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把匕首不太冷
關燈
小
中
大
存身的必須,他學會了腹語和唇語。
腹語是說。
——利用腹部的橫胸膜震動發聲,丹田運氣,說話的時候,不必透過嘴唇,高手更可把聲音活語傳達給他要對方知道的人聽到。
唇語隻聽。
——人說話必用嘴發聲,隻要唇齒一動,高手就可以利用嘴形唇位辨别出對方說的是什麼,是敵,縱距離甚遠,或語音低微,一樣可以判斷其說話的内容。
一個能在六扇門站立不倒多年的捕頭,一定有些過人的本領,人稱之為“絕活兒”,才能地位不墜,聲名不裂。
烏幹達亦如是。
他一見有人攔截,就知道事無善了:這些人明知無情大捕頭親自押送要犯,還敢在黃褲大街公然冒犯,自然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何況來的居然是老字号溫家的高手。
前面出場的溫襲人和溫渡人,已是“老字号”溫家中的“一對話寶,玉女金童”,這兩人容貌俊俏,鑲王鍍金似的,看去年紀甚小,有時他們也故意扮着幼童、少年便于行事,但其實在武林中不但輩份很高,且以出手狠毒、手段狠辣、殺人于舉手間而毒死人于笑談間的棘手人物! 但這兩個人加起來,還比不上半個溫文! 溫文外号“一毒即發,一笑祝好”,平時斯斯文文,溫文儒雅,說話留人七分面子、出手留人三分活路,然而,卻是“老字号”溫家中的“天涯、海角”二大高手之一。
他說話當然給人七分面子——因為他一旦動手,對方就一定沒了活路。
他當然會給人三分沽路:因為中了他的毒的人自己也會千方百計的求死、自盡,根本用不着他親自動手殺戮! 溫文真正的全名是“溫文人”,跟“溫和人”(即是溫和),在江湖上并稱“天涯海角”,他們上一個班輩的老字号高手是“天殘地缺”的溫壬平、溫子平二人,而下一個班輩的就是“金童玉女”溫渡人、溫襲人。
烏幹達一見溫文(人)已至,心裡已打了底,至少已有了兩個最壞的打算。
一個是隻怕要拼命了。
——盛大捕頭再利害,隻怕也鬥不過“老字号”溫家的毒:毒可不是武功、也不是兵器,或者說,它是武功也是武器但卻不隻于武功和武器,無情的暗器再高明,隻怕也制不住溫家高手的無形無迹無知無覺防不勝防擋無可擋的“毒”。
這次可是無情的“明器”鬥老字号的“毒器”。
另外一個打算,隻在老烏心裡。
——有些打算,就像“陰謀”,還是自知心裡明白就好,不要他人知道。
一個讓他人早已洞悉的“陰謀”,是注定要失敗的。
有時候,“打算”也是一樣。
“打算”畢竟不是“計劃”,計劃可以公告天下,可以讓人參與,一起努力并進。
“打算”則是個人心裡深處盤算。
正如他一早已計算好:溫文人一舉雙钹,他就運聚内力。
準備力抗那震天價響的音浪沖擊。
可是,卻沒有。
無聲無息,像兩塊棉條還是兩張絨市交疊了一下一般,一點響聲也無。
這是怎麼一回事。
他本來己運聚内力,關閉耳力,而今暴方目力,一瞪而視,隐約乍見,那雙钹在陽光下交擊無聲,們卻在瞬刹間似炸起七千六百八十二道金光,比蛛絲還細,比針尖還利,比電擊還快,比蜂雨還密集,急射向無情。
原來雙钹交擊、非為發聲,而是為了發毒: 一種在交擊中靠聲音傳達的“毒”! 烏幹達已雀然頓悟: 但他卻無法相救。
因為這種放毒手法,他不但看沒看見過,連聽也沒聽說過。
他破不了。
也擋不了。
毒力已發。
——毒力太毒,連“聲音”也給掩蓋了,或者說,給毒啞了。
就像是人,亮到一個程度,可叫你目為之盲。
也像是香、香到一個地步,你習慣了,就聞不到香了。
臭亦如是。
連生死都一樣。
——生之終站其應是死,所以.死反而成了另一種開始,生隻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
“雙钹交擊”,也就是“一毒即發”溫文人的“發毒過程”。
他的毒以樂器發出: 這叫“聲毒”。
——以聲發毒。
——毒掩沒了聲。
毒藉聲而發。
——尋聲殺敵,随聲下毒! 無情依然盤坐。
三劍一刀童已疾退,剩下了他,在街心。
何梵、葉告、陳日月、白可兒再忠心衛主也沒用,無情令出如山,當他喝令他們撤退的時候,他們就隻有撤走一途,違令隻有誤己誤人。
别的命令也一樣。
他們對無情絕對服從。
——不隻是為了害怕、畏懼,也是出自于一種衷心尊重和崇敬。
無情躍坐默然。
盡管,四童擔心得連心都快嘔出來了,還是得退,不敢上前護主。
他們知道無情自有分數。
無情是不是真有“分數”:一種對付溫文人或對抗“聲毒”的方法? 不知道。
但無情有盒子。
——一個白可兒剛交到他手上的錦盒。
無情突然打開了盒子。
盒子原來不大,隻差不多一本書的樣子,但一打開來,卻不斷的也迅速的變大,就像一冊串連着的竹簡,一旦張展了開來,一層又一層,一頁又一頁,瞬間已長大得足以把無情遮掩起來。
本來是一個盒子,現在變得像是一具屏風。
——也許,不同的隻是:屏風大抵是四扇折門,多至八扇不等,但這口盒子“倒出來”的至少有七八十頁。
頁上都密密麻麻寫着字。
——寫的是什麼内容,一時間,誰也看不清楚。
但眼急而快的,還是看到了幾行字,大概也隻能夠來得及意識到: 這是經文! ——到底是什麼經文,那就誰也來不及看清楚,縱看清楚的也不一定能看得懂了。
經文已展了開來,并且護住了無情。
無情就在那些書頁内。
書頁是經文。
這樣說來,無情就像是人在盒中一樣。
那就夠了。
不管那經文的内容是什麼,書頁是用什麼材料制造的,它卻偏偏能完全掩護住了無情,使他免于“聲毒”的侵害! 驚雷無聲。
無聲的驚雷。
錢光乍亮。
乍滅的錢針。
美麗的事物大抵都是不久長的。
璀璨也是。
——璀璨若長久,那就不理不璨了。
也許,燦爛之所以為燦爛,就是因為它燦亮之後,很快就要腐了爛了。
溫文的“錢音聲毒”就是這樣。
很燦亮,但不久長。
一閃即滅。
如流星,自長空,劃過。
他的音符之毒在街心如一個無聲的爆炸,即炸即收,旋爆旋滅。
一切平伏。
無情無蓋。
他的手一抖,書,又收回到盒子裡。
盒子依然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盒子。
不大不小的一隻盒子。
就像是一本書。
雖然隻是一本書,卻不一定是一本普通的書——有些書因為作者的才識過人,使它成了铄古震今、驚天動地、流芳百世、經典之作。
是有這樣的書。
真有這樣的人。
這樣的事。
無情一收了書,書還原為盒,他就把盒子往身邊一放,雙手十指已搭上膝上的筝弦。
他說:“好個無聲之毒。
” 溫文道:“卻毒不倒你。
” 無情道:“我聽了你的,我的也要請你賜正。
” 溫文道:“你彈,我聽。
” 他雖然這樣說,可是,神色再也不輕松,不從容。
不是他不想輕松、從容,而是輕松不起來,從容不下去了。
如果說,剛才無情應對他“錢毒”的神态是如臨大敵,而今:他面對無情的筝聲卻似是大軍壓境,生死關頭,更是肅殺異常,半點松懈不得。
無情的神情卻變得若有所思。
有所思。
他思想的時候神态很俊,甚至有點悄,很有一般靜若處子之美。
那是婉約和冷峻的合并,一向深思熟慮得近乎深沉的地,這時候卻似是一個正在恍概括夢的孩子,又似是一個正在仿佛思慕的少年。
所思為何? 何為所思? 他正在尋思的時候,手指已拔動了筝弦。
不徐。
不疾。
看似如此,但一個一個音符,卻很快很疾,既準确又酣暢的“流”了出來。
音樂“流”得很淋漓,但指法看似不怎麼快。
因為彈者自在。
自得。
這音樂聽似并不怎麼,但直擊人心,又深得人心,令人聽後心中有一股舒美,一種感動,足以把一切四個字堆砌的形容詞句,都為之打破,撕碎,不但派不上用場,隻令人覺得俗不可耐。
這就是無情的筝。
他的音樂。
他心靈的流露。
——可是,他卻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地彈筝? 隻是他十指纖秀有力,一弦一弦的拔了過去,很快的,也很自然的,甚至也很自負的,就已拔到了筝弦最外、最細、最高音處。
那兒的三四條弦,特别幼細,在陽光映照下,也特别亮麗,像銀針,像綠劍。
音樂彈到那兒,突然間,大家都聽不到聲音了。
萬籁皆寂。
雜聲全隐。
——衆弦俱寂,無情手中指下,成了唯一的高音。
最高調的樂音竟是無聲的! ——無聲的高音! 6.千呼萬喚的無聲 琴有弦。
弦卻無聲。
人有情。
出手無情。
本來這口筝正彈到高情處,卻似突然忘了情;本來樂聲正奏到濃情時,卻忽然成了薄情。
就像奏者指尖的一記失手。
留了個大白。
也如美妙舞者的一次失足。
落了個大空。
又似浪子的一次薄幸。
傷了女人心。
這筝樂一路“流”到水窮處,正不見霧不見水,卻見柳暗花明,恍如一片幽香,細細碎碎,淨淨蹤蹤,袅袅繞繞,嬌嬌娆娆,終于成了千呼萬喚的無聲,迂回在身,糾纏在發,徘徊在衣,纏綿在心。
那是千呼萬喚。
卻無聲。
無息。
溫文人卻大驚失色,為之屏息。
他溫文的笑容已轉為一臉肅殺,突然撤手,拎出兩面旗幟,往前往後,一向左向右,各自一甩。
旗衣割風,發出尖銳的呼嘯。
然後溫文發出一聲斷喝,各把旗子往青龍,白虎二方位一插,右手一翻,指縫亮出七八根銀針,馬上嗖嗖連聲,飛彈而出。
他發出了暗器。
——向他自己! 他身上、肩上、乃至喉上、臉上的要穴,連着了七八枚針,他還不甘心,左手食中二指骈伸,一連在自己身上疾點了幾處穴道。
然後他才喘了一口氣。
長長的一口氣。
無情這時也停了手。
不再彈下去。
筝止。
他仍端坐,雙日平視溫文。
溫文這才恢複了笑容。
可是他現在的笑意,己帶了三分尴尬,三分不安,和四分敬畏。
“好筝,好指法,好明器。
”他說,“好個‘相見争如不見,有情卻似無情’的‘相見筝,無情針’手法!” 無情道:“承讓,兄台銀針封穴,旌旗攤道,空前絕後,破綻絕滅!閣下隻撤出兩面龍虎旗,要是連殺手锏‘三面紅旗’一齊發動,隻怕我早已給你清除出街口了。
” 溫文人苦笑道:“沒有用。
” 無情目光如電,飛梭似的在街心兩旁巡掃下一眼,揚了揚眉,道:“哦?” 溫文人慘笑道:“就算我把和老弟的‘一面王旗,兩面龍虎旗,三面大紅赤未旗’一齊示出來,隻怕也不能把你請回轎子裡去!” “和老弟”當然就是他的胞兄弟:溫和人。
他們兩人在“老字号”裡是“哼哈二将”,在洛陽溫晚麾下也常焦不離孟。
——就像後一個班輩的“金童”溫渡人和“玉女”溫襲人一樣。
不過,這一次,溫和人卻似沒有來。
溫文隻獨自一人。
溫和并沒有跟他聯手。
無情肅然道:“文兄過謙了——若加上他們二位,隻怕在下想回到轎子裡也在所不能了!” 話一說完,他就出手。
他一出手,就是左三枚“活殺透骨釘”,右五支“暴雨梨花釘”! 迄今為止,無情一直都沒有主動出手。
——溫渡人、溫襲人攻擊他的時候,他也沒有主動出手。
——連溫文人出手之前,他也沒有搶先出手:他一直都隻足在還擊而已。
可是這次不同。
他搶着出手。
——難道,這次的敵人,還要比溫文人,溫渡人、溫襲人加起來都更可怕?更可怕得多!?這才迫得他争取先機,先下手為強!? 他在打“活殺透骨釘”! 打的方位是黃褲大街左旁(亦即位于無情左側)的一個攤子: 那是個賣紹興紫砂茶壺、茶杯的攤子。
攤子後有一個人。
老人。
——不,嚴格來說,他應該是個年青人,但從樣子看去,卻甚風霜、滄桑,舉止神色,都像是一個老人。
這老人居然沒有在長街格鬥時走避,反而出在茶具攤子後面,正在揮筆記事。
他信筆疾書,寫得那麼用心、用神,一面寫,一面還擡頭看場中的一切變化,好像非常享受,也十分投入。
無情的三枚透骨釘,正是打向這名“老人”! 這“老人家”是誰?怎麼能令無情主動出手,且一出手就如此不留餘地? 黃褲大街雖然是主要官道,兩旁住的大多是大戶人家,非富則貴,但凡是熱鬧之街巷,必百店林立,商賈雲集,乃至小攤販也特别多,這是鬧市旺地的恃色。
這兒也一樣。
既然街道之左有攤檔,右邊也不例外。
無情的五支梨花釘,就是打向那“老人家”的對面(也就是無情的右側)。
對面的攤檔: 那是一家賣雞蛋、鴨蛋、鵝蛋、乃至鹌鹑蛋的地方。
總之,那家攤子什麼蛋都賣: 東主是一個年輕人。
——不,嚴格來說,這是一個樣子長得非常年青、有活力。
生氣勃勃的“老人”。
這青年也沒因為這場大街上的毒器、明器之鬥而離開,卻跟對街老人一樣,埋首疾寫,以炭筆在紙上狂書。
他們在這動亂街頭,就像人在書齋一樣,看一陣,寫一陣,一點也不受怕擔驚。
無情那五口梨花釘,就是打向這看來“與世無争”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到底是何方神聖?怎麼無情對攔路劫因的溫文人尚且留有餘地,但對這道旁小販卻不容情? 杯子有什麼用? 答案恐怕非常簡單。
杯子,通常都是用來盛水、斟茶、甚至喝酒用的。
蛋呢? 答案更簡單。
如果蛋不是用來果腹的,那就是讓它延續生命——那就像雞生雞蛋、鴨生鴨蛋、烏龜生的當然是王八蛋一樣明顯不過,也理所當然。
不過世事無絕對,有時候,像現在,杯子和蛋,居然會有這樣的用途! 三口杯子,平平飛起,分别“叮叮叮”擋掉了三枚“活殺透骨釘”! 另外五隻雞蛋,亦及時彈起,迎向五口“暴雨梨花釘”! 釘子當然穿過了蛋,但準頭已失,“奪奪奪奪奪”,一連五口,都打入了攤檔的木架子上,直投入木頭内。
乍聽起來,倒有點像落雹的聲音,當然,一點也沒有梨花的優美。
卻仿佛帶了點梨花的幽香。
場中的人都為這突然的變化而震愕。
隻聽那“老人家”仿佛是喃喃自語的道:“好釘,好釘!” 另外那名“年青人”卻分外感觸的說:“好險,好險!” 無情對對方以三口杯子、五隻雞蛋就“破”去自己猝發暗器這一變化,似乎一點也不驚訝。
而且好像還早在意料之内。
他也在感歎。
他歎說的是: “好杯子,好雞蛋!”他的語态充滿了尊敬和奮亢:“寂天寞地,驚天動地,溫氏雙平,好打不平。
” 然後他向左右一抱拳,語恭态敬地道:“在下盛崖餘,拜見二位前輩!” 他執禮甚恭——一向冷傲的地,加上腿廢不便,很少如此畢恭畢敬的禮下于人的。
來的是誰? 來者何人? ——他既然如此尊重這一老一少,又為何一出手便用暗器“招呼”這兩人? 7.驚天動地的寂寞 他施禮之際,最錯愕的是溫文。
他沒想到無情竟已發現了那兩人! ——這兩人來了,卻不見得會出手,而且身份向來都是隐蔽的、而今,卻已給無情扯破了,掀開來了! 恐怕已事無善了! 是以,雖然在這些人裡,最差愕莫已的是他,但最快反應過來也最快有了反應的,也是他! 他飛身,極快,眼看是飛向街口,卻候然迎轉,掠在向道旁,乍看是掠柱街邊,卻蓦地直沖而起,轉眼已急沖向無情,卻快到無情左側七尺半之遠,驟然之間,又改撲向無情身後的轎子! 說時遲,那時快,溫文的轉動修為隻怕不在他施毒手法之下,霎時間,他已趁無情不備,沖至轎前! 他已占據了轎子! 他要絕無情的後路。
——因為他知道,他也風聞過:無情最可怕的,是不止一個無情,無情已夠難對付,那“轎子”的機關又是另一個“無情”,更難應付。
無情仿佛是有四個:一是無情本身,一是他制造的轎子,三是他手下的四名刀劍童子,還有一“個”當然是無情施放的暗器,——所以别因為無情天生殘廢而小觑了這個人。
這個人口怕比江湖上一百個最難纏的人加起來都不好對付得多。
他跟無情己動過手。
他占不了上風,也占不了便宜。
他隻好先占領了他的轎子。
他霍然掀開了轎簾,準備搶了進去。
——這是一件極犀利的“武器”,盡管他可能不曉得如何運用,但強占了總能絕了無情的“後援”。
因為這“轎子”可能就是敵人最強大的武器! 何況,“雙平”已至,溫文已無退路,一定要力争表現,打奇大敵! 溫文一把手揭開了轎簾。
可是他并沒有立即“闖”進去。
他甚至沒有後續的行動。
因為他怔住了。
完全愣住了。
他睜大了眼,好像看見完全不能置信的“事物”。
他呆立了一會。
誰也看不到轎子裡、轎簾後的是什麼?有什麼?隻看到本來疾如鷹隼的溫文,如今卻凝在那裡,呆如木雞。
然後他就做了一件事。
放下了簾。
也放棄了轎子。
為什麼? 是什麼事讓他突然放棄了“搶轎”計劃? 是什麼變化使他中斷了“奪轎”行動? 轎子裡有什麼? 簾子後是什麼? 誰都想知道。
可是誰都不知道。
無情并沒有立即去阻上溫文搶轎的行動——雖然,那頂“轎子”的确是他的“大本營”。
對他而言,那“轎子”也幾乎是他的“家”:他一生裡許多重要的時間都是在這頂轎子裡度過,許多勁敵大仇也因這頂“轎子”而伏法,解決。
——誰願意讓“外人”闖進他自己子手建立的“家”! 可是,他卻沒有立即出于阻止。
除了他己發出暗器“驚動”了在兩旁街道上的兩大溫氏高手之外,還有一個
腹語是說。
——利用腹部的橫胸膜震動發聲,丹田運氣,說話的時候,不必透過嘴唇,高手更可把聲音活語傳達給他要對方知道的人聽到。
唇語隻聽。
——人說話必用嘴發聲,隻要唇齒一動,高手就可以利用嘴形唇位辨别出對方說的是什麼,是敵,縱距離甚遠,或語音低微,一樣可以判斷其說話的内容。
一個能在六扇門站立不倒多年的捕頭,一定有些過人的本領,人稱之為“絕活兒”,才能地位不墜,聲名不裂。
烏幹達亦如是。
他一見有人攔截,就知道事無善了:這些人明知無情大捕頭親自押送要犯,還敢在黃褲大街公然冒犯,自然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何況來的居然是老字号溫家的高手。
前面出場的溫襲人和溫渡人,已是“老字号”溫家中的“一對話寶,玉女金童”,這兩人容貌俊俏,鑲王鍍金似的,看去年紀甚小,有時他們也故意扮着幼童、少年便于行事,但其實在武林中不但輩份很高,且以出手狠毒、手段狠辣、殺人于舉手間而毒死人于笑談間的棘手人物! 但這兩個人加起來,還比不上半個溫文! 溫文外号“一毒即發,一笑祝好”,平時斯斯文文,溫文儒雅,說話留人七分面子、出手留人三分活路,然而,卻是“老字号”溫家中的“天涯、海角”二大高手之一。
他說話當然給人七分面子——因為他一旦動手,對方就一定沒了活路。
他當然會給人三分沽路:因為中了他的毒的人自己也會千方百計的求死、自盡,根本用不着他親自動手殺戮! 溫文真正的全名是“溫文人”,跟“溫和人”(即是溫和),在江湖上并稱“天涯海角”,他們上一個班輩的老字号高手是“天殘地缺”的溫壬平、溫子平二人,而下一個班輩的就是“金童玉女”溫渡人、溫襲人。
烏幹達一見溫文(人)已至,心裡已打了底,至少已有了兩個最壞的打算。
一個是隻怕要拼命了。
——盛大捕頭再利害,隻怕也鬥不過“老字号”溫家的毒:毒可不是武功、也不是兵器,或者說,它是武功也是武器但卻不隻于武功和武器,無情的暗器再高明,隻怕也制不住溫家高手的無形無迹無知無覺防不勝防擋無可擋的“毒”。
這次可是無情的“明器”鬥老字号的“毒器”。
另外一個打算,隻在老烏心裡。
——有些打算,就像“陰謀”,還是自知心裡明白就好,不要他人知道。
一個讓他人早已洞悉的“陰謀”,是注定要失敗的。
有時候,“打算”也是一樣。
“打算”畢竟不是“計劃”,計劃可以公告天下,可以讓人參與,一起努力并進。
“打算”則是個人心裡深處盤算。
正如他一早已計算好:溫文人一舉雙钹,他就運聚内力。
準備力抗那震天價響的音浪沖擊。
可是,卻沒有。
無聲無息,像兩塊棉條還是兩張絨市交疊了一下一般,一點響聲也無。
這是怎麼一回事。
他本來己運聚内力,關閉耳力,而今暴方目力,一瞪而視,隐約乍見,那雙钹在陽光下交擊無聲,們卻在瞬刹間似炸起七千六百八十二道金光,比蛛絲還細,比針尖還利,比電擊還快,比蜂雨還密集,急射向無情。
原來雙钹交擊、非為發聲,而是為了發毒: 一種在交擊中靠聲音傳達的“毒”! 烏幹達已雀然頓悟: 但他卻無法相救。
因為這種放毒手法,他不但看沒看見過,連聽也沒聽說過。
他破不了。
也擋不了。
毒力已發。
——毒力太毒,連“聲音”也給掩蓋了,或者說,給毒啞了。
就像是人,亮到一個程度,可叫你目為之盲。
也像是香、香到一個地步,你習慣了,就聞不到香了。
臭亦如是。
連生死都一樣。
——生之終站其應是死,所以.死反而成了另一種開始,生隻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
“雙钹交擊”,也就是“一毒即發”溫文人的“發毒過程”。
他的毒以樂器發出: 這叫“聲毒”。
——以聲發毒。
——毒掩沒了聲。
毒藉聲而發。
——尋聲殺敵,随聲下毒! 無情依然盤坐。
三劍一刀童已疾退,剩下了他,在街心。
何梵、葉告、陳日月、白可兒再忠心衛主也沒用,無情令出如山,當他喝令他們撤退的時候,他們就隻有撤走一途,違令隻有誤己誤人。
别的命令也一樣。
他們對無情絕對服從。
——不隻是為了害怕、畏懼,也是出自于一種衷心尊重和崇敬。
無情躍坐默然。
盡管,四童擔心得連心都快嘔出來了,還是得退,不敢上前護主。
他們知道無情自有分數。
無情是不是真有“分數”:一種對付溫文人或對抗“聲毒”的方法? 不知道。
但無情有盒子。
——一個白可兒剛交到他手上的錦盒。
無情突然打開了盒子。
盒子原來不大,隻差不多一本書的樣子,但一打開來,卻不斷的也迅速的變大,就像一冊串連着的竹簡,一旦張展了開來,一層又一層,一頁又一頁,瞬間已長大得足以把無情遮掩起來。
本來是一個盒子,現在變得像是一具屏風。
——也許,不同的隻是:屏風大抵是四扇折門,多至八扇不等,但這口盒子“倒出來”的至少有七八十頁。
頁上都密密麻麻寫着字。
——寫的是什麼内容,一時間,誰也看不清楚。
但眼急而快的,還是看到了幾行字,大概也隻能夠來得及意識到: 這是經文! ——到底是什麼經文,那就誰也來不及看清楚,縱看清楚的也不一定能看得懂了。
經文已展了開來,并且護住了無情。
無情就在那些書頁内。
書頁是經文。
這樣說來,無情就像是人在盒中一樣。
那就夠了。
不管那經文的内容是什麼,書頁是用什麼材料制造的,它卻偏偏能完全掩護住了無情,使他免于“聲毒”的侵害! 驚雷無聲。
無聲的驚雷。
錢光乍亮。
乍滅的錢針。
美麗的事物大抵都是不久長的。
璀璨也是。
——璀璨若長久,那就不理不璨了。
也許,燦爛之所以為燦爛,就是因為它燦亮之後,很快就要腐了爛了。
溫文的“錢音聲毒”就是這樣。
很燦亮,但不久長。
一閃即滅。
如流星,自長空,劃過。
他的音符之毒在街心如一個無聲的爆炸,即炸即收,旋爆旋滅。
一切平伏。
無情無蓋。
他的手一抖,書,又收回到盒子裡。
盒子依然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盒子。
不大不小的一隻盒子。
就像是一本書。
雖然隻是一本書,卻不一定是一本普通的書——有些書因為作者的才識過人,使它成了铄古震今、驚天動地、流芳百世、經典之作。
是有這樣的書。
真有這樣的人。
這樣的事。
無情一收了書,書還原為盒,他就把盒子往身邊一放,雙手十指已搭上膝上的筝弦。
他說:“好個無聲之毒。
” 溫文道:“卻毒不倒你。
” 無情道:“我聽了你的,我的也要請你賜正。
” 溫文道:“你彈,我聽。
” 他雖然這樣說,可是,神色再也不輕松,不從容。
不是他不想輕松、從容,而是輕松不起來,從容不下去了。
如果說,剛才無情應對他“錢毒”的神态是如臨大敵,而今:他面對無情的筝聲卻似是大軍壓境,生死關頭,更是肅殺異常,半點松懈不得。
無情的神情卻變得若有所思。
有所思。
他思想的時候神态很俊,甚至有點悄,很有一般靜若處子之美。
那是婉約和冷峻的合并,一向深思熟慮得近乎深沉的地,這時候卻似是一個正在恍概括夢的孩子,又似是一個正在仿佛思慕的少年。
所思為何? 何為所思? 他正在尋思的時候,手指已拔動了筝弦。
不徐。
不疾。
看似如此,但一個一個音符,卻很快很疾,既準确又酣暢的“流”了出來。
音樂“流”得很淋漓,但指法看似不怎麼快。
因為彈者自在。
自得。
這音樂聽似并不怎麼,但直擊人心,又深得人心,令人聽後心中有一股舒美,一種感動,足以把一切四個字堆砌的形容詞句,都為之打破,撕碎,不但派不上用場,隻令人覺得俗不可耐。
這就是無情的筝。
他的音樂。
他心靈的流露。
——可是,他卻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地彈筝? 隻是他十指纖秀有力,一弦一弦的拔了過去,很快的,也很自然的,甚至也很自負的,就已拔到了筝弦最外、最細、最高音處。
那兒的三四條弦,特别幼細,在陽光映照下,也特别亮麗,像銀針,像綠劍。
音樂彈到那兒,突然間,大家都聽不到聲音了。
萬籁皆寂。
雜聲全隐。
——衆弦俱寂,無情手中指下,成了唯一的高音。
最高調的樂音竟是無聲的! ——無聲的高音! 6.千呼萬喚的無聲 琴有弦。
弦卻無聲。
人有情。
出手無情。
本來這口筝正彈到高情處,卻似突然忘了情;本來樂聲正奏到濃情時,卻忽然成了薄情。
就像奏者指尖的一記失手。
留了個大白。
也如美妙舞者的一次失足。
落了個大空。
又似浪子的一次薄幸。
傷了女人心。
這筝樂一路“流”到水窮處,正不見霧不見水,卻見柳暗花明,恍如一片幽香,細細碎碎,淨淨蹤蹤,袅袅繞繞,嬌嬌娆娆,終于成了千呼萬喚的無聲,迂回在身,糾纏在發,徘徊在衣,纏綿在心。
那是千呼萬喚。
卻無聲。
無息。
溫文人卻大驚失色,為之屏息。
他溫文的笑容已轉為一臉肅殺,突然撤手,拎出兩面旗幟,往前往後,一向左向右,各自一甩。
旗衣割風,發出尖銳的呼嘯。
然後溫文發出一聲斷喝,各把旗子往青龍,白虎二方位一插,右手一翻,指縫亮出七八根銀針,馬上嗖嗖連聲,飛彈而出。
他發出了暗器。
——向他自己! 他身上、肩上、乃至喉上、臉上的要穴,連着了七八枚針,他還不甘心,左手食中二指骈伸,一連在自己身上疾點了幾處穴道。
然後他才喘了一口氣。
長長的一口氣。
無情這時也停了手。
不再彈下去。
筝止。
他仍端坐,雙日平視溫文。
溫文這才恢複了笑容。
可是他現在的笑意,己帶了三分尴尬,三分不安,和四分敬畏。
“好筝,好指法,好明器。
”他說,“好個‘相見争如不見,有情卻似無情’的‘相見筝,無情針’手法!” 無情道:“承讓,兄台銀針封穴,旌旗攤道,空前絕後,破綻絕滅!閣下隻撤出兩面龍虎旗,要是連殺手锏‘三面紅旗’一齊發動,隻怕我早已給你清除出街口了。
” 溫文人苦笑道:“沒有用。
” 無情目光如電,飛梭似的在街心兩旁巡掃下一眼,揚了揚眉,道:“哦?” 溫文人慘笑道:“就算我把和老弟的‘一面王旗,兩面龍虎旗,三面大紅赤未旗’一齊示出來,隻怕也不能把你請回轎子裡去!” “和老弟”當然就是他的胞兄弟:溫和人。
他們兩人在“老字号”裡是“哼哈二将”,在洛陽溫晚麾下也常焦不離孟。
——就像後一個班輩的“金童”溫渡人和“玉女”溫襲人一樣。
不過,這一次,溫和人卻似沒有來。
溫文隻獨自一人。
溫和并沒有跟他聯手。
無情肅然道:“文兄過謙了——若加上他們二位,隻怕在下想回到轎子裡也在所不能了!” 話一說完,他就出手。
他一出手,就是左三枚“活殺透骨釘”,右五支“暴雨梨花釘”! 迄今為止,無情一直都沒有主動出手。
——溫渡人、溫襲人攻擊他的時候,他也沒有主動出手。
——連溫文人出手之前,他也沒有搶先出手:他一直都隻足在還擊而已。
可是這次不同。
他搶着出手。
——難道,這次的敵人,還要比溫文人,溫渡人、溫襲人加起來都更可怕?更可怕得多!?這才迫得他争取先機,先下手為強!? 他在打“活殺透骨釘”! 打的方位是黃褲大街左旁(亦即位于無情左側)的一個攤子: 那是個賣紹興紫砂茶壺、茶杯的攤子。
攤子後有一個人。
老人。
——不,嚴格來說,他應該是個年青人,但從樣子看去,卻甚風霜、滄桑,舉止神色,都像是一個老人。
這老人居然沒有在長街格鬥時走避,反而出在茶具攤子後面,正在揮筆記事。
他信筆疾書,寫得那麼用心、用神,一面寫,一面還擡頭看場中的一切變化,好像非常享受,也十分投入。
無情的三枚透骨釘,正是打向這名“老人”! 這“老人家”是誰?怎麼能令無情主動出手,且一出手就如此不留餘地? 黃褲大街雖然是主要官道,兩旁住的大多是大戶人家,非富則貴,但凡是熱鬧之街巷,必百店林立,商賈雲集,乃至小攤販也特别多,這是鬧市旺地的恃色。
這兒也一樣。
既然街道之左有攤檔,右邊也不例外。
無情的五支梨花釘,就是打向那“老人家”的對面(也就是無情的右側)。
對面的攤檔: 那是一家賣雞蛋、鴨蛋、鵝蛋、乃至鹌鹑蛋的地方。
總之,那家攤子什麼蛋都賣: 東主是一個年輕人。
——不,嚴格來說,這是一個樣子長得非常年青、有活力。
生氣勃勃的“老人”。
這青年也沒因為這場大街上的毒器、明器之鬥而離開,卻跟對街老人一樣,埋首疾寫,以炭筆在紙上狂書。
他們在這動亂街頭,就像人在書齋一樣,看一陣,寫一陣,一點也不受怕擔驚。
無情那五口梨花釘,就是打向這看來“與世無争”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到底是何方神聖?怎麼無情對攔路劫因的溫文人尚且留有餘地,但對這道旁小販卻不容情? 杯子有什麼用? 答案恐怕非常簡單。
杯子,通常都是用來盛水、斟茶、甚至喝酒用的。
蛋呢? 答案更簡單。
如果蛋不是用來果腹的,那就是讓它延續生命——那就像雞生雞蛋、鴨生鴨蛋、烏龜生的當然是王八蛋一樣明顯不過,也理所當然。
不過世事無絕對,有時候,像現在,杯子和蛋,居然會有這樣的用途! 三口杯子,平平飛起,分别“叮叮叮”擋掉了三枚“活殺透骨釘”! 另外五隻雞蛋,亦及時彈起,迎向五口“暴雨梨花釘”! 釘子當然穿過了蛋,但準頭已失,“奪奪奪奪奪”,一連五口,都打入了攤檔的木架子上,直投入木頭内。
乍聽起來,倒有點像落雹的聲音,當然,一點也沒有梨花的優美。
卻仿佛帶了點梨花的幽香。
場中的人都為這突然的變化而震愕。
隻聽那“老人家”仿佛是喃喃自語的道:“好釘,好釘!” 另外那名“年青人”卻分外感觸的說:“好險,好險!” 無情對對方以三口杯子、五隻雞蛋就“破”去自己猝發暗器這一變化,似乎一點也不驚訝。
而且好像還早在意料之内。
他也在感歎。
他歎說的是: “好杯子,好雞蛋!”他的語态充滿了尊敬和奮亢:“寂天寞地,驚天動地,溫氏雙平,好打不平。
” 然後他向左右一抱拳,語恭态敬地道:“在下盛崖餘,拜見二位前輩!” 他執禮甚恭——一向冷傲的地,加上腿廢不便,很少如此畢恭畢敬的禮下于人的。
來的是誰? 來者何人? ——他既然如此尊重這一老一少,又為何一出手便用暗器“招呼”這兩人? 7.驚天動地的寂寞 他施禮之際,最錯愕的是溫文。
他沒想到無情竟已發現了那兩人! ——這兩人來了,卻不見得會出手,而且身份向來都是隐蔽的、而今,卻已給無情扯破了,掀開來了! 恐怕已事無善了! 是以,雖然在這些人裡,最差愕莫已的是他,但最快反應過來也最快有了反應的,也是他! 他飛身,極快,眼看是飛向街口,卻候然迎轉,掠在向道旁,乍看是掠柱街邊,卻蓦地直沖而起,轉眼已急沖向無情,卻快到無情左側七尺半之遠,驟然之間,又改撲向無情身後的轎子! 說時遲,那時快,溫文的轉動修為隻怕不在他施毒手法之下,霎時間,他已趁無情不備,沖至轎前! 他已占據了轎子! 他要絕無情的後路。
——因為他知道,他也風聞過:無情最可怕的,是不止一個無情,無情已夠難對付,那“轎子”的機關又是另一個“無情”,更難應付。
無情仿佛是有四個:一是無情本身,一是他制造的轎子,三是他手下的四名刀劍童子,還有一“個”當然是無情施放的暗器,——所以别因為無情天生殘廢而小觑了這個人。
這個人口怕比江湖上一百個最難纏的人加起來都不好對付得多。
他跟無情己動過手。
他占不了上風,也占不了便宜。
他隻好先占領了他的轎子。
他霍然掀開了轎簾,準備搶了進去。
——這是一件極犀利的“武器”,盡管他可能不曉得如何運用,但強占了總能絕了無情的“後援”。
因為這“轎子”可能就是敵人最強大的武器! 何況,“雙平”已至,溫文已無退路,一定要力争表現,打奇大敵! 溫文一把手揭開了轎簾。
可是他并沒有立即“闖”進去。
他甚至沒有後續的行動。
因為他怔住了。
完全愣住了。
他睜大了眼,好像看見完全不能置信的“事物”。
他呆立了一會。
誰也看不到轎子裡、轎簾後的是什麼?有什麼?隻看到本來疾如鷹隼的溫文,如今卻凝在那裡,呆如木雞。
然後他就做了一件事。
放下了簾。
也放棄了轎子。
為什麼? 是什麼事讓他突然放棄了“搶轎”計劃? 是什麼變化使他中斷了“奪轎”行動? 轎子裡有什麼? 簾子後是什麼? 誰都想知道。
可是誰都不知道。
無情并沒有立即去阻上溫文搶轎的行動——雖然,那頂“轎子”的确是他的“大本營”。
對他而言,那“轎子”也幾乎是他的“家”:他一生裡許多重要的時間都是在這頂轎子裡度過,許多勁敵大仇也因這頂“轎子”而伏法,解決。
——誰願意讓“外人”闖進他自己子手建立的“家”! 可是,他卻沒有立即出于阻止。
除了他己發出暗器“驚動”了在兩旁街道上的兩大溫氏高手之外,還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