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合宜 道之真體
關燈
小
中
大
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鸢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雲電風燈:形容短暫、不穩定。
嗜寂者:特别好靜的人。
死灰槁木:死灰是指熄滅後的灰燼,槁木是指枯樹,比喻喪失生機的東西。據《莊子·齊物論》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雲止水:定雲是停在一處不動的雲,止水是停在一處不流的水,比喻極為甯靜的心境。
鸢飛魚躍:鸢,形狀如鷹。指極為甯靜中的動一态。
心體:心就是體,古時以心為思想的主體。
一個好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霎時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又像一盞風前的殘燈孤燭,搖擺不定,忽暗忽明。一個喜歡清靜的人,就像已經熄滅了的灰燼,已經喪失了生機的樹木。過分的變幻和過分的清靜,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觀,隻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和平靜的水面,出現鹞鷹飛舞和魚兒跳躍景觀,用這兩種心态來觀察萬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靜”與“動”是矛盾的,對此老子有很多十分獨到而一精一辟的見解。老子認為世界上的“有”(萬事萬物)來源于“無”,“動”來源于“靜”,萬事萬物的源頭是“虛靜”,通過發生、發展又回到原來的“靜”,萬物都靜靜地守着自己的本一性一,默默地吸取大地的雨露,安享着各自天然的壽命,春榮冬枯,最後又回到天然的寂靜。因而“靜”是主宰和根本,“動”是現象或表象。一個人如果老是躁動不安,不僅一事無成,甚至不能盡自己的天年;一個國家如果老是動蕩不安,政局長期不穩定,就會迅速走向滅亡。老子強調“靜”的思想給我們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從讀書、修養、武功到治國,我們都講究“以靜制動”、“甯靜緻遠”。但在靜中又要看到動的一面,靜中随時準備着順應向動一面的轉變而在動中不失其靜的本象。
雲電風燈:形容短暫、不穩定。
嗜寂者:特别好靜的人。
死灰槁木:死灰是指熄滅後的灰燼,槁木是指枯樹,比喻喪失生機的東西。據《
定雲止水:定雲是停在一處不動的雲,止水是停在一處不流的水,比喻極為甯靜的心境。
鸢飛魚躍:鸢,形狀如鷹。指極為甯靜中的動一态。
心體:心就是體,古時以心為思想的主體。
一個好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霎時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又像一盞風前的殘燈孤燭,搖擺不定,忽暗忽明。一個喜歡清靜的人,就像已經熄滅了的灰燼,已經喪失了生機的樹木。過分的變幻和過分的清靜,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觀,隻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和平靜的水面,出現鹞鷹飛舞和魚兒跳躍景觀,用這兩種心态來觀察萬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靜”與“動”是矛盾的,對此老子有很多十分獨到而一精一辟的見解。老子認為世界上的“有”(萬事萬物)來源于“無”,“動”來源于“靜”,萬事萬物的源頭是“虛靜”,通過發生、發展又回到原來的“靜”,萬物都靜靜地守着自己的本一性一,默默地吸取大地的雨露,安享着各自天然的壽命,春榮冬枯,最後又回到天然的寂靜。因而“靜”是主宰和根本,“動”是現象或表象。一個人如果老是躁動不安,不僅一事無成,甚至不能盡自己的天年;一個國家如果老是動蕩不安,政局長期不穩定,就會迅速走向滅亡。老子強調“靜”的思想給我們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從讀書、修養、武功到治國,我們都講究“以靜制動”、“甯靜緻遠”。但在靜中又要看到動的一面,靜中随時準備着順應向動一面的轉變而在動中不失其靜的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