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卷 誤告狀孫郎得妻

關燈
他一約,隻叫他在後邊糞場上走到樓窗下來,我們在樓上窗裡,抛下一個布兜,兜他上來就是。

    ”四兒道:“這等我去說與他知道了,讨了回音,來複兩位姑娘。

    ”三個多是孩子家,不知什麼利害。

    歡歡喜喜,各自散去。

    四兒走到書房來尋錢小官,撞着他不在書房,不曾說得,走來回複。

    把鑼敲得響,二女即出來問,四兒便說未得見他的話。

    二女苦央他再去一番,千萬等個回信。

    四兒去了一會,又走來道:“偏生今日他不在書房中,待走到他家裡去與他說。

    ”二女又千叮萬囑道:“不可忘了。

    ”似此來去了兩番。

    對門有一個老兒姓程,年紀七十來歲,終日坐在門前一隻凳上,朦胧着雙眼,看人往來。

    見那賣糖的四兒,在對門這家去了又來,頻敲糖鑼。

    那裡頭兩個女人,但是敲鑼,就走出來與他交頭接耳。

    想道:“若隻是買糖,一次便了,為何這等藤纏?裡頭必有緣故。

    ”跟着四兒到僻淨處,便一把扯住問道:“對門這兩個女兒,托你做些什麼私事?你實對我說了,我與你果兒吃。

    ”四兒道:“不做什麼事。

    ”程老兒道:“你不說,我隻不放你。

    ”四兒道:“老人家休纏我,我自要去尋錢家小哥。

    ”程老兒道:“想是他兩個與那小官有情?故此叫你去麼?”四兒被纏不過,隻得把實情說了。

    程老兒帶着笑說道: “這等今夜若來,就成事了。

    ”四兒道:“卻不怎的。

    ”程老兒笑嘻嘻的扯着四兒道:“我對你說,作成了我罷。

    ”四兒拍手大笑道:“他是女兒家,喜歡他小官,要你老人家做什麼?”程老兒道:“我老則老,興趣還高。

    我黑夜裡坐在布兜内上去了,不怕他們推了我出來,那時臨老入花叢,我之願也。

    ”四兒道: “這是我哄他兩個了,我做不得這事。

    ”程老兒道:“你若依着我,我明日與你一件衣服穿;若不依我,我去對他家家主說了,還要拿你這小猴子去擺布哩。

    ”四兒有些着忙了道:“老爹爹果有此意,隻要重賞我。

    我便假說是錢小官,送了你上樓罷。

    ”程老兒便伸手腰間錢袋内,摸出一塊銀子來,約有一錢五六分重,遞與四兒道:“你且先拿了這些須去,明日再與你衣服。

    ”四兒千歡萬喜,果然不到錢家去,竟謅一個謊,走來回複二女道:“說與錢小官了,等天黑就來。

    ”二女喜之不勝,停當了布匹等他,一團春興。

    誰知程老兒不識死,想要剪绺。

    四兒走來,回了他話。

    他就呆呆等着日晚,家裡人叫他進去吃晚飯,他回說:“我今夜有夜宵主人,不來吃了。

    ”磕磕撞撞,撞到糞場邊來,走至樓窗下面,咳嗽一聲。

    時已天黑不辨色了,兩女人聽得人聲,向窗外一看,但見黑魆魆一個人影,料道是那話來了。

    急把布來,每人捏緊了一頭,放将中段下去。

    程老兒見布下來了,即兜在屁股上坐好。

    樓上見布中已重,知是有人,扯将起來。

    那程老兒老年的人,身體幹枯,苦不甚重。

    二女趁着興高,同力一扯,扯到窗邊,正要伸手扶他,樓中火光照出窗外,卻是一個白頭老人,吃了一驚。

    手臂索軟,布扯不牢,一個失手,程老兒早已頭輕腳重,跌下去了。

    二女慌忙把布收進,顫笃笃的關了樓窗,一場掃興,不在話下。

     次日程老兒家,見家主夜晚不回,又不知在那一家宿了,分頭去親眷家問,沒個蹤迹。

    所見糞場牆邊,一個人死在那裡,認着衣服,正是程翁。

    報至家裡兒子每來看看,不知其由。

    隻道是老人家腳磋,自跌死了的,一齊哭着,扛擡回去。

     一面開喪入殓,家裡嚷做一堆。

    那賣糖的四兒,還不曉得緣故,指望讨夜來信息,希冀衣服。

    莽莽走來,聽見裡面聲喧。

     進去看看,隻見程老兒直挺挺的,躺在闆上。

    心裡明知是昨夜做出來的,不勝傷感,點頭歎息。

    程家人看見了道:“昨晚上請吃晚飯時,正見主翁同這個小厮,在那裡唧哝些什麼,想是牽他到那處去。

    今日卻死在牆邊,那廂又不是街路,死得跷蹊,這小厮必定知情。

    ”衆人齊來一把拿住道:“你不實說,活活打死你才住。

    ”四兒慌了,隻得把昨日的事,一一說了,道:“我隻曉得這些緣故,以後去到那裡,怎麼死了?我實不知。

    ”程家兒子們聽了這話道:“雖是我家老子,老沒志氣,牽頭是你。

    這條性命,斷送在你身上,幹休不得。

    ”就把四兒縛住,送到官司告理。

    四兒到官,把首尾一十一五說了,事情幹連着二女,免不得出牌行提。

    二女見說,曉得要出醜了,雙雙缢死樓上。

    隻為一時沒正經,不曾做得一點事,葬送了三條性命。

    這個缢死,可不是死得沒用的了? 二美屬目,腃腃娈童。

     老翁夙孽,彼此兇終。

     小子而今說一個缢死的,隻因一吊,倒吊出許多妙事來。

     正是: 失馬未為禍,其間自有緣。

     不因俱錯認,怎得兩團圓? 話說吳淞地方有一個小官人,姓孫,也是儒家子弟,年方十七,姿容甚美。

    隔鄰三四家,有一寡婦姓方,嫁與賈家。

     先年其夫亡故,止生得一個女兒,名喚閏娘,也是十七歲,貌美出群。

    隻因家無男子,止是娘女兩個過活,顧得一個秃小厮使喚。

    無人少力,免不得出頭露面。

    鄰舍家個個看見的,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