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家鋪子,挂着“成衣匠米拉波”的招牌。
他們從本城報紙轉載過的一篇文章裡見到這個故事。
這是一個榜樣。
張還如順口說出米拉波的名字,卻沒有想到這句話對他的哥哥張惠如是多大的鼓舞。
“别人在一百三十幾年前就做過了。
我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敢做?難道我就沒有勇氣?”張惠如興奮地想道。
他覺得眼前突然明亮起來。
米拉波的故事提醒了覺民,他覺得他現在更了解張惠如了。
他輕輕地拍着張惠如的肩膀,感動地說:“惠如,你比我強,我隻有佩服。
” “不要說這種小孩子的話。
這算不得什麼。
各人有各人的環境,”張惠如感激地看了覺民一眼,笑答道。
“我并不是跟你客氣,我說的是真話,”覺民誠懇地解釋道。
他并不輕視自己,他也不願意做裁縫或者剃頭匠。
但是他覺得張惠如的行為的确值得佩服。
在前面走的人忽然站住了。
兩旁現出一些燈光,街口的店鋪大半還沒有關上鋪門。
他們都站在十字路口,因為他們應該在這裡分路。
“覺民,你不必送鑒冰了,你可以轉彎回家,”黃存仁看見覺民走近,便對他說。
“好,”覺民應道。
他又看了張惠如一眼。
現在他可以看清楚那張三角臉了。
面貌沒有改變,還是那張他十分熟習的臉,但是在他臉上看到了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他問張惠如:“你怎麼樣?” “我還可以同他們走一段路,你回去罷”張惠如應道。
接着他又說:“你最好下次把蘊華也約來。
” 覺民點頭答應,便向他們告别,一個人轉彎走了。
路是很熟習的,他走得很快。
在陰暗中他走過一條街,又一條街。
最後他走進他住的那條街了。
他便把腳步稍微放慢些。
他走到離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朵裡來。
他遠遠地看見趙家大門口聚集了一小群人,知道那個公館裡在放焰口。
他經過那裡便站住,張望一下。
出乎意外地他看見覺新也站在人叢中。
覺新也已經看見他了,便走過來跟他講話。
“你到姑媽那兒去了?”覺新親切地問道。
覺民點點頭,說了一句:“我想不到你會在這兒。
”接着他又問覺新:“現在回去嗎?” “等一會兒罷,我喜歡聽放焰口,”覺新留戀地說。
“别人都是來搶紅錢的,”覺民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句。
“你聽,”覺新并不理會覺新的話,卻喚起覺民的注意道,因為這時候和尚們在念他最愛聽的唱辭了。
那個戴毗盧帽的老和尚,合着掌打盤腳坐在最後一張桌子上,他的臉正對着大門。
他抑揚頓挫地唱起來: 一心召請,累朝帝主,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萬裡山河獨據。
坐在前面兩張桌子左邊一排的和尚中間,一個敲着木魚的圓臉和尚揚起聲音不慌不忙地接下去: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銮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 “又是這一套,總是這種掃興話,”覺民皺起眉頭自語道。
“我覺得這種話倒有意思,”覺新慢慢地說,他的注意力被這些詞句引去了。
覺民驚訝地看了哥哥一眼,也不再說什麼。
年輕的圓臉和尚念過了“鳴呼”以後,坐在他對面的右邊那個敲小引磬的年輕和尚接着用響亮的聲音唱道: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然後全體和尚伴着樂器的聲音,合唱着以後的詞句:什麼“如是前王後伯之流,一類孤魂等衆,惟願……此夜今時,來臨法會,受此無遮甘露法食。
” 在“帝主侯王”之後那個老和尚又唱起“築壇拜将,建節封侯”來。
以後還有什麼“五陵才俊,百郡賢良,”“黉門才子,白屋書生”,“宮闱美女,閨閣佳人”等等。
這些凄恻感傷的詞句絞痛着覺新的心。
其中“一杯黃土蓋文章”,“綠楊芳草髑髅寒”幾句甚至使他有點毛骨竦然了。
但是他仍然不願意離開這裡。
他覺得這些句子使他記起許多往事,告訴他許多事情,它們象一鍋油煎着他的心,逼得他掉下眼淚。
他的心發痛。
然而同時他感到一種絕望中的放棄似的暢快。
同樣的詞句進到覺民的耳裡,卻不曾産生這樣的影響。
覺民覺得它們在搔他的心。
但是他不讓它們搔下去,他驅逐它們。
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和尚們還在起勁地唱,他們極力使四周的空氣變成神秘,尤其是召鬼時吹的海螺幾次發出使人心驚的聲音。
許多人等着那個端坐的老和尚撒下染紅了的青銅錢。
然而甚至這些情景也不能夠完全改變覺民的心情。
他在想他自己的事,他自己的計劃。
他想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和尚的聲音進到他的耳裡也頗悅耳。
不過他并沒有抓住那些辭句的意義。
他完全忘記了它們。
于是老和尚開始撒紅錢了。
覺民看見别人俯下身子去拾,去搶紅錢,他想:沒有留下的必要了。
他已經陪着覺新站了這一陣,也應該回家了。
他便對他的哥哥說:“大哥,我們回去罷,以後也沒有什麼可聽的了。
”他的聲音很溫和,洩露出他對哥哥的關心。
“好,我也覺得累,”覺新沒精打采地說,便帶着疲倦的神情跟着覺民走了。
覺新低下頭不作聲,好象有重憂壓在他的頭上,他無法伸直身子
他們從本城報紙轉載過的一篇文章裡見到這個故事。
這是一個榜樣。
張還如順口說出米拉波的名字,卻沒有想到這句話對他的哥哥張惠如是多大的鼓舞。
“别人在一百三十幾年前就做過了。
我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敢做?難道我就沒有勇氣?”張惠如興奮地想道。
他覺得眼前突然明亮起來。
米拉波的故事提醒了覺民,他覺得他現在更了解張惠如了。
他輕輕地拍着張惠如的肩膀,感動地說:“惠如,你比我強,我隻有佩服。
” “不要說這種小孩子的話。
這算不得什麼。
各人有各人的環境,”張惠如感激地看了覺民一眼,笑答道。
“我并不是跟你客氣,我說的是真話,”覺民誠懇地解釋道。
他并不輕視自己,他也不願意做裁縫或者剃頭匠。
但是他覺得張惠如的行為的确值得佩服。
在前面走的人忽然站住了。
兩旁現出一些燈光,街口的店鋪大半還沒有關上鋪門。
他們都站在十字路口,因為他們應該在這裡分路。
“覺民,你不必送鑒冰了,你可以轉彎回家,”黃存仁看見覺民走近,便對他說。
“好,”覺民應道。
他又看了張惠如一眼。
現在他可以看清楚那張三角臉了。
面貌沒有改變,還是那張他十分熟習的臉,但是在他臉上看到了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他問張惠如:“你怎麼樣?” “我還可以同他們走一段路,你回去罷”張惠如應道。
接着他又說:“你最好下次把蘊華也約來。
” 覺民點頭答應,便向他們告别,一個人轉彎走了。
路是很熟習的,他走得很快。
在陰暗中他走過一條街,又一條街。
最後他走進他住的那條街了。
他便把腳步稍微放慢些。
他走到離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朵裡來。
他遠遠地看見趙家大門口聚集了一小群人,知道那個公館裡在放焰口。
他經過那裡便站住,張望一下。
出乎意外地他看見覺新也站在人叢中。
覺新也已經看見他了,便走過來跟他講話。
“你到姑媽那兒去了?”覺新親切地問道。
覺民點點頭,說了一句:“我想不到你會在這兒。
”接着他又問覺新:“現在回去嗎?” “等一會兒罷,我喜歡聽放焰口,”覺新留戀地說。
“别人都是來搶紅錢的,”覺民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句。
“你聽,”覺新并不理會覺新的話,卻喚起覺民的注意道,因為這時候和尚們在念他最愛聽的唱辭了。
那個戴毗盧帽的老和尚,合着掌打盤腳坐在最後一張桌子上,他的臉正對着大門。
他抑揚頓挫地唱起來: 一心召請,累朝帝主,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萬裡山河獨據。
坐在前面兩張桌子左邊一排的和尚中間,一個敲着木魚的圓臉和尚揚起聲音不慌不忙地接下去: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銮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 “又是這一套,總是這種掃興話,”覺民皺起眉頭自語道。
“我覺得這種話倒有意思,”覺新慢慢地說,他的注意力被這些詞句引去了。
覺民驚訝地看了哥哥一眼,也不再說什麼。
年輕的圓臉和尚念過了“鳴呼”以後,坐在他對面的右邊那個敲小引磬的年輕和尚接着用響亮的聲音唱道: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然後全體和尚伴着樂器的聲音,合唱着以後的詞句:什麼“如是前王後伯之流,一類孤魂等衆,惟願……此夜今時,來臨法會,受此無遮甘露法食。
” 在“帝主侯王”之後那個老和尚又唱起“築壇拜将,建節封侯”來。
以後還有什麼“五陵才俊,百郡賢良,”“黉門才子,白屋書生”,“宮闱美女,閨閣佳人”等等。
這些凄恻感傷的詞句絞痛着覺新的心。
其中“一杯黃土蓋文章”,“綠楊芳草髑髅寒”幾句甚至使他有點毛骨竦然了。
但是他仍然不願意離開這裡。
他覺得這些句子使他記起許多往事,告訴他許多事情,它們象一鍋油煎着他的心,逼得他掉下眼淚。
他的心發痛。
然而同時他感到一種絕望中的放棄似的暢快。
同樣的詞句進到覺民的耳裡,卻不曾産生這樣的影響。
覺民覺得它們在搔他的心。
但是他不讓它們搔下去,他驅逐它們。
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和尚們還在起勁地唱,他們極力使四周的空氣變成神秘,尤其是召鬼時吹的海螺幾次發出使人心驚的聲音。
許多人等着那個端坐的老和尚撒下染紅了的青銅錢。
然而甚至這些情景也不能夠完全改變覺民的心情。
他在想他自己的事,他自己的計劃。
他想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和尚的聲音進到他的耳裡也頗悅耳。
不過他并沒有抓住那些辭句的意義。
他完全忘記了它們。
于是老和尚開始撒紅錢了。
覺民看見别人俯下身子去拾,去搶紅錢,他想:沒有留下的必要了。
他已經陪着覺新站了這一陣,也應該回家了。
他便對他的哥哥說:“大哥,我們回去罷,以後也沒有什麼可聽的了。
”他的聲音很溫和,洩露出他對哥哥的關心。
“好,我也覺得累,”覺新沒精打采地說,便帶着疲倦的神情跟着覺民走了。
覺新低下頭不作聲,好象有重憂壓在他的頭上,他無法伸直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