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八十二回 令狐韬當殿論玺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十二回令狐韬當殿論玺
宋重康八年,帝一日設朝,下诏,以所控郡縣,改為六鎮。
除延平、建昌、肇慶、長沙、桂林外,嶽州設一節度,控武陵、辰州、澧州、郴州、靖、沅、桂陽等州,長沙控衡陽、營陽、建州、茶陵,而益以平樂、蒼梧、浔州等郡,建昌至是亦增臨江、瑞州、袁州、甯都四郡。
桂林亦增慶遠、泗城、郁林、永安四郡,計大宋此時,所轄五省,凡五十二府州三百二十四縣。
六節度得诏,入朝見帝曰:“臣等出萬死一生,為陛下恢複大業,今大業粗就,如火之始燃,泉之始達。
正宜席卷宇内,囊括四海,一洗崖山之恥,光複舊物,奈何信元人狡狯之謀,竟與之和乎?”有襄陽節度使扈德威抗聲言曰:“臣與韓搏虎讨平雲夢,始得四郡,此四郡者,大宋得之于賈-,非得之于蒙古也。
蒙古慮梗漕運,何不取之于巨寇之手?況-口之戰,臣等幾罹不測,艱窘萬狀,始奪其險,故招讨激怒,始打襄陽,蒙古計亦毒矣!即所割八郡,不及襄陽等萬分之一。
蒙古不惟欺大宋無人,實欺陛下不智也。
陛下昨降此調,襄漢之民無不喪氣。
即日挈家而徙者數萬餘家,陛下縱不為臣等惜,獨不為大宋蒼生赤子惜乎?”德威聲淚俱下,帝乃斂容答曰:“朕播越海島,蕭然一身,非卿等萬不至此,卿等血戰艱難,拓土開疆,重為我大宋定鼎建國,卿等之勤勞,自足千古,但恨有功未賞,鐵券莫封,朕未免怏悒于心耳!即議和一事,朕亦以卿等血戰半生,權為休養之計,徐圖進取之機,養晦觀變,作十年生聚訓練計耳。
朕非偷安,遽忘仇恥。
卿等六人,俱加開府儀同三司,永鎮六郡。
令将士等躁練簡閱,卿等卧護靜鎮,但總其成,暇則宴酣優遊,頤養天年,不亦可乎?”寇複雷、韓搏虎二人正欲力谏,一聞此言,即叩地流血,泣奏曰:“陛下興言及此,臣等雖捐頂踵,不足報也。
但願主上無忘崖山,臣等亦不敢深阻和議。
”帝亦泣謝曰:“有臣如此,顧複何憂? 朕日夜思海島艱難,惴惴于心,即崖山之戰,猶赫赫若前日事也。
”六節度齊拜謝而出,皆歎曰:“朝廷自此,不複用兵矣。
”不日,各赴任所。
扈德威遂移鎮嶽州,諸将士亦略有遷移。
越日,蘇伏威、李進誠自上都回國,見帝曰:“臣等入元,則成宗已殂,懷甯王正位為武宗矣。
武宗以陛下既允和議,欣慰之至。
即日大赦天下,加孟-為行台侍禦使,兼翰林院承旨;加邦甯為大司徒,兼左丞相,仍領太醫院事。
當時李邦甯笑謂臣等曰:‘寄謝大宋皇帝,有邦甯為相,諸事不足慮也。
’” 帝聞之,驚曰:“邦甯宦者,亦官左丞相乎?元政從可知矣!” 時有工部侍郎長孫軌、鴻胪寺少卿黃仲通、中書右丞劉知幾等以宋元息兵,生民有慶,元主願作無玺天子,而以國寶歸宋,宋得秦玺,應上尊号,請表賀。
帝欲許之,太子洗馬令狐韬出班奏曰:“不可,玺有真赝,不可不辨。
”帝問曰:“卿何以知之?”令狐韬曰:“秦玺之不在久矣。
秦始皇并天下,以趙璧為玺,此藍田玉,即卞和獻楚璞也。
楚婚趙,納璧為聘,秦昭王給以十五城,蔺大夫奪以歸趙者也。
玺圍四寸,六面,正如螭紐,李斯蟲魚篆,其文曰:‘壽命于天,既受永昌。
’漢高祖入關,秦子嬰系頸以組,奉玺降漢。
哀帝臨崩,以玺付董賢曰:‘無妄與人,平阿侯王譚子閡侍中白元後,帶劍入宣德後闼,叱賢,賢跪授玺绶,孺子未立,玺藏長樂宮。
’王莽篡竊,使安陽侯舜,求玺于孝元後,後怒罵曰:‘若自以金匮符命為新皇帝,當自更作玺,何用亡國不祥玺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終不可得,因涕泣。
旁側長禦以下皆泣,舜亦悲不能自止,謂太後曰:‘臣等已無可言,莽必欲得玺,太後甯能終不與耶?’太後恐莽脅取之,乃出玺投地,缺一角。
莽末,漢兵入長安,商人杜商取玺殺莽。
校尉東海公賓就,斬莽首,問玺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間’,就取詣王憲,憲遂稱漢大将軍,舍東宮,妻莽後宮,乘其車服。
将軍趙萌等,以憲得玺绶不上,收斬之,玺歸更始。
赤眉立劉盆子為帝,破長安,更始敗,上玺绶于盆子。
盆子立一年,其兄恭知赤眉必敗,教盆子習為辭讓之言,下床解玺绶,叩頭願避賢路,涕泣唏噓。
赤眉樊崇等共抱持盆子,帶以玺绶,盆子号呼,不得已受之。
馮異收長安,盆子率丞相徐宣,肉袒上所得玺,玺複歸漢。
靈帝崩,何進誅宦官,洛陽亂,中常侍段-、張讓劫少帝及陳留王,步出谷門,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三日還宮,失傳國玺,餘玺皆在。
董卓燒洛陽宮阙,遷都長安,諸侯兵起,長
除延平、建昌、肇慶、長沙、桂林外,嶽州設一節度,控武陵、辰州、澧州、郴州、靖、沅、桂陽等州,長沙控衡陽、營陽、建州、茶陵,而益以平樂、蒼梧、浔州等郡,建昌至是亦增臨江、瑞州、袁州、甯都四郡。
桂林亦增慶遠、泗城、郁林、永安四郡,計大宋此時,所轄五省,凡五十二府州三百二十四縣。
六節度得诏,入朝見帝曰:“臣等出萬死一生,為陛下恢複大業,今大業粗就,如火之始燃,泉之始達。
正宜席卷宇内,囊括四海,一洗崖山之恥,光複舊物,奈何信元人狡狯之謀,竟與之和乎?”有襄陽節度使扈德威抗聲言曰:“臣與韓搏虎讨平雲夢,始得四郡,此四郡者,大宋得之于賈-,非得之于蒙古也。
蒙古慮梗漕運,何不取之于巨寇之手?況-口之戰,臣等幾罹不測,艱窘萬狀,始奪其險,故招讨激怒,始打襄陽,蒙古計亦毒矣!即所割八郡,不及襄陽等萬分之一。
蒙古不惟欺大宋無人,實欺陛下不智也。
陛下昨降此調,襄漢之民無不喪氣。
即日挈家而徙者數萬餘家,陛下縱不為臣等惜,獨不為大宋蒼生赤子惜乎?”德威聲淚俱下,帝乃斂容答曰:“朕播越海島,蕭然一身,非卿等萬不至此,卿等血戰艱難,拓土開疆,重為我大宋定鼎建國,卿等之勤勞,自足千古,但恨有功未賞,鐵券莫封,朕未免怏悒于心耳!即議和一事,朕亦以卿等血戰半生,權為休養之計,徐圖進取之機,養晦觀變,作十年生聚訓練計耳。
朕非偷安,遽忘仇恥。
卿等六人,俱加開府儀同三司,永鎮六郡。
令将士等躁練簡閱,卿等卧護靜鎮,但總其成,暇則宴酣優遊,頤養天年,不亦可乎?”寇複雷、韓搏虎二人正欲力谏,一聞此言,即叩地流血,泣奏曰:“陛下興言及此,臣等雖捐頂踵,不足報也。
但願主上無忘崖山,臣等亦不敢深阻和議。
”帝亦泣謝曰:“有臣如此,顧複何憂? 朕日夜思海島艱難,惴惴于心,即崖山之戰,猶赫赫若前日事也。
”六節度齊拜謝而出,皆歎曰:“朝廷自此,不複用兵矣。
”不日,各赴任所。
扈德威遂移鎮嶽州,諸将士亦略有遷移。
越日,蘇伏威、李進誠自上都回國,見帝曰:“臣等入元,則成宗已殂,懷甯王正位為武宗矣。
武宗以陛下既允和議,欣慰之至。
即日大赦天下,加孟-為行台侍禦使,兼翰林院承旨;加邦甯為大司徒,兼左丞相,仍領太醫院事。
當時李邦甯笑謂臣等曰:‘寄謝大宋皇帝,有邦甯為相,諸事不足慮也。
’” 帝聞之,驚曰:“邦甯宦者,亦官左丞相乎?元政從可知矣!” 時有工部侍郎長孫軌、鴻胪寺少卿黃仲通、中書右丞劉知幾等以宋元息兵,生民有慶,元主願作無玺天子,而以國寶歸宋,宋得秦玺,應上尊号,請表賀。
帝欲許之,太子洗馬令狐韬出班奏曰:“不可,玺有真赝,不可不辨。
”帝問曰:“卿何以知之?”令狐韬曰:“秦玺之不在久矣。
秦始皇并天下,以趙璧為玺,此藍田玉,即卞和獻楚璞也。
楚婚趙,納璧為聘,秦昭王給以十五城,蔺大夫奪以歸趙者也。
玺圍四寸,六面,正如螭紐,李斯蟲魚篆,其文曰:‘壽命于天,既受永昌。
’漢高祖入關,秦子嬰系頸以組,奉玺降漢。
哀帝臨崩,以玺付董賢曰:‘無妄與人,平阿侯王譚子閡侍中白元後,帶劍入宣德後闼,叱賢,賢跪授玺绶,孺子未立,玺藏長樂宮。
’王莽篡竊,使安陽侯舜,求玺于孝元後,後怒罵曰:‘若自以金匮符命為新皇帝,當自更作玺,何用亡國不祥玺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終不可得,因涕泣。
旁側長禦以下皆泣,舜亦悲不能自止,謂太後曰:‘臣等已無可言,莽必欲得玺,太後甯能終不與耶?’太後恐莽脅取之,乃出玺投地,缺一角。
莽末,漢兵入長安,商人杜商取玺殺莽。
校尉東海公賓就,斬莽首,問玺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間’,就取詣王憲,憲遂稱漢大将軍,舍東宮,妻莽後宮,乘其車服。
将軍趙萌等,以憲得玺绶不上,收斬之,玺歸更始。
赤眉立劉盆子為帝,破長安,更始敗,上玺绶于盆子。
盆子立一年,其兄恭知赤眉必敗,教盆子習為辭讓之言,下床解玺绶,叩頭願避賢路,涕泣唏噓。
赤眉樊崇等共抱持盆子,帶以玺绶,盆子号呼,不得已受之。
馮異收長安,盆子率丞相徐宣,肉袒上所得玺,玺複歸漢。
靈帝崩,何進誅宦官,洛陽亂,中常侍段-、張讓劫少帝及陳留王,步出谷門,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三日還宮,失傳國玺,餘玺皆在。
董卓燒洛陽宮阙,遷都長安,諸侯兵起,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