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55回 徐世勣一恸成喪禮 唐秦王親唁服軍心
關燈
小
中
大
俟他定局之後,兄去方為萬全。
”叔寶見說,深以為是,忙寫一封家報與母親,又寫一封回啟送劉文靜,叫羅士信隻帶二三家童,悄悄先進長安去安慰母親。
到了次日,士信收拾行裝,扮了走差的行徑,别了懋功,跨上雕鞍。
叔寶也騎了馬,細細把話又叮咛了一番,送了二三裡,然後帶轉馬頭回來。
到署中,對徐懋功道:“懋功兄,單二哥在王世充處,決定不妥,如何是好?弟與他曾誓生死,今各投一主而事,豈不背了前盟?”懋功道:“弟與他同一體也,豈不念及?但是單二哥為人,雖四海多情,但不識時務,執而無文,直而易欺,全不肯經權用事。
他以唐公殺兄之仇,日夜在心,總有蘇張之舌,難挽其志。
如今我們投奔,就如婦人再醮一般,一誤豈堪再誤?若更失計,噬臍無及矣!”叔寶點頭稱善,雖常要想自己私奔去看雄信,又恐反被雄信留住了,脫不得身,倒做了身心兩地。
因此耐心隻得住在黎陽。
恰好賈潤甫到來,秦、徐二人見了,驚問道:“魏公歸唐何如?”潤甫道:“不要說起。
”把唐主賜爵贈婚一段,細細說了一遍。
“至後背了公主逃走,因關津嚴察,魏公叫祖君彥同我走黎陽,他們走伊州。
君彥遇見柳周臣,轉抄出小路打聽去了。
剛才弟在路上,遇着單二哥家單全,他說他主人要我去一會,萬不可遲。
我如今且去走遭,若說得他重聚在一處,豈不是好?魏公遣人來知會,乞說知此意。
”徐、秦二人道:“我們也在這裡念他,兄去一會,大家放心。
”過了一宵,賈潤甫起身去了。
秦叔寶因心上煩悶,拉徐懋功往郊外打獵。
隻見一隊素車白馬的人前來,叔寶定睛一看,見是魏玄成,便對懋功道:“徐大哥,玄成兄來了!”大家下馬,就在草地上拜見了。
叔寶握手忙問道:“兄為何如此裝束?”玄成道:“兄等還不知魏公與伯當兄,俱作故人矣!”叔寶見說,呼天大動,徐懋功也淚如泉湧。
叔寶因問玄成:“魏公與伯當在何處身故的?”玄成蹙着雙眉道:“一言難盡。
”懋功道:“曠野間豈是久談之所,快到署中去說。
”于是各各上馬進城。
到署中,恰好王簿等三四将來問探消息。
懋功引秦魏衆人,到了書室中去坐定。
玄成把魏公投唐始末,直至逃到熊州,死于萬箭之下,細細述了一遍。
叔寶大聲浩歎道:“不出懋功見所料,如今兄為何又來?”玄成道:“弟在秦王西府,一聞魏公之變,寸心如割,因求秦王告假月餘,去尋魏、王二公屍骸。
秦王準假,亦要弟來敦請二兄。
便奏知唐帝,蒙唐帝隆恩,恐途中有阻,賜弟赦敕一道:凡在魏諸臣,谕弟請同歸唐,即便擢用。
”說了,玄成在報箱中忙取出赦文一道來。
徐懋功與秦叔寶看了一遍。
懋功道:“衆人肯去不肯去,這且慢講,隻問兄可曾到熊州去尋取李、王二人骸骨?”玄成道:“弟前日到熊州熊耳山,那山高數丈,峭壁層巒。
左旁茂林,右臨深澗,中有一路,止容二馬。
弟到此一望,了無蹤迹。
隻得又往上邊去探取。
幸有一所小庵,用内住一老僧,弟叩問之。
卻有一個道人認得小弟,乃是魏公親随内丁,年紀五十有餘,他當時同遇其難,天幸不死,在庵出家。
曉得二公屍着所埋之處,引弟認之,卻是一個小土堆,即命土人掘開。
可憐二屍拌和泥中,身無寸甲,箭痕滿體,一身袍服盡為血裹。
英雄至此,令人酸鼻。
弟速買二棺,草草入殓,權盾庵中,待會過請兄,然後好去成禮葬埋。
但是兩顆首級,尚懸在長安竿首,禁人不許竊攜。
弟前日即欲請埋,因唐帝盛怒之下,恐反有阻尋覓屍體之舉,故此止請收屍,首級還要設計求之。
”懋功道:“這個在弟身上。
但是如今衆弟兄,如不想再做一番事業,大家去藁葬了魏公,散夥各從其志了。
若有志氣,還要建功立業,除秦王外無人。
隻是要去得好,不要如窮鳥投林,搖尾乞憐,使唐之君臣看魏之臣子,俱是庸庸碌碌之輩,如草芥一般。
” 叔寶諸人齊聲道:“軍師說得是。
”懋功道:“我即今夜治裝,明早就起身往長安去。
瓦崗山寨弟兄,且莫去通知他。
為什麼呢?一則我們此去,不知是禍是福,留此一席,以為小小退步。
二則單二哥家眷,尚在寨中,單兄之意,決不肯歸唐。
如今衆人還是帶入長安去好,還是獨剩他家眷在寨中好,且待我們定歸後,再遣人送到王世充那裡去,猶未為晚。
”叔寶道:“此地作何去留?”懋功道:“此地前有世充,後有建德,魏公已亡,諒此彈丸之地,亦難死守。
今煩副将軍王簿,待我們起身之後,即将倉庫散之小民,庫饷給與軍士。
一應衣甲旗号,都用素缟。
限在數日内,率領三千人馬,星飛趕到熊州來送葬魏公,也見臣下忠義之心。
”衆人又齊聲道:“軍師處分得極是。
”懋功吩咐停當,過了一宵,明早起身,又對叔寶、玄成道:“二兄作速打點,換了衣甲旗号,如飛到熊耳山來,弟先去了。
”便随了三四個家童,望長安進發。
叔寶連夜叫軍士,盡将衣甲旗号,換了素缟,不多幾日,料理停當。
叔寶又吩咐王簿,将大隊人馬,作速前來,自與玄成亦望熊州進發。
正是: 生前念知己,死
”叔寶見說,深以為是,忙寫一封家報與母親,又寫一封回啟送劉文靜,叫羅士信隻帶二三家童,悄悄先進長安去安慰母親。
到了次日,士信收拾行裝,扮了走差的行徑,别了懋功,跨上雕鞍。
叔寶也騎了馬,細細把話又叮咛了一番,送了二三裡,然後帶轉馬頭回來。
到署中,對徐懋功道:“懋功兄,單二哥在王世充處,決定不妥,如何是好?弟與他曾誓生死,今各投一主而事,豈不背了前盟?”懋功道:“弟與他同一體也,豈不念及?但是單二哥為人,雖四海多情,但不識時務,執而無文,直而易欺,全不肯經權用事。
他以唐公殺兄之仇,日夜在心,總有蘇張之舌,難挽其志。
如今我們投奔,就如婦人再醮一般,一誤豈堪再誤?若更失計,噬臍無及矣!”叔寶點頭稱善,雖常要想自己私奔去看雄信,又恐反被雄信留住了,脫不得身,倒做了身心兩地。
因此耐心隻得住在黎陽。
恰好賈潤甫到來,秦、徐二人見了,驚問道:“魏公歸唐何如?”潤甫道:“不要說起。
”把唐主賜爵贈婚一段,細細說了一遍。
“至後背了公主逃走,因關津嚴察,魏公叫祖君彥同我走黎陽,他們走伊州。
君彥遇見柳周臣,轉抄出小路打聽去了。
剛才弟在路上,遇着單二哥家單全,他說他主人要我去一會,萬不可遲。
我如今且去走遭,若說得他重聚在一處,豈不是好?魏公遣人來知會,乞說知此意。
”徐、秦二人道:“我們也在這裡念他,兄去一會,大家放心。
”過了一宵,賈潤甫起身去了。
秦叔寶因心上煩悶,拉徐懋功往郊外打獵。
隻見一隊素車白馬的人前來,叔寶定睛一看,見是魏玄成,便對懋功道:“徐大哥,玄成兄來了!”大家下馬,就在草地上拜見了。
叔寶握手忙問道:“兄為何如此裝束?”玄成道:“兄等還不知魏公與伯當兄,俱作故人矣!”叔寶見說,呼天大動,徐懋功也淚如泉湧。
叔寶因問玄成:“魏公與伯當在何處身故的?”玄成蹙着雙眉道:“一言難盡。
”懋功道:“曠野間豈是久談之所,快到署中去說。
”于是各各上馬進城。
到署中,恰好王簿等三四将來問探消息。
懋功引秦魏衆人,到了書室中去坐定。
玄成把魏公投唐始末,直至逃到熊州,死于萬箭之下,細細述了一遍。
叔寶大聲浩歎道:“不出懋功見所料,如今兄為何又來?”玄成道:“弟在秦王西府,一聞魏公之變,寸心如割,因求秦王告假月餘,去尋魏、王二公屍骸。
秦王準假,亦要弟來敦請二兄。
便奏知唐帝,蒙唐帝隆恩,恐途中有阻,賜弟赦敕一道:凡在魏諸臣,谕弟請同歸唐,即便擢用。
”說了,玄成在報箱中忙取出赦文一道來。
徐懋功與秦叔寶看了一遍。
懋功道:“衆人肯去不肯去,這且慢講,隻問兄可曾到熊州去尋取李、王二人骸骨?”玄成道:“弟前日到熊州熊耳山,那山高數丈,峭壁層巒。
左旁茂林,右臨深澗,中有一路,止容二馬。
弟到此一望,了無蹤迹。
隻得又往上邊去探取。
幸有一所小庵,用内住一老僧,弟叩問之。
卻有一個道人認得小弟,乃是魏公親随内丁,年紀五十有餘,他當時同遇其難,天幸不死,在庵出家。
曉得二公屍着所埋之處,引弟認之,卻是一個小土堆,即命土人掘開。
可憐二屍拌和泥中,身無寸甲,箭痕滿體,一身袍服盡為血裹。
英雄至此,令人酸鼻。
弟速買二棺,草草入殓,權盾庵中,待會過請兄,然後好去成禮葬埋。
但是兩顆首級,尚懸在長安竿首,禁人不許竊攜。
弟前日即欲請埋,因唐帝盛怒之下,恐反有阻尋覓屍體之舉,故此止請收屍,首級還要設計求之。
”懋功道:“這個在弟身上。
但是如今衆弟兄,如不想再做一番事業,大家去藁葬了魏公,散夥各從其志了。
若有志氣,還要建功立業,除秦王外無人。
隻是要去得好,不要如窮鳥投林,搖尾乞憐,使唐之君臣看魏之臣子,俱是庸庸碌碌之輩,如草芥一般。
” 叔寶諸人齊聲道:“軍師說得是。
”懋功道:“我即今夜治裝,明早就起身往長安去。
瓦崗山寨弟兄,且莫去通知他。
為什麼呢?一則我們此去,不知是禍是福,留此一席,以為小小退步。
二則單二哥家眷,尚在寨中,單兄之意,決不肯歸唐。
如今衆人還是帶入長安去好,還是獨剩他家眷在寨中好,且待我們定歸後,再遣人送到王世充那裡去,猶未為晚。
”叔寶道:“此地作何去留?”懋功道:“此地前有世充,後有建德,魏公已亡,諒此彈丸之地,亦難死守。
今煩副将軍王簿,待我們起身之後,即将倉庫散之小民,庫饷給與軍士。
一應衣甲旗号,都用素缟。
限在數日内,率領三千人馬,星飛趕到熊州來送葬魏公,也見臣下忠義之心。
”衆人又齊聲道:“軍師處分得極是。
”懋功吩咐停當,過了一宵,明早起身,又對叔寶、玄成道:“二兄作速打點,換了衣甲旗号,如飛到熊耳山來,弟先去了。
”便随了三四個家童,望長安進發。
叔寶連夜叫軍士,盡将衣甲旗号,換了素缟,不多幾日,料理停當。
叔寶又吩咐王簿,将大隊人馬,作速前來,自與玄成亦望熊州進發。
正是: 生前念知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