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
關燈
小
中
大
父身,一藏母所,非其驗乎!”衆皆奇之,少年帶淚刺血,真沁入骨,滴滴不溢,遂撫骨大恸。
甲乙檢集包好,叩首衆人,方俗拜謝朱叟,忽其子方義,踉跄而至,衆皆大悅,朱叟父子,喜出望外,方義又見懷珠已得父骨,深幸死親生父,各遂所願。
懷珠十分感激,深謝朱叟父子,德比二天,異日誓圖死報,倘不于本身,必于其子孫見之。
朱叟遜謝。
今按韓懷珠,即義死鄱陽之韓成祖也。
當時衆父老,已知朱叟将離會稽,又嘉方義、懷珠二人,仁孝可風,争相挽留至家,欲以觞之。
方過姚墟,忽道塗紛紛傳言,世祖遣官伐陵,取骨收寶,使臣奉旨,将至臨安,會合平章,不日即臨會稽。
衆父老驚訝不已,暗想:自有天地以來,豈有伐陵天子,恐系訛言。
回至山陰,人人傳說,果有是事。
皆訝曰:“奪其國而更伐其墓,太屬不情!”朱叟憤惋泣下曰:“巍巍至尊,沒後朽骨不能保全,何宋帝之不幸至此耶!”時同行有少年,姓唐名珏,字玉潛者,獨倡言曰:“我等逐日遊戀獅山-湖間,目極宮殡,尚懷水土之恩,今遭大變,理宜瓣香杯酒,陵前瀝奠,略表小民寸心。
”衆父老皆言甚善,獨朱叟沉吟未決。
陶翁讓之曰:“翁平日忠義自許,此時何氣餒不勝?”朱叟搖首曰:“徒往一奠,此事殊未了。
”衆皆拱手聽命,朱叟曰:“陵中之寶可取,陵中之骨不可去也,須設法藏之。
”衆謂藏之亦未盡善,元主特為取骨,若不得骨,決然征問左右居民,無噍類矣。
一時拟議未定,又聞使臣已莅浙省,總統江南浮屠楊琏、真珈,亦赴杭城。
會稽蕭山知縣,明日皆來巡視,禁上遊人。
朱叟謂懷珠曰:“事急矣!請以令先君骨易之。
”懷珠泣而不答。
衆父老曰:“此計甚善,韓縣尉以臣代君,朽骨猶存,忠義!女以千裡尋親,不得乃父之骨,而得君王之骨,相易以葬,亦仁人孝子之用心也。
”懷珠方允,衆父老甚喜。
行過水-,忽江幹有一丐者,背負竹籮,手持竹夾,一路長歌而來。
歌曰:滄桑感慨兮,陵谷遷移。
珠宮-土兮,衰草迷離。
高孝兩朝兮,惠澤布施。
遺骸不保兮,令我心悲。
衆聞其歌異之,丐者見衆父老,正色曰:“公等殡宮比鄰,忍坐視乎?”朱叟示以意,丐者大喜,自言姓林,名景曦,字霁山,在宋為太學生。
公等好義,願與共事。
衆父老甚喜同心,各去備器械。
黃昏時候,首先至理宗皇帝陵所,惟見墓木虛拱,翁仲空立,駝馬尚猶睜嵘,丹青亦未剝落,但寒食青草,夜月棠梨,麥飯一盂也無。
諸人暗暗奠訖,獨有羅翁名銑者,原本故宋中宦,深知陵中廣狹曲折布置之法,袕出隧道,徑達靈寝,用鐵管撬開寝門,白玉棺即見,衆人用力透其樞紐,舉而啟之,惟更換其骨,其餘珠襦玉匣,分毫不動。
負骨而出,掩其關,塞其隧,土色石痕如故。
朱叟一得此骨,随交與懷珠曰:“以理宗皇帝龍骨,作爾父骨,當不辱沒女矣。
”懷珠泣謝。
時林景曦亦至,高孝二帝陵前,一時性起,欲遍易之。
父老皆慮無骨更換,而同事者衆,即奔各處無主墓中,随取無數人骨,不拘或貴或賤,或長或短,七腳八手,盡将南宋諸帝陵中,如法更換其骨。
朱叟乃斫文木為匮,複黃絹為囊,各署其表曰:某陵某陵,葬之蘭亭山下。
韓懷珠曰:“帝王之骨,小子何敢竟葬為父?不如一齊瘗此,異日或有還陵之期,父骨既已代君,僭居陵寝,小子以玉塊一枚,歸複母命,于心慰矣。
”衆皆大喜,無不以忠孝獎之。
又将理宗之骨,深深瘗訖。
朱叟乃市羊豕,具牲醴,少年唐珏,作文以告。
林景曦亦作詩吊之。
陶翁謂朱叟曰:“瘗處若不立記,将來此骨,還陵無期矣!”朱叟曰:“不必他物,每瘗一處,即種冬青于其上,他日有繼我等志者,冬青樹即宋君之墓志也。
”少年唐珏,争先種之,井口占一絕曰:一杯自築珠宮土,雙匣親傳竺國經。
隻有春風知此意,年年杜宇哭冬青。
衆父老亦各于所函土
甲乙檢集包好,叩首衆人,方俗拜謝朱叟,忽其子方義,踉跄而至,衆皆大悅,朱叟父子,喜出望外,方義又見懷珠已得父骨,深幸死親生父,各遂所願。
懷珠十分感激,深謝朱叟父子,德比二天,異日誓圖死報,倘不于本身,必于其子孫見之。
朱叟遜謝。
今按韓懷珠,即義死鄱陽之韓成祖也。
當時衆父老,已知朱叟将離會稽,又嘉方義、懷珠二人,仁孝可風,争相挽留至家,欲以觞之。
方過姚墟,忽道塗紛紛傳言,世祖遣官伐陵,取骨收寶,使臣奉旨,将至臨安,會合平章,不日即臨會稽。
衆父老驚訝不已,暗想:自有天地以來,豈有伐陵天子,恐系訛言。
回至山陰,人人傳說,果有是事。
皆訝曰:“奪其國而更伐其墓,太屬不情!”朱叟憤惋泣下曰:“巍巍至尊,沒後朽骨不能保全,何宋帝之不幸至此耶!”時同行有少年,姓唐名珏,字玉潛者,獨倡言曰:“我等逐日遊戀獅山-湖間,目極宮殡,尚懷水土之恩,今遭大變,理宜瓣香杯酒,陵前瀝奠,略表小民寸心。
”衆父老皆言甚善,獨朱叟沉吟未決。
陶翁讓之曰:“翁平日忠義自許,此時何氣餒不勝?”朱叟搖首曰:“徒往一奠,此事殊未了。
”衆皆拱手聽命,朱叟曰:“陵中之寶可取,陵中之骨不可去也,須設法藏之。
”衆謂藏之亦未盡善,元主特為取骨,若不得骨,決然征問左右居民,無噍類矣。
一時拟議未定,又聞使臣已莅浙省,總統江南浮屠楊琏、真珈,亦赴杭城。
會稽蕭山知縣,明日皆來巡視,禁上遊人。
朱叟謂懷珠曰:“事急矣!請以令先君骨易之。
”懷珠泣而不答。
衆父老曰:“此計甚善,韓縣尉以臣代君,朽骨猶存,忠義!女以千裡尋親,不得乃父之骨,而得君王之骨,相易以葬,亦仁人孝子之用心也。
”懷珠方允,衆父老甚喜。
行過水-,忽江幹有一丐者,背負竹籮,手持竹夾,一路長歌而來。
歌曰:滄桑感慨兮,陵谷遷移。
珠宮-土兮,衰草迷離。
高孝兩朝兮,惠澤布施。
遺骸不保兮,令我心悲。
衆聞其歌異之,丐者見衆父老,正色曰:“公等殡宮比鄰,忍坐視乎?”朱叟示以意,丐者大喜,自言姓林,名景曦,字霁山,在宋為太學生。
公等好義,願與共事。
衆父老甚喜同心,各去備器械。
黃昏時候,首先至理宗皇帝陵所,惟見墓木虛拱,翁仲空立,駝馬尚猶睜嵘,丹青亦未剝落,但寒食青草,夜月棠梨,麥飯一盂也無。
諸人暗暗奠訖,獨有羅翁名銑者,原本故宋中宦,深知陵中廣狹曲折布置之法,袕出隧道,徑達靈寝,用鐵管撬開寝門,白玉棺即見,衆人用力透其樞紐,舉而啟之,惟更換其骨,其餘珠襦玉匣,分毫不動。
負骨而出,掩其關,塞其隧,土色石痕如故。
朱叟一得此骨,随交與懷珠曰:“以理宗皇帝龍骨,作爾父骨,當不辱沒女矣。
”懷珠泣謝。
時林景曦亦至,高孝二帝陵前,一時性起,欲遍易之。
父老皆慮無骨更換,而同事者衆,即奔各處無主墓中,随取無數人骨,不拘或貴或賤,或長或短,七腳八手,盡将南宋諸帝陵中,如法更換其骨。
朱叟乃斫文木為匮,複黃絹為囊,各署其表曰:某陵某陵,葬之蘭亭山下。
韓懷珠曰:“帝王之骨,小子何敢竟葬為父?不如一齊瘗此,異日或有還陵之期,父骨既已代君,僭居陵寝,小子以玉塊一枚,歸複母命,于心慰矣。
”衆皆大喜,無不以忠孝獎之。
又将理宗之骨,深深瘗訖。
朱叟乃市羊豕,具牲醴,少年唐珏,作文以告。
林景曦亦作詩吊之。
陶翁謂朱叟曰:“瘗處若不立記,将來此骨,還陵無期矣!”朱叟曰:“不必他物,每瘗一處,即種冬青于其上,他日有繼我等志者,冬青樹即宋君之墓志也。
”少年唐珏,争先種之,井口占一絕曰:一杯自築珠宮土,雙匣親傳竺國經。
隻有春風知此意,年年杜宇哭冬青。
衆父老亦各于所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