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靜淡泊 得心真味

關燈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澄澈:河水清澈見底。

    真體:人一性一的真正本領。

    沖夷:沖是謙虛、淡泊,夷是夷通、和順、和樂。

    人隻有在甯靜中心緒才會像秋水一樣清澈,這時才能發現人一性一的真正本源;人隻有在安詳、閑暇中氣概才會像晴空白雲一般悠閑舒暢,這時才發現人一性一的真正靈魂;人隻有在淡泊明志中内心才會像平靜無一浪一的湖水一般謙虛和順,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要想觀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沒有比這種觀人之方式更好的了。

    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志士都崇奉“甯靜以緻遠,淡泊以明志”這兩句名言,表現出一種儒家的風範。

    東漢黃憲,字叔度,汝南人,當時著名人物郭泰,到汝南去拜訪袁奉,相見後,就連車子都未停穩,交談一會兒就離開了。而去拜望黃憲,則是整日交談乃至住了兩晚。别人問郭泰這是為什麼?郭泰講:“袁奉的氣質才學,就如同流水一樣,雖然清澈卻很容易酌取。而黃憲的氣質才學,如同千頃碧波一樣深廣,平靜安定時不會清亮透徹;攪亂鼓蕩時又不渾濁,真是深不可測。”贊揚黃憲才學十分高深。朝廷屢次以孝廉的名義征召他做官,黃憲都拒絕,所以獲得了徽君的美稱。太尉陳蕃、周舉對黃憲的人品才學很欽佩,常常說:“一月之間不與黃憲交談,淺俗的念頭就會萌生。”

    老子和莊子都認為虛靜是萬物的本一性一,因而恬靜的生活是一種符合人的本一性一的生活,符合本一性一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的境界就是一種最高的境界,亦是人一性一的真正本源。

    自然規律的運行無休無息,萬事萬物因此而生成;成聖成王之道的運行也無休無息,所以天下人心歸順。如果能了解自然規律,通曉成聖成王的道理,并明白上下古今四方的變化,都是遵循各自的天一性一。那個人的心境和行為就能歸于平靜。平靜是天地的“水平儀”,恬靜是個人最高的一精一神境界,是古代高尚之士一精一神的休息場所。心神甯靜便空明,空明便能充實,充實便是完備。心神空明既象征甯靜,由甯靜後再行動就無往而不得,無往而不宜。同時,心神甯靜便是無為,無為恬靜自然就安逸和樂,安逸和樂的人就不受憂患災難所困擾。當一個人内心非常安逸時,就能出現從容不迫的神态,這時考慮任何事情,就容易發現事理的奧妙,也就是最能找出“識心之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