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心體 雨過天晴

關燈
霁日青天,倏變為迅雷震電;疾風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滞?太虛何嘗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

    霁:雨後轉晴。

    倏:迅速,突然。

    氣機: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本質物質。機,使氣節變化的本原力量。此處比喻主宰氣候變化的大自然。據《吳子·論将》篇:“軍國之衆,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于一人,是謂氣機。”

    太虛:廣闊無際的天空。如《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說:“太虛遼闊而無閡。”

    萬裡晴空、陽光高照時,會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狂風呼嘯大雨傾盆之時,會突然轉為皓月當空、萬裡無雲;可主宰天氣變化的大自然一時一刻也不會停止運轉,而天體的運行也不會發生絲毫的阻礙。所以我們人類的心理也要像大自然一樣使喜怒哀樂的變化合乎理智準則。

    孟子與淳于充有一段很有趣的問答。淳于充問孟子:“男一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制規定的嗎?”孟子回答說:“是禮制規定的。”淳于充于是又問:“那麼,假如某個人的嫂嫂掉到水裡去了,他用手去拉她可以嗎?”孟子說:“嫂嫂掉到水裡去了,不去拉她,那簡直是豺狼。男一女之間不親手遞接,這是政一黨一的禮制,而嫂嫂掉進水裡,用手去拉,這是變通的辦法。”萬物有度,諸事有理,行一事須适度。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大千世界,種種色一色,物無定常,事亦多變,理、度一定,我們每天所遇的情境卻絕不相同,以不變之理,對百變之事,不知依具體情況加以變通,這樣的人不被看作傻瓜,至少也是迂腐的。

    《莊子·秋水》篇中,形象地借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給人們一個啟示:原來“事物自己本來在變化”。請聽他們的對話:

    黃河之神問北海之神說:“我應該如何确定志向,保持情一操一?”

    北海之神說:“用道來進行觀照,誰貴誰賤?這叫從相反的方面看;不要拘束你的心,以免修道時磕磕絆絆。誰少誰多?少的會聚在一起,大的會到處分散;不要固執一個方面,以至和大道不合。嚴肅啊,要像一個國君,處事公平;超脫啊,要像一個神靈,持心公正;寬宏啊,要像天地四方一樣無窮無盡,彼此沒有隔閡和界限。對萬物兼容并包,是誰受了你的庇護?這叫作沒有偏向。萬物都是整齊劃一,誰短誰長?道無始無終,物有死有生,不要依仗一時的成功。一會兒空虛,一會兒滿盈,物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年月你無法讓他快走,時光你無法讓他停行;衰亡和生長,盛滿和空虛,到頭就重新開始。這講的是大道的一精一義、萬物的道理。萬物的生命,像飛跑,像奔馳,沒有一會兒不變化,沒有一刻不前移。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事物自己本來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