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 第四五回 掘通老鶴河兀術逃生 遷都臨安郡嶽飛歸裡

關燈
詩曰: 兩番敗厄黃天蕩,一夕渠成走建康。

     豈是書生多妙策,隻緣天意佑金邦! 卻說兀術問那秀才:“有何奇計,可以出得黃天蕩,能使某家歸國,必當重報。

    ”那秀才道:“此間望北十餘裡就是老鹦河,舊有河道可通,今日久淤塞。

    何不令軍士掘開泥沙,引秦淮水通河?可直達建康大路也!”兀術聞言大喜,命左右将金帛送與秀才。

    秀才不受,也不肯說出姓名,飄然而去。

    當下兀術傳下号令,掘上引水。

    這二三萬番兵俱想逃命,一齊動手,隻一夜工夫,掘開三十裡,通到老鶴河中,把戰船抛了,大隊人馬上岸,望建康而去。

     這裡韓元帥水兵在江口守到十來日,見金兵不動不變,煙火俱無,往前探聽,才曉得漏網脫逃,慌忙報知元帥。

    元帥暴跳如雷道:“罷了!罷了!不料道悅錦囊偈語,每句頭上按着‘老鹳河走’四字。

    果然是天機已定,這番奴命不該絕也。

    ”梁夫人道:“雖然天意,也是将軍驕惰玩寇,不為無罪!”世忠心中憤憤,傳令大軍一齊起行,往漢陽江口駐紮。

    上表自劾待罪,不表。

     再說兀術由建康一路逃至天長關,哈哈大笑道:“嶽南蠻、韓南蠻,用兵也隻如此!若于此地伏下一枝人馬,某家就插翅也難過去!”話還未畢,隻聽得一聲炮響,三千人馬一字兒排開。

    馬上簇擁出一員小将,年方一十三歲,頭戴束發紫金冠,身穿可體爛銀铠,坐下赤兔寶駒,手提兩栖銀錘,大喝一聲:“小将軍在此,已等候多時!快快下馬受縛!”兀術道:“小蠻子,自古趕人不要趕上。

    某家與你決一死戰罷!”舉起金雀斧,劈面砍來,嶽雲把錘往上一架,當的一聲,那兀術招架不住,早被嶽公子攔腰一把擒過馬來。

    那些番兵亡命沖出關去。

    可憐兀術幾十萬人馬進中原,此時隻剩得三百六十騎逃回本國!且按下不表。

     且說嶽元帥那日升帳,探子來報:“兀術在長江内被韓元帥殺得大敗,逃入黃天蕩,通了老鹳河,逃往建康。

    韓元帥回兵駐紮漢陽江口去了。

    ”嶽元帥把腳一蹬道:“兀術逃去,正乃天意也!”言未已,又有探子來報:“公子擒了兀術回兵。

    ”元帥大喜。

    不一會,隻見嶽雲進營禀道:“孩兒奉令把守天長關,果然兀術敗兵至此,被孩兒生擒來見爹爹繳令。

    ”嶽爺喝一聲:“推進來!”兩邊答應一聲:“嘎!”早把兀術推至帳前,那兀術立而不跪。

    嶽爺往下一看,原來不是兀術,大喝一聲:“你是何人?敢假充兀術來替死麼?”那個假兀術道:“俺乃四太子帳下小元帥高大保是也。

    受狼主厚恩,無以報答,故爾今日舍身代狼主之難。

    要砍便砍,不必多言。

    ”嶽爺傳令:“綁去砍了!”兩邊一聲答應,登時獻上首級。

     嶽爺對公子道:“你這無用的畜生!你在牛頭山多時,豈不認得兀術?怎麼反擒了他的副将,被他逃去?”叫左右:“綁去砍了!”軍士沒奈何,隻得将嶽雲綁起,推出營來。

    恰遇着韓元帥來見嶽元帥,要約同往行營見駕。

    到了營前,見綁着一員小将,韓元帥便問道:“此是何人?犯何軍令?”軍士禀道:“這是嶽元帥的大公子嶽雲。

    奉令把守天長關,因拿了一個假兀術,故此綁在這裡要處斬。

    ”韓元帥道:“刀下留人!不許動手!待本帥去見了你家元帥,自有區處。

    ”即忙來對傳宣官道:“說我韓世忠要見。

    ”傳宣進去禀過元帥,元帥即忙出來迎接進帳。

    見禮已畢,坐定,韓世忠道:“大元戎果然有挽回天地之力,重整江山之手!若不是元戎大才,天子怎得回都?”嶽元帥道:“老元戎何出此言?這乃是朝廷之洪福,衆大臣之才能,諸将之用力,三軍之奮勇,非嶽飛之能也!” 韓元帥道:“世忠方才進營,看見令公子綁在營外要斬,不知犯何軍令。

    ”嶽元帥道:“本帥令他把守天長關擒拿兀術,不想他拿一個假兀術,錯過這一個好機會,故此将他斬首。

    ”韓元帥道:“下官駐兵鎮江,那日上金山去問道悅和尚指迷。

    那和尚贈我偈言四句,誰知藏頭詩,按着‘老鹳河走”四個字在頭上。

    後來諒他必登金山探看我的營寨,也差小兒埋伏擒他,誰知他也擒了個假兀術。

    一則金人多詐,二則總是天意不該絕他,非令郎之罪也,乞大元戎恕之!”嶽爺道:“老元戎既如此說,饒了他。

    ”吩咐左右将公子放了,嶽雲進帳謝了韓元帥。

    韓元帥與嶽元帥談了一回戎事,約定嶽爺一齊班師。

    世忠由大江水路,嶽爺把兵分作三路,由旱路進發。

    不一日,早到金陵,三軍紮營城外。

    嶽元帥率領大小衆将進午門候旨。

    高宗宣進,朝見已畢,即着光祿寺安排禦筵,便殿賜宴。

    當日慰勞多端,不必多叙。

     過了兩日,有臨安節度使苗傅、總兵劉正彥,差官送奏本入朝。

    因臨安宮殿完工,請駕遷都。

    高宗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