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涪陵驚變
關燈
小
中
大
瞧得真切,微覺驚訝。
雖然瞧不清對方的面容、但缺身形上判斷并非清晨在報國寺所遇見的哪位青衣蒙面人,而那些紙燈皆似用上等宣紙所制,綿軟輕薄,份量極輕,但青衣人随手一送如推重物,這份舉輕若重的功力實非等閑,分明身負驚人武功。
但若說點燈祭神拜祖,何需在此半夜無人之際故弄玄虛?莫非是鬼魅山精傲怪? 青衣人顯然已聽到許驚弦的腳步聲,卻并不回頭,口中淡淡道:“重赴舊約,傳燈舒懷,一時忘形擾君清夢,還請見諒。
”彬彬有禮的語氣中卻流露出拒人千裡之外的冷漠。
聽青衣人開口說話,許驚弦暗舒一口氣,眼前至少并非鬼魅做怪,心想今夜是元宵節,一般人都在家中安享天倫,他卻為何半夜來到山頂,莫非也如自己一樣無家可歸?一念至此頗有些同病相憐之意,反正被夜風一吹再無倦意,索性坐于一旁,靜觀青衣人放燈,權當陪他。
青衣人不再搭理許驚弦,俯身重又拿起腳下一盞紙燈。
他的左肩似是有傷,行動間略有不便,但擦火、點燭、揮手、放燈……手法極其熟練,節奏更是絲毫不亂,每個動作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沒有間隙。
隻有經過特别訓練的人,才可以做到如此平穩而精确,不浪費一點力氣。
兩人各懷心事,無言地望着一盞盞逐漸飄遠的紙燈,直過了一炷香的工夫,青衣人才将十幾盞紙燈盡皆放飛,等那最後一點亮光在縱橫彌漫的霧氣中消失後,兩人如有默契般不約而同歎了口氣。
青衣人遙望雲深之處,緩緩踏前半步,喃喃自語般道:“這裡常年雲鎖霧繞,望之如入仙境,所以每年都有無數妄想成仙的善男信女由此跳下,故得名舍身崖。
不過我倒覺得,這個名目才更容易引發輕生的念頭……” 許驚弦聽得一愣,暗忖莫非此人真是來舍身崖尋死的?瞧那青衣人隻要再前移半步,就會掉入萬丈深淵之下,欲要上前拉他回來,卻又怕他被自己一吓反而失足,靈機一動:“為何還留着一盞燈未放走?”料想隻要引得他回頭,便可救他一命。
青衣人果然轉過身來,語氣驚訝:“你如何知道還有一盞燈?”忽又無奈苦笑,“可惜不知我送走的那十六盞燈中,哪一個代表你的親友。
” 他年約二十六七,第一眼的印象不是那英挺的劍眉與冷峻的面容,而是臉上籠罩着一層淡淡的寞色,如同江南三月的煙雨,帶着一分凄涼與九分惆怅。
許驚弦大奇:“這些燈可有什麼特别的意義嗎?” “明知故問。
”青衣人落在顯鋒劍上的目光微微一亮,“未出鞘已露鋒芒,若能死在此劍下倒也不冤。
” “我與你無冤無仇,為何要殺你?隻怕老兄是誤會了。
” “每年此時,我都會到這裡放十七盞送魂燈,你若不是來殺我的人,如何知道準确的數目?哈哈,若是我能死在這個地方,倒是有趣。
”青衣人口中談論生死之事,面色卻甯靜如初,仿佛他關心的并不是誰來取自己的性命,而是死在何處。
那一瞬間,許驚弦注意到青衣人眼神凄惘,幽邃如深海。
那是一種将痛楚壓抑到極緻後的漠然,看似已解脫,但隻要稍稍觸動,就會卸下面具流臑出往日的點點傷痕。
他心頭不由浮起那一句“傷心人别有懷抱”忽覺悲從中來,一時說不出話。
青衣人仰首望向夜空,輕輕歎道:“從今日起我已埋劍棄武,你若殺我決不還手,就看你有沒有那本事要我的命了。
”他靜立原地不動,空門大露,似是等着許驚弦動手。
許驚弦苦笑:“兄台必是誤會了,我與你素不相識,剛才隻是擔心你有輕生之念,所以故意說還有一盞燈诳你回身。
” 青衣人盯了許驚弦半晌,目光中漸蘊暖意,笑道:“今日是元宵佳節,請小兄弟喝酒如何?”原本頗懷傷感的面容因這一笑而盡顯潇灑。
許驚弦見青衣人隻着一襲輕衫,疑惑道“酒在何處?” “随我來吧。
”也不等許驚弦回答,青衣人已大步朝樹林深處走去。
許驚弦直覺這個青衣人雖然古怪,卻絕不似壞人,便尾随他而行。
僅從背影看去,但見他身輕步快、衣袂飄飛,分明就是一位灑脫于世情的翩翩公子,何承想那—雙眸子裡會有着難以盡訴的痛苦。
穿過林間小道,轉過一個山角,前面有一間小茅屋。
青衣人搶先一步推開虛掩的房門,用火折兒點着油燈,舉手相請。
房間不大,僅有一桌一椅一張木床,簡單而潔淨。
桌上果然還放着一盞已完工的紙燈,比另十六盞紙燈要大上幾分。
許驚弦想到自己剛才一心救人竟誤打誤撞而說中,或許正因如此才蒙青衣人相請,卻不知為何他放飛其餘紙燈後獨留最後一盞,其中大概有不為人知的内情。
“蝸居簡陋,幸有美酒。
”青衣人手中變戲法似的多了一壇酒,仰頭先飲了一大口,然後将酒壇遞與許驚弦。
許驚弦雖不擅飲,但欣賞青衣人豪爽意态,便接過壇來飲了一大口,酒味醇厚,入喉卻辛辣如火燒,忍不住皺眉咧嘴大叫:“好烈的酒!” 青衣人道:“你們錫金人有句話說得好:仇敵來了,要給他最快的刀:朋友來了,要給他最烈的酒。
”說罷又是一大口酒下肚。
許驚弦本想分辯自己并非錫金人,但轉念想到自己衣衫被褛,形容落魄,這青衣人卻并不以貌取人,言語行動間依然給自己足夠的尊重,當是可交之士。
萍水相逢,貴在知心,自己又何必多做解釋?便隻是朝他豎起拇指,搶過酒壇,又喝下一大口酒。
青衣人抱過酒壇痛飲,輕喟道:“今日見到你,不由想到自己當年初入江湖的情景,因此才冒昧相邀。
” “哈哈,難道你當年很像我麼?” “不,我與你完全相反。
你與我萍水相逄卻毫無防範之心;而那時的我,除了自己誰也不相信。
” “難道你沒有朋友嗎?” “以前我隻有仇人,等明白仇人也可以做朋友的道理時,卻太晚了。
” “既然能化幹戈為玉帛,為何嫌晚?” 青衣人澀然道:“因為他已被我殺死了。
” 許驚弦一凜,不知如何安慰,唯有悶頭喝酒。
兩人你來我往,不多時,一壇酒已被喝得涓滴不剩。
酒意上湧,青衣人面上寞色卻更濃,怅然一歎:“可惜隻帶了一壇酒上山。
”許驚弦平生從未喝過這許多酒,隻覺頭大如鬥,一時站立不穩,摔在桌下,擡頭呆呆望着青衣人,越看越覺得他像宮滌塵,口齒不清地笑道∶“無論如何,能與大哥相識,足頂得上數壇美酒。
” 其實青衣人與宮滌塵相貌完全不同,但那份素淡清遠、超脫塵世的氣質卻極為近似,而許驚弦内心深處始終念念不忘昔日與宮滌塵結拜的情景,醉眼昏花之際,不免恍惚錯認。
“哈哈,小兄弟倒是個有趣之人,但須謹記人心險惡,日後行走江湖,可不要太過于信任别人了。
” 許驚弦的舌頭已有些不利索:“素不相識,你又怎會害我?” “别的不說,單憑你身攜寶劍,就足以令人生出觊觎之念。
” 許驚弦嘿嘿一笑:“至少我看得出大哥不是壞人。
” “有多少道貌岸然的僞君子,總是要等到做盡壞事後才露出他的掙狩面目。
想當年我初入江湖時,亦如你一般不通世務,以為憑着一柄劍與赤誠肝膽,便可闖蕩天下,到最後才知道自己隻是在被人利用。
” 許驚弦感同身受,憤然道:“既然發覺被利用,就當懸崖勒馬。
男子漢大丈夫何處不可安身立命,豈可受人擺布?” “話雖如此,不過…”青衣人苦苦一笑,“你可有仇人麼?”許驚弦想到殺父仇人甯徊風,重重點頭。
“那麼,你殺過人麼?”青衣人接連發問,“如果有機會殺死你的仇人,你會懷着什麼樣的心态?” 許驚弦心頭—沉,想到了三年前在京師殺死高德言的情形,那是他平生第一次殺人,也是唯一次,盡管事後決不後悔,卻從不願意回想起。
如今或許是因為酒的緣故,那日的情景曆曆在目,清晰如昨。
“當你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标去殺人時,你會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每一個敵人的死亡都會令你感到光榮。
可是當有一天,你發現那個崇高的目标隻是一個謊言,不過是一個騙你去殺人的借口,再回想到那條條鮮活的生命變成冰冷屍體的過程,就隻會覺得惡心…現在你知道為何我每年都要來峨眉山上放十七盞送魂燈了嗎?” 許驚弦無言以對,青衣人凄然一笑“十七盞燈,十七條命。
” “他們都是被你殺死的敵人嗎?” “不錯,他們都是被我殺死的,但我卻分不清他們能否算是我的敵人。
” “難道他們都是無辜者?” “因為要殺死師父的仇人,我必須先殺掉另外十個人。
” “這……”許驚弦想到自己與明将軍其實纖無仇怨,惶隻因林青死在他手裡,自己就與之誓不兩立,哪怕與整個将軍府為敵。
恨聲道:“太丈夫恩怨分明,為報師恩亦無可厚非。
你又何必内疚?” “師恩,師恩!”青衣人冷笑:“若不是為了殺死那個仇人,師父還會救我一命嗎?還會教我武功,把我培養成為一名一流旳劍客嗎?從小他就在我心裡播下了仇恨的種子,我隻是一個替他複仇的工具,除此之外,我在他的心目中再也沒有其餘的價值,毫無存在的意義……” “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許是你誤解了他。
” 青衣人嘶聲大笑起來:“我起初也以為自己誤解了他,可是當發現他設下圈套,甯可犧牲我也要置仇敵于死地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他的用意。
天底下又有哪一個父親願意用自己的孩子去交換仇人的性命?你說,這樣的師恩我應該怎麼去回報?” 許驚弦啞口運言,雖然他不甚明白青衣人的故事,但卻能夠清楚地體會到他那難以掩飾的悲憤與失望。
就算他的忤逆言行有違師道,但局外人又如何了解其中的隐情? 青衣人本就滿懷着一腔心事,半壇酒下肚勾起重重愁腸,亦有了幾分醉意。
他忽盤坐于地,一把抓起空酒壇抱在懷中,以指扣壇,口中放聲長吟,幾句未畢,眼中已滴下淚水。
青衣人所吟之句并非漢語,許驚弦不通其意,但聽那音節粗犷而蒼涼,痛烈與豪邁兼而有之,猜想或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歌謠。
在青衣人那喑啞的聲音中更有一種莫名的撕址人心的力量,許驚弦忽就想抱着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場,隻是記得自己曾立下誓言手刃仇敵前再不哭泣,勉強咬唇苦忍。
青衣人吟至一半,心情激蕩,手指微一用力已扣破酒壇,吟聲忽就斷絕。
他拭去眼淚,抓起桌上那盞紙燈,扶起許驚弦:“跟我來見一個人吧。
” 兩人出門繞到屋後,再行出數十步,兩座墳包赫然在目。
墳前皆無字碑。
左邊墳頭土色尚新,顯然剛立不久,右邊那座墳已有些年頭,已被人細心地除去了雜草。
青衣人手指左邊那座墳:“今日,我在這裡埋下了我的劍。
” “為什麼?” “我剛剛得知了師父的死訊,所以埋劍為冢。
他教我武功,現在我都還給了他,就算是兩清了。
” 青衣人又指向右邊的墳包∶“這一座墳墓裡,埋着我師父的那個仇人。
我從小就一直在恨他,但他卻是第一個真正把我當朋友的人,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用師父傳授我的武功殺死了他,又用他傳授我的道理背棄了師父。
他雖然死在師父布下的局中,但在我心目中,最終的勝利者是他!” 寥寥數語,已令許驚弦對墓中人肅然起敬。
青衣人長歎一聲:“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殺過人,再也不會恨任何人。
他教會我的東西是我一生也無法忘記的,所以我每年都會回到這裡來看他,并且替他放飛這一盞送魂燈,希望他在九泉之下能夠安息,希望他明白我的心意……” 他緩緩擦亮火折兒,點燃紙燈中的蠟燭,再擡手将紙燈放飛,神情肅穆,動作凝重,充滿着尊敬之意。
等那紙燈飛至頭頂,青衣人蓦然擊出一掌,劈空的掌風蕩起燭,引燃紙燈,瞬間燒為灰燼。
許驚弦呆呆看着青衣人的一舉一動,忽然覺得很羨慕他。
青衣人的痛苦源于他曾經犯下的錯誤,至少如今他已經放下了所有的仇恨。
可是自己呢?自己的仇恨不知何時才能消解,而就算有朝一日殺死仇敵,死去的親人依然無法複生,自己的痛苦就會因此減少嗎?他拼命?着頭,青衣人的話語比壇中烈酒更加剌激着他的神經。
青衣人怅立許久,長吸一口氣:“師父畢竟還是師父,我仍是要回去替他盡一份孝
雖然瞧不清對方的面容、但缺身形上判斷并非清晨在報國寺所遇見的哪位青衣蒙面人,而那些紙燈皆似用上等宣紙所制,綿軟輕薄,份量極輕,但青衣人随手一送如推重物,這份舉輕若重的功力實非等閑,分明身負驚人武功。
但若說點燈祭神拜祖,何需在此半夜無人之際故弄玄虛?莫非是鬼魅山精傲怪? 青衣人顯然已聽到許驚弦的腳步聲,卻并不回頭,口中淡淡道:“重赴舊約,傳燈舒懷,一時忘形擾君清夢,還請見諒。
”彬彬有禮的語氣中卻流露出拒人千裡之外的冷漠。
聽青衣人開口說話,許驚弦暗舒一口氣,眼前至少并非鬼魅做怪,心想今夜是元宵節,一般人都在家中安享天倫,他卻為何半夜來到山頂,莫非也如自己一樣無家可歸?一念至此頗有些同病相憐之意,反正被夜風一吹再無倦意,索性坐于一旁,靜觀青衣人放燈,權當陪他。
青衣人不再搭理許驚弦,俯身重又拿起腳下一盞紙燈。
他的左肩似是有傷,行動間略有不便,但擦火、點燭、揮手、放燈……手法極其熟練,節奏更是絲毫不亂,每個動作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沒有間隙。
隻有經過特别訓練的人,才可以做到如此平穩而精确,不浪費一點力氣。
兩人各懷心事,無言地望着一盞盞逐漸飄遠的紙燈,直過了一炷香的工夫,青衣人才将十幾盞紙燈盡皆放飛,等那最後一點亮光在縱橫彌漫的霧氣中消失後,兩人如有默契般不約而同歎了口氣。
青衣人遙望雲深之處,緩緩踏前半步,喃喃自語般道:“這裡常年雲鎖霧繞,望之如入仙境,所以每年都有無數妄想成仙的善男信女由此跳下,故得名舍身崖。
不過我倒覺得,這個名目才更容易引發輕生的念頭……” 許驚弦聽得一愣,暗忖莫非此人真是來舍身崖尋死的?瞧那青衣人隻要再前移半步,就會掉入萬丈深淵之下,欲要上前拉他回來,卻又怕他被自己一吓反而失足,靈機一動:“為何還留着一盞燈未放走?”料想隻要引得他回頭,便可救他一命。
青衣人果然轉過身來,語氣驚訝:“你如何知道還有一盞燈?”忽又無奈苦笑,“可惜不知我送走的那十六盞燈中,哪一個代表你的親友。
” 他年約二十六七,第一眼的印象不是那英挺的劍眉與冷峻的面容,而是臉上籠罩着一層淡淡的寞色,如同江南三月的煙雨,帶着一分凄涼與九分惆怅。
許驚弦大奇:“這些燈可有什麼特别的意義嗎?” “明知故問。
”青衣人落在顯鋒劍上的目光微微一亮,“未出鞘已露鋒芒,若能死在此劍下倒也不冤。
” “我與你無冤無仇,為何要殺你?隻怕老兄是誤會了。
” “每年此時,我都會到這裡放十七盞送魂燈,你若不是來殺我的人,如何知道準确的數目?哈哈,若是我能死在這個地方,倒是有趣。
”青衣人口中談論生死之事,面色卻甯靜如初,仿佛他關心的并不是誰來取自己的性命,而是死在何處。
那一瞬間,許驚弦注意到青衣人眼神凄惘,幽邃如深海。
那是一種将痛楚壓抑到極緻後的漠然,看似已解脫,但隻要稍稍觸動,就會卸下面具流臑出往日的點點傷痕。
他心頭不由浮起那一句“傷心人别有懷抱”忽覺悲從中來,一時說不出話。
青衣人仰首望向夜空,輕輕歎道:“從今日起我已埋劍棄武,你若殺我決不還手,就看你有沒有那本事要我的命了。
”他靜立原地不動,空門大露,似是等着許驚弦動手。
許驚弦苦笑:“兄台必是誤會了,我與你素不相識,剛才隻是擔心你有輕生之念,所以故意說還有一盞燈诳你回身。
” 青衣人盯了許驚弦半晌,目光中漸蘊暖意,笑道:“今日是元宵佳節,請小兄弟喝酒如何?”原本頗懷傷感的面容因這一笑而盡顯潇灑。
許驚弦見青衣人隻着一襲輕衫,疑惑道“酒在何處?” “随我來吧。
”也不等許驚弦回答,青衣人已大步朝樹林深處走去。
許驚弦直覺這個青衣人雖然古怪,卻絕不似壞人,便尾随他而行。
僅從背影看去,但見他身輕步快、衣袂飄飛,分明就是一位灑脫于世情的翩翩公子,何承想那—雙眸子裡會有着難以盡訴的痛苦。
穿過林間小道,轉過一個山角,前面有一間小茅屋。
青衣人搶先一步推開虛掩的房門,用火折兒點着油燈,舉手相請。
房間不大,僅有一桌一椅一張木床,簡單而潔淨。
桌上果然還放着一盞已完工的紙燈,比另十六盞紙燈要大上幾分。
許驚弦想到自己剛才一心救人竟誤打誤撞而說中,或許正因如此才蒙青衣人相請,卻不知為何他放飛其餘紙燈後獨留最後一盞,其中大概有不為人知的内情。
“蝸居簡陋,幸有美酒。
”青衣人手中變戲法似的多了一壇酒,仰頭先飲了一大口,然後将酒壇遞與許驚弦。
許驚弦雖不擅飲,但欣賞青衣人豪爽意态,便接過壇來飲了一大口,酒味醇厚,入喉卻辛辣如火燒,忍不住皺眉咧嘴大叫:“好烈的酒!” 青衣人道:“你們錫金人有句話說得好:仇敵來了,要給他最快的刀:朋友來了,要給他最烈的酒。
”說罷又是一大口酒下肚。
許驚弦本想分辯自己并非錫金人,但轉念想到自己衣衫被褛,形容落魄,這青衣人卻并不以貌取人,言語行動間依然給自己足夠的尊重,當是可交之士。
萍水相逢,貴在知心,自己又何必多做解釋?便隻是朝他豎起拇指,搶過酒壇,又喝下一大口酒。
青衣人抱過酒壇痛飲,輕喟道:“今日見到你,不由想到自己當年初入江湖的情景,因此才冒昧相邀。
” “哈哈,難道你當年很像我麼?” “不,我與你完全相反。
你與我萍水相逄卻毫無防範之心;而那時的我,除了自己誰也不相信。
” “難道你沒有朋友嗎?” “以前我隻有仇人,等明白仇人也可以做朋友的道理時,卻太晚了。
” “既然能化幹戈為玉帛,為何嫌晚?” 青衣人澀然道:“因為他已被我殺死了。
” 許驚弦一凜,不知如何安慰,唯有悶頭喝酒。
兩人你來我往,不多時,一壇酒已被喝得涓滴不剩。
酒意上湧,青衣人面上寞色卻更濃,怅然一歎:“可惜隻帶了一壇酒上山。
”許驚弦平生從未喝過這許多酒,隻覺頭大如鬥,一時站立不穩,摔在桌下,擡頭呆呆望着青衣人,越看越覺得他像宮滌塵,口齒不清地笑道∶“無論如何,能與大哥相識,足頂得上數壇美酒。
” 其實青衣人與宮滌塵相貌完全不同,但那份素淡清遠、超脫塵世的氣質卻極為近似,而許驚弦内心深處始終念念不忘昔日與宮滌塵結拜的情景,醉眼昏花之際,不免恍惚錯認。
“哈哈,小兄弟倒是個有趣之人,但須謹記人心險惡,日後行走江湖,可不要太過于信任别人了。
” 許驚弦的舌頭已有些不利索:“素不相識,你又怎會害我?” “别的不說,單憑你身攜寶劍,就足以令人生出觊觎之念。
” 許驚弦嘿嘿一笑:“至少我看得出大哥不是壞人。
” “有多少道貌岸然的僞君子,總是要等到做盡壞事後才露出他的掙狩面目。
想當年我初入江湖時,亦如你一般不通世務,以為憑着一柄劍與赤誠肝膽,便可闖蕩天下,到最後才知道自己隻是在被人利用。
” 許驚弦感同身受,憤然道:“既然發覺被利用,就當懸崖勒馬。
男子漢大丈夫何處不可安身立命,豈可受人擺布?” “話雖如此,不過…”青衣人苦苦一笑,“你可有仇人麼?”許驚弦想到殺父仇人甯徊風,重重點頭。
“那麼,你殺過人麼?”青衣人接連發問,“如果有機會殺死你的仇人,你會懷着什麼樣的心态?” 許驚弦心頭—沉,想到了三年前在京師殺死高德言的情形,那是他平生第一次殺人,也是唯一次,盡管事後決不後悔,卻從不願意回想起。
如今或許是因為酒的緣故,那日的情景曆曆在目,清晰如昨。
“當你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标去殺人時,你會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每一個敵人的死亡都會令你感到光榮。
可是當有一天,你發現那個崇高的目标隻是一個謊言,不過是一個騙你去殺人的借口,再回想到那條條鮮活的生命變成冰冷屍體的過程,就隻會覺得惡心…現在你知道為何我每年都要來峨眉山上放十七盞送魂燈了嗎?” 許驚弦無言以對,青衣人凄然一笑“十七盞燈,十七條命。
” “他們都是被你殺死的敵人嗎?” “不錯,他們都是被我殺死的,但我卻分不清他們能否算是我的敵人。
” “難道他們都是無辜者?” “因為要殺死師父的仇人,我必須先殺掉另外十個人。
” “這……”許驚弦想到自己與明将軍其實纖無仇怨,惶隻因林青死在他手裡,自己就與之誓不兩立,哪怕與整個将軍府為敵。
恨聲道:“太丈夫恩怨分明,為報師恩亦無可厚非。
你又何必内疚?” “師恩,師恩!”青衣人冷笑:“若不是為了殺死那個仇人,師父還會救我一命嗎?還會教我武功,把我培養成為一名一流旳劍客嗎?從小他就在我心裡播下了仇恨的種子,我隻是一個替他複仇的工具,除此之外,我在他的心目中再也沒有其餘的價值,毫無存在的意義……” “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許是你誤解了他。
” 青衣人嘶聲大笑起來:“我起初也以為自己誤解了他,可是當發現他設下圈套,甯可犧牲我也要置仇敵于死地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他的用意。
天底下又有哪一個父親願意用自己的孩子去交換仇人的性命?你說,這樣的師恩我應該怎麼去回報?” 許驚弦啞口運言,雖然他不甚明白青衣人的故事,但卻能夠清楚地體會到他那難以掩飾的悲憤與失望。
就算他的忤逆言行有違師道,但局外人又如何了解其中的隐情? 青衣人本就滿懷着一腔心事,半壇酒下肚勾起重重愁腸,亦有了幾分醉意。
他忽盤坐于地,一把抓起空酒壇抱在懷中,以指扣壇,口中放聲長吟,幾句未畢,眼中已滴下淚水。
青衣人所吟之句并非漢語,許驚弦不通其意,但聽那音節粗犷而蒼涼,痛烈與豪邁兼而有之,猜想或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歌謠。
在青衣人那喑啞的聲音中更有一種莫名的撕址人心的力量,許驚弦忽就想抱着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場,隻是記得自己曾立下誓言手刃仇敵前再不哭泣,勉強咬唇苦忍。
青衣人吟至一半,心情激蕩,手指微一用力已扣破酒壇,吟聲忽就斷絕。
他拭去眼淚,抓起桌上那盞紙燈,扶起許驚弦:“跟我來見一個人吧。
” 兩人出門繞到屋後,再行出數十步,兩座墳包赫然在目。
墳前皆無字碑。
左邊墳頭土色尚新,顯然剛立不久,右邊那座墳已有些年頭,已被人細心地除去了雜草。
青衣人手指左邊那座墳:“今日,我在這裡埋下了我的劍。
” “為什麼?” “我剛剛得知了師父的死訊,所以埋劍為冢。
他教我武功,現在我都還給了他,就算是兩清了。
” 青衣人又指向右邊的墳包∶“這一座墳墓裡,埋着我師父的那個仇人。
我從小就一直在恨他,但他卻是第一個真正把我當朋友的人,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用師父傳授我的武功殺死了他,又用他傳授我的道理背棄了師父。
他雖然死在師父布下的局中,但在我心目中,最終的勝利者是他!” 寥寥數語,已令許驚弦對墓中人肅然起敬。
青衣人長歎一聲:“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殺過人,再也不會恨任何人。
他教會我的東西是我一生也無法忘記的,所以我每年都會回到這裡來看他,并且替他放飛這一盞送魂燈,希望他在九泉之下能夠安息,希望他明白我的心意……” 他緩緩擦亮火折兒,點燃紙燈中的蠟燭,再擡手将紙燈放飛,神情肅穆,動作凝重,充滿着尊敬之意。
等那紙燈飛至頭頂,青衣人蓦然擊出一掌,劈空的掌風蕩起燭,引燃紙燈,瞬間燒為灰燼。
許驚弦呆呆看着青衣人的一舉一動,忽然覺得很羨慕他。
青衣人的痛苦源于他曾經犯下的錯誤,至少如今他已經放下了所有的仇恨。
可是自己呢?自己的仇恨不知何時才能消解,而就算有朝一日殺死仇敵,死去的親人依然無法複生,自己的痛苦就會因此減少嗎?他拼命?着頭,青衣人的話語比壇中烈酒更加剌激着他的神經。
青衣人怅立許久,長吸一口氣:“師父畢竟還是師父,我仍是要回去替他盡一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