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複設方鎮

關燈
中軍民歡聲若雷,無不家懸燈,戶結彩。

    歡者填街塞巷,有喜至泣下者。

    帝乃升殿,受文武揚塵舞蹈拜賀畢。

    诏以此殿為奉天殿,邵武為京畿,更名武都。

    冊立孟氏為皇後,陳氏為宸妃,劉氏為淑妃。

    世子璁為太子,次子瑩為廣王,三子琏為湘王。

    官設二相、六官、九卿、左右丞。

    左谏議、右贊善、台谏文學,俱依舊制。

    武職設正副樞密使,與宰相并,大将軍幕府,大都督軍府。

    其餘都部署,總領衛,兵馬使,團練屯田等使,俱如舊制。

     帝於次日,大集文武,崇德報功。

    以範國昌為左相,兼少師;種世龍為右相,兼少傅;司馬肅為中書令,兼少保;韓昭、李穆、皇甫-、葛天民,侯長孺、耿進誠,為六部尚書;白映雪、劉知幾為左右丞;蘇伏威為谏議大夫;馮道南為贊善大夫;宗夢弼、長孫軌、苗秀實、韋蔚文、陳鵬、陳華、陸宣、文佐、黃仲通、李精誠等,俱為部郎;上官誠、鄭夢蘭,寇竹生等為學士;樊東樓、令狐韬為太子洗馬;上官樸為資政大夫;王用槐為太常卿;方連茹為議郎;嶽燕超為樞密正使,晉爵上柱國、永安公;狄定國為樞密副使,晉爵保昌侯;高耀卿為威武大将軍;韓靖夏為威武副将軍;關普靈為龍武大将軍,武陵侯;寇複雷、扈德威、韓搏虎、張懷亮、馬遇樂、劉瑛六人俱封列侯,授大都督之職;種世虎、狄勇、史進、拓跋琳、嶽鎮、嶽坤、庹靖、陳同八人,戰功尤著,為總領衛大将軍,都部署;楊孝伯、宇文廣、劉-、史霸、任天鵬、夏侯傑、斛律亢宗、馬遇陽、屈突申、廖雲、焦芳、牛-、張燕、傅突、吳廣、吳康、王麟、王方、王彥、馬晉臣、李繼業、查士珩、洪時錦等,俱骠騎将軍;龐英、張昌、石雄、曲遜、史良壁、王遼、朱昶,朱升等,兵馬正使;而新降将佐若邵綸,赤丁、铫藩、劉(王責)、呼延廷-等,亦授都團練之職;孟來-以椒房,雖無戰功,亦進爵為子,授武德将軍;至慕容長、藍天蔚、劉遇隆三降将,以平定湖湘等處,戰功頗多。

    劉遇隆為執金吾,授懷遠将軍;藍天蔚為左護衛使、龍骧将軍;慕容長為右護衛使,虎翼将軍;其餘内外大小文武、新舊将佐,俱各拜官進秩有差。

     各官一齊當殿拜舞,山呼謝恩畢。

    又念羅浮起義,終成大業,加少傅;種世龍為福甯侯,食邑五百戶。

    而昔年海島播越,深得二馬之力,乃患難中人。

    馬遇樂已爵通候,食邑三百戶。

    遇陽亦進爵為始興伯,食邑二百戶。

    劉瑛、劉-、張懷亮、皇甫-,皆仗義舉事之人,各賜黃金彩緞等項;劉-、皇甫-,俱賜子男之爵;又前後各處陣亡将士,如王建忠、李君貴、虞凱、杜樸、霍商、徐建勳等,俱有追封,入廟奉祀。

    士卒陣亡者,亦有蔭恤。

    又大出帑藏,賞犒三軍。

    州縣頻年用兵,及水旱不時者,皆蠲免其賦稅。

    又敕各處州郡長吏守宰,問老恤貧,及鳏寡孤獨,皆宜赈恤。

    拔幽出滞,興賢育才,尤為首務。

    所诏各款,次第舉行。

    人心鼓舞大悅。

    帝與群臣大宴三日。

    各官外任者,俱各去訖。

     帝一日與宰臣各部酌議,下诏分為四鎮建阃,設節度使以統禦之。

    時閩中已控邵武、漳州、汀州、福甯,又續入延平一府。

    廣南此時并高、廉、瓊、雷盡入版圖,已全省控制。

    江右則建昌、撫州、贛州、南安、吉安,已轄五府。

    湖廣則長沙,武陵、營陽、建州、衡州、郴、靖、辰、沅、杜陽、嶽州,并跨江而襄陽。

    安陸、漢陽、德安,無不統轄。

    閩中建阃于延平;江右建阃于建昌;廣南建阃于肇慶;湖廣建阃于長沙。

    而以寇複雷為長沙節度使,韓搏虎為建昌節度使,馬遇樂為肇慶節度使,劉瑛為延平節度使。

    應敵禦侮,檄調兵将,皆得便宜行事。

     惟襄陽太遠,與元接境,則仍以扈德威為襄陽節度使,獨鎮漢沔四郡,至武都為京畿。

    密迩福州,以杉關為重,設行軍元帥府,用重兵控守。

    仍加威武副将軍韓靖夏為太尉鎮之,步步連營,棋布星羅。

    翔龍府仍設留守司都統制,張懷亮鎮守如故。

     潮州府海寇不時竊發,加史霸為靖海大都督鎮之。

    桂嶺三關,仍立營寨,用三将防守。

    治國之要,一依右相種世龍、中書令司馬肅,二人條陳各款,如法頒行,自是而炎宋之業再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