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卷 姚滴珠避羞惹羞

關燈
叨叨把說話見識,都教道得停停當當了。

     一日将到荪田,有人見他兄妹一路來了,拍手道:“好了,好了。

    這官司有結局了。

    ”有的先到他家裡報了信,父母早迎出門來,那月娥裝做個認得的模樣,大剌剌走進門來,呼爺叫娘,都是姚乙教熟的。

    況且娼家行徑,機巧靈變,一些不差。

    姚公道:“我的兒那裡去了這兩年?累煞你爹也!”月娥假作哽咽痛哭,免不得說道:“爹媽這幾時平安麼?”姚公見他說出話來,便道:“去了兩年,聲音都變了。

    ”姚媽伸過手來,拽他的手過來,撚了兩撚道:“養得一手好長指甲了,去時沒有的。

    ”大家哭了一會兒,隻有姚乙與月娥心裡自明白。

     姚公是兩年間官事累怕了他,見說女兒來了,心裡放下了一個大疙瘩,那裡還辨仔細,況且十分相像,分毫不疑。

    至于來蹤去迹,他已自曉得在娼家贖歸,不好細問得。

    巴到天明,就叫兒子姚乙同了妹子到縣裡來見官。

    知縣升堂,衆人把上項事,說了一遍。

    知縣纏了兩年,已自明白,問滴珠道:“那個拐你去的,是何等人?”假滴珠道:“是一個不知姓名的男子,不由分說,逼賣與衢州姜秀才家。

    姜秀才轉賣了出來,這先前人不知去向。

    ”知縣曉得事在衢州隔省,難以追求,隻要完事,不去根究了。

    就發簽去喚潘甲并父母來領。

    那潘公潘婆到官來,見了假滴珠道:“好媳婦呀!就去了這些時。

    ”潘甲見了道:“慚愧!也還有相見的日子。

    ”各各認明了,領了回去。

    出得縣門,兩親家兩親媽,各自請罪,認個黴氣,都道一樁事完了。

     隔了一晚,次日李知縣升堂,正待把潘甲這宗文卷注銷立案,隻見潘甲又來告道:“昨日領回去的,不是真妻子。

    ”那知縣大怒道:“刁奴才!你絮煩丈人家也夠了,如何還不肯休歇?”喝令扯下去打了十闆。

    那潘甲隻叫“冤屈!”知縣道: “那衢州公文明白,你舅子親自領回,你丈人丈母認了不必說,你父母與你也當堂認了領去的,如何又有說話?”潘甲道: “小人争訟,隻要争小人的妻,不曾要别人的妻。

    今明明不是小人的妻,小人也不好要得,老爺也不好強小人要得。

    若必要小人将假作真,小人情願不要妻子了。

    ”知縣道:“怎見得不是?”潘甲道:“面貌頗相似,隻是小人妻子,相與之間,有好些不同處了。

    ”知縣道:“你不要騃!敢是做過了娼妓一番,身分不比良家了?”潘甲道:“老爺,不是這話,不要說日常夫妻間私語一句也不對,至于肌體隐微,有好些不同。

    小人心下自明白,怎好與老爺說得!若果然是妻子,小人與他才得兩月夫妻,就分散了,巴不得見他。

    難道倒說不是來混争閑非不成?老爺青天詳察,主鑒不錯。

    ”知縣見他說這一篇有情有理,大加驚詫,又不好自認斷錯,密密吩咐潘甲道:“你且從容,不要性急!就是父母親戚面前,俱且糊塗,不可說破,我自有處。

    ”李知縣吩咐該房寫告示出去遍貼,說道: “姚滴珠已經某月某日追尋到官,兩家各息詞訟,無得再行告擾!”卻自密地懸了重賞,着落應捕十餘人,四下分緝。

    若看了告示,有些動靜,即便體察拿來回話。

     不說這裡探訪,且說姚滴珠與吳大郎相處兩年,大郎家中看看有些知道,不肯放他出來,蹤迹漸來得稀了。

    滴珠身伴要讨個丫鬟服侍,曾對吳大郎說,轉托汪錫,汪錫拐帶慣了的,那裡想出銀錢去讨。

    因思個便處,要弄将一個來。

    日前見歙縣汪汝鸾家有個丫頭,時常到溪邊洗東西,想在心裡。

     一日,汪錫在外行走,聞得縣前出告示道:“滴珠已尋見”之說,急忙裡來對王婆說:“不知那一個頂了缺,我們這個貨,穩穩是自家的了。

    ”王婆不信,要看個的實。

    二人同來到縣前,看了告示。

    汪錫未免指手劃腳,點了又點。

    念與王婆聽,早被旁邊應捕看在眼裡,尾了他去,到了僻靜處,隻聽得兩個私下道:“好了,好了,而今睡也睡得安穩了。

    ”應捕魃地跳将出來道:“你們幹得好事!今已敗露了,還走那裡去?”汪錫慌了手腳道:“不要恐吓我!且到店中坐坐去。

    ”一同王婆,邀了應捕,走到酒樓上坐了吃酒。

    汪錫推讨嘎飯,一道煙走了。

    單剩個王婆與應捕坐了多時,酒淆俱不見來,走下問時,汪錫已去久了。

    應捕就把王婆拴将起來道:“我與你去見官。

    ” 王婆跪下道:“上下饒恕,随老婦到家中取錢謝你。

    ”那應捕隻是見他們行迹跷蹊,故把言語吓着,其實不知什麼根由,怎當得虛心病的露出馬腳來。

    應捕料得有些滋味,押了他不舍。

     随去,到得汪錫家裡叩門,一個婦人走将出來開門,那應捕一看着,驚道:“這是前日衢州解來的婦人。

    ”猛然想道:“這個必是真姚滴珠了。

    ”也不說破,吃了茶,憑他送了些酒錢罷了。

    王婆自道無事,放下心了。

    應捕明日竟到縣中出首。

    知縣添差應捕十來人,急命拘來。

    公差如狼似虎,到汪錫門口,發聲喊,打将進去。

    急得王婆懸梁高吊,把滴珠登時捉到公庭。

    知縣看了道:“便是前日這一個。

    ”又飛一簽喚潘甲與妻子同來。

    那假的也來了,同在縣堂,真個一般無二。

    知縣莫辨,因令潘甲自認,潘甲自然明白,與真滴珠各說了一些私語,知縣喚起來究問明白。

    真滴珠從頭供稱,被汪錫騙哄情由,說了一遍。

    知縣又問:“曾有人奸騙你否?”滴珠心上有吳大郎,隻不說出,但道:“不知姓名。

    ”又叫那假滴珠上來,供稱道:“身名鄭月娥,自身要報私仇,姚乙要完家訟,因言貌像伊妹,商量做此一事。

    ”知縣拿汪錫,汪錫早已逃了,做個廣捕,疊成文卷,連人犯解府。

     卻沒汪錫自酒店逃去之後,撞着同夥程金一同作伴,走到歙縣地方,見汪汝鸾家丫頭在溪邊洗裹腳,一手扯住他道: “你是我家使婢,逃了出來,卻在此處,”便奪他裹腳,拴了就走。

    要扯上竹筏,那丫頭大叫起來。

    汪錫将袖子掩住他口,丫頭尚自嗚哩嗚喇地喊,程金便一把叉住喉嚨,叉得手重,口又不得通氣,一霎嗚呼哀哉了。

    地方人走将攏來,兩個都擒住了,送到縣裡。

    那歙縣方知縣問了程金絞罪,汪錫充軍,解上府來。

    正值滴珠一起也解到,一同過堂之時,真滴珠大喊道:“這個不是汪錫?”那太守姓梁,極是個正氣的,見了兩宗文卷,都為汪錫。

    大怒道:“汪錫是首惡,如何隻問充軍?” 喝着皂隸,重責六十闆,當下氣絕。

    真滴珠給還原夫甯家,假滴珠官賣,姚乙認假作真倚官拐騙人口,也問了一個充軍罪。

     隻有吳大郎廣有人情,聞知事發,上下使用,并無名字幹涉。

     潘甲自領了姚滴珠仍舊完聚。

    那姚乙定了衛所,發去充軍。

    拘妻簽解,姚乙未曾娶妻,隻見那鄭月娥曉得了,大哭道:“這是我自要脫身洩氣,造成此謀,誰知反害了姚乙。

    今我生死,随了他去,也不枉了一場話靶。

    ”姚公心下不舍得兒子,聽得此話,即便買出人來,詭名納價,贖了月娥,改了姓氏,随了兒子去做軍妻解去。

    後來遇赦還鄉,遂成夫婦。

    這也是鄭月娥一片良心,但是姑嫂兩個到底有些厮像,徽州至今傳為笑談。

    有詩為證: 一樣良家走歧路,又向歧路轉良家。

     面龐怪道真相似,相法看來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