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關燈
小
中
大
與你,那時兩口兒同走,神鬼不覺,卻不安穩?”婦人道:“萬一你明年不來,如何?”陳大郎就設起誓來。
婦人道: “你既然有真心,奴家也決不相負。
你若到了家鄉,倘有便人,托他捎個書信到薛婆處,也教奴家放意。
”陳大郎道:“我自用心,不消吩咐。
”又過幾日,陳大郎雇下船隻,裝載糧食完備,又來與婦人作别。
這一夜倍加眷戀,兩下說一會兒,哭一會兒,又狂蕩一會兒,整整的一夜不曾合眼。
到五更起身,婦便去開箱,取出一件寶貝,叫做“珍珠衫”,遞與陳大郎道: “這件衫兒,是蔣門祖傳之物。
暑天若穿了它,清涼透骨。
此去天道漸熱,正用得着。
奴家把與你做個記念。
穿了此衫,就如奴家貼體一般。
”陳大郎哭得出聲不得,軟做一堆。
婦人就把衫兒親手與漢子穿了。
叫丫鬟開了門戶,親自送了他出門,再三珍重而别。
詩曰: 昔年含淚别夫郎,今日悲啼送所歡。
堪恨婦人多水性,招來野鳥勝文鸾。
話分兩頭,卻說陳大郎有了這珍珠衫兒,每日貼體穿着,便夜間脫下,也放在被窩中同睡,寸步不離。
一路遇了順風,不兩月行到蘇州府楓橋地面。
那楓橋是柴米牙行的聚處,少不得招個主家脫貨,不在話下。
忽一日,赴個同鄉人的酒席。
席上遇個襄陽客人,生得風流标緻。
那人非别,正是蔣興哥。
原來興哥在廣東販了些珍珠、玳瑁、蘇木、沉香之類,搭伴起身。
那夥同伴商量,都要到蘇州發賣。
興哥久聞得“上說天堂,下說蘇杭”,好個大碼頭所在,有心要去走一遍,做這一回買賣,方才回去;還是去年十月中到蘇州的。
因隐姓為商,都稱為羅小官人,所以陳大郎更不疑慮他。
兩個萍水相逢,年相若,貌相似,談吐應對之間,彼此敬慕,即席間問了下處,互相拜望,兩下遂成知己,不時會面。
興哥讨完了客帳,欲待起身,走到陳大郎寓所作别。
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談心,甚是款洽。
此時五月下旬,天氣炎熱,兩個解有飲酒。
陳大郎露出珍珠衫來。
興哥心中駭異,又不好認他的,隻誇獎此衫之美。
陳大郎恃了相知,便問道: “貴縣大市街有個蔣興哥家,羅兄可認得否?”興哥倒也乖巧,回道:“在下出外日多,裡中雖曉得有這個人,并不相認。
陳兄為何問他?”陳大郎道:“不瞞兄長說,小弟與他有些瓜葛。
” 便把三巧兒相好之情,告訴了一遍,扯着衫兒看了,眼淚汪汪道:“此衫是他所贈。
兄長此去,小弟有封書信,奉煩一寄。
明日侵早送到貴寓。
”興哥口裡便應道:“當得,當得。
”心下沉吟:“有這等異事!現有珍珠衫為證,不是個虛話了。
”當下如針刺肚,推故不飲,急急起身别去。
回到下處,想了又惱,惱了又想,恨不得學個縮地法兒,頃刻到家。
連夜收拾,次早便上船要行。
隻見岸上一個人氣籲籲的趕來,卻是陳大郎,親把書信一大包,遞與興哥,叮囑千萬寄去。
氣得興哥面如土色,說不得,話不得,死不得,活不得。
隻等陳大郎去後,把書看時,面上寫道:“此書煩寄大市街東巷薛媽媽家。
” 興哥性起,一手扯開,卻是六尺多長一條桃紅绉紗汗巾,又有個紙糊長匣兒,内有羊脂玉鳳頭簪一根。
書上寫道: 微物二件,煩幹娘轉寄心愛娘子三巧兒親收,聊表記念。
相會之期,準在來春。
珍重,珍重。
興哥大怒,把書扯得粉碎,撇在河中,提起玉簪在船闆上一掼,折做兩段。
一念想起,道:“我好糊塗,何不留此做個證見也好?”便拾起簪兒和汗巾,做一包收拾,催促開船,急急的趕到家鄉。
望見了自家門首,不覺墜下淚來,想起:當初夫妻何等恩愛,隻為我貪着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醜來,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趕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懶一步。
進得自家門裡,少不得忍住了氣,勉強相見。
興哥并無言語;三巧兒自己心虛,覺得滿臉慚愧,不敢殷勤上前攀話。
興哥搬完了行李,隻說去看看丈人丈母,依舊到船上住了一夜。
次早回家,向三巧兒說道:“你的爹娘同時害病,勢甚危笃,昨晚我隻得住下,看了他一夜。
他心中隻牽挂着你,欲見一面。
我已雇下轎子在門首。
你作速回去,我也随後就來。
”三巧兒見丈夫一夜不回,心裡正在疑慮;聞說爺娘有病,卻認真了,如何不慌?慌忙把箱籠上鑰匙遞與丈夫,喚個婆娘跟了,上轎而去。
興哥叫住了婆娘,向袖中摸出一封書來,吩咐他送與王公:“送過書,你便随轎回來。
” 卻說三巧兒回家,見爺娘雙雙無恙,吃了一驚。
王公見女兒不接而回,也自駭然;在婆子手中接書,拆開看時,卻是休書一紙。
上寫道: 立休書人蔣德,系襄陽府棗陽縣人,從幼憑媒聘定王氏為妻。
豈期過門之後本婦多有過失,正合七出之條。
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願退還本宗,聽憑改嫁,并無異言。
休書是實。
成化二年月日手掌為記。
書中又包着一條桃紅汗巾,一枝打折的羊脂玉鳳頭簪。
王公看了,大驚,叫過女兒,問其緣故。
三巧兒聽說丈夫把他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王公氣忿忿的,一徑跑到女婿家來。
蔣興哥連忙上前作揖。
王公回禮,便問道:“賢婿,我女兒是清清白白嫁到你家的,如今有何過失,你便把他休了? 須還我個明白!”蔣興哥道:“小婿不好說得,但問令愛便知。
” 王公道:“他隻是啼哭,不肯開口,教我肚裡好悶。
小女從幼聰慧,料不到得犯了淫盜;若是小小過失,你可也看老夫薄面恕了他罷。
你兩個是七八歲上定下的夫妻,完婚後并不曾争論一遍兩遍,且是和順。
你如今做客才回,又不曾住過三日五日,有甚麼破綻落在你眼裡?你直如此狠毒!也被人笑話,說你無情無義。
”蔣興哥道:“丈人在上,小婿也不敢多講。
家中有祖遺下珍珠衫一件,是令愛收藏,隻問他如今在否。
若在時,半字休題;若不在時,隻索休怪了。
”王公忙轉身回家,問女兒道:“你丈夫隻問你讨什麼珍珠衫,你端的拿與何人去了?”那婦人聽得說着了他緊要的關目,羞得滿臉通紅,開口不得,一發号啕大哭起來。
慌得王公沒做理會處。
王婆勸道:“你不要隻管啼哭,實實的說個真情與爹媽知道,也好與你分剖。
”婦人那裡肯說,悲悲咽咽,哭一個不住。
王公隻得把休書和汗巾簪子,都付與王婆,教他慢慢的偎着女兒,問他個明白。
王公心中納悶,走在鄰家閑話去了。
王婆見女兒哭得兩眼赤腫,生怕苦壞了他,安慰了幾句言語,便走廚房下去暖酒,要與女兒消愁。
三巧兒在房中獨自想着珍珠衫洩漏的緣故,好生難解: “這汗巾簪子,又不知那裡來的?”沈吟了半晌,道:我曉得了,這折簪是鏡破钗分之意。
這條汗巾,分明叫我懸梁自盡。
他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是要全我的廉恥。
可憐四年恩愛,一旦決絕!是我做的不是,負了丈夫恩情。
便活在人間,料沒有個好日。
不如缢死,倒得幹淨。
”說罷,又哭了一會兒,把個坐杌子填高,将汗巾兜在梁上。
正欲自缢,也是壽數未絕,不曾關上房門,恰好王婆暖得一壺好酒走進房來。
見女兒安排這事,急得他手忙腳亂,不放酒壺,便上前去拖拽。
不期一腳踢番坐杌子,娘兒兩個跌做一團,酒壺都潑翻了。
王婆爬起來,扶起女兒,說道:“你好短見!二十多歲的人,一朵花還沒有開足,怎做出沒下梢的事!莫說你丈夫還有回心轉意的日子,便真個休了,恁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别選良姻,圖個下半世受用。
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 王公回家,知道女兒尋死,也勸了他一番;又囑咐王婆用心提防。
過了數日,三巧兒沒奈何,也放下了念頭。
正是: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再說蔣興哥将兩條索子,将晴雲暖雪捆縛起來,拷問情由。
那丫頭初時抵賴,吃打不過,隻得從頭至尾,細細招将出來,已知都是薛婆勾引,不幹他人之事。
到明朝,興哥領了一夥人趕到薛婆家裡,打得他雪片相似,隻饒他拆了房子。
薛婆情知自己不是,躲過一邊,并沒一人敢出頭說話。
興哥見他如此,也出了這口氣。
回去喚個牙婆,将兩個丫頭都賣了。
樓上細軟箱籠,大小共十六隻,寫三十二條封皮,緊緊封了,更不開動。
這是甚意兒?隻因興哥夫婦本是十二分相愛的,雖則一時休了,心中好生痛切,見物思人,何忍開看。
話分兩頭。
卻說南京有個吳傑進士,除授廣東潮陽縣知縣,水路上任,打從襄陽經過,不曾帶家小,有心要擇一美妾,一路看了多少女子,并不中意。
聞得棗陽縣王公之女,大有顔色,一縣聞名。
出五十金财禮,央媒議親。
王公倒也樂人;隻怕前婿有言,親到興哥家說知。
興哥并不阻擋。
臨嫁之夜,興哥雇了人夫,将樓上十六個箱籠,原封不動,連鑰匙送到吳知縣船上交割,與三巧兒當個賠嫁。
婦人心上倒過意不去。
傍人曉得這事,也有誇興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癡呆的,還有罵他沒志氣的:正是人心不同。
閑話休題。
再說陳大郎在蘇州脫貨完了,回到新安,一心隻想着三巧兒,朝暮看了這件珍珠衫,長籲短歎。
老婆平氏心知這衫兒來得跷蹊,等丈夫睡着,悄悄的偷去,藏在天花闆上。
陳大郎早起要穿時,不見了衫兒,與老婆取讨。
平氏那裡肯認。
急得陳大郎性發,傾箱倒箧的尋個遍,隻是不見,便破口罵老婆起來。
惹得老婆啼啼哭哭,與他争嚷,鬧吵了兩三日。
陳大郎滿懷撩亂,忙忙的收拾銀兩,帶個小郎,再望襄陽舊路而進。
将近棗陽,不期遇了一夥大盜,将本錢盡皆劫去,小郎也被他殺了。
陳商眼快,走向船梢舵上伏着,幸免殘生。
思想還鄉不得,且到舊寓住下,待會了三巧兒,與他借些東西,再圖恢複。
歎了一口氣,隻得離船上岸。
走到棗陽城外主人呂公家,告訴其事,又道:“如今要央賣珠子的薛婆,與一個相識人家借些本錢營運。
”呂公道:“大郎不知,那婆子為勾引蔣興哥的渾家,做了些醜事。
去年興哥回來,問渾家讨甚麼珍珠衫,原來渾家贈與情人去了,無言回答。
興哥當時休了渾家回去,如今轉嫁與南京吳進士做第二房夫人了。
那婆子被蔣家打得個片瓦不留,婆子安身不牢,也搬在隔縣去了。
”陳大郎聽得這話,好似一桶冷水沒頭淋下。
這一驚非小,當夜發寒發熱,害起病來。
這病又是郁症,又是相思症,也帶些怯症,又有些驚症。
床上卧了兩個多月,翻翻覆覆,隻是不愈。
連累主人家小厮,伏侍得不耐煩。
陳大郎心上不安,打熬起精神,寫成家書一封,請主人來商議,要覓個便人捎信往家中取些盤纏,就要個親人來看觑同回。
這幾句正中了主人之意。
恰好有個相識的承差,奉上司公文,要往徽甯一路,水陸傳遞,極是快的。
呂公接了陳大郎書劄,又替他應出五兩銀子送與承差,央他乘便寄去。
果然的“自行由得我,官差急如火”,不夠幾日,到了新安縣。
問着陳商家中,送了家書,那承差飛馬去了。
正是: 隻為千金書信,又成一段姻緣
婦人道: “你既然有真心,奴家也決不相負。
你若到了家鄉,倘有便人,托他捎個書信到薛婆處,也教奴家放意。
”陳大郎道:“我自用心,不消吩咐。
”又過幾日,陳大郎雇下船隻,裝載糧食完備,又來與婦人作别。
這一夜倍加眷戀,兩下說一會兒,哭一會兒,又狂蕩一會兒,整整的一夜不曾合眼。
到五更起身,婦便去開箱,取出一件寶貝,叫做“珍珠衫”,遞與陳大郎道: “這件衫兒,是蔣門祖傳之物。
暑天若穿了它,清涼透骨。
此去天道漸熱,正用得着。
奴家把與你做個記念。
穿了此衫,就如奴家貼體一般。
”陳大郎哭得出聲不得,軟做一堆。
婦人就把衫兒親手與漢子穿了。
叫丫鬟開了門戶,親自送了他出門,再三珍重而别。
詩曰: 昔年含淚别夫郎,今日悲啼送所歡。
堪恨婦人多水性,招來野鳥勝文鸾。
話分兩頭,卻說陳大郎有了這珍珠衫兒,每日貼體穿着,便夜間脫下,也放在被窩中同睡,寸步不離。
一路遇了順風,不兩月行到蘇州府楓橋地面。
那楓橋是柴米牙行的聚處,少不得招個主家脫貨,不在話下。
忽一日,赴個同鄉人的酒席。
席上遇個襄陽客人,生得風流标緻。
那人非别,正是蔣興哥。
原來興哥在廣東販了些珍珠、玳瑁、蘇木、沉香之類,搭伴起身。
那夥同伴商量,都要到蘇州發賣。
興哥久聞得“上說天堂,下說蘇杭”,好個大碼頭所在,有心要去走一遍,做這一回買賣,方才回去;還是去年十月中到蘇州的。
因隐姓為商,都稱為羅小官人,所以陳大郎更不疑慮他。
兩個萍水相逢,年相若,貌相似,談吐應對之間,彼此敬慕,即席間問了下處,互相拜望,兩下遂成知己,不時會面。
興哥讨完了客帳,欲待起身,走到陳大郎寓所作别。
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談心,甚是款洽。
此時五月下旬,天氣炎熱,兩個解有飲酒。
陳大郎露出珍珠衫來。
興哥心中駭異,又不好認他的,隻誇獎此衫之美。
陳大郎恃了相知,便問道: “貴縣大市街有個蔣興哥家,羅兄可認得否?”興哥倒也乖巧,回道:“在下出外日多,裡中雖曉得有這個人,并不相認。
陳兄為何問他?”陳大郎道:“不瞞兄長說,小弟與他有些瓜葛。
” 便把三巧兒相好之情,告訴了一遍,扯着衫兒看了,眼淚汪汪道:“此衫是他所贈。
兄長此去,小弟有封書信,奉煩一寄。
明日侵早送到貴寓。
”興哥口裡便應道:“當得,當得。
”心下沉吟:“有這等異事!現有珍珠衫為證,不是個虛話了。
”當下如針刺肚,推故不飲,急急起身别去。
回到下處,想了又惱,惱了又想,恨不得學個縮地法兒,頃刻到家。
連夜收拾,次早便上船要行。
隻見岸上一個人氣籲籲的趕來,卻是陳大郎,親把書信一大包,遞與興哥,叮囑千萬寄去。
氣得興哥面如土色,說不得,話不得,死不得,活不得。
隻等陳大郎去後,把書看時,面上寫道:“此書煩寄大市街東巷薛媽媽家。
” 興哥性起,一手扯開,卻是六尺多長一條桃紅绉紗汗巾,又有個紙糊長匣兒,内有羊脂玉鳳頭簪一根。
書上寫道: 微物二件,煩幹娘轉寄心愛娘子三巧兒親收,聊表記念。
相會之期,準在來春。
珍重,珍重。
興哥大怒,把書扯得粉碎,撇在河中,提起玉簪在船闆上一掼,折做兩段。
一念想起,道:“我好糊塗,何不留此做個證見也好?”便拾起簪兒和汗巾,做一包收拾,催促開船,急急的趕到家鄉。
望見了自家門首,不覺墜下淚來,想起:當初夫妻何等恩愛,隻為我貪着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醜來,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趕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懶一步。
進得自家門裡,少不得忍住了氣,勉強相見。
興哥并無言語;三巧兒自己心虛,覺得滿臉慚愧,不敢殷勤上前攀話。
興哥搬完了行李,隻說去看看丈人丈母,依舊到船上住了一夜。
次早回家,向三巧兒說道:“你的爹娘同時害病,勢甚危笃,昨晚我隻得住下,看了他一夜。
他心中隻牽挂着你,欲見一面。
我已雇下轎子在門首。
你作速回去,我也随後就來。
”三巧兒見丈夫一夜不回,心裡正在疑慮;聞說爺娘有病,卻認真了,如何不慌?慌忙把箱籠上鑰匙遞與丈夫,喚個婆娘跟了,上轎而去。
興哥叫住了婆娘,向袖中摸出一封書來,吩咐他送與王公:“送過書,你便随轎回來。
” 卻說三巧兒回家,見爺娘雙雙無恙,吃了一驚。
王公見女兒不接而回,也自駭然;在婆子手中接書,拆開看時,卻是休書一紙。
上寫道: 立休書人蔣德,系襄陽府棗陽縣人,從幼憑媒聘定王氏為妻。
豈期過門之後本婦多有過失,正合七出之條。
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願退還本宗,聽憑改嫁,并無異言。
休書是實。
成化二年月日手掌為記。
書中又包着一條桃紅汗巾,一枝打折的羊脂玉鳳頭簪。
王公看了,大驚,叫過女兒,問其緣故。
三巧兒聽說丈夫把他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王公氣忿忿的,一徑跑到女婿家來。
蔣興哥連忙上前作揖。
王公回禮,便問道:“賢婿,我女兒是清清白白嫁到你家的,如今有何過失,你便把他休了? 須還我個明白!”蔣興哥道:“小婿不好說得,但問令愛便知。
” 王公道:“他隻是啼哭,不肯開口,教我肚裡好悶。
小女從幼聰慧,料不到得犯了淫盜;若是小小過失,你可也看老夫薄面恕了他罷。
你兩個是七八歲上定下的夫妻,完婚後并不曾争論一遍兩遍,且是和順。
你如今做客才回,又不曾住過三日五日,有甚麼破綻落在你眼裡?你直如此狠毒!也被人笑話,說你無情無義。
”蔣興哥道:“丈人在上,小婿也不敢多講。
家中有祖遺下珍珠衫一件,是令愛收藏,隻問他如今在否。
若在時,半字休題;若不在時,隻索休怪了。
”王公忙轉身回家,問女兒道:“你丈夫隻問你讨什麼珍珠衫,你端的拿與何人去了?”那婦人聽得說着了他緊要的關目,羞得滿臉通紅,開口不得,一發号啕大哭起來。
慌得王公沒做理會處。
王婆勸道:“你不要隻管啼哭,實實的說個真情與爹媽知道,也好與你分剖。
”婦人那裡肯說,悲悲咽咽,哭一個不住。
王公隻得把休書和汗巾簪子,都付與王婆,教他慢慢的偎着女兒,問他個明白。
王公心中納悶,走在鄰家閑話去了。
王婆見女兒哭得兩眼赤腫,生怕苦壞了他,安慰了幾句言語,便走廚房下去暖酒,要與女兒消愁。
三巧兒在房中獨自想着珍珠衫洩漏的緣故,好生難解: “這汗巾簪子,又不知那裡來的?”沈吟了半晌,道:我曉得了,這折簪是鏡破钗分之意。
這條汗巾,分明叫我懸梁自盡。
他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是要全我的廉恥。
可憐四年恩愛,一旦決絕!是我做的不是,負了丈夫恩情。
便活在人間,料沒有個好日。
不如缢死,倒得幹淨。
”說罷,又哭了一會兒,把個坐杌子填高,将汗巾兜在梁上。
正欲自缢,也是壽數未絕,不曾關上房門,恰好王婆暖得一壺好酒走進房來。
見女兒安排這事,急得他手忙腳亂,不放酒壺,便上前去拖拽。
不期一腳踢番坐杌子,娘兒兩個跌做一團,酒壺都潑翻了。
王婆爬起來,扶起女兒,說道:“你好短見!二十多歲的人,一朵花還沒有開足,怎做出沒下梢的事!莫說你丈夫還有回心轉意的日子,便真個休了,恁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别選良姻,圖個下半世受用。
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 王公回家,知道女兒尋死,也勸了他一番;又囑咐王婆用心提防。
過了數日,三巧兒沒奈何,也放下了念頭。
正是: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再說蔣興哥将兩條索子,将晴雲暖雪捆縛起來,拷問情由。
那丫頭初時抵賴,吃打不過,隻得從頭至尾,細細招将出來,已知都是薛婆勾引,不幹他人之事。
到明朝,興哥領了一夥人趕到薛婆家裡,打得他雪片相似,隻饒他拆了房子。
薛婆情知自己不是,躲過一邊,并沒一人敢出頭說話。
興哥見他如此,也出了這口氣。
回去喚個牙婆,将兩個丫頭都賣了。
樓上細軟箱籠,大小共十六隻,寫三十二條封皮,緊緊封了,更不開動。
這是甚意兒?隻因興哥夫婦本是十二分相愛的,雖則一時休了,心中好生痛切,見物思人,何忍開看。
話分兩頭。
卻說南京有個吳傑進士,除授廣東潮陽縣知縣,水路上任,打從襄陽經過,不曾帶家小,有心要擇一美妾,一路看了多少女子,并不中意。
聞得棗陽縣王公之女,大有顔色,一縣聞名。
出五十金财禮,央媒議親。
王公倒也樂人;隻怕前婿有言,親到興哥家說知。
興哥并不阻擋。
臨嫁之夜,興哥雇了人夫,将樓上十六個箱籠,原封不動,連鑰匙送到吳知縣船上交割,與三巧兒當個賠嫁。
婦人心上倒過意不去。
傍人曉得這事,也有誇興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癡呆的,還有罵他沒志氣的:正是人心不同。
閑話休題。
再說陳大郎在蘇州脫貨完了,回到新安,一心隻想着三巧兒,朝暮看了這件珍珠衫,長籲短歎。
老婆平氏心知這衫兒來得跷蹊,等丈夫睡着,悄悄的偷去,藏在天花闆上。
陳大郎早起要穿時,不見了衫兒,與老婆取讨。
平氏那裡肯認。
急得陳大郎性發,傾箱倒箧的尋個遍,隻是不見,便破口罵老婆起來。
惹得老婆啼啼哭哭,與他争嚷,鬧吵了兩三日。
陳大郎滿懷撩亂,忙忙的收拾銀兩,帶個小郎,再望襄陽舊路而進。
将近棗陽,不期遇了一夥大盜,将本錢盡皆劫去,小郎也被他殺了。
陳商眼快,走向船梢舵上伏着,幸免殘生。
思想還鄉不得,且到舊寓住下,待會了三巧兒,與他借些東西,再圖恢複。
歎了一口氣,隻得離船上岸。
走到棗陽城外主人呂公家,告訴其事,又道:“如今要央賣珠子的薛婆,與一個相識人家借些本錢營運。
”呂公道:“大郎不知,那婆子為勾引蔣興哥的渾家,做了些醜事。
去年興哥回來,問渾家讨甚麼珍珠衫,原來渾家贈與情人去了,無言回答。
興哥當時休了渾家回去,如今轉嫁與南京吳進士做第二房夫人了。
那婆子被蔣家打得個片瓦不留,婆子安身不牢,也搬在隔縣去了。
”陳大郎聽得這話,好似一桶冷水沒頭淋下。
這一驚非小,當夜發寒發熱,害起病來。
這病又是郁症,又是相思症,也帶些怯症,又有些驚症。
床上卧了兩個多月,翻翻覆覆,隻是不愈。
連累主人家小厮,伏侍得不耐煩。
陳大郎心上不安,打熬起精神,寫成家書一封,請主人來商議,要覓個便人捎信往家中取些盤纏,就要個親人來看觑同回。
這幾句正中了主人之意。
恰好有個相識的承差,奉上司公文,要往徽甯一路,水陸傳遞,極是快的。
呂公接了陳大郎書劄,又替他應出五兩銀子送與承差,央他乘便寄去。
果然的“自行由得我,官差急如火”,不夠幾日,到了新安縣。
問着陳商家中,送了家書,那承差飛馬去了。
正是: 隻為千金書信,又成一段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