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卷 劉小官雌雄兄弟
關燈
小
中
大
掙紮起來,要下床稱謝。
劉公急止住道:“莫要勞動,調養身子要緊!”那少年便向枕上叩頭道:“小子乃垂死之人,得蒙公公救撥,實再生之父母。
但不知公公尊姓?”劉公道: “老拙姓劉。
”少年道:“原來與小子同姓。
”劉公道:“官人那裡人氏?”少年答道:“小子劉奇,山東張秋人氏。
二年前,随父三考在京,不幸遇了時疫,數日之内,父母俱喪,無力扶柩還鄉,隻得将來火化。
”指着竹箱道:“奉此骸骨歸葬,不想又遭此大難,自分必死。
天幸得遇恩人,救我之命。
隻是行李俱失,一無所有,将何報答大恩?”劉公道:“官人差矣!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劉奇見說,愈加感激。
将息了兩日,便能起身,向劉公夫婦叩頭泣謝。
那劉奇為人溫柔俊雅,禮貌甚恭。
劉公夫婦十分愛他,早晚好酒好食管待。
劉奇見如此殷勤,心上好生不安,欲要辭歸,怎奈鈎傷之處,潰爛成瘡,步履不便;身邊又無盤費,不能行動,隻得權且住下。
正是: 不戀故鄉生處好,愛恩深處便為家。
卻說劉方與劉奇,年貌相仿,情投契合,各把生平患難細說。
二人因念出處相同,遂結拜為兄弟,友愛如嫡親一般。
一日,劉奇對劉方道:“賢弟如此青年美質,何不習些書史?” 劉方答道:“小弟甚有此志,隻是無人教導。
”劉奇道:“不瞞賢弟說,我自幼攻書,博通今古,指望緻身青雲,不幸先人棄後,無心于此,賢弟肯讀書時,尋些書本來,待我指引便了。
”劉方道:“若得如此,乃弟之幸也。
”連忙對劉公說知。
劉公見說是個飽學之士,肯教劉方讀書,分外歡喜,即便去買許多書籍。
劉奇罄心指教,那劉方穎悟過人,一誦即解。
日裡在店中看管,夜間挑燈而讀,不過數月,經書詞翰,無不精通。
且說劉奇在劉公家中,住有半年,彼此相敬相愛,勝如骨肉。
雖然依傍得所,隻是終日坐食,心有不安。
此時瘡口久愈,思想要回故土,來對劉公道:“多蒙公公夫婦厚恩,救活殘喘,又攪擾半年,大恩大德,非口舌可謝。
今欲暫辭公公,負先人骸骨歸葬。
服阕之後,當圖報效。
”劉公道:“此乃官人的教心,怎好阻擋,但不知幾時起行?”劉奇道:“今日告過公公,明早就行。
”劉公道:“既如此,待我去覓個便船與你。
”劉奇道:“水路風波險惡,且乏盤纏,還從陸路行罷。
”劉公道:“陸路腳力之費,數倍于舟,且又勞碌。
”劉奇道:“小子不用腳力,隻是步行。
”劉公道:“你身子怯弱,如何走得遠路?”劉奇道:“公公,常言道的好:‘有銀用銀,無銀用力。
’小子這樣窮人,還怕得什麼辛苦?”劉公想了一想道:“這也易處。
”便叫媽媽整備酒肴,與劉奇送行。
飲至中間,劉公泣道:“老拙與官人萍水相逢,叙首半年,恩同骨肉,實是不忍分離。
但官人送尊人入土,乃人子大事,故不好強留。
隻是自今一别,不知後日可能得再見了?”說罷,歔欷不勝。
劉媽媽與劉方,盡皆淚下。
劉奇也泣道:“小子此行,實非得已。
俟服一滿,即星夜馳來奉候,幸勿過悲。
”劉公道: “老拙夫婦,年近七旬,如風中之燭,早暮難保。
恐君服滿來時,在否不可知矣!倘若不棄,送尊人入土之後,即來看我,也是一番相知之情。
”劉奇道:“公公囑咐,敢不如命?” 一宿晚景不提。
到了次早清晨,劉媽媽又整頓酒飯,與他吃了。
劉公取出一個包裹,放在桌上,又叫劉方到後邊牽出那小驢兒來,對劉奇道:“此驢畜養已久,老漢又無遠行,少有用處,你就乘它去罷,省得路上雇倩。
這包裹内是一床被窩,幾件粗布衣裳,以防路上風寒。
”又在袖中摸一包銀子,交與道:“這三兩銀子,将就盤纏,亦可到得家了。
但事完之後,即來走走,萬勿爽信。
”劉奇見了許多厚贈,泣拜道: “小子受公公以如此厚恩,今生料不能報,俟來世為犬馬,以酬萬一。
”劉公道:“何出此言!”當下将包裹、竹箱都裝在牲口身上,作别起身。
劉公夫婦送出門首,灑淚而别。
劉方不忍分舍,又送十裡之外,方才分手。
正是: 萍水相逢骨肉情,一朝分袂淚俱傾。
骊駒唱罷勞魂夢,人在長亭共短亭。
且說劉奇一路夜住曉行,饑餐渴飲,不一日來到山東故鄉。
那知去年這場大風大雨,黃河泛濫,張秋村鎮,盡皆漂溺,人畜廬舍,蕩盡無遺。
舉目遙望時,幾十裡田地,絕無人煙。
劉奇無處投奔,隻得寄食旅店。
思想欲将骸骨埋葬于此,卻又無處依栖,何以營生?須尋了個着落之處,然後舉事。
遂往各處市鎮鄉村,訪問親舊,一無所有。
住了月餘,這三兩銀子盤費将盡,心下着忙:“若用完了這銀子,就難行動了。
不如原往河西務去,求恩人一搭空地,埋了骨殖,倚傍在彼處,還是個長策。
”算還店錢,上了牲口,星夜趕來。
到了劉公門首,下了牲口看時,隻見劉方正在店中,手裡拿着一本書兒,在那裡觀看。
劉奇叫了一聲:“兄弟,公公、媽媽一向好麼?”劉方擡頭看時,卻是劉奇。
把書撇下,忙來接住牲口,牽入家中,卸了行李,作揖道:“爹媽日夜在此念兄,來得正好。
”一齊走入堂中。
劉公夫婦看見,喜從天降,便道:“官人,想殺我也!”劉奇上前,倒身下拜,劉公還禮不疊。
見罷,問道:“尊人之事,想已畢了?”劉奇細細泣訴前因,又道:“某故鄉已無處容身,今複攜骸骨而來,欲求一搭餘地葬埋,就拜公公為父,依傍于此,朝夕奉侍,不知尊意允否?”劉公道:“空地盡有,任憑取擇。
但為父子,恐不敢當。
”劉奇道:“若公公不屑以某為子,便是不允之意了。
” 即便請劉公夫婦上坐,拜為父子。
将骸骨也葬于屋後地上。
自此兄弟二人,并力同心,勤苦經營,家業漸漸興隆。
奉侍父母,極盡人子之禮。
合鎮的人,沒一個不欣羨劉公無子而有子,皆是陰德之報。
時光迅速,倏忽又經年餘。
父子正安居樂業,不想劉公夫婦,年紀老了,筋力衰倦,患起病來。
二子日夜伏侍,衣不解帶,求神罔效,醫藥無功。
看看待盡,二子心中十分悲切,又恐傷了父母之心,惟把言語安慰,背地吞聲而泣。
劉公自知不起,呼二子至床前,吩咐道:“我夫婦老年孤孑,自謂必作無祀之鬼,不意天地憐念,賜汝二人與我為嗣,名雖義子,情勝嫡血,我死無遺恨矣!但我去世之後,汝二人務要同心
劉公急止住道:“莫要勞動,調養身子要緊!”那少年便向枕上叩頭道:“小子乃垂死之人,得蒙公公救撥,實再生之父母。
但不知公公尊姓?”劉公道: “老拙姓劉。
”少年道:“原來與小子同姓。
”劉公道:“官人那裡人氏?”少年答道:“小子劉奇,山東張秋人氏。
二年前,随父三考在京,不幸遇了時疫,數日之内,父母俱喪,無力扶柩還鄉,隻得将來火化。
”指着竹箱道:“奉此骸骨歸葬,不想又遭此大難,自分必死。
天幸得遇恩人,救我之命。
隻是行李俱失,一無所有,将何報答大恩?”劉公道:“官人差矣!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劉奇見說,愈加感激。
将息了兩日,便能起身,向劉公夫婦叩頭泣謝。
那劉奇為人溫柔俊雅,禮貌甚恭。
劉公夫婦十分愛他,早晚好酒好食管待。
劉奇見如此殷勤,心上好生不安,欲要辭歸,怎奈鈎傷之處,潰爛成瘡,步履不便;身邊又無盤費,不能行動,隻得權且住下。
正是: 不戀故鄉生處好,愛恩深處便為家。
卻說劉方與劉奇,年貌相仿,情投契合,各把生平患難細說。
二人因念出處相同,遂結拜為兄弟,友愛如嫡親一般。
一日,劉奇對劉方道:“賢弟如此青年美質,何不習些書史?” 劉方答道:“小弟甚有此志,隻是無人教導。
”劉奇道:“不瞞賢弟說,我自幼攻書,博通今古,指望緻身青雲,不幸先人棄後,無心于此,賢弟肯讀書時,尋些書本來,待我指引便了。
”劉方道:“若得如此,乃弟之幸也。
”連忙對劉公說知。
劉公見說是個飽學之士,肯教劉方讀書,分外歡喜,即便去買許多書籍。
劉奇罄心指教,那劉方穎悟過人,一誦即解。
日裡在店中看管,夜間挑燈而讀,不過數月,經書詞翰,無不精通。
且說劉奇在劉公家中,住有半年,彼此相敬相愛,勝如骨肉。
雖然依傍得所,隻是終日坐食,心有不安。
此時瘡口久愈,思想要回故土,來對劉公道:“多蒙公公夫婦厚恩,救活殘喘,又攪擾半年,大恩大德,非口舌可謝。
今欲暫辭公公,負先人骸骨歸葬。
服阕之後,當圖報效。
”劉公道:“此乃官人的教心,怎好阻擋,但不知幾時起行?”劉奇道:“今日告過公公,明早就行。
”劉公道:“既如此,待我去覓個便船與你。
”劉奇道:“水路風波險惡,且乏盤纏,還從陸路行罷。
”劉公道:“陸路腳力之費,數倍于舟,且又勞碌。
”劉奇道:“小子不用腳力,隻是步行。
”劉公道:“你身子怯弱,如何走得遠路?”劉奇道:“公公,常言道的好:‘有銀用銀,無銀用力。
’小子這樣窮人,還怕得什麼辛苦?”劉公想了一想道:“這也易處。
”便叫媽媽整備酒肴,與劉奇送行。
飲至中間,劉公泣道:“老拙與官人萍水相逢,叙首半年,恩同骨肉,實是不忍分離。
但官人送尊人入土,乃人子大事,故不好強留。
隻是自今一别,不知後日可能得再見了?”說罷,歔欷不勝。
劉媽媽與劉方,盡皆淚下。
劉奇也泣道:“小子此行,實非得已。
俟服一滿,即星夜馳來奉候,幸勿過悲。
”劉公道: “老拙夫婦,年近七旬,如風中之燭,早暮難保。
恐君服滿來時,在否不可知矣!倘若不棄,送尊人入土之後,即來看我,也是一番相知之情。
”劉奇道:“公公囑咐,敢不如命?” 一宿晚景不提。
到了次早清晨,劉媽媽又整頓酒飯,與他吃了。
劉公取出一個包裹,放在桌上,又叫劉方到後邊牽出那小驢兒來,對劉奇道:“此驢畜養已久,老漢又無遠行,少有用處,你就乘它去罷,省得路上雇倩。
這包裹内是一床被窩,幾件粗布衣裳,以防路上風寒。
”又在袖中摸一包銀子,交與道:“這三兩銀子,将就盤纏,亦可到得家了。
但事完之後,即來走走,萬勿爽信。
”劉奇見了許多厚贈,泣拜道: “小子受公公以如此厚恩,今生料不能報,俟來世為犬馬,以酬萬一。
”劉公道:“何出此言!”當下将包裹、竹箱都裝在牲口身上,作别起身。
劉公夫婦送出門首,灑淚而别。
劉方不忍分舍,又送十裡之外,方才分手。
正是: 萍水相逢骨肉情,一朝分袂淚俱傾。
骊駒唱罷勞魂夢,人在長亭共短亭。
且說劉奇一路夜住曉行,饑餐渴飲,不一日來到山東故鄉。
那知去年這場大風大雨,黃河泛濫,張秋村鎮,盡皆漂溺,人畜廬舍,蕩盡無遺。
舉目遙望時,幾十裡田地,絕無人煙。
劉奇無處投奔,隻得寄食旅店。
思想欲将骸骨埋葬于此,卻又無處依栖,何以營生?須尋了個着落之處,然後舉事。
遂往各處市鎮鄉村,訪問親舊,一無所有。
住了月餘,這三兩銀子盤費将盡,心下着忙:“若用完了這銀子,就難行動了。
不如原往河西務去,求恩人一搭空地,埋了骨殖,倚傍在彼處,還是個長策。
”算還店錢,上了牲口,星夜趕來。
到了劉公門首,下了牲口看時,隻見劉方正在店中,手裡拿着一本書兒,在那裡觀看。
劉奇叫了一聲:“兄弟,公公、媽媽一向好麼?”劉方擡頭看時,卻是劉奇。
把書撇下,忙來接住牲口,牽入家中,卸了行李,作揖道:“爹媽日夜在此念兄,來得正好。
”一齊走入堂中。
劉公夫婦看見,喜從天降,便道:“官人,想殺我也!”劉奇上前,倒身下拜,劉公還禮不疊。
見罷,問道:“尊人之事,想已畢了?”劉奇細細泣訴前因,又道:“某故鄉已無處容身,今複攜骸骨而來,欲求一搭餘地葬埋,就拜公公為父,依傍于此,朝夕奉侍,不知尊意允否?”劉公道:“空地盡有,任憑取擇。
但為父子,恐不敢當。
”劉奇道:“若公公不屑以某為子,便是不允之意了。
” 即便請劉公夫婦上坐,拜為父子。
将骸骨也葬于屋後地上。
自此兄弟二人,并力同心,勤苦經營,家業漸漸興隆。
奉侍父母,極盡人子之禮。
合鎮的人,沒一個不欣羨劉公無子而有子,皆是陰德之報。
時光迅速,倏忽又經年餘。
父子正安居樂業,不想劉公夫婦,年紀老了,筋力衰倦,患起病來。
二子日夜伏侍,衣不解帶,求神罔效,醫藥無功。
看看待盡,二子心中十分悲切,又恐傷了父母之心,惟把言語安慰,背地吞聲而泣。
劉公自知不起,呼二子至床前,吩咐道:“我夫婦老年孤孑,自謂必作無祀之鬼,不意天地憐念,賜汝二人與我為嗣,名雖義子,情勝嫡血,我死無遺恨矣!但我去世之後,汝二人務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