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卷 劉小官雌雄兄弟

關燈
,決無歸怨你之理。

    ”先生道:“既是長者恁般說,且用一貼藥看。

    若吃了發得汗出,便有可生之機,速來報我,再将藥與他吃。

    若沒有汗時,這病就無救了,不消來覆我。

    ”教家人開了藥箱,撮了一貼藥劑,遞與劉公道:“用生姜為引,快煮與他吃。

    這也是萬分之一,莫做指望。

    ”劉公接了藥,便去封出一百文錢,遞與太醫道:“些少藥資,權為利市。

    ”太醫必不肯受而去。

     劉公夫妻兩口,親自把藥煎好,将到房中,與小厮相幫,扶起吃了,将被沒頭沒腦的蓋下。

    小厮在旁守候。

    劉公因此事忙亂一朝,把店中生意都耽擱了,連飯也沒工夫去煮。

    直到午上,方吃早膳。

    劉公去喚小厮吃飯,那小厮見父親病重,心中慌急,那裡要吃,再三勸慰,才吃了半碗。

    看看到晚,摸那老軍身上,并無一些汗點。

    那時連劉公也慌張起來。

    又去請太醫時,不肯來了。

    準準到第七日,嗚呼哀哉。

    正是: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

     可憐那小厮申兒,哭倒在地。

    劉公夫婦見他哭得悲切,也涕淚交流,扶起勸道:“方小官,死者不可複生,哭之無益,你且将息自己身子。

    ”小厮雙膝跪下,哭告道:“兒不幸,前年喪母,未能入土,故與父謀歸原籍,求取些銀兩來殡葬。

    不想逢此大雪,路途艱楚。

    得遇恩人,賜以酒飯,留宿在家,以為萬千之幸。

    誰料皇天不佑,父忽驟病,又蒙恩人延醫服藥,日夜看視,勝如骨肉。

    隻指望痊愈之日,圖報大恩,那知竟不能起,有負盛意。

    此間舉目無親,囊乏錢鈔,衣棺之類,料不能辦。

    欲求恩人借數尺之土,把父骸掩蓋,兒情願終身為奴仆,以償大德,不識恩人肯見允否?”說罷,拜伏在地。

    劉公扶起道:“小官人休慮,這送終之事,都在于我,豈可把來藁葬?”小厮又哭拜道:“得求隙地埋骨,已出望外,豈敢複累恩人費心壞鈔!此恩此德,教兒将何補報?”劉公道:“隻是我平昔志願,那望你的報償?”當下忙忙的取了銀子,便去買辦衣衾棺木。

    喚兩個土工來,收拾入殓過了。

    又備羹飯祭奠,焚化紙錢。

    那小厮悲恸,自不必說。

    就擡到屋後空地上,埋葬好了,又立一個牌額,上寫“龍虎衛軍士方勇之墓”。

    諸事停當,小厮向劉公夫婦拜謝。

     過了兩日,劉公對小厮道:“我欲要教你回去,訪問親族,來搬喪歸鄉,又恐怕你年紀幼小,不認得路途。

    你且暫住我家,俟有識熟的在此經過,托他帶回故鄉,然後徐圖運柩回去。

    不知你的意下何如?”小厮跪下泣告道:“兒受公公如此大恩,地厚天高,未曾報得,豈敢言歸?且恩人又無子嗣,兒雖不才,倘蒙不棄,收充奴仆,朝夕伏侍,少效一點孝心。

    萬一恩人百年之後,亦堪為墳前拜掃之人。

    那時到京,敢回先母遺骨,同父骸葬于恩人墓道之側,永守于此,這便是兒之心願。

    ”劉公夫婦大喜道:“若得你肯如此,乃天賜與我為嗣,豈有為奴仆之理!今後當以父子相稱。

    ”小厮道:“即蒙收留,即今日就拜了爹媽。

    ”便掇兩把椅兒居中放下,請老夫婦坐了,四雙八拜,認為父子,遂改姓為劉。

    劉公又不忍沒其本姓,就将方字為名,喚做劉方。

    自此日夜辛勤,幫家過活,奉侍劉公夫婦,極其盡禮孝敬。

    老夫婦也把他如親生一般看待。

    有詩為證: 劉方非親是親,劉德無子有子。

     小厮事死事生,老軍雖死不死。

     時光似箭,不覺劉方在劉公家裡,已過了兩個年頭。

    時值深秋,大風大雨,下了半月有餘。

    那運河内的水暴漲,有十來丈高下,猶如百拂湯一般,又緊又急。

    往來的船隻,壞了無數。

    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

    他隻道什麼火發,忙來觀看,見岸上人捱擠不開,都望着河中,急走上前來看時,卻是上流頭一隻大客船,被風打壞,淌将下來。

    船上之人,飄溺已去大半,餘下的抱桅攀舵,呼号哀泣,口叫“救人”。

    那岸上看的人,雖然有救撈之念,隻是風水利害,誰肯從井救人?眼盻盻看他一個個落水,口中隻好叫句“可憐”而已。

    忽然一陣大風,把那船吹近岸旁。

    岸上人一齊喊聲:“好了!”頃刻,挽撓鈎子二十多張,一齊都下,搭住那船,救起十數多人,各自分頭投店内。

    有一個少年,年紀不上二十,身上被挽鈎摘傷幾處,行走不動,倒在地下,氣息将絕,尚緊緊抱住一隻竹箱,不肯放舍。

    劉方在旁睹景傷情,觸動了自己往年冬間之事,不覺流下淚來,想道:“此人之苦,正與我一般。

    我當時若沒有劉公時,父子屍骸,不知歸于何處矣!這人今日卻便沒人憐救了。

    且回去與爹好說知,救其性命。

    ”急急轉家,把上項事報知劉公夫婦,意欲扶他回家調養。

    劉公道:“此是陰德美事,為人正該如此。

    ”劉媽媽道:“何不就同他來家?”劉方道:“未曾禀過爹媽,怎敢擅便?” 劉公道:“說那裡話!我與你同去。

    ” 父子二人,行至岸口,隻見衆人正圍着那少年觀看。

    劉公分開衆人,捱身而入,叫道:“小官人,你掙紮着,我扶你到家去将息。

    ”那少年睜眼看了一看,點點頭兒。

    劉公同劉方向前攙扶,一個年幼力弱,一個老年衰邁,全不濟事。

    旁邊轉過一個軒趷刺的後生道:“老人家閃開,待我來!”向前一抱,輕輕的就扶了起來。

    那後生在右,劉公在左,兩邊挾住胳膊便走。

    少年雖然說話不出,心下卻甚明白,把嘴弩着竹箱。

    劉方道:“這箱子,待我與你馱去。

    ”把來背在肩上,在前開路。

    衆人閃在兩邊,讓他們前行,随後便都跟來看。

    内中認得劉公的,便道:“還是劉長者有些義氣。

    這個異鄉落難之人,在此這一回,并沒有個慈悲的,肯收留去,偏他一曉得了,便攙扶回家。

    這樣人真個是世間少有,隻可惜無個兒子,這也是天公沒分曉!”又有道:“他雖沒有親兒,如今承繼這劉方,甚是孝順,比嫡親的尤勝,這也算是天報他了。

    ” 那不認得的,見他老夫妻自來攙扶,一個小厮與他馱了竹箱,就認做那少年的親族。

    以後見士人紛紛傳說,方才曉得,無不贊歎其義。

    還有沒肚子的人,稱量他那竹箱内有物無物,财多财少。

    此乃是人面相似,人心不同。

    不在話下。

     且說劉公同那後生扶少年到家,向一間客房裡放下。

    劉公叫聲“勞動”,後生自去。

    劉方把竹箱就放在少年之旁。

    劉媽媽連忙去取幹衣,與他換下濕衣,然後扶在鋪上。

    原來落水人吃不得熱酒,劉公曉得這道數,教媽媽取酽酒略溫一下,盡着少年痛飲。

    就取劉方的卧被,與他蓋了。

    夜間,就教劉方伴他同卧。

    到次早,劉公進房來探問,那少年已覺健旺,連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