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慈父點化

關燈
暗打量了李妃一眼:阿史那皇後迎歸大周帝宮,李妃過去主掌六宮的地位,無疑會有些落勢。

    伽羅從娥姿的神情上,一時倒也沒看出什麼來。

     然而,當兩人說了一會兒家常兒女的話,娥姿的眉眼間便開始透出了難以掩飾的戚怅來。

     原來,陛下為了安撫乍離故土,還不大習慣中夏習俗的皇後,這段日子以來,幾乎日夜陪在正陽宮皇後的身邊。

    一是設法令她開心,二是每日親自照顧起居飲食。

    偶爾到李妃的寝宮一趟,也是少言寡語、滿腹心事的樣子。

     伽羅勸慰李妃:“姐姐應看開一些。

    眼前,陛下必得攏絡住皇後的心才是。

    她的背後,不僅有整個的突厥王國,更有十萬兵馬的援軍在那裡呢!如今,陛下和你,還有幾個孩子的安危,虧得有了這位突厥公主,有人便不敢再輕舉妄動……” 李妃垂淚道:“妹妹,姐姐心裡什麼都明白,可是,還是有些難受。

    往日,陛下有什麼心思,總肯跟我商議一番。

    現在,他就是偶爾到我的寝宮一趟,不過是來看看孩子,竟是一語也不發了。

    我以為,皇後進宮之後他會開心一些。

    可是,我看他現在倒是越發心思重重了。

    ” 伽羅歎了口氣。

    人都有無奈和煩愁之時。

    庶民如此,王公大臣,皇帝後妃也無不如此。

    她想,就算擅權多年的宇文護,也會一腔無奈和煩愁。

     伽羅與李妃閑話的當兒,剛剛修習完功課的李妃和陛下的兩個兒子,宇文赟和弟弟宇文贊兩人來到母妃的寝宮問安。

     赟兒和贊兒哥兒倆,不久前已被晉為魯王和漢王 見獨孤夫人也在母妃寝宮,魯王宇文赟拜見了母妃之後,轉身對着伽羅深深一揖:“将軍夫人辛苦了。

    麗華妹妹和弟弟們都好麼?夫人怎麼沒帶妹妹一起進宮來?” 伽羅見赟兒雖說身子仍舊和兒時一樣瘦弱,五官卻是一天天越發清奇俊朗了。

    而且,言談舉止也比兒時更穩重知禮了。

    于是滿臉笑道:“今天來得急,改天再帶他們來拜見魯王。

    ” 魯王笑道:“如此,請夫人代我問候麗華妹妹和弟弟。

    ” 伽羅發覺,以往自己進宮,赟兒一直稱自己為姨娘,這次進宮,卻開始改口稱自己“夫人”了。

    想是李妃教導的,于是對李妃誇道:“姐姐真是好福氣!怎麼魯王轉眼就成了大公子了?在我眼裡,還是以前那可愛頑皮的小模樣兒呢!” 李妃滿臉憐愛地望着兩個兒子:“我今天召妹妹進宮,正是要和妹妹商議麗華和赟兒的親事呢。

    ” 宇文赟聽母妃說這話,心下便明白:因母妃和獨孤夫人私交甚好,所以母妃一直想要促成他和麗華妹妹的婚事。

    這兩年,妹妹一天天大了,不便常來宮中走動了,他竟越發惦記起那個溫柔妩媚的妹妹了。

     因知道母妃要和夫人提及婚聘之事,便招呼弟弟向母妃和獨孤夫人告辭。

    臨出門,又囑托母妃:“母妃,别忘了托夫人把玉佩帶給麗華妹妹。

    ” 李妃一笑:“記着呢。

    ” 見魯王和漢王離去,李妃從腰間摘下一塊晶瑩剔透的玉佩,托在手中:“妹妹,你看,這是于阗國王貢來的。

    魯王交待,請獨孤夫人哪天進宮時,給麗華妹妹帶回府去。

    ” 伽羅接過美玉贊賞了一番,心下倒被魯王事事都惦挂着麗華的一份真情感動了。

     然而,當李妃再次提及兒女的婚事時,伽羅卻甚是憂慮這位魯王的吉兇禍福。

    伽羅也清知李妃這般急着要把兩家婚事定下的原故:眼下,突厥公主阿史那已經入主後宮,萬一皇後有了嫡子,魯王的前程越發無望了。

    她這是想及早為自家兒子拉一份勢力和支撐呢…… 雖說武帝已有了突厥國做靠山,然而,轉眼皇後已經嫁過來大半年了,宇文護仍舊還沒有還政于陛下的意思。

     若宇文護壓根兒就不再打算還政于陛下的話,漫說魯王赟兒吉兇未蔔了,就連陛下宇文邕自己的性命安危,恐怕也已是迫在眉睫了…… 伽羅豈敢這時定下兩家兒女親事? 然而,伽羅清知,李娥姿也是一等一的機靈人,此事也不好一直這樣拖延下去的。

    否則,她一旦悟出自己猶豫的真相,肯定會轉而尋求别的三公大臣之女了。

     如此一來,一旦陛下有了潛龍騰飛之日,一切就無可挽回了…… 想到此,伽羅握住李妃的手道:“姐姐牽挂此事,妹妹何嘗不着急?雖說兩個孩子的年齡眼下倒也不大,若能早些議定他們的婚事,你我姐妹心裡都踏實了。

    雖說妹妹眼下是随國府的當家媳婦,可是,與陛下的兒女聯姻,是随國府天大的一樁事。

    即使隻是聘定婚約,也必得辦出一流皇家和随國府的風光和隆重才是。

    待妹妹回府後與公爹和楊堅父子商議一番,再回禀姐姐好麼?” 李妃不知伽羅的心思,滿臉喜色的說:“妹妹說的有理,如此,煩勞妹妹多操心了。

    ” 伽羅心神不定回到随公府上,連着幾天也沒有想出如何繼續拖延此事的法子。

    即使說是與楊堅和公爹商議,書信往來,再慢,也不過是一兩個月的事,李妃在宮中一直等着自己的回話,遲早得給她一個準信。

     她在府上,一面給夫君楊堅寫信商議如何應對之策,一面發愁如何拖延應對之時,随國府突然發生了一樁塌天似的大事,竟把此事擱置了下來—— 正在率兵征戰于青州一帶的公爹,突然被屬下擡回随國府來了! ——原來,公爹日夜征戰操勞,在軍中忽染風寒,來勢洶猛,一時針砭無效,竟日漸沉重了。

     被屬僚日夜兼程地送回京城時,已經是病入沉疴了。

     太師、大冢宰宇文護和陛下宇文邕已經幾番親到府中探看,因見病勢沉重,一面命太醫輪番來府上救治,一面八百裡加急,诏敕楊忠嗣子、随州刺史楊堅火速歸京侍疾。

     楊堅見诏,直驚得魂飛魄散! 他急急收拾行裝,風雨兼程的一路從随州直奔京畿。

     這天,楊堅一行人馬快趕到驿站時,天已經到了擦黑時分,人馬快行至襄邑驿站時,就着朦胧的昏光,見通往的襄邑官道的三岔路口上,有幾盞燈籠,燈下似有旌旗搖動和一些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