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八十一回 趙孟钊胨魏捅

關燈
第八十一回趙孟-入宋和兵 嶽招讨等三大帥及諸将士回國,次日朝見,帝慰勞備至。

     于是招讨嶽燕超進爵為王,予長子嶽鎮為南安伯世職;樞密狄定國進爵為保昌公;節度寇複雷進爵為甯武公;如種世虎、狄勇、嶽坤、慕容長、藍天蔚等俱加大都督,三大帥各部将佐,亦論功升秩有差。

    陣亡諸将,如斛律亢宗追封武烈侯,焦芳武勇侯,牛肱、張燕、屈突申、傅突,俱以伯爵贈之,子孫蔭其本職;陣亡士卒各有優恤,所在立廟,命有司祀之。

    大出帑藏,重賞三軍,甯武公寇複雷仍為長沙節度使,彈壓各鎮。

    即以便殿設宴,飲至,衆臣山呼拜舞,謝恩而出。

     數日後,甯武公寇複雷率其本部将赴長沙,入朝陛辭,奏曰:“廣右大功,業已底定,尚有慶遠、泗城二府,郁林、永安二州,未入版圖,陛下宜诏高節度,不時訓練人馬,若有機會,立攻下之。

    以便建阃立鎮。

    ”帝允之。

    寇公辭帝,赴長沙而去。

    帝亦以廣右不全為宋土,終為後患,即日下诏與高耀卿,乘機進取。

    高節度遂檄各鎮将,逐日厲兵秣馬,尚猶未動。

     元朝守臣疊次飛章奏人上都,元成宗憂形于色,召平章政事張九思、梁-等,問曰:“朕不用卿言,悔已無及。

    今廣右陷沒,僅餘四郡,觀宋人之意,不盡得不止。

    卿等何以處之?”禦史台臣力言:“參政蒯毅夫失陷廣右,多由三軍不努力,将帥不協心,緻此大敗。

    辱國喪師,失地數千裡。

    毅夫雖死,尚宜逮其家屬,論以覆軍之罪,然後朝廷命親王大臣,協同陝右、滇南二省勁兵讨之,以圖恢複。

    所謂乾綱獨攬,陛下不可不明信賞罰也。

    ”成宗聽畢,歎曰:“夫疆場披堅執銳之士,枕戈待旦,卧雪通宵,皆為國也,幸而勝,則蔭子封妻;不幸而敗,則肝腦塗地。

    朕昔在藩邸治軍,親所閱曆,将士以軀命博功名,死生存亡,旦夕殊難料也!卿等安坐朝堂,徒事筆墨,業同蝕蠹;技比雕蟲,叨服章縫,惟呻占畢,一聞敗挫,即雲将帥失人,士卒畏死。

    但阃外之事,非卿等所知,慎勿妄言! 留夢炎其車鑒也!”台臣等大慚語塞。

     左丞相哈刺哈孫亦奏曰:“陛下負宗廟社稷之靈,當赫然震怒,以圖讨賊。

    不然,恐負世祖寄托之望,并徽仁裕聖皇後手诏之心。

    ”平章張九思獨曰:“恢複境土,固為國家立威,然必師武臣力,将帥得人,乃為有濟。

    目下内外大臣,無出宋人右者,此何以戰?依臣愚見,惟畫地求和,各安境土,然後養精蓄銳,以觀其變,此長策也。

    ”集賢大學士阿魯軍撒力争曰:“大元中外一統,豈容宋人鲸吞虎視,不大挫其威,則侵伐不止。

    平章之計,毋乃款和誤國,效宋人南渡之事乎?”梁-亦曰:“以陛下英明,兩國既勢均力敵,非戰則和,今戰不能,和不可,臣不知計之所出矣!戰與和,惟陛下獨斷獨行耳。

    ” 時群臣各執一說,有議堅壁清野以待之者,有議會合京西、滇南、福建江右、川、湖五省以讨之者,獨中書右丞相完澤默然無語,帝遂問之,完澤奏曰:“諸臣之議皆未盡善。

    依左丞相之計,則兵連禍結,戰無已時,徒驅數百萬生靈,委之鋒镝之下;依平章之見,畫地求和,恐宋人未必允。

    蓋昔年金人和宋,以有秦桧為内應,故指揮如意。

    今宋人非複南渡時也。

    君臣同德,将相一心,日夜卧薪嘗膽,以複崖山之仇為事。

    其國以得人為強,其兵以久練而精,廷臣謂欲與戰,适驅羊人虎耳! 臣愚以為陷沒兩廣不足慮,惟陷沒襄漢者,憂方大耳。

    ”成宗一聞此語,拍案稱善,蓋宋師既得襄漢,漕運梗塞,惟海運一路入京。

    上都路十分不便。

    完澤又奏曰:“臣愚以為與宋和者,應目下之急,不必與宋久和。

    且休養觀變,此至善之策也。

    ” 帝欣然從之。

    謂文武曰:“朕意決矣,廷臣有再言戰者,朕必唾其面。

    卿等可至中書省,酌議以聞。

    ”于是文武不敢複争。

     張九思、梁-等皆至中書,會合台省九卿文武,議複襄陽、德安、安陸、漢陽四郡地,而以廣右慶遠、泗城、郁林、永安四郡歸之,湖廣則畫江為界。

    大江以南為宋,北為元,立盟修好,休兵養民,并遣使先至桂林止兵,然後議行人,直人武都,與宋定盟,文武議定。

     次日,奏聞元主,請以翰林學士趙孟-為行人,領太醫院事李邦甯副之,二人皆宋舊臣,故有是命,帝無不允從。

    元主修定國書,副以禮物,并太後所授玉玺,歸之于宋。

    且曰:“朕不嫌自屈,作無玺天子,凡以為兩國體兵養民也,二卿其善達朕意,慎不辱命。

    ”趙孟-、李邦甯領诏而出,即定于次日起程,不日遂達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