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這是我死的日子
關燈
小
中
大
的确在綠舟峰比劍,交戰七天,結果是不分轅軒,但老三溫辣霞是技高一籌。
不過,這結果并不能使他們心悅誠服,他們也不想在大敵當前之際,力争雄鬥勝而傷了彼此情誼,于是,他們把這一種此鬥之心作了兩種轉化: 一,他們無論任何一人,都不能憑個人劍法修為而卓然成天下無敵,至少,元十三限、懶殘大師、天衣居上、諸葛先生昔年都曾分别擊敗過他們。
但他們還是志在天下第一。
——既然他們不能一個人完成這個心願,就不如七個人一齊來完成這個心願。
于是,他們在風華正茂鋒頭正勁之際,大隐二十年,為的是秘創練就一種劍法,七人合使,天下無敵。
——是劍法,不是劍陣。
“劍陣”就算無人能破,也隻是“陣法”,并非個人的成功。
他們創的、練的、研究的,正是一種絕世的劍法,一人使不出它真正的威力,憑個人也無法施展這種劍法,所以他們就七人聯手,心意相通,一起也一齊使用這種劍法。
這種劍法定名力。
“天行健”。
——“天行健”劍法。
他們堅信,隻要他們這種劍法一旦練成出世,必定世無所對,天下莫敵! 他們有鑒于上一代劍法高手:“三絕神劍”:屈寒山、顧君山、杜月山以及“七絕神劍”康出漁等,到頭來還是無法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宗師,而過了中年的溫陳羅餘孫梁何等七人也知已知彼:明了憑自己才分,隻伯也成不了獨霸武林的大家,于是集衆智群力,要合成這種聚七人精華所聚的劍法:“天行健”,始可無數于天下。
二,除了他們七人集中練一種并使的劍法外,他們還苦心創意各栽培出一名徒弟,來繼承他們的武功、劍法。
他們把互相比拼之心,轉注于他們門徒身上。
也就是說,他們之間,并不互拼;分高低比高下的事,則由門人弟子去完成。
所以,自他們藝成下山後,幾乎每年都要比鬥一次。
比拼的地點既不在名山,亦不在名峰,隻選在黃岩山上。
據“七絕劍神”的說法是:若選在什麼華山、天山、黃山、五台山、九華山、雁蕩山比武,隻怕山名重于人名,他們特選一些不為人所知但自具靈性的明山秀峰作比武場地,顯示了是有信心地點憑人而成名。
——經過他們那一場(或不止一次)的比鬥,此山因此而揚名! 他們這種想法,至少有三大好處: 一,可以激勵弟子的好勝心,精益求精,好上求好,在競争比鬥中互相砥砺,突飛猛進。
二,可以消解他們七人之間的鬥勝雄心,不傷和氣,讓門徒來達成他們的私心,而一同大公無私的去造就群策群力的絕世劍法! 三,他們可把一切劍木、武功上的新招奇法,都授予徒弟去勤習、發揮,從門人子弟之間的比鬥過招的勝負,啟發他們自行反省與改良。
這都是好事。
但也有壞處。
壞處卻在他們七名門徒的心裡。
他們常常要彼此比拼,所以不但誰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以及誰也不服誰,準都希望把對方打壓下去,不能完全團結無間。
這幾年一路比劍下來,反而是讓羅睡覺(漢果)武功出類拔萃、獨創一格、自成一家、冠絕同臍。
——作為“七絕劍神”中劍法修為最高的老三溫辣霞,他的親授門徒溫火滾,居然還不是羅老幺的對手,屈居第二。
他們當然心中不甘,也不服,何況,彼此同門之間,也明争暗鬥得非常劇烈,逐而漸之,分為三派。
一是以溫火滾為首,得何難過與梁傷心支持的一組人,另一系以孫憶舊為主,餘厭倦與吳奮鬥為輔的另一隊人馬,還有一人就是自成一派的羅漢果(睡覺)。
是以,侯蔡京一旦賞賜不公之際,這幾“派”同門就彼此嫉妒低謗得非常厲害。
——戚少商當日的夜襲,就是抓住這個心理,成功地瓦解打殺了餘默然(厭倦)、孫菩提(憶舊)、吳鷹君(奮鬥)等“七絕神劍”中的三名成員。
這就是上一代的人過分刻意鼓動推動他們門徒相互争勝比拼的結果。
——他們的徒弟要是打輸了,吃了敗仗,作為師父的,就算風度再好,也是會不悅的,也難免斥責苛求(不管是不是公開譴責)他們。
所以他們受到很大的壓力。
——在他們成長與修煉過程裡,溫火滾、吳奮鬥、餘厭倦。
梁傷心、何難過、羅睡覺、孫憶;日等都在這種比鬥競争下備受壓力。
在這漫長而孤獨在山上獨自練劍的過程裡,他們都各自經曆了不為人所知的凄酸苦楚。
所以,他們都備有各的特性。
對孫憶舊、吳奮鬥、餘厭倦等人的情形,溫火滾可能還知之不詳,但他卻很清楚梁傷心和何難過的苦況。
因為他們向他傾訴過。
何難過最彷徨的時候,天天去拜神。
他在峨嵋山學劍,峨嵋山有的是佛廟名刹。
他天天拜,大聲禀神,求神保佑,讓他學成第一流的劍法,傲視同跻,讓他不緻讓師父失望、責打,讓他不緻讓梁傷心、吳奮鬥等人瞧不起。
他虔誠的祈求神明賜他智慧、給他力量。
因天資所限,盡管何難過的劍法在江湖上已臻一流高手之列,但在同門七位師兄弟之中,他隻不過是不上不下僅在其中的一人。
他無法出類拔萃,技壓同門。
為這點,師父何劍聽對他常有重責。
他很慘。
也很孤獨。
所以他的劍法更走難過的一路,跟他交手的人,就算能活命,也莫不難過難受。
當他發現神明也不見得怎麼保佑他的時候,而他每次比鬥的結果都令他相當難過之後,終于有一天,他打翻了香爐,踢倒了神像,還大口大口、一口一口的,把爐灰、蠟燭、香校等全吞食到肚子裡去。
也不管這些正點燃着的香火的傷了自己。
8.這轎子像一座神憲 梁傷心也一樣。
他跟何難過不同的也許隻是:何難過吃灰吞香啃蠟燭,梁傷心則是拼命吃書。
他吞食所有的書。
他吃掉任何的書。
原因是:何難過求助于神靈,梁傷心的武功也無法技壓同門之時,受到師父梁斧心的責打後,隻好翻查古籍書冊,希望能求解得悟。
但結果還是。
不解。
不悟。
由于他讀了太多的書,唯一增添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而且浪費了他個少時間和心力,使他的劍法甚至連孫菩提都遠所不如,到後來,他荒廢了的時光已追不回來,讀書不能為他帶來任何成功,反而使他在劍術上落後幹其他同門,他遂把一切怨意發洩在書本上,他變得見書就吃。
逢書便啃。
他一見到書,甚至隻要是有關于書的物體,他都全吃到胃裡去。
所以,他吃的不隻是書,吃的還是紙、樹、木頭、梁、柱、檐、甚至木履和竹。
有幾次他還吃蝸牛和虱子,因為他覺得蝸牛殼、杏仁和虱子擠出來的内髒(其實是白色的乳漿),味道很像木頭。
他還吃牛皮。
尤其是犀牛皮。
——越是發黴,越是好吃。
溫火滾也有他發洩的方式。
他不吃香灰蠟燭。
當然也不吃木頭樹皮。
他什麼也不吃,但喜歡玩。
玩火。
在山上練功練劍的漫長孤寂的晚上,他喜歡玩火,點一圈火焰,不管燒了自己的茅屋還是茅坑,或燒了個山洞或整座山峰,甚至故意用火舌去的痛自己,他都喜歡火。
喜歡玩火。
喜歡用火光去照明、燃亮甚至焚燒自己。
這嗜好很有自焚的危機,不過對他的武功也不無助益。
他的劍法越使得淋漓盡緻時,劍鋒甚至還可以炸出火花來。
他的劍足可殺出三昧真火來。
每當他逼出真火時,他自身就像一把燃燒的劍,銳不可擋,銳不可奪。
他本身就是一團火。
有時候,溫掃眉跟他兩名師弟聊天、談心,真個喝了差不多,說到心底裡去的時候,何難過就曾表示過侮意: “就算神明不曾保佑我,我也不該吃掉那幾尊神像,我吞下它了,就形同觸犯天條。
現在我已沒有退路了,反而吃上了瘾,見神像就吃——大概這是神靈對我的責罰吧?” 梁傷心則一點也沒有咎意、他隻到底意難平、忿猶未足: “我吃書。
我恨書。
我以後見一本就吃一本,遇一冊就吃一冊。
有……” 他恨恨他說:“我見讀書人就吃,哪個書生遇上我,我把他連皮帶骨都吞下去——” 他狠狠地道:“我跟書有仇。
” 溫火滾打殺敵手時,像一團焚燒的火球,但談話時卻很講理,甚至在手勢上還帶有一點優雅和優怨。
“當我死的時候,我要死得光明磊落,火火紅紅,甯死在烈火中——” “哪怕是最後一刻也焚燒,”溫火滾好像還很憧憬他說。
“如果那真的是我死的日子。
” 他是這樣說過。
而在這時候,他(溫火滾)在對敵斬殺中發現: 何難過和梁傷心面對那頂轎子的神情,就像他們一個正在吃着神像,一個正在狂吞着一本本厚厚的典籍一樣! 他們面對着那一頂文文靜靜、安安靜靜、平平靜靜的轎子。
好像面對于軍萬馬、引頸待刑、面對一座屢現仙迹的神龛一樣。
其實溫火滾是說得潇灑。
他還是嬰孩之時,不知火為何物,以手相觸,給灼傷了。
少年的時候,他不小心玩火,燒掉了他的房子,也使他成為孤兒,所以才會讓溫辣霞看中,收他為徒,迫他在山上修煉,授他火的劍法。
他常自喻為一根兩根燃燒的蠟燭,實則如一條兩面受力的火中竹,他一面自焚,一面炸出星火,一面自這火光焰花中灰飛煙滅。
這也許就是溫火滾的宿命。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宿命——包括可以不相信和不知道自己的宿命。
這轎子仍然沒有動靜。
——在這種情形下,裡面的人依然全無動靜,如果不是轎子裡面根本沒有人,就是裡面的根本不是人。
溫火滾要比梁傷心和何難過都更急。
他怕自己再守不下去了。
他快支撐不住了。
就在這時候,梁傷心和何難過突然有了動作。
他們突然改變了方位。
——原本是一左一右,夾擊轎子,而今變成一前一後,讓這轎子裡的人背腹受敵。
這轉變極快! ——到底是什麼事讓梁魔何怪會作出如此變換和因應來,溫火滾畢竟跟轎子隔了一段距離,故爾沒能感應得出來。
然後何難過跟梁傷心一起作出了攻襲。
何難過一揮劍,劍發出一聲動人的呻吟和一閃而過的銀光。
這銀光卻不是直接攻入轎裡。
而是挑向一團正在街上熊熊燃燒着的火球。
火球飛起,飛擊綠轎,“砰”的一聲,撞在綠轎上,花地炸了開來,火焰馬上卷燃着了轎子,前前後後連同布簾都着了火,而銀光碎片,幻化萬千,迸射入轎内: 那是“冰”。
何難過的“冰之劍”。
也是“劍之冰”。
他這一招是“水火夾攻”。
他的劍氣是冰寒的,但挑起的卻是烈火的,他用火攻逼出轎中人,再以“冰鋒”打殺! 他全力搶功,因為他無後顧之憂: 梁傷心一定會為他掠陣。
綠轎已着了火,就似金色的火焰繞纏着青色的龍。
“劍冰”已像雨雪一般打入轎内。
轎子裡的人若不及時出來,那是死定了。
“蓬”的一聲,一物自轎後飛彈了出來。
誰都要活命。
火在燒,劍芒殺人,轎中人終于還是沉不住氣! 何難過笑了。
他就是要轎裡的人沉不住氣。
他就是要迫出轎裡的人: ——出洞的蛇,總比仍匿伏在洞裡的蛇容易對付些! 他就是要在轎前發動攻勢,讓轎中人自後沖出——因為他知道梁傷心的快而傷人心坎之劍一定在守候和等待。
隻要戚少商一掠出轎子,就死定了! 那道影子一掠出轎後,就遇上了梁傷心的劍。
梁傷心劍俠。
快劍。
劍俠俠劍快快劍劍劍劍快劍,在刹那間,那道影子至少着了十幾二十劍。
到了最後一劍,那道影子已給一劍穿心,串在劍鋒上,梁傷心這時才能稍為停了一停,住了住手——他出劍之快,一旦出手,連他自己也縱控不住,二三十招後,才能勉強稍停。
當他可作稍停的時候,那道影子菩是一個人,早已七八劍穿心,人也斬成碎片。
可是,那不是人。
——不是人是什麼? 那隻是一道影子。
影子? 沒有人,隻有影子!? ——難道“影子”還會自行從轎中飛撲出來讓梁傷心試劍麼!? 影子飛掠,何難過正心頭一寬,乍見梁傷心快劍已刺着影子,更心裡一歡之際,突然,轎子裡,“格”地一聲。
然後黑光白光各一閃。
何難過這時,突然心念一動: 他想起一件事! 他想起一個人。
這樣的轎子,這種對敵的手法,莫非轎子裡的人是……!? 他還沒來得及想下去,甚至也還沒來得及作出反應,他的心口已然一麻、一疼。
他的笑容就僵在臉上。
然後,他就看到自己左右胸肋各插了兩支箭,箭繃幾自顫動。
兩支箭,一黑一白,箭杆上各雕“情”、“人”一字,箭簇已沒入了他的胸膛裡,痛入心肺,但一時間卻未斷氣。
到這時候,他惟有發出一聲慘呼,咬牙切齒龈打顫地道:“你……你是——!?” 隻聽轎裡的人冷冷地道:“你殺人慢,我就讓你死得不痛快!” 9.殺手的舞衣 痛。
看到自己胸膛給射入了兩支箭的何難過,隻覺得無比的驚恐,無比的難過。
痛,而且怕。
那兩支箭的力道恰到好處,讓他戰鬥力全消.但一時卻沒能使他緻命。
痛,但一時死不了。
他知道那是什麼箭: “情人箭”。
——這種箭矢,每一次發出來,都是一雙一對,一黑一白,着則二支全命中,失則二支盡落空,就像情人一般,相傍相偎,相伴相依。
能發這種箭的人定必是暗器高手。
這種箭一旦發出,也極少失手。
而這個發箭的人,幾乎從來沒有失過手。
是以,何難過在這一刹間,不但覺得:痛,而且還絕了望! 他沒想到在轎裡的竟是這個煞星! 他也沒想到他的劍冰焰火,非但沒逼出這可怕人物,卻使他一時疏于防範,反為其所趁。
他更沒想到以自己會栽在這兒,栽在這個人的手上! ——這簡直是送羊入虎口:送兇手到衙門! 何難過捂着胸,以劍支地,擡頭望大。
這刹那間,他又覺得蒼夭在捉弄他,神明在玩弄他。
他很難過。
——現在他才知道,原來在死前的一刻,是那麼辛苦,那麼難過。
他開始後悔:以前下該殺人那麼多,更不該把人殺得那麼慢。
現在他隻想死得快一些。
梁傷心劍快。
劍使得快當然有許多好處,但也有點壞處——至少有一個壞處,就是不能說停就停。
當地發現那事物不是“活人”的時候,他己多刺了十二劍。
十三劍一過,他發現他在轎前的同僚己然中箭。
轎裡人也開聲說了話。
這一刹間,梁傷心什麼也沒想。
他不敢多想:生怕一想就減弱了鬥志。
他尤其不敢去想轎中的是什麼人——一旦細想,就會怕,一旦害怕,就失去了勇氣。
試問,沒有勇氣又怎能使出快劍。
劍要快,得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與決心。
所以梁傷心再也不理會,更不打話,他一劍直刺向綠轎,劍未入轎,一劍已分成四劍,四劍再衍化成十六劍,一旦刺入轎中,又變成了六十四劍,他無論如何,不管怎樣。
都決心要把轎裡的人刺成個千瘡百孔再說。
他的劍快。
他的劍就快在不暇思索上。
——連想也來不及想,快到比腦筋轉動還快的劍法,誰能招架得了? 他的劍招完全靠自動反應,自然反射:要是敵人看到他的劍法才還招,招架,那就輸定了,也死定了。
可是,這一次他才發到第十八劍,心中一沉,已知道自己這次是輸定了。
因為他有一個駭然的發現。
敵人并不在轎于裡! ——至少,轎子内并沒有活人! 他顯然在第十五劍時已有了發現,第十八劍生了警覺,但要到第二十三劍時,才能勉強止住了攻勢,扭轉回身,要對付那個不知人在哪裡(但一定已離開轎子)神出鬼沒的敵人。
可是,在他第二十一劍時,肋下已一痛。
一物己自他左肋打入,穿右肋而出! 也就是說,那物已穿透了他的心房,也穿過了他的身軀! ——他已給暗器穿心、透體而過! 他要轉身,已來不及。
可是他的劍勢,依然一發不可收拾。
至少,是不能及時收勢, 他在第十五劍時己有了驚覺,十八劍時已下了決定,到第二十三劍便可收劍,但而今卻在第二十一劍時給一利物射穿了心,他的劍招便更不能控制,收止了,反而還一劍又一劍的遞了出去,到第二十六劍時他才感覺到痛楚,到第二十九劍時他的劍才開始慢了下來,到第三十五劍時他的劍招已經十分緩慢了,但他仍未能收住劍勢,依然一招又一招、一劍又一劍地演練了下去。
誰都看得出來,他已力不從心,可是,他的劍仍像一場舞一樣,筋疲力盡還得要旋舞下去,而且劍光還在他身前交織成一層舞衣似的:
不過,這結果并不能使他們心悅誠服,他們也不想在大敵當前之際,力争雄鬥勝而傷了彼此情誼,于是,他們把這一種此鬥之心作了兩種轉化: 一,他們無論任何一人,都不能憑個人劍法修為而卓然成天下無敵,至少,元十三限、懶殘大師、天衣居上、諸葛先生昔年都曾分别擊敗過他們。
但他們還是志在天下第一。
——既然他們不能一個人完成這個心願,就不如七個人一齊來完成這個心願。
于是,他們在風華正茂鋒頭正勁之際,大隐二十年,為的是秘創練就一種劍法,七人合使,天下無敵。
——是劍法,不是劍陣。
“劍陣”就算無人能破,也隻是“陣法”,并非個人的成功。
他們創的、練的、研究的,正是一種絕世的劍法,一人使不出它真正的威力,憑個人也無法施展這種劍法,所以他們就七人聯手,心意相通,一起也一齊使用這種劍法。
這種劍法定名力。
“天行健”。
——“天行健”劍法。
他們堅信,隻要他們這種劍法一旦練成出世,必定世無所對,天下莫敵! 他們有鑒于上一代劍法高手:“三絕神劍”:屈寒山、顧君山、杜月山以及“七絕神劍”康出漁等,到頭來還是無法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宗師,而過了中年的溫陳羅餘孫梁何等七人也知已知彼:明了憑自己才分,隻伯也成不了獨霸武林的大家,于是集衆智群力,要合成這種聚七人精華所聚的劍法:“天行健”,始可無數于天下。
二,除了他們七人集中練一種并使的劍法外,他們還苦心創意各栽培出一名徒弟,來繼承他們的武功、劍法。
他們把互相比拼之心,轉注于他們門徒身上。
也就是說,他們之間,并不互拼;分高低比高下的事,則由門人弟子去完成。
所以,自他們藝成下山後,幾乎每年都要比鬥一次。
比拼的地點既不在名山,亦不在名峰,隻選在黃岩山上。
據“七絕劍神”的說法是:若選在什麼華山、天山、黃山、五台山、九華山、雁蕩山比武,隻怕山名重于人名,他們特選一些不為人所知但自具靈性的明山秀峰作比武場地,顯示了是有信心地點憑人而成名。
——經過他們那一場(或不止一次)的比鬥,此山因此而揚名! 他們這種想法,至少有三大好處: 一,可以激勵弟子的好勝心,精益求精,好上求好,在競争比鬥中互相砥砺,突飛猛進。
二,可以消解他們七人之間的鬥勝雄心,不傷和氣,讓門徒來達成他們的私心,而一同大公無私的去造就群策群力的絕世劍法! 三,他們可把一切劍木、武功上的新招奇法,都授予徒弟去勤習、發揮,從門人子弟之間的比鬥過招的勝負,啟發他們自行反省與改良。
這都是好事。
但也有壞處。
壞處卻在他們七名門徒的心裡。
他們常常要彼此比拼,所以不但誰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以及誰也不服誰,準都希望把對方打壓下去,不能完全團結無間。
這幾年一路比劍下來,反而是讓羅睡覺(漢果)武功出類拔萃、獨創一格、自成一家、冠絕同臍。
——作為“七絕劍神”中劍法修為最高的老三溫辣霞,他的親授門徒溫火滾,居然還不是羅老幺的對手,屈居第二。
他們當然心中不甘,也不服,何況,彼此同門之間,也明争暗鬥得非常劇烈,逐而漸之,分為三派。
一是以溫火滾為首,得何難過與梁傷心支持的一組人,另一系以孫憶舊為主,餘厭倦與吳奮鬥為輔的另一隊人馬,還有一人就是自成一派的羅漢果(睡覺)。
是以,侯蔡京一旦賞賜不公之際,這幾“派”同門就彼此嫉妒低謗得非常厲害。
——戚少商當日的夜襲,就是抓住這個心理,成功地瓦解打殺了餘默然(厭倦)、孫菩提(憶舊)、吳鷹君(奮鬥)等“七絕神劍”中的三名成員。
這就是上一代的人過分刻意鼓動推動他們門徒相互争勝比拼的結果。
——他們的徒弟要是打輸了,吃了敗仗,作為師父的,就算風度再好,也是會不悅的,也難免斥責苛求(不管是不是公開譴責)他們。
所以他們受到很大的壓力。
——在他們成長與修煉過程裡,溫火滾、吳奮鬥、餘厭倦。
梁傷心、何難過、羅睡覺、孫憶;日等都在這種比鬥競争下備受壓力。
在這漫長而孤獨在山上獨自練劍的過程裡,他們都各自經曆了不為人所知的凄酸苦楚。
所以,他們都備有各的特性。
對孫憶舊、吳奮鬥、餘厭倦等人的情形,溫火滾可能還知之不詳,但他卻很清楚梁傷心和何難過的苦況。
因為他們向他傾訴過。
何難過最彷徨的時候,天天去拜神。
他在峨嵋山學劍,峨嵋山有的是佛廟名刹。
他天天拜,大聲禀神,求神保佑,讓他學成第一流的劍法,傲視同跻,讓他不緻讓師父失望、責打,讓他不緻讓梁傷心、吳奮鬥等人瞧不起。
他虔誠的祈求神明賜他智慧、給他力量。
因天資所限,盡管何難過的劍法在江湖上已臻一流高手之列,但在同門七位師兄弟之中,他隻不過是不上不下僅在其中的一人。
他無法出類拔萃,技壓同門。
為這點,師父何劍聽對他常有重責。
他很慘。
也很孤獨。
所以他的劍法更走難過的一路,跟他交手的人,就算能活命,也莫不難過難受。
當他發現神明也不見得怎麼保佑他的時候,而他每次比鬥的結果都令他相當難過之後,終于有一天,他打翻了香爐,踢倒了神像,還大口大口、一口一口的,把爐灰、蠟燭、香校等全吞食到肚子裡去。
也不管這些正點燃着的香火的傷了自己。
8.這轎子像一座神憲 梁傷心也一樣。
他跟何難過不同的也許隻是:何難過吃灰吞香啃蠟燭,梁傷心則是拼命吃書。
他吞食所有的書。
他吃掉任何的書。
原因是:何難過求助于神靈,梁傷心的武功也無法技壓同門之時,受到師父梁斧心的責打後,隻好翻查古籍書冊,希望能求解得悟。
但結果還是。
不解。
不悟。
由于他讀了太多的書,唯一增添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而且浪費了他個少時間和心力,使他的劍法甚至連孫菩提都遠所不如,到後來,他荒廢了的時光已追不回來,讀書不能為他帶來任何成功,反而使他在劍術上落後幹其他同門,他遂把一切怨意發洩在書本上,他變得見書就吃。
逢書便啃。
他一見到書,甚至隻要是有關于書的物體,他都全吃到胃裡去。
所以,他吃的不隻是書,吃的還是紙、樹、木頭、梁、柱、檐、甚至木履和竹。
有幾次他還吃蝸牛和虱子,因為他覺得蝸牛殼、杏仁和虱子擠出來的内髒(其實是白色的乳漿),味道很像木頭。
他還吃牛皮。
尤其是犀牛皮。
——越是發黴,越是好吃。
溫火滾也有他發洩的方式。
他不吃香灰蠟燭。
當然也不吃木頭樹皮。
他什麼也不吃,但喜歡玩。
玩火。
在山上練功練劍的漫長孤寂的晚上,他喜歡玩火,點一圈火焰,不管燒了自己的茅屋還是茅坑,或燒了個山洞或整座山峰,甚至故意用火舌去的痛自己,他都喜歡火。
喜歡玩火。
喜歡用火光去照明、燃亮甚至焚燒自己。
這嗜好很有自焚的危機,不過對他的武功也不無助益。
他的劍法越使得淋漓盡緻時,劍鋒甚至還可以炸出火花來。
他的劍足可殺出三昧真火來。
每當他逼出真火時,他自身就像一把燃燒的劍,銳不可擋,銳不可奪。
他本身就是一團火。
有時候,溫掃眉跟他兩名師弟聊天、談心,真個喝了差不多,說到心底裡去的時候,何難過就曾表示過侮意: “就算神明不曾保佑我,我也不該吃掉那幾尊神像,我吞下它了,就形同觸犯天條。
現在我已沒有退路了,反而吃上了瘾,見神像就吃——大概這是神靈對我的責罰吧?” 梁傷心則一點也沒有咎意、他隻到底意難平、忿猶未足: “我吃書。
我恨書。
我以後見一本就吃一本,遇一冊就吃一冊。
有……” 他恨恨他說:“我見讀書人就吃,哪個書生遇上我,我把他連皮帶骨都吞下去——” 他狠狠地道:“我跟書有仇。
” 溫火滾打殺敵手時,像一團焚燒的火球,但談話時卻很講理,甚至在手勢上還帶有一點優雅和優怨。
“當我死的時候,我要死得光明磊落,火火紅紅,甯死在烈火中——” “哪怕是最後一刻也焚燒,”溫火滾好像還很憧憬他說。
“如果那真的是我死的日子。
” 他是這樣說過。
而在這時候,他(溫火滾)在對敵斬殺中發現: 何難過和梁傷心面對那頂轎子的神情,就像他們一個正在吃着神像,一個正在狂吞着一本本厚厚的典籍一樣! 他們面對着那一頂文文靜靜、安安靜靜、平平靜靜的轎子。
好像面對于軍萬馬、引頸待刑、面對一座屢現仙迹的神龛一樣。
其實溫火滾是說得潇灑。
他還是嬰孩之時,不知火為何物,以手相觸,給灼傷了。
少年的時候,他不小心玩火,燒掉了他的房子,也使他成為孤兒,所以才會讓溫辣霞看中,收他為徒,迫他在山上修煉,授他火的劍法。
他常自喻為一根兩根燃燒的蠟燭,實則如一條兩面受力的火中竹,他一面自焚,一面炸出星火,一面自這火光焰花中灰飛煙滅。
這也許就是溫火滾的宿命。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宿命——包括可以不相信和不知道自己的宿命。
這轎子仍然沒有動靜。
——在這種情形下,裡面的人依然全無動靜,如果不是轎子裡面根本沒有人,就是裡面的根本不是人。
溫火滾要比梁傷心和何難過都更急。
他怕自己再守不下去了。
他快支撐不住了。
就在這時候,梁傷心和何難過突然有了動作。
他們突然改變了方位。
——原本是一左一右,夾擊轎子,而今變成一前一後,讓這轎子裡的人背腹受敵。
這轉變極快! ——到底是什麼事讓梁魔何怪會作出如此變換和因應來,溫火滾畢竟跟轎子隔了一段距離,故爾沒能感應得出來。
然後何難過跟梁傷心一起作出了攻襲。
何難過一揮劍,劍發出一聲動人的呻吟和一閃而過的銀光。
這銀光卻不是直接攻入轎裡。
而是挑向一團正在街上熊熊燃燒着的火球。
火球飛起,飛擊綠轎,“砰”的一聲,撞在綠轎上,花地炸了開來,火焰馬上卷燃着了轎子,前前後後連同布簾都着了火,而銀光碎片,幻化萬千,迸射入轎内: 那是“冰”。
何難過的“冰之劍”。
也是“劍之冰”。
他這一招是“水火夾攻”。
他的劍氣是冰寒的,但挑起的卻是烈火的,他用火攻逼出轎中人,再以“冰鋒”打殺! 他全力搶功,因為他無後顧之憂: 梁傷心一定會為他掠陣。
綠轎已着了火,就似金色的火焰繞纏着青色的龍。
“劍冰”已像雨雪一般打入轎内。
轎子裡的人若不及時出來,那是死定了。
“蓬”的一聲,一物自轎後飛彈了出來。
誰都要活命。
火在燒,劍芒殺人,轎中人終于還是沉不住氣! 何難過笑了。
他就是要轎裡的人沉不住氣。
他就是要迫出轎裡的人: ——出洞的蛇,總比仍匿伏在洞裡的蛇容易對付些! 他就是要在轎前發動攻勢,讓轎中人自後沖出——因為他知道梁傷心的快而傷人心坎之劍一定在守候和等待。
隻要戚少商一掠出轎子,就死定了! 那道影子一掠出轎後,就遇上了梁傷心的劍。
梁傷心劍俠。
快劍。
劍俠俠劍快快劍劍劍劍快劍,在刹那間,那道影子至少着了十幾二十劍。
到了最後一劍,那道影子已給一劍穿心,串在劍鋒上,梁傷心這時才能稍為停了一停,住了住手——他出劍之快,一旦出手,連他自己也縱控不住,二三十招後,才能勉強稍停。
當他可作稍停的時候,那道影子菩是一個人,早已七八劍穿心,人也斬成碎片。
可是,那不是人。
——不是人是什麼? 那隻是一道影子。
影子? 沒有人,隻有影子!? ——難道“影子”還會自行從轎中飛撲出來讓梁傷心試劍麼!? 影子飛掠,何難過正心頭一寬,乍見梁傷心快劍已刺着影子,更心裡一歡之際,突然,轎子裡,“格”地一聲。
然後黑光白光各一閃。
何難過這時,突然心念一動: 他想起一件事! 他想起一個人。
這樣的轎子,這種對敵的手法,莫非轎子裡的人是……!? 他還沒來得及想下去,甚至也還沒來得及作出反應,他的心口已然一麻、一疼。
他的笑容就僵在臉上。
然後,他就看到自己左右胸肋各插了兩支箭,箭繃幾自顫動。
兩支箭,一黑一白,箭杆上各雕“情”、“人”一字,箭簇已沒入了他的胸膛裡,痛入心肺,但一時間卻未斷氣。
到這時候,他惟有發出一聲慘呼,咬牙切齒龈打顫地道:“你……你是——!?” 隻聽轎裡的人冷冷地道:“你殺人慢,我就讓你死得不痛快!” 9.殺手的舞衣 痛。
看到自己胸膛給射入了兩支箭的何難過,隻覺得無比的驚恐,無比的難過。
痛,而且怕。
那兩支箭的力道恰到好處,讓他戰鬥力全消.但一時卻沒能使他緻命。
痛,但一時死不了。
他知道那是什麼箭: “情人箭”。
——這種箭矢,每一次發出來,都是一雙一對,一黑一白,着則二支全命中,失則二支盡落空,就像情人一般,相傍相偎,相伴相依。
能發這種箭的人定必是暗器高手。
這種箭一旦發出,也極少失手。
而這個發箭的人,幾乎從來沒有失過手。
是以,何難過在這一刹間,不但覺得:痛,而且還絕了望! 他沒想到在轎裡的竟是這個煞星! 他也沒想到他的劍冰焰火,非但沒逼出這可怕人物,卻使他一時疏于防範,反為其所趁。
他更沒想到以自己會栽在這兒,栽在這個人的手上! ——這簡直是送羊入虎口:送兇手到衙門! 何難過捂着胸,以劍支地,擡頭望大。
這刹那間,他又覺得蒼夭在捉弄他,神明在玩弄他。
他很難過。
——現在他才知道,原來在死前的一刻,是那麼辛苦,那麼難過。
他開始後悔:以前下該殺人那麼多,更不該把人殺得那麼慢。
現在他隻想死得快一些。
梁傷心劍快。
劍使得快當然有許多好處,但也有點壞處——至少有一個壞處,就是不能說停就停。
當地發現那事物不是“活人”的時候,他己多刺了十二劍。
十三劍一過,他發現他在轎前的同僚己然中箭。
轎裡人也開聲說了話。
這一刹間,梁傷心什麼也沒想。
他不敢多想:生怕一想就減弱了鬥志。
他尤其不敢去想轎中的是什麼人——一旦細想,就會怕,一旦害怕,就失去了勇氣。
試問,沒有勇氣又怎能使出快劍。
劍要快,得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與決心。
所以梁傷心再也不理會,更不打話,他一劍直刺向綠轎,劍未入轎,一劍已分成四劍,四劍再衍化成十六劍,一旦刺入轎中,又變成了六十四劍,他無論如何,不管怎樣。
都決心要把轎裡的人刺成個千瘡百孔再說。
他的劍快。
他的劍就快在不暇思索上。
——連想也來不及想,快到比腦筋轉動還快的劍法,誰能招架得了? 他的劍招完全靠自動反應,自然反射:要是敵人看到他的劍法才還招,招架,那就輸定了,也死定了。
可是,這一次他才發到第十八劍,心中一沉,已知道自己這次是輸定了。
因為他有一個駭然的發現。
敵人并不在轎于裡! ——至少,轎子内并沒有活人! 他顯然在第十五劍時已有了發現,第十八劍生了警覺,但要到第二十三劍時,才能勉強止住了攻勢,扭轉回身,要對付那個不知人在哪裡(但一定已離開轎子)神出鬼沒的敵人。
可是,在他第二十一劍時,肋下已一痛。
一物己自他左肋打入,穿右肋而出! 也就是說,那物已穿透了他的心房,也穿過了他的身軀! ——他已給暗器穿心、透體而過! 他要轉身,已來不及。
可是他的劍勢,依然一發不可收拾。
至少,是不能及時收勢, 他在第十五劍時己有了驚覺,十八劍時已下了決定,到第二十三劍便可收劍,但而今卻在第二十一劍時給一利物射穿了心,他的劍招便更不能控制,收止了,反而還一劍又一劍的遞了出去,到第二十六劍時他才感覺到痛楚,到第二十九劍時他的劍才開始慢了下來,到第三十五劍時他的劍招已經十分緩慢了,但他仍未能收住劍勢,依然一招又一招、一劍又一劍地演練了下去。
誰都看得出來,他已力不從心,可是,他的劍仍像一場舞一樣,筋疲力盡還得要旋舞下去,而且劍光還在他身前交織成一層舞衣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