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55回 徐世勣一恸成喪禮 唐秦王親唁服軍心
關燈
小
中
大
後盡臣忠。
卻說徐懋功離了黎陽,宵行夕趕,來到長安。
進城下了寓所。
裝了書生模樣,叫家童跟了,走到十字街來。
見雙竿豎起,懸挂匣中兩顆頭顱。
徐懋功見了,心如刀割,望上拜了四拜。
将手捧住雙竿,放聲大哭。
驚動衆軍校,上前來拿住,擁至朝門。
其時因定陽劉武周僭稱皇帝,差大将宋金剛發二萬人馬,差先鋒虎将尉遲敬德,殺奔并州而來。
并州太原是齊王元吉留守,被敬德打翻了,元吉手下猛将一二十員,星夜差人到長安來請救兵。
唐帝差裴寂領兵一萬,往太原去救援。
是日秦王正在教場中躁練人馬,唐帝見黃門官奏說有人抱竿而哭。
天威大怒,叫綁進朝來。
軍校即便擁至駕前俯伏。
唐帝問道:“你是李密手下什麼人?這般大膽,不遵号令,抱竿而哭?如不直言,斬訖報來。
”徐世-高聲朗奏道:“昔先王掩骼埋囗,仁流枯骨。
東晉時王經之死,向雄哭于東市,後雄又收葬鐘會之屍,文帝未有加罪。
董卓既誅,蔡邕伏屍而哭,魏祖信讒加刑,卒至享國不永。
此數人者,當時豈先蔔其功罪,而後哭葬哉!今李密、王伯當,王誅既加,于法已備,臣感君臣之義,向竿吊哭,諒堯舜之主,亦所當容。
若陛下仇枯骨而罪臣哭,将來賢者豈肯來歸乎?”唐帝見說,龍顔頓轉,便道:“你姓甚名誰?”徐世-道:“臣姓徐名世。
”唐帝笑道:“原來是世民之恩人,你何不早說,朕日夜在這裡念你們。
卿請起來,衣冠朝見。
”即敕旨叫軍衛,把李、王二首級放下來。
世-仍舊書生打扮,俯伏丹墀。
唐帝即欲以冠帶爵加世。
世-又奏道:“君思畎畝之臣,臣亦思事賢聖之君,未有事魏不忠,而事唐乃能盡節者也。
今魏公屍首兩地,臣見之實為痛心。
既蒙皇恩浩蕩,求陛下以二首級賜臣,臣将去以禮葬之,如此不特臣徐世-一人感戴陛下,即魏之諸将士,無不共樂堯天,來事陛下矣。
”唐帝大悅,即命中書寫敕旨一道,李密仍以原官品級,以禮葬之。
又對徐世-道:“世民兒望卿日久,卿速去速來。
”徐世-便謝恩出朝,将二公首級,用兩口小棺木盛了,載上車兒。
連夜離長安,望熊州進發。
未及兩三日,魏征亦來複命,說:“黎陽三千人馬,副将王簿已經統領到熊州熊耳山駐紮,秦瓊臣已偕來,今在熊耳山營葬。
臣今複命,尚起身去同他們料理完局,然後來事陛下。
”秦王應允。
時羅士信到長安,見過了秦母,知叔寶已在熊州,也出長安去了。
再說程知節那日辭了秦王起身,行了幾日,不意途中冒了風寒,大病起來,半月後方能行動。
先差兩個心腹小校,前去知會了屯紮的人馬。
将到瓦崗,遇見了賈潤甫車兒,載了家眷,跟了幾個伴當前來。
知節隻說魏公尚在長安,今接家小去同住,彼此忙下馬來相見了。
賈潤甫就叫車兒住了,忙問知節:“這一路來可曾聽見魏公消息麼?”知節道:“一路來沒有什麼消息。
”潤甫道:“聞得魏公與伯當在熊耳山遇難。
軍士說秦、徐二兄與諸将,都到熊耳去殡葬魏公了。
”知節聽說,不覺淚灑征衣道:“魏公迩來志氣昏愦,自取滅亡。
但是兄輩臨事還該切谏他,或不至死。
”潤甫道:“說甚話來,那夜在邢府束裝之時,弟以為此行必不妥,再三勸止。
魏公以弟不與同心,登時變臉,反要加害于弟,幸虧伯當兄一力勸阻。
”知節道:“兄來曾會見懋功、叔寶麼?”潤甫道:“弟曾到黎陽會見,因單二哥要會弟,弟即到東都會了單二哥。
我勸他歸唐,他必不肯,囑弟将他家眷,同主管單全,送到王世充軍前去,會見雄信兄,交割明白,方才放心轉來。
”知節問道:“兄今投何處去?”潤甫道:“弟事魏無成,安望再投何處?求一山水之間,畢此餘生,看兄輩奮翼鵬程耳。
幸為弟緻謝心交,毋以弟為念。
”舉手一拱,竟上馬去了。
知節亦跨上馬,心中想道:“大丈夫生此六尺之軀,非忠即孝,須做一個奇男子。
吾一生感恩知己,諸弟兄中獨尤員外最深,若無此人,吾老程還在斑鸠店賣柴扒。
他今滞迹瓦崗山寨,未有顯榮,吾如今趁這樣好皇帝,弄他去做幾年官,也算報他一場。
”打算定當,忙趕到寨中與尤俊達、連巨真、王當仁說知魏公、伯當身故,王娘娘與王夫人聞知,放聲大哭。
知節叫他們把倉庫糧饷收拾了,各家家眷都撺掇了上路,連部下兵卒,共有幹餘人,齊齊起行。
行了四五日,将到獨楊嶺,隻見一起人馬沖将出來。
連巨真大驚,連忙叫人到後邊去報知知節。
知節一騎馬如飛趕來,望見旗号,知是自己屯紮在那裡的二幹人馬。
原來知節生成爽直,素得軍心,當初與王世充戰敗逃走之時,他即收拾這幹人馬,屯紮在此。
他要看魏公投唐安穩,自己打帳尋個所在,仍複舊業。
今身心事唐了,便把這幹人馬帶去。
因向衆軍吩咐:“你們打頭站進熊州,到熊耳山下駐紮。
”對連巨真道:“這是我的人馬,不必驚疑,快趱上前去。
”未及半月,已到熊州,祖君彥、柳周臣亦至,同到熊耳山下,早有許多白衣白甲的軍馬在此。
徐-功與秦叔寶接見了,徐-功對尤俊達、連巨真道:“非是我們不來通知你寨中
卻說徐懋功離了黎陽,宵行夕趕,來到長安。
進城下了寓所。
裝了書生模樣,叫家童跟了,走到十字街來。
見雙竿豎起,懸挂匣中兩顆頭顱。
徐懋功見了,心如刀割,望上拜了四拜。
将手捧住雙竿,放聲大哭。
驚動衆軍校,上前來拿住,擁至朝門。
其時因定陽劉武周僭稱皇帝,差大将宋金剛發二萬人馬,差先鋒虎将尉遲敬德,殺奔并州而來。
并州太原是齊王元吉留守,被敬德打翻了,元吉手下猛将一二十員,星夜差人到長安來請救兵。
唐帝差裴寂領兵一萬,往太原去救援。
是日秦王正在教場中躁練人馬,唐帝見黃門官奏說有人抱竿而哭。
天威大怒,叫綁進朝來。
軍校即便擁至駕前俯伏。
唐帝問道:“你是李密手下什麼人?這般大膽,不遵号令,抱竿而哭?如不直言,斬訖報來。
”徐世-高聲朗奏道:“昔先王掩骼埋囗,仁流枯骨。
東晉時王經之死,向雄哭于東市,後雄又收葬鐘會之屍,文帝未有加罪。
董卓既誅,蔡邕伏屍而哭,魏祖信讒加刑,卒至享國不永。
此數人者,當時豈先蔔其功罪,而後哭葬哉!今李密、王伯當,王誅既加,于法已備,臣感君臣之義,向竿吊哭,諒堯舜之主,亦所當容。
若陛下仇枯骨而罪臣哭,将來賢者豈肯來歸乎?”唐帝見說,龍顔頓轉,便道:“你姓甚名誰?”徐世-道:“臣姓徐名世。
”唐帝笑道:“原來是世民之恩人,你何不早說,朕日夜在這裡念你們。
卿請起來,衣冠朝見。
”即敕旨叫軍衛,把李、王二首級放下來。
世-仍舊書生打扮,俯伏丹墀。
唐帝即欲以冠帶爵加世。
世-又奏道:“君思畎畝之臣,臣亦思事賢聖之君,未有事魏不忠,而事唐乃能盡節者也。
今魏公屍首兩地,臣見之實為痛心。
既蒙皇恩浩蕩,求陛下以二首級賜臣,臣将去以禮葬之,如此不特臣徐世-一人感戴陛下,即魏之諸将士,無不共樂堯天,來事陛下矣。
”唐帝大悅,即命中書寫敕旨一道,李密仍以原官品級,以禮葬之。
又對徐世-道:“世民兒望卿日久,卿速去速來。
”徐世-便謝恩出朝,将二公首級,用兩口小棺木盛了,載上車兒。
連夜離長安,望熊州進發。
未及兩三日,魏征亦來複命,說:“黎陽三千人馬,副将王簿已經統領到熊州熊耳山駐紮,秦瓊臣已偕來,今在熊耳山營葬。
臣今複命,尚起身去同他們料理完局,然後來事陛下。
”秦王應允。
時羅士信到長安,見過了秦母,知叔寶已在熊州,也出長安去了。
再說程知節那日辭了秦王起身,行了幾日,不意途中冒了風寒,大病起來,半月後方能行動。
先差兩個心腹小校,前去知會了屯紮的人馬。
将到瓦崗,遇見了賈潤甫車兒,載了家眷,跟了幾個伴當前來。
知節隻說魏公尚在長安,今接家小去同住,彼此忙下馬來相見了。
賈潤甫就叫車兒住了,忙問知節:“這一路來可曾聽見魏公消息麼?”知節道:“一路來沒有什麼消息。
”潤甫道:“聞得魏公與伯當在熊耳山遇難。
軍士說秦、徐二兄與諸将,都到熊耳去殡葬魏公了。
”知節聽說,不覺淚灑征衣道:“魏公迩來志氣昏愦,自取滅亡。
但是兄輩臨事還該切谏他,或不至死。
”潤甫道:“說甚話來,那夜在邢府束裝之時,弟以為此行必不妥,再三勸止。
魏公以弟不與同心,登時變臉,反要加害于弟,幸虧伯當兄一力勸阻。
”知節道:“兄來曾會見懋功、叔寶麼?”潤甫道:“弟曾到黎陽會見,因單二哥要會弟,弟即到東都會了單二哥。
我勸他歸唐,他必不肯,囑弟将他家眷,同主管單全,送到王世充軍前去,會見雄信兄,交割明白,方才放心轉來。
”知節問道:“兄今投何處去?”潤甫道:“弟事魏無成,安望再投何處?求一山水之間,畢此餘生,看兄輩奮翼鵬程耳。
幸為弟緻謝心交,毋以弟為念。
”舉手一拱,竟上馬去了。
知節亦跨上馬,心中想道:“大丈夫生此六尺之軀,非忠即孝,須做一個奇男子。
吾一生感恩知己,諸弟兄中獨尤員外最深,若無此人,吾老程還在斑鸠店賣柴扒。
他今滞迹瓦崗山寨,未有顯榮,吾如今趁這樣好皇帝,弄他去做幾年官,也算報他一場。
”打算定當,忙趕到寨中與尤俊達、連巨真、王當仁說知魏公、伯當身故,王娘娘與王夫人聞知,放聲大哭。
知節叫他們把倉庫糧饷收拾了,各家家眷都撺掇了上路,連部下兵卒,共有幹餘人,齊齊起行。
行了四五日,将到獨楊嶺,隻見一起人馬沖将出來。
連巨真大驚,連忙叫人到後邊去報知知節。
知節一騎馬如飛趕來,望見旗号,知是自己屯紮在那裡的二幹人馬。
原來知節生成爽直,素得軍心,當初與王世充戰敗逃走之時,他即收拾這幹人馬,屯紮在此。
他要看魏公投唐安穩,自己打帳尋個所在,仍複舊業。
今身心事唐了,便把這幹人馬帶去。
因向衆軍吩咐:“你們打頭站進熊州,到熊耳山下駐紮。
”對連巨真道:“這是我的人馬,不必驚疑,快趱上前去。
”未及半月,已到熊州,祖君彥、柳周臣亦至,同到熊耳山下,早有許多白衣白甲的軍馬在此。
徐-功與秦叔寶接見了,徐-功對尤俊達、連巨真道:“非是我們不來通知你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