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開始攀登
關燈
小
中
大
一周後,羅蘭德·馬奎斯組織一支精幹的先遣隊準備在幹城章嘉峰北坡建立臨時營地。
他們計劃用兩周時間登上該山,其中包括在攀登到一半時休息幾天。
第五号營地将設在墜機地點——大碎石台。
邦德早就預料到馬奎斯不會選他進入先遣組,因此當馬奎斯宣布先遣組将由他本人、菲利普·萊奧德、卡爾·格拉斯、湯姆·巴洛、奧托·施倫克、杜格·麥吉和兩名夏爾巴人組成時,他立即提出了抗議。
“讓我和昌德拉跟你一起走。
”他堅持說。
“對不起,邦德,隻有專業登山運動員才能進入先遣組,這是條例規定的。
” “胡說。
你非常清楚我能行,昌德拉也能行。
” 馬奎斯考慮了片刻。
從達布萊宗到大本營的一路上,通過對邦德的能力和耐力的觀察,他知道,邦德完全适應了環境。
“好吧,邦德。
”他法外開恩似的說,“我想,我們大概也能用到你。
” 登山隊員通常兩人一組進行攀登,以便相互協助固定保護繩,所以,馬奎斯也就無法把昌德拉排除在外。
邦德穿上了布思羅德為他提供的那雙登山運動靴,并對自己的各種物品做了全面檢查。
他的冰上器械冰鎬、冰螺釘等,都是用黑色金剛石打造的,是最上乘的登山器械。
他用的雪地錨樁(一種起固定作用的樁狀裝置)系MSR公司生産的“叢林浪”牌,之所以選用這個牌号的錨樁,完全出于對其名稱的喜好。
他仔細檢查了帶鐵釘的鞋底,以确保其釘柱足夠鋒利。
在冰上攀援時,這種鞋底可使攀登者在光滑的冰面或雪壁上站穩腳跟。
鞋底系由多個鉸鍊結合而成,因此可以自然彎曲。
他采用英格蘭式的方法用皮帶将帶鐵釘的鞋底固定在腳上——前部的一條皮帶中央有個鐵環,兩端扣在鞋底前部的兩個釘柱上;中間的一條皮帶從鞋底一側的釘柱引出,在腳背上穿過鐵環,扣在鞋底另一側的釘柱上;後部的皮帶環繞在腳踝處,兩端扣在鞋底後部的釘柱上。
他知道這種固定鞋底的方法并不高明,但自他5歲第一次登山時,父親就是這樣教他的。
同大家一樣,他也帶了兩條繩索,一條是長50米的火絨草牌9毫米直徑聚酰胺攀登繩,另一條是長100米的7毫米直徑凱夫拉爾固定索。
馬奎斯和萊奧德最先出發,接着是巴洛和格拉斯,第三撥是邦德和昌德拉,第四撥是兩名夏爾巴人霍隆和切坦(此人把受傷的比爾·斯科特護送至達布萊宗後已返回大本營),施倫克和麥吉為第五撥斷後。
要攀登至海拔5500米處的一号營地,必須先經過一片冰碛層,然後越過一片低角度的岩石區和一道冰川。
在前一周的訓練中,他們每天至少途經這段路程一次,因此對路況已非常熟悉。
但不幸的是今天風特别大,氣溫也下降了許多。
攀登前半截相對容易些。
那位法國人發明了一種“扁平步法”,非常适于冰上行走。
它要求攀登者擡腳要低,盡可能把鞋底上的鐵釘踩進冰裡後再挪步,而那名德國人則發明了一種“前踢行走法”,它要求在攀登時每邁出一步都要有一個前踢的動作,使鞋底前部的兩個鐵釘深深刺入冰内,以獲得堅實的附着力。
無論采用哪種步法,都要求攀登者在把身體重量從一個點轉移到另一個點時,盡量保持平衡,用兩腿支撐住身體,并要預先計劃好下幾步怎麼走。
邦德把這形象地比喻為“用眼睛攀登”,就是要學會用眼睛觀察地表的凸凹起伏特征,看準手扶、腳踩和器械支撐的位置。
當攀登至冰川時,他們不得不采用一些專業的攀登技術。
一名隊員攀登時,他的同伴負責固定保護繩。
繩子的一頭系在固定于岩石或冰上的錨樁上,另一頭系在登山隊員的腰間,當隊員逐步上攀時,負責固定保護繩的隊員一點點放出或收回繩索,并随時防備隊員滑落。
馬奎斯身系保護繩率先攀登,在找到一個理想的地點設立新錨樁後,下面的隊員從錨樁上解下繩子系在腰間,再攀援而上。
兩個錨樁間的距離稱作節距。
兩名隊員蛙跳似的交替上升,領頭的隊員設置的錨樁都是單号樁,而另一名隊員設置的錨樁均為雙号樁。
一路上,隊員們通過插旗和布設繩索标示出攀登路線,以利後面的隊員在攀登時能省點力。
這是異常艱苦的4個小時,可邦德的感覺卻非常好,好像又找回了年輕時在奧地利的蒂羅爾山第一次迷上登山時的那種感覺。
盡管氣溫非常低,吸氣時冰冷的空氣刺得肺部隐隐
他們計劃用兩周時間登上該山,其中包括在攀登到一半時休息幾天。
第五号營地将設在墜機地點——大碎石台。
邦德早就預料到馬奎斯不會選他進入先遣組,因此當馬奎斯宣布先遣組将由他本人、菲利普·萊奧德、卡爾·格拉斯、湯姆·巴洛、奧托·施倫克、杜格·麥吉和兩名夏爾巴人組成時,他立即提出了抗議。
“讓我和昌德拉跟你一起走。
”他堅持說。
“對不起,邦德,隻有專業登山運動員才能進入先遣組,這是條例規定的。
” “胡說。
你非常清楚我能行,昌德拉也能行。
” 馬奎斯考慮了片刻。
從達布萊宗到大本營的一路上,通過對邦德的能力和耐力的觀察,他知道,邦德完全适應了環境。
“好吧,邦德。
”他法外開恩似的說,“我想,我們大概也能用到你。
” 登山隊員通常兩人一組進行攀登,以便相互協助固定保護繩,所以,馬奎斯也就無法把昌德拉排除在外。
邦德穿上了布思羅德為他提供的那雙登山運動靴,并對自己的各種物品做了全面檢查。
他的冰上器械冰鎬、冰螺釘等,都是用黑色金剛石打造的,是最上乘的登山器械。
他用的雪地錨樁(一種起固定作用的樁狀裝置)系MSR公司生産的“叢林浪”牌,之所以選用這個牌号的錨樁,完全出于對其名稱的喜好。
他仔細檢查了帶鐵釘的鞋底,以确保其釘柱足夠鋒利。
在冰上攀援時,這種鞋底可使攀登者在光滑的冰面或雪壁上站穩腳跟。
鞋底系由多個鉸鍊結合而成,因此可以自然彎曲。
他采用英格蘭式的方法用皮帶将帶鐵釘的鞋底固定在腳上——前部的一條皮帶中央有個鐵環,兩端扣在鞋底前部的兩個釘柱上;中間的一條皮帶從鞋底一側的釘柱引出,在腳背上穿過鐵環,扣在鞋底另一側的釘柱上;後部的皮帶環繞在腳踝處,兩端扣在鞋底後部的釘柱上。
他知道這種固定鞋底的方法并不高明,但自他5歲第一次登山時,父親就是這樣教他的。
同大家一樣,他也帶了兩條繩索,一條是長50米的火絨草牌9毫米直徑聚酰胺攀登繩,另一條是長100米的7毫米直徑凱夫拉爾固定索。
馬奎斯和萊奧德最先出發,接着是巴洛和格拉斯,第三撥是邦德和昌德拉,第四撥是兩名夏爾巴人霍隆和切坦(此人把受傷的比爾·斯科特護送至達布萊宗後已返回大本營),施倫克和麥吉為第五撥斷後。
要攀登至海拔5500米處的一号營地,必須先經過一片冰碛層,然後越過一片低角度的岩石區和一道冰川。
在前一周的訓練中,他們每天至少途經這段路程一次,因此對路況已非常熟悉。
但不幸的是今天風特别大,氣溫也下降了許多。
攀登前半截相對容易些。
那位法國人發明了一種“扁平步法”,非常适于冰上行走。
它要求攀登者擡腳要低,盡可能把鞋底上的鐵釘踩進冰裡後再挪步,而那名德國人則發明了一種“前踢行走法”,它要求在攀登時每邁出一步都要有一個前踢的動作,使鞋底前部的兩個鐵釘深深刺入冰内,以獲得堅實的附着力。
無論采用哪種步法,都要求攀登者在把身體重量從一個點轉移到另一個點時,盡量保持平衡,用兩腿支撐住身體,并要預先計劃好下幾步怎麼走。
邦德把這形象地比喻為“用眼睛攀登”,就是要學會用眼睛觀察地表的凸凹起伏特征,看準手扶、腳踩和器械支撐的位置。
當攀登至冰川時,他們不得不采用一些專業的攀登技術。
一名隊員攀登時,他的同伴負責固定保護繩。
繩子的一頭系在固定于岩石或冰上的錨樁上,另一頭系在登山隊員的腰間,當隊員逐步上攀時,負責固定保護繩的隊員一點點放出或收回繩索,并随時防備隊員滑落。
馬奎斯身系保護繩率先攀登,在找到一個理想的地點設立新錨樁後,下面的隊員從錨樁上解下繩子系在腰間,再攀援而上。
兩個錨樁間的距離稱作節距。
兩名隊員蛙跳似的交替上升,領頭的隊員設置的錨樁都是單号樁,而另一名隊員設置的錨樁均為雙号樁。
一路上,隊員們通過插旗和布設繩索标示出攀登路線,以利後面的隊員在攀登時能省點力。
這是異常艱苦的4個小時,可邦德的感覺卻非常好,好像又找回了年輕時在奧地利的蒂羅爾山第一次迷上登山時的那種感覺。
盡管氣溫非常低,吸氣時冰冷的空氣刺得肺部隐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