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複設方鎮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十一回炎宋興複設方鎮
宋主遣朝議郎耿進誠,在邵武建宮立署,以城西之熙春山,列名為萬壽山。
城東之千松嶺,更名為千歲嶺。
宮殿皆靠定城北蓮花九峰而南向。
築城周圍四十五裡三分,計八千一百一十六丈。
敵樓四,堆房三十六。
門九:東泰安,西懷遠,南鼎新,北永定,中神武,東北曰靖海,東南曰安瀾,西北曰揚威,西南曰耀德。
入門常開不閉,惟永定一門,常閉不開。
引樵溪綏江之水,環以為池。
城内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工已告竣。
始表請涪王。
由翔龍府發駕臨幸,定鼎建極。
涪王乃加張懷亮為留守司都統制,鎮翔龍府,而以老将王方副之。
擇吉于是年庚子二月朔,率後宮文武起行,沿途百姓父老,嵩呼華祝。
無不擊壤而歌;酌兕而獻。
涪王皆安慰之。
不日抵邵武,有耿進誠、高耀卿、韓靖夏等,率同城文武官吏、父老,逾界相迎。
邵武百姓,扶老攜幼,瞻視威儀。
涪王入城,見宮殿朝署,安布皆井井有法,不華不陋,深嘉進誠不置。
妃嫔入宮,各有内院;文武各官,俱已安下。
一日涪王設朝,文武進見,請上尊号。
涪王猶欲遜謝。
範國昌、司馬肅皆曰:“崖山而後,中國無統者,三十餘年矣。
臣等忍恥蒙垢,直至今日。
此時諸事已定,中外一心,殿下雖欲辭之,不可得矣。
”涪王始命資政大夫劉知幾南郊築壇,又命參政司馬肅、學士白映雪等,酌定儀注,文武各官俱有職事,分别辦理。
以本年庚子夏四月朔旦丙午,祭告天地正位。
文武甚喜,拜謝而出。
數日後,内外大小文武,畢集于邵武、漳州府,漳浦縣奏醴泉至,長沙府、甯鄉縣奏一麥九穗,撫州進芝草,廉州合浦還珠,文武皆曰:“此天意也。
”劉知幾奉命南郊築壇。
按周天之數,壇高三丈六尺五寸。
凡三層:上層圓以象天;中層方以象地;下層正以象人。
上列兩曜、五星、八卦、九宮、二十四氣,以及周圍旗幟,亦各象蒼龍、白虎、朱雀、元武。
壇上又奉皇天後土、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社稷山川之神。
以及三皇五帝、三代聖君,并宋初太祖以後,一十八代之靈,不日壇成。
又有司馬肅、白映雪等,将壇中一應禮儀制度,陳設俱備。
内外文武,罔不恪遵。
君臣先期三日,齋戒沐浴。
是時正元成宗大德四年,夏四月丙午朔。
文武保護,駕至南郊,簇擁登台,始受衮冕,改元重康,是為顯宗皇帝。
壇下鼓樂交奏,帝始行八拜禮。
學士白映雪,朗聲讀祝文曰:維大宋重康元年,歲次庚子,夏四月,丙午朔,臣涪陵王趙晟,敢昭告于皇天後土,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社稷山川,曆代聖君,及我大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帝-之靈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以故周武一戎衣,膺-而着得魚之瑞;漢高三尺劍,受圖而開逐鹿之基。
雖遭遇異時,建極不同,其揆一也。
自我太祖皇帝,混一土宇,肅清中夏,諸侯以禮為歸,此之謂矣。
皇天惟德是輔,豈其謬哉?爰及列聖,莫不抱一垂型,函三受福,皆所稱允文允武,克長克君者也。
胡元蒙古,奪我神州;竊我名器。
而乃滅天毀聖,妄據四海九州,敗俗亂常,竟緻土崩瓦解,-亂蜂起。
鳥思靜于飛塵,蝗國瘡民,魚豈安于沸水?臣本海島餘生。
涪陵嫡脈,仗虎贲三千,倡義而揮戈江右,作龍飛九五,正位而卷席閩中,爰至湘廣,靡不率從,為衆所推攝君之位,重恢藝祖版圖,無思不服。
用踐章憲遺诏,鹹與維新。
今改元重康,統繼兩宋,托天之威,尚期興複久淪之境土。
仗神之力,更求翼贊大統之乾坤,祈天邁相,永克丕承,是享。
白映雪讀罷,禮畢,文武扶帝下壇。
範國昌、嶽燕超等衆文武及都城父老,無不歡呼萬歲。
銮儀司遂請帝升辇。
龍旗鳳羽,侍衛警跸,帝始偕文武。
奉曆代神主,送入太廟。
追秦王為德祖睿皇帝,王妃為睿太皇後,皇考為孝康裕皇帝,皇妣為孝慈裕皇後。
推而上之,皇祖考妣,皇曾祖考妣,俱追尊帝後之号。
而小宗大宗,左昭右穆,俱各如位。
帝始由太廟,升辇入朝。
城
城東之千松嶺,更名為千歲嶺。
宮殿皆靠定城北蓮花九峰而南向。
築城周圍四十五裡三分,計八千一百一十六丈。
敵樓四,堆房三十六。
門九:東泰安,西懷遠,南鼎新,北永定,中神武,東北曰靖海,東南曰安瀾,西北曰揚威,西南曰耀德。
入門常開不閉,惟永定一門,常閉不開。
引樵溪綏江之水,環以為池。
城内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工已告竣。
始表請涪王。
由翔龍府發駕臨幸,定鼎建極。
涪王乃加張懷亮為留守司都統制,鎮翔龍府,而以老将王方副之。
擇吉于是年庚子二月朔,率後宮文武起行,沿途百姓父老,嵩呼華祝。
無不擊壤而歌;酌兕而獻。
涪王皆安慰之。
不日抵邵武,有耿進誠、高耀卿、韓靖夏等,率同城文武官吏、父老,逾界相迎。
邵武百姓,扶老攜幼,瞻視威儀。
涪王入城,見宮殿朝署,安布皆井井有法,不華不陋,深嘉進誠不置。
妃嫔入宮,各有内院;文武各官,俱已安下。
一日涪王設朝,文武進見,請上尊号。
涪王猶欲遜謝。
範國昌、司馬肅皆曰:“崖山而後,中國無統者,三十餘年矣。
臣等忍恥蒙垢,直至今日。
此時諸事已定,中外一心,殿下雖欲辭之,不可得矣。
”涪王始命資政大夫劉知幾南郊築壇,又命參政司馬肅、學士白映雪等,酌定儀注,文武各官俱有職事,分别辦理。
以本年庚子夏四月朔旦丙午,祭告天地正位。
文武甚喜,拜謝而出。
數日後,内外大小文武,畢集于邵武、漳州府,漳浦縣奏醴泉至,長沙府、甯鄉縣奏一麥九穗,撫州進芝草,廉州合浦還珠,文武皆曰:“此天意也。
”劉知幾奉命南郊築壇。
按周天之數,壇高三丈六尺五寸。
凡三層:上層圓以象天;中層方以象地;下層正以象人。
上列兩曜、五星、八卦、九宮、二十四氣,以及周圍旗幟,亦各象蒼龍、白虎、朱雀、元武。
壇上又奉皇天後土、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社稷山川之神。
以及三皇五帝、三代聖君,并宋初太祖以後,一十八代之靈,不日壇成。
又有司馬肅、白映雪等,将壇中一應禮儀制度,陳設俱備。
内外文武,罔不恪遵。
君臣先期三日,齋戒沐浴。
是時正元成宗大德四年,夏四月丙午朔。
文武保護,駕至南郊,簇擁登台,始受衮冕,改元重康,是為顯宗皇帝。
壇下鼓樂交奏,帝始行八拜禮。
學士白映雪,朗聲讀祝文曰:維大宋重康元年,歲次庚子,夏四月,丙午朔,臣涪陵王趙晟,敢昭告于皇天後土,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社稷山川,曆代聖君,及我大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帝-之靈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以故周武一戎衣,膺-而着得魚之瑞;漢高三尺劍,受圖而開逐鹿之基。
雖遭遇異時,建極不同,其揆一也。
自我太祖皇帝,混一土宇,肅清中夏,諸侯以禮為歸,此之謂矣。
皇天惟德是輔,豈其謬哉?爰及列聖,莫不抱一垂型,函三受福,皆所稱允文允武,克長克君者也。
胡元蒙古,奪我神州;竊我名器。
而乃滅天毀聖,妄據四海九州,敗俗亂常,竟緻土崩瓦解,-亂蜂起。
鳥思靜于飛塵,蝗國瘡民,魚豈安于沸水?臣本海島餘生。
涪陵嫡脈,仗虎贲三千,倡義而揮戈江右,作龍飛九五,正位而卷席閩中,爰至湘廣,靡不率從,為衆所推攝君之位,重恢藝祖版圖,無思不服。
用踐章憲遺诏,鹹與維新。
今改元重康,統繼兩宋,托天之威,尚期興複久淪之境土。
仗神之力,更求翼贊大統之乾坤,祈天邁相,永克丕承,是享。
白映雪讀罷,禮畢,文武扶帝下壇。
範國昌、嶽燕超等衆文武及都城父老,無不歡呼萬歲。
銮儀司遂請帝升辇。
龍旗鳳羽,侍衛警跸,帝始偕文武。
奉曆代神主,送入太廟。
追秦王為德祖睿皇帝,王妃為睿太皇後,皇考為孝康裕皇帝,皇妣為孝慈裕皇後。
推而上之,皇祖考妣,皇曾祖考妣,俱追尊帝後之号。
而小宗大宗,左昭右穆,俱各如位。
帝始由太廟,升辇入朝。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