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關燈
小
中
大
。
話說平氏拆開家信,果是丈夫筆迹,寫道: 陳商再拜。
賢妻平氏見字,别後襄陽遇盜,劫資殺仆,某受驚患病,現卧舊寓呂家,兩月不愈。
字到,可央一的當親人,多帶盤纏,速來看視。
伏枕草草。
平氏看了,半信半疑,想道:“前番回家,虧折了千金資本。
據這件珍珠衫,一定是邪路上來的。
今番又推被盜,多讨盤纏,怕是假話。
”又想道:“他要個的當親人速來看視,必然病勢利害。
這話是真也未可知。
如今央誰人去好?”左思右想,放心不下,與父親平老朝奉商議,收拾起細軟家私,帶了陳旺夫婦,就請父親作伴,雇個船隻,親往襄陽看丈夫去。
到得京口,平老朝奉痰火病發,央人送回去了。
平氏引着男女水路前進。
不一日,來到棗陽城外,問着了舊主人呂家。
原來十日前陳大郎已故了,呂公賠些錢鈔,将就入殓。
平氏哭倒在地,良久方醒,慌忙換了孝服,再三向呂公說,欲待開棺一見,另買副好棺材,重新殓過。
呂公執意不肯。
平氏沒奈何,隻得買木做個外棺包裹,請僧設法事超度,多焚冥資。
呂公早已自索了他二十兩銀子謝儀,随他鬧吵,并不言語。
過了一月有餘,平氏要選個好日子扶柩而歸。
呂公見這婦人年少,且有姿色,料是守寡不終;又是囊中有物,思想: “兒子呂二還沒有親事,何不留住了他,完其好事,可不兩便。
” 呂公買酒請了陳旺,央他老婆委曲進言,許以厚謝。
陳旺的老婆是個蠢貨,那曉得什麼委曲,不顧高低,一直的對主母說了。
平氏大怒,把他罵了一頓,連打幾個耳光子,連主人家也數落了幾句。
呂公一場沒趣,敢怒而不敢言。
正是: 羊肉饅頭沒的吃,空教惹得一身腥。
呂公便去撺掇陳旺逃走。
陳旺也思量沒甚好處了,與老婆商議,教他做腳,裡應外合,把銀兩首飾偷得罄盡,兩口兒連夜走了。
呂公明知其情,反埋怨平氏,說不該帶這樣歹人出來,幸而偷了自家主母的東西,若偷了别家的,可不連累人。
又嫌這靈柩礙他生理,教他快些擡去。
又道後生寡婦在此居住不便,催促他起身。
平氏被逼不過,隻得别賃下一間房子住了,雇人把靈柩移來,安頓在内。
這凄涼景象,自不必說。
間壁有個張七嫂,為人甚是活動,聽得平氏啼哭,時常走來勸解。
平氏又時常央他典賣幾件衣服用度,極感其意。
不夠幾月,衣服都典盡了。
從小學得一手好針線,思量要到個大戶人家教習女工度日,再作區處。
正與張七嫂商量這話。
張七嫂道:“老身不好說得,這大戶人家不是你少年人走動的。
死的沒福自死了,活的還要做人。
你後面日子正長哩!終不然做針線娘,了得你下半世?況且名聲不好,被人看得輕了。
還有一件,這個靈柩如何處置?也是你身上一件大事。
便出賃房錢,終久是不了之局。
”平氏道:“奴家也都慮到,隻是無計可施了。
”張七嫂道:“老身倒有一策。
娘子莫怪我說。
你千裡離鄉,一身孤寡,手中又無半錢,想要搬這靈柩回去,多是虛了。
莫說你衣食不周,到底難守;便多守得幾時,亦有何益?依老身愚見,莫若趁此青年美貌,尋個好對頭,一夫一婦的随了他去,得些财禮,就買塊土來葬了丈夫,你的終身又有所托,可不生死無憾?”平氏見說得近理,沉吟了一會,歎口氣道:“罷罷!奴家賣身葬夫,傍人也笑我不得。
”張七嫂道:“娘子若定了主意時,老身現有個主兒在此,年紀與娘子相近,人物齊整,又是大富之家。
”平氏道:“他既是富家,怕不要二婚的。
”張七嫂道:“他也是續弦了。
原對老身說,不拘頭婚二婚,定要人才出衆。
似娘子這般豐姿,怕不中意!” 原來張七嫂曾受蔣興哥之托,央他訪一頭好親;因是前妻三巧兒出色标緻,所以如今隻要訪個美貌的。
那平氏容貌雖及不得三巧兒,論起手腳伶俐,胸中泾渭,又勝似他。
張七嫂次日就進城與蔣興哥說了。
興哥聞得是下路人,愈加歡喜。
這裡平氏分文财禮不要,隻要買場好地殡丈夫要緊。
張七嫂往來回覆幾次,兩相依允。
話休煩絮。
卻說平氏送了丈夫靈柩入土,祭奠畢了,大哭一場,免不得起靈除孝。
臨期,蔣家送衣飾過來,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贖回了。
成親之夜,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燭。
正是: 規矩熟閑雖舊事,恩情美滿勝新婚。
蔣興哥見平氏舉止端莊,甚相敬重。
一日從外而來,平氏正在打疊衣箱,内有珍珠衫一件。
興哥認得了,大驚,問道:“此衫從何而來?”平氏道:“這衫兒來得跷蹊。
”便把前夫如此張智,夫妻如此争嚷,如此賭氣分别,述了一遍。
又道:“前日艱難時,幾番欲把它典賣,隻愁來曆不明,怕惹出是非,不敢露人眼目。
連奴家至今不知這物事那裡來的。
”興哥道:“你前夫陳大郎,名字可叫做陳商?可是白淨面皮,沒有須,左手長反指甲的麼?”平氏道:“正是。
”蔣興哥把舌頭一伸,合掌對天道:“如此說來,天理昭彰,好怕人也!”平氏問其緣故。
蔣興哥道:“這件珍珠衫原是我家舊物。
你丈夫奸騙了我的妻子,得此衫為表記。
我在蘇州相會,見了此衫,始知其情。
回來把王氏休了。
誰知你丈夫客死,我今續弦,但聞是徽州陳客之妻,誰知就是陳商。
卻不是一報還一報!”平氏聽罷,毛骨竦然。
從此恩情愈笃。
這才是《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正話。
詩曰: 天理昭彰不可欺,兩妻交易孰便宜? 分明欠債償他利,百歲姻緣暫換時。
再說蔣興哥有了管家娘子,一年之後,又往廣東做買賣。
也是合當有事。
一日,到合浦縣販珠,價都講定,主人家老兒隻揀一粒絕大的偷過也,再不承認。
興哥不忿,一把扯人袖子要搜,何期去得勢重,将老兒拖翻在地,跌下便不做聲。
忙去扶時,氣已斷了。
兒女親鄰,哭的哭,叫的叫,一陣的簇擁将來,把興哥捉住,不由分說,痛打一頓,關在空房裡。
邊夜寫了狀詞,隻等天明,縣主早堂,連人進狀。
縣令準了,因這日有公事,吩咐把兇身鎖押,次日候審。
你道這縣主是誰?姓吳名傑,南畿進士,正是三巧兒的晚老公。
初選原任潮陽,上司因見他清廉,調在這合浦縣采珠的所在來做官。
是夜,吳傑在燈下将進過的狀詞細閱。
三巧兒正在傍這閑看,偶見宋福所告人命一詞,兇身羅德,棗陽縣客人,不是蔣興哥是誰?想起舊日恩情,不覺酸痛,哭告丈夫道:“這羅德是賤妾的親哥,出嗣在母舅羅家的。
不期客邊犯此大辟。
相公可看妾之面,救他一命還鄉!”縣主道: “且看臨審如何。
若人命果真,教我也難寬宥。
”三巧兒兩眼噙淚,跪下苦苦哀求。
縣主道:“你且莫忙。
我自有道理。
”明早出堂,三巧兒又扯住縣主衣袖,哭道:“若哥哥無救,賤妾亦當自盡,不能相見了!” 當日縣主升堂,第一就問這起。
隻見宋福、宋壽兄弟兩個,哭哭啼啼,與父親執命,禀道:“因争珠懷恨,登時打悶,仆地身死。
望爺爺做主!”縣主問衆幹證口詞。
也有說打倒的,也有說推跌的。
蔣興哥辯道:“他父親偷了小人的珠子,小人不忿,與他争論。
他因年老腳,自家跌死,不幹小人之事。
” 縣主問宋福道:“你父親幾歲了?”宋福道:“六十七歲了。
”縣主道:“老年人容易昏絕,未必是打。
”宋福、宋壽堅執是打死的。
縣主道:“有傷無傷,須憑檢驗。
既說打死,将屍發在漏澤園去,候晚堂聽檢。
”原來宋家也是個大戶有體面的,老兒曾當過裡長,兒子怎肯把父親在屍場剔骨?兩個雙雙叩頭道:“父親死狀,衆目共見,隻求爺爺到小人家去相驗,不願發檢。
”縣主道:“若不見貼骨傷痕,兇身怎肯伏罪?沒有屍格,如何申得上司過?”兄弟兩個隻是苦求。
縣主發怒道: “你既不願檢,我也難問。
”慌得他弟兄兩個連連叩頭道:“但憑爺爺明斷。
”縣主道:“望七之人,死是本等。
倘或不因打死,屈害了一個平人,反增死者罪過,就是你做兒子的,巴得父親到許多年紀,又把個不得善終的惡名與他,心中何忍? 但打死是假,推仆是真。
若不重罰羅德,也難出你的氣。
我如今教他披麻帶孝,與親兒一般行禮,一應殡殓之費,都要他支持。
你可服麼?”兄弟兩個道:“爺爺吩咐,小人敢不遵依?”興哥見縣主不用刑罰,斷得幹淨,喜出望外。
當下原被告都叩頭稱謝。
縣主道:“我也不寫審單,着差人押出,待事完回話,把原詞與你銷訖便了。
”正是: 公堂造孽真容易,要積陰功亦不難。
試看今朝吳大尹,解冤釋罪兩家歡。
卻說三巧兒自丈夫出堂之後,如坐針氈,一聞得退衙,便迎住問個消息。
縣主道:“我如此如此斷了。
看你之面,一闆也不曾責他。
”三巧兒千恩萬謝,又道:“妾與哥哥久别,渴欲一見,問取爹娘消息。
官人如何做個方便,使妾兄妹相見,此恩不小!”縣主道:“這也容易。
”看官們,你道三巧兒被蔣興哥休了,恩斷義絕,如何恁地用情?他夫婦原是十分恩愛的。
因三巧兒做下不是,興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隻箱籠完完全全的贈他。
隻此一件,三巧兒的心腸也不容大軟了,今日他身處富貴,見興哥落難,如何不救?這叫做知恩報恩。
再說蔣興哥聽了縣主明斷,着實小心盡禮,更不惜費,宋家弟兄都沒話了。
喪葬事畢,差人押到縣中回覆。
縣主喚進私衙賜坐,講道:“尊舅這場官司,若非令妹再三哀懇,下官幾乎得罪了。
”興哥不解其故,回答不出。
少停茶罷,縣主請入内書房,教小夫人出來相見。
你道這番意外相逢,不像個夢景麼?他兩個也不行禮,也不講話,緊緊的你我相抱,放聲大哭,就是哭爹哭娘,從沒見這般哀慘。
連縣主在旁,好生不忍,便道:“你兩人且莫悲傷。
我看你兩人不像哥妹。
快說真情,下官有處。
”兩個哭得半休不休的,那個肯說?卻被縣主盤問不過,三巧兒隻得跪下,說道:“賤妾罪當萬死!此人乃妾之前夫也。
”蔣興哥料瞞不過,也跪下來,将從前恩愛,及休妻再嫁之事,一一訴知。
說罷,兩人又哭做一團。
連吳知縣也堕淚不止,道:“你兩人如此相戀,下官何忍拆開?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領去完聚。
”兩個插燭也似拜謝。
縣主即忙讨個小轎,送三巧兒出衙。
又喚集人夫,把原來賠嫁的十六個箱擡去,都教興哥收領。
又差典吏一員,護送他夫婦出境。
——此乃吳知縣之厚德。
正是: 珠還合浦重生采,劍合豐城倍有神。
堪羨吳公存厚道,貪财好色竟何人? 此人向來艱子,後行取到吏部,在北京納寵,連生三子,科第不絕,人都說明德之報。
這是後話。
再說蔣興哥帶了三巧兒回家,與平氏相見。
論起初婚,王氏在前,隻因休了一番,這平氏倒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長一歲,讓平氏為正房,王氏反做偏房,兩個姊妹相稱。
從此一夫二婦,團圓到老。
有詩為證: 恩愛夫妻雖到尖,妻還作妾亦堪羞。
殃祥果報無虛謬,咫尺青天莫遠求。
話說平氏拆開家信,果是丈夫筆迹,寫道: 陳商再拜。
賢妻平氏見字,别後襄陽遇盜,劫資殺仆,某受驚患病,現卧舊寓呂家,兩月不愈。
字到,可央一的當親人,多帶盤纏,速來看視。
伏枕草草。
平氏看了,半信半疑,想道:“前番回家,虧折了千金資本。
據這件珍珠衫,一定是邪路上來的。
今番又推被盜,多讨盤纏,怕是假話。
”又想道:“他要個的當親人速來看視,必然病勢利害。
這話是真也未可知。
如今央誰人去好?”左思右想,放心不下,與父親平老朝奉商議,收拾起細軟家私,帶了陳旺夫婦,就請父親作伴,雇個船隻,親往襄陽看丈夫去。
到得京口,平老朝奉痰火病發,央人送回去了。
平氏引着男女水路前進。
不一日,來到棗陽城外,問着了舊主人呂家。
原來十日前陳大郎已故了,呂公賠些錢鈔,将就入殓。
平氏哭倒在地,良久方醒,慌忙換了孝服,再三向呂公說,欲待開棺一見,另買副好棺材,重新殓過。
呂公執意不肯。
平氏沒奈何,隻得買木做個外棺包裹,請僧設法事超度,多焚冥資。
呂公早已自索了他二十兩銀子謝儀,随他鬧吵,并不言語。
過了一月有餘,平氏要選個好日子扶柩而歸。
呂公見這婦人年少,且有姿色,料是守寡不終;又是囊中有物,思想: “兒子呂二還沒有親事,何不留住了他,完其好事,可不兩便。
” 呂公買酒請了陳旺,央他老婆委曲進言,許以厚謝。
陳旺的老婆是個蠢貨,那曉得什麼委曲,不顧高低,一直的對主母說了。
平氏大怒,把他罵了一頓,連打幾個耳光子,連主人家也數落了幾句。
呂公一場沒趣,敢怒而不敢言。
正是: 羊肉饅頭沒的吃,空教惹得一身腥。
呂公便去撺掇陳旺逃走。
陳旺也思量沒甚好處了,與老婆商議,教他做腳,裡應外合,把銀兩首飾偷得罄盡,兩口兒連夜走了。
呂公明知其情,反埋怨平氏,說不該帶這樣歹人出來,幸而偷了自家主母的東西,若偷了别家的,可不連累人。
又嫌這靈柩礙他生理,教他快些擡去。
又道後生寡婦在此居住不便,催促他起身。
平氏被逼不過,隻得别賃下一間房子住了,雇人把靈柩移來,安頓在内。
這凄涼景象,自不必說。
間壁有個張七嫂,為人甚是活動,聽得平氏啼哭,時常走來勸解。
平氏又時常央他典賣幾件衣服用度,極感其意。
不夠幾月,衣服都典盡了。
從小學得一手好針線,思量要到個大戶人家教習女工度日,再作區處。
正與張七嫂商量這話。
張七嫂道:“老身不好說得,這大戶人家不是你少年人走動的。
死的沒福自死了,活的還要做人。
你後面日子正長哩!終不然做針線娘,了得你下半世?況且名聲不好,被人看得輕了。
還有一件,這個靈柩如何處置?也是你身上一件大事。
便出賃房錢,終久是不了之局。
”平氏道:“奴家也都慮到,隻是無計可施了。
”張七嫂道:“老身倒有一策。
娘子莫怪我說。
你千裡離鄉,一身孤寡,手中又無半錢,想要搬這靈柩回去,多是虛了。
莫說你衣食不周,到底難守;便多守得幾時,亦有何益?依老身愚見,莫若趁此青年美貌,尋個好對頭,一夫一婦的随了他去,得些财禮,就買塊土來葬了丈夫,你的終身又有所托,可不生死無憾?”平氏見說得近理,沉吟了一會,歎口氣道:“罷罷!奴家賣身葬夫,傍人也笑我不得。
”張七嫂道:“娘子若定了主意時,老身現有個主兒在此,年紀與娘子相近,人物齊整,又是大富之家。
”平氏道:“他既是富家,怕不要二婚的。
”張七嫂道:“他也是續弦了。
原對老身說,不拘頭婚二婚,定要人才出衆。
似娘子這般豐姿,怕不中意!” 原來張七嫂曾受蔣興哥之托,央他訪一頭好親;因是前妻三巧兒出色标緻,所以如今隻要訪個美貌的。
那平氏容貌雖及不得三巧兒,論起手腳伶俐,胸中泾渭,又勝似他。
張七嫂次日就進城與蔣興哥說了。
興哥聞得是下路人,愈加歡喜。
這裡平氏分文财禮不要,隻要買場好地殡丈夫要緊。
張七嫂往來回覆幾次,兩相依允。
話休煩絮。
卻說平氏送了丈夫靈柩入土,祭奠畢了,大哭一場,免不得起靈除孝。
臨期,蔣家送衣飾過來,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贖回了。
成親之夜,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燭。
正是: 規矩熟閑雖舊事,恩情美滿勝新婚。
蔣興哥見平氏舉止端莊,甚相敬重。
一日從外而來,平氏正在打疊衣箱,内有珍珠衫一件。
興哥認得了,大驚,問道:“此衫從何而來?”平氏道:“這衫兒來得跷蹊。
”便把前夫如此張智,夫妻如此争嚷,如此賭氣分别,述了一遍。
又道:“前日艱難時,幾番欲把它典賣,隻愁來曆不明,怕惹出是非,不敢露人眼目。
連奴家至今不知這物事那裡來的。
”興哥道:“你前夫陳大郎,名字可叫做陳商?可是白淨面皮,沒有須,左手長反指甲的麼?”平氏道:“正是。
”蔣興哥把舌頭一伸,合掌對天道:“如此說來,天理昭彰,好怕人也!”平氏問其緣故。
蔣興哥道:“這件珍珠衫原是我家舊物。
你丈夫奸騙了我的妻子,得此衫為表記。
我在蘇州相會,見了此衫,始知其情。
回來把王氏休了。
誰知你丈夫客死,我今續弦,但聞是徽州陳客之妻,誰知就是陳商。
卻不是一報還一報!”平氏聽罷,毛骨竦然。
從此恩情愈笃。
這才是《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正話。
詩曰: 天理昭彰不可欺,兩妻交易孰便宜? 分明欠債償他利,百歲姻緣暫換時。
再說蔣興哥有了管家娘子,一年之後,又往廣東做買賣。
也是合當有事。
一日,到合浦縣販珠,價都講定,主人家老兒隻揀一粒絕大的偷過也,再不承認。
興哥不忿,一把扯人袖子要搜,何期去得勢重,将老兒拖翻在地,跌下便不做聲。
忙去扶時,氣已斷了。
兒女親鄰,哭的哭,叫的叫,一陣的簇擁将來,把興哥捉住,不由分說,痛打一頓,關在空房裡。
邊夜寫了狀詞,隻等天明,縣主早堂,連人進狀。
縣令準了,因這日有公事,吩咐把兇身鎖押,次日候審。
你道這縣主是誰?姓吳名傑,南畿進士,正是三巧兒的晚老公。
初選原任潮陽,上司因見他清廉,調在這合浦縣采珠的所在來做官。
是夜,吳傑在燈下将進過的狀詞細閱。
三巧兒正在傍這閑看,偶見宋福所告人命一詞,兇身羅德,棗陽縣客人,不是蔣興哥是誰?想起舊日恩情,不覺酸痛,哭告丈夫道:“這羅德是賤妾的親哥,出嗣在母舅羅家的。
不期客邊犯此大辟。
相公可看妾之面,救他一命還鄉!”縣主道: “且看臨審如何。
若人命果真,教我也難寬宥。
”三巧兒兩眼噙淚,跪下苦苦哀求。
縣主道:“你且莫忙。
我自有道理。
”明早出堂,三巧兒又扯住縣主衣袖,哭道:“若哥哥無救,賤妾亦當自盡,不能相見了!” 當日縣主升堂,第一就問這起。
隻見宋福、宋壽兄弟兩個,哭哭啼啼,與父親執命,禀道:“因争珠懷恨,登時打悶,仆地身死。
望爺爺做主!”縣主問衆幹證口詞。
也有說打倒的,也有說推跌的。
蔣興哥辯道:“他父親偷了小人的珠子,小人不忿,與他争論。
他因年老腳,自家跌死,不幹小人之事。
” 縣主問宋福道:“你父親幾歲了?”宋福道:“六十七歲了。
”縣主道:“老年人容易昏絕,未必是打。
”宋福、宋壽堅執是打死的。
縣主道:“有傷無傷,須憑檢驗。
既說打死,将屍發在漏澤園去,候晚堂聽檢。
”原來宋家也是個大戶有體面的,老兒曾當過裡長,兒子怎肯把父親在屍場剔骨?兩個雙雙叩頭道:“父親死狀,衆目共見,隻求爺爺到小人家去相驗,不願發檢。
”縣主道:“若不見貼骨傷痕,兇身怎肯伏罪?沒有屍格,如何申得上司過?”兄弟兩個隻是苦求。
縣主發怒道: “你既不願檢,我也難問。
”慌得他弟兄兩個連連叩頭道:“但憑爺爺明斷。
”縣主道:“望七之人,死是本等。
倘或不因打死,屈害了一個平人,反增死者罪過,就是你做兒子的,巴得父親到許多年紀,又把個不得善終的惡名與他,心中何忍? 但打死是假,推仆是真。
若不重罰羅德,也難出你的氣。
我如今教他披麻帶孝,與親兒一般行禮,一應殡殓之費,都要他支持。
你可服麼?”兄弟兩個道:“爺爺吩咐,小人敢不遵依?”興哥見縣主不用刑罰,斷得幹淨,喜出望外。
當下原被告都叩頭稱謝。
縣主道:“我也不寫審單,着差人押出,待事完回話,把原詞與你銷訖便了。
”正是: 公堂造孽真容易,要積陰功亦不難。
試看今朝吳大尹,解冤釋罪兩家歡。
卻說三巧兒自丈夫出堂之後,如坐針氈,一聞得退衙,便迎住問個消息。
縣主道:“我如此如此斷了。
看你之面,一闆也不曾責他。
”三巧兒千恩萬謝,又道:“妾與哥哥久别,渴欲一見,問取爹娘消息。
官人如何做個方便,使妾兄妹相見,此恩不小!”縣主道:“這也容易。
”看官們,你道三巧兒被蔣興哥休了,恩斷義絕,如何恁地用情?他夫婦原是十分恩愛的。
因三巧兒做下不是,興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隻箱籠完完全全的贈他。
隻此一件,三巧兒的心腸也不容大軟了,今日他身處富貴,見興哥落難,如何不救?這叫做知恩報恩。
再說蔣興哥聽了縣主明斷,着實小心盡禮,更不惜費,宋家弟兄都沒話了。
喪葬事畢,差人押到縣中回覆。
縣主喚進私衙賜坐,講道:“尊舅這場官司,若非令妹再三哀懇,下官幾乎得罪了。
”興哥不解其故,回答不出。
少停茶罷,縣主請入内書房,教小夫人出來相見。
你道這番意外相逢,不像個夢景麼?他兩個也不行禮,也不講話,緊緊的你我相抱,放聲大哭,就是哭爹哭娘,從沒見這般哀慘。
連縣主在旁,好生不忍,便道:“你兩人且莫悲傷。
我看你兩人不像哥妹。
快說真情,下官有處。
”兩個哭得半休不休的,那個肯說?卻被縣主盤問不過,三巧兒隻得跪下,說道:“賤妾罪當萬死!此人乃妾之前夫也。
”蔣興哥料瞞不過,也跪下來,将從前恩愛,及休妻再嫁之事,一一訴知。
說罷,兩人又哭做一團。
連吳知縣也堕淚不止,道:“你兩人如此相戀,下官何忍拆開?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領去完聚。
”兩個插燭也似拜謝。
縣主即忙讨個小轎,送三巧兒出衙。
又喚集人夫,把原來賠嫁的十六個箱擡去,都教興哥收領。
又差典吏一員,護送他夫婦出境。
——此乃吳知縣之厚德。
正是: 珠還合浦重生采,劍合豐城倍有神。
堪羨吳公存厚道,貪财好色竟何人? 此人向來艱子,後行取到吏部,在北京納寵,連生三子,科第不絕,人都說明德之報。
這是後話。
再說蔣興哥帶了三巧兒回家,與平氏相見。
論起初婚,王氏在前,隻因休了一番,這平氏倒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長一歲,讓平氏為正房,王氏反做偏房,兩個姊妹相稱。
從此一夫二婦,團圓到老。
有詩為證: 恩愛夫妻雖到尖,妻還作妾亦堪羞。
殃祥果報無虛謬,咫尺青天莫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