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
關燈
小
中
大
!”率秦猛、濮三怨等離峽而去。
且說劉遇隆、嶽坤、狄勇三将合兵商議,曰:“賊已膽落,趁破竹之勢,讨平蠻部,成功在此一舉。
”三将令人往探,雲賊在披雲洞,養蓄精銳。
三将一同進兵,不日至右筍窩,越虎兒峪,路皆險峻,三将防有不測,分三隊而行,以便前後救應。
行經數日,俱無苗兵。
一日,抵九門峽,将入飛蛇口,忽濮三怨引一隊蠻兵迎敵。
前隊狄勇,接住交戰。
濮三怨焉能抵敵,十餘合大敗而走。
狄勇忙令人報知中隊嶽坤,引兵追去。
嶽坤聞報,即催趕而進。
再報後軍,令速來接應前隊狄勇,追襲蠻軍。
濮三怨且戰且走。
狄勇見蠻兵,并無接應,中隊嶽坤亦至。
遂放心追去,行不數裡,見兩崖多峭壁削天,怪石蹲踞。
嶽坤、狄勇,未免心疑。
忙令人哨探,所追蠻兵,忽不見。
二将大驚,——立命兩軍退出谷口,則四山已鼓角亂鳴。
二将恐被圍,急奮勇殺至一處。
地名曰将軍壘。
就山頭紮定,回看谷中,無數苗蠻,奇形怪像,蜂擁而出,處處阻住。
二将幾次沖殺,不能奪險,一心惟望劉遇隆援兵接應。
誰知劉遇隆後隊,聞報即遇秦猛一部蠻兵,橫沖其陣,阻截前後。
劉遇隆與戰即退,追至落星岩,亦入伏中。
被瑤蠻所圍。
三将聲息不通。
劉遇隆在落星岩,眼睜睜日盼二将之回救。
半月有餘,軍士饑不能起,掘草根,削樹皮,勉強入腹。
蠻兵安坐守定,以飽待饑。
宋師大困。
劉遇隆仰天歎曰:“天不欲興大宋耶,何置人于死地乎?”軍士饑不能堪,互相怨尤,号泣不已,死者相繼。
時當秋深,是夜月明如晝,銀河在天。
蠻兵隊中,悄無人聲。
劉遇隆左右思維,無計可出。
心如鹿撞。
忽聞遠遠若有吹洞箫者。
策聲嗚嗚,迎風送至,覺得一聲長,一聲短,一聲高,一聲低,其音凄涼,其韻清越,字字令人下淚。
劉遇隆審聽一會,覺其音自九嶷山東南最高處而來者,既而歎曰:“此張子房之箫,吹散八千子弟兵者也,吾其殆矣!”宋師聽者,多嗚咽不能成聲。
蠻兵當夜,三五成群,聚于一處,側耳聽之。
始初猶覺餘音袅袅,可歌可詠,繼而愈聽愈蒼涼,愈聽愈覺酸楚。
蠻兵各隊,無不望月飲泣曰:“我等各有部落,各有鄉土,何苦死守于此?倘遇敗績,不徒作他鄉之孤魂遊魄耶?”遂一齊号吼,解圍而去,秦猛不能禁。
劉遇隆聞之,撫慰軍士稍強者當先,弱者随後,亦乘勢殺出。
正遇秦猛,交馬隻一合,被劉遇隆殺之。
忽前面塵土大起,疑峒蠻大至,準備迎敵,及近視之,則狄勇、嶽坤。
二将亦言:“潰圍殺出,深得九嶷山箫聲解散之力。
”三将始合兵一處,忙将蠻兵所棄之糧,令三軍飽食。
食猶未畢,濮三怨、姚應龍領苗兵千餘來追。
宋師業已得食,可以力戰。
三将圍之,混戰一會。
姚應龍中箭身斃,苗兵無主自亂。
濮三怨下馬請降,三将允之。
餘苗亦多降者。
三将回至營陽,以酒食贈苗兵,各以溫語安慰,厚其賞賜。
即命濮三怨為本峒之主,撫輯苗夷,兼制僮瑤。
三将亦奏聞宋主,更頒诰敕。
無得複生異心。
濮三怨率衆蠻兵,泣拜而去。
諸蠻盡平。
劉遇隆曰:“我三人幸而成功,非吹箫之力不至此。
遇隆當至九嶷山訪之。
”嶽坤亦欲往,二将不用随從,遂由甯遠,直至山上東南最高處。
隐仙岩側,有一讀書堂,内一書生。
二将叩之,即昔日洞庭湖中吹箫之王用槐也,大名人。
避亂湘陰,與寇竹生同裡。
因見寇氏橫遭無辜,乃隐于九嶷。
嶽坤、劉遇隆叩見畢,各道來意。
并謝其吹箫解散苗兵之力。
用槐遜謝曰:“仆是夜亦偶爾步月,因有感二十四橋,故爾品一十六管,亦書生輩适情自恣耳,仆何力之有?”嶽坤、劉遇隆齊聲曰:“若非先生箫聲一助,某等不惟不能成功,且坐受台城之困矣!先生高卧空山,相時而動,今宋主龍興,懷才抱藝者,可以出矣。
”王用槐曰:“仆煙霞痼疾久矣。
大宋重興,自有将軍等風雲相從,仆枯槁之士,敢濫廁吹竿耶?”嶽坤曰:“前某等大軍平定襄陽,招納賢豪之士,何啻數十人,各處聞之,莫不望風景從。
先生不出,想以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
甯薄大宋而不屑耶?”用槐遂不敢再辭,留二人,宿于山中。
次日治裝,同至營陽,又與狄勇相見。
劉遇隆仍舊引兵,鎮守郴辰、桂陽等州,二将領五千原兵同王用槐,望廣南而去。
且說劉遇隆、嶽坤、狄勇三将合兵商議,曰:“賊已膽落,趁破竹之勢,讨平蠻部,成功在此一舉。
”三将令人往探,雲賊在披雲洞,養蓄精銳。
三将一同進兵,不日至右筍窩,越虎兒峪,路皆險峻,三将防有不測,分三隊而行,以便前後救應。
行經數日,俱無苗兵。
一日,抵九門峽,将入飛蛇口,忽濮三怨引一隊蠻兵迎敵。
前隊狄勇,接住交戰。
濮三怨焉能抵敵,十餘合大敗而走。
狄勇忙令人報知中隊嶽坤,引兵追去。
嶽坤聞報,即催趕而進。
再報後軍,令速來接應前隊狄勇,追襲蠻軍。
濮三怨且戰且走。
狄勇見蠻兵,并無接應,中隊嶽坤亦至。
遂放心追去,行不數裡,見兩崖多峭壁削天,怪石蹲踞。
嶽坤、狄勇,未免心疑。
忙令人哨探,所追蠻兵,忽不見。
二将大驚,——立命兩軍退出谷口,則四山已鼓角亂鳴。
二将恐被圍,急奮勇殺至一處。
地名曰将軍壘。
就山頭紮定,回看谷中,無數苗蠻,奇形怪像,蜂擁而出,處處阻住。
二将幾次沖殺,不能奪險,一心惟望劉遇隆援兵接應。
誰知劉遇隆後隊,聞報即遇秦猛一部蠻兵,橫沖其陣,阻截前後。
劉遇隆與戰即退,追至落星岩,亦入伏中。
被瑤蠻所圍。
三将聲息不通。
劉遇隆在落星岩,眼睜睜日盼二将之回救。
半月有餘,軍士饑不能起,掘草根,削樹皮,勉強入腹。
蠻兵安坐守定,以飽待饑。
宋師大困。
劉遇隆仰天歎曰:“天不欲興大宋耶,何置人于死地乎?”軍士饑不能堪,互相怨尤,号泣不已,死者相繼。
時當秋深,是夜月明如晝,銀河在天。
蠻兵隊中,悄無人聲。
劉遇隆左右思維,無計可出。
心如鹿撞。
忽聞遠遠若有吹洞箫者。
策聲嗚嗚,迎風送至,覺得一聲長,一聲短,一聲高,一聲低,其音凄涼,其韻清越,字字令人下淚。
劉遇隆審聽一會,覺其音自九嶷山東南最高處而來者,既而歎曰:“此張子房之箫,吹散八千子弟兵者也,吾其殆矣!”宋師聽者,多嗚咽不能成聲。
蠻兵當夜,三五成群,聚于一處,側耳聽之。
始初猶覺餘音袅袅,可歌可詠,繼而愈聽愈蒼涼,愈聽愈覺酸楚。
蠻兵各隊,無不望月飲泣曰:“我等各有部落,各有鄉土,何苦死守于此?倘遇敗績,不徒作他鄉之孤魂遊魄耶?”遂一齊号吼,解圍而去,秦猛不能禁。
劉遇隆聞之,撫慰軍士稍強者當先,弱者随後,亦乘勢殺出。
正遇秦猛,交馬隻一合,被劉遇隆殺之。
忽前面塵土大起,疑峒蠻大至,準備迎敵,及近視之,則狄勇、嶽坤。
二将亦言:“潰圍殺出,深得九嶷山箫聲解散之力。
”三将始合兵一處,忙将蠻兵所棄之糧,令三軍飽食。
食猶未畢,濮三怨、姚應龍領苗兵千餘來追。
宋師業已得食,可以力戰。
三将圍之,混戰一會。
姚應龍中箭身斃,苗兵無主自亂。
濮三怨下馬請降,三将允之。
餘苗亦多降者。
三将回至營陽,以酒食贈苗兵,各以溫語安慰,厚其賞賜。
即命濮三怨為本峒之主,撫輯苗夷,兼制僮瑤。
三将亦奏聞宋主,更頒诰敕。
無得複生異心。
濮三怨率衆蠻兵,泣拜而去。
諸蠻盡平。
劉遇隆曰:“我三人幸而成功,非吹箫之力不至此。
遇隆當至九嶷山訪之。
”嶽坤亦欲往,二将不用随從,遂由甯遠,直至山上東南最高處。
隐仙岩側,有一讀書堂,内一書生。
二将叩之,即昔日洞庭湖中吹箫之王用槐也,大名人。
避亂湘陰,與寇竹生同裡。
因見寇氏橫遭無辜,乃隐于九嶷。
嶽坤、劉遇隆叩見畢,各道來意。
并謝其吹箫解散苗兵之力。
用槐遜謝曰:“仆是夜亦偶爾步月,因有感二十四橋,故爾品一十六管,亦書生輩适情自恣耳,仆何力之有?”嶽坤、劉遇隆齊聲曰:“若非先生箫聲一助,某等不惟不能成功,且坐受台城之困矣!先生高卧空山,相時而動,今宋主龍興,懷才抱藝者,可以出矣。
”王用槐曰:“仆煙霞痼疾久矣。
大宋重興,自有将軍等風雲相從,仆枯槁之士,敢濫廁吹竿耶?”嶽坤曰:“前某等大軍平定襄陽,招納賢豪之士,何啻數十人,各處聞之,莫不望風景從。
先生不出,想以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
甯薄大宋而不屑耶?”用槐遂不敢再辭,留二人,宿于山中。
次日治裝,同至營陽,又與狄勇相見。
劉遇隆仍舊引兵,鎮守郴辰、桂陽等州,二将領五千原兵同王用槐,望廣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