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非真靜 樂非真樂

關燈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一性一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一性一天:就是天一性一,《中庸》有“天命之謂一性一”,說明人一性一是由天所賦予的。

    在萬籁俱寂的環境中所得到的甯靜并非真甯靜,隻有在喧鬧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

    ,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一性一的真正甯靜;在歌舞喧鬧環境中得到的快樂并非真快樂,隻有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一精一神,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靈一性一的真正樂趣。

    一個人住在遠離煩擾世俗的深山幽谷之中保持一份甯靜的心情,當然容易,但在槍林彈雨殺聲震天之時,仍能保持一顆平靜無波的心就更顯出靜的意義。有人以為将軍隻需要勇敢無畏,清靜隻是學者書生所必須具備的德一性一,其實這是誤解,對敵我形勢的準确判斷,最緊要是頭腦冷靜,勇敢無畏但又容易沖動的人隻宜當士兵,當統帥則必定會經常誤事。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如果全軍沒有一個鎮靜的頭腦調兵遣将,必定自陷絕境,導緻全軍覆沒。

    一個人行動的時候應該像太陽火球一樣運行,而内心的一精一神狀态又必須像深夜一樣甯靜;情緒應像昔日大姑一娘一那樣不動聲色,而行動則應像兔子那樣敏捷快速——這就是孫子所說的應“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動如脫兔,快速敏捷,必須來自于清醒冷靜的判斷,否則敏捷就變成了輕率,快速就失之于盲目。所以,老子說——“靜是動的主宰,重是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