小姑嫁給了齊王為妃。
齊王再也沒有為難楊堅的理由了。
誰知,事到如今,他仍舊不肯放過自家夫君! 剛剛緩過些神的楊堅和伽羅夫婦,再一次陷入了憂懼之中。
此番,女兒與太子的婚事,經齊王和王軌兩人這麼一攪和,隻怕沒什麼指望了。
當然了,如果陛下依舊堅持要聘定麗華為太子妃的話,說明陛下并沒有在意齊王和王軌對楊堅“反相”的谄诋。
若陛下改聘他人之女為太子妃,以後的事,恐怕就是吉兇難預料了。
當今陛下是在整整十幾年的刀光劍影中熬過來的,他的性情會比一般帝王更為疑忌。
王軌齊王兩人,一個是陛下多年的心腹,一個是陛下的手足兄弟,再沒料到,他們怎麼會對楊堅這般忌妨和敵意。
伽羅覺得自己想得太簡單了。
奸相雖除,黨争未已。
看來,眼下,京朝這地方仍舊還是待不得! 夫妻商定:此番,不管麗華是否被聘為太子妃,楊堅依舊還是繼續遠離朝廷權力中心,外戍避禍為上策。
兩口子正小心度日之際,再沒料到,陛下竟诏敕鄧國公、太傅窦熾,蜀國公、太師尉遲迥,申國公、太保李穆,鄭國公達奚武四位朝廷元老,前往随國府為當今太子隆重求聘楊麗華為太子妃,并拟定了來年秋天九月正式迎娶皇太子妃入主東宮。
皇家聘禮豐厚驚人! 兩家兒女親事定下後,做為兒女親家,陛下召楊堅入宮,并賜以禦宴。
君臣閑聊時,陛下露出欲留楊堅在京朝任職的意思。
楊堅不管陛下本心如何,仍舊委婉推辭:“陛下,臣三代蒙受隆恩,今又貴為皇戚,唯應恭上禮下,為陛下和大周社稷效犬馬之力,方能報浩蕩皇恩之些微。
故而,臣懇請陛下恩準臣依舊外戍一方……” 武帝暗歎楊堅的明禮,于是,欣然诏準楊堅依舊任随州總管并都督諸州軍事。
這年秋冬,陛下正式頒诏:當年江陵之戰所獲江陵百姓俘虜,凡被充為大周公私奴隸者,全部赦放為民。
伽羅記起了當年在太學讀書時,衆位同窗在長安街頭争相觀看十萬江陵俘衆的情景來。
還在少年時代的宇文邕當時曾說過“既然江陵已經歸屬我土,這些人自然也應歸屬我國百姓之列。
像眼下這般,将大批俘虜淪為公私奴隸的制令,遲早得廢除”的話。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随國府也被賞賜幾百男女奴俘。
他們在随國府做了十幾年的奴隸,當年十來歲的孩子,如今也成了中年人。
當年的壯年人,如今已是年邁之人。
伽羅命家将把他們叫在一處,一一詢問,有願意回老家江陵的,随國府贈以路費盤纏。
無親友可投靠者,随國府便在邑地上統一修屋建房,使他們像其他普通邑戶一樣種田為生。
有老邁殘弱者不能自立者,伽羅辟出房屋補濟,使其相互關顧,安度餘生。
伽羅更未到料到的是,诏敕釋放江陵俘衆不久,武帝诏敕伽羅的諸位兄長或是回複舊職,或是晉遷新職,加增邑戶。
這份诏書中,竟明白地冠明“以功臣之子而征拜”獨孤信長子獨孤羅為楚安郡太守,次子獨孤善恢複魏甯縣公,三子獨孤穆恢複文侯縣侯,四子獨孤藏為義甯縣侯,邑各一千戶;五子獨孤順為項城縣伯,六子獨孤陀為建忠縣伯,邑各五百戶…… “功臣之子”四字,雖對當年舊案未着一字,卻分明已為父親昭了雪、洗了冤。
伽羅暗歎:看來,大姐夫明帝當初選對了國儲,當今陛下宇文邕堪稱一介明主…… 齊王、王軌等奏禀翦除楊堅之計未成,見陛下仍舊決定聘定楊堅之女為太子妃,一時也無計可施了。
此事過後,王軌上朝時見遇皇太子,發覺太子對自己的神情驟然冷淡陰沉了許多。
王軌與齊王、宇文孝伯、尉遲運幾人琢磨着,看來,他在陛下面前奏報太子“非社稷主”一事,已有人将話傳給到太子那裡了。
見太子這般锱铢必較,心胸狹隘,而且近些時日以來,越發與鄭譯等一幫人過從甚密,幾人越發認定這個嗣主難以擔當朝廷社稷之重。
他們思量,像這般,太子每天被鄭譯等人圍着,将來一天入承大位,他們幾人的性命安穩是小事,顧慮若朝國社稷也因此毀在他們之手時,無不憂心忡忡。
幾人尋思了一番,覺得眼下想要陛下廢除太子另立别人,也是行不通的事。
末了,衆人議定,請太子宮正宇文孝伯奏明陛下,使陛下設法調走太子身邊的鄭譯等一幫小人,輔之以賢德之臣在東宮,近朱者赤,想太子遠離鄭譯等人,日子久了,為人處事,好惡親疏等,自然會有所改變的。
為了社稷未來,孝伯思慮一番後,對武帝直谏:“陛下,皇太子四海所屬,眼下德聲未聞,志業未成,臣為東宮官屬實有失責。
臣請陛下妙選才學德行上乘之人,為太子之左右和師友,從而調護聖質聖德,使太子有所進取。
如或不然,恐悔之不及。
” 知子莫如父。
武帝豈不清楚自己這個長子并非隐忍含蓄,雄心遠大之輩?今聞孝伯奏報太子的不足,思量隻因早年自身尚不自保,并未顧得上及早教導太子,而遍視諸子當中,太子身為長子,雖說才志平平,然而其餘諸子更在幼年,眼下,他實在看不出哪個比太子更有些出息的。
因心中煩悶,又無良策,便有意回避話題,轉而誇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