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永恒的法則(1)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無數雙眼睛看着你,看着你辛辛苦苦做事情,看這些事情會結出怎樣的果實。
他們在盼望你出事,他們在等着那一天。
越是這樣,你越是要把事情做下去,而且不能出事情。
但是在這樣一個環境裡,要做事是很難的。
首先,他要選擇做什麼事情,然後再說怎樣做這些事情。
他分管的幾個部門幾乎沒有什麼做事情的規矩。
布置一件事情,所有人都答應得好好的,說:“行了,您就甭管了。
”下來卻沒有任何人再記着它,到最後,還得他親自帶幾個在機關沒有什麼地位、老實本分的人去幹。
所有人都有來曆,都有背景,你不能指望這些人受社會規範制約,他領導的部門工作人員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對人的尊重,二十郎當歲的小青年也直呼他為“運韬”,而這是他最無法容忍的。
吳運韬忍受着,嘻嘻哈哈地和他們打交道,哄着他們做事情,事情也就真的做成了。
使他慶幸的是,他和廖濟舟處得非常和諧,從廖濟舟那裡總是能夠感覺到力量的支撐,這使他的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好到完全忽略了梁峥嵘的程度,言談話語之間,似乎隻有廖濟舟以及他和别的什麼人在書寫Z部的曆史。
梁峥嵘看清了吳運韬的真面目。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是他經常用來形容吳運韬的一句話。
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緊張的關系進而使吳運韬認為,他無須看梁峥嵘的臉色行事,他認為有充足的條件和優勢視梁峥嵘為零。
這樣,吳運韬做的事情就有了強烈的針對梁峥嵘的色彩。
梁峥嵘被激怒了。
在一次工作會議上,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言語沖突。
臉色煞白的吳運韬憤而回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
看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白色小樓,吳運韬感到萬分親切。
一個星期以來,一個強烈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回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來,就守這個攤子。
他現在已經完全否決了他初到Z部工作時為自己繪制的政治發展藍圖。
他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到了Z部這個層面,一個人的政治價值已經完全是另一個标準,在這個标準之下,他,一個農民的兒子,哪怕是再有才能,你也什麼都不是。
他試圖用工作成就來增加自己的份量,他也獲得了邱小康的欣賞,但是他什麼也沒改變。
他在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呆了一整天,見了很多人,說了很多話。
人們都驚訝地發現吳運韬和藹可親。
金超、夏昕、師林平以及其他一些人,像衆星拱月一樣圍繞着他,想辦法讓他高興,介紹一些明明知道最後無法落實、也不可能掙回多少錢的項目,等等。
蘇北仍然頑固地訴說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目前在經營機制上面臨的問題,說應當如何在哪些方面加強管理,說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發展的宏觀思路……吳運韬以前很反感蘇北說這些不應當由他來操心的東西,但是今天他聽得很認真:不是因為他想把那些設想怎麼樣,而是他希望聽蘇北這樣的人說話,他今天希望聽人說話。
他在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度過了十分愉快的一天。
現在,吳運韬必須切切實實估計他的處境和未來的發展了。
他回顧了和邱小康的交往,從寫作《一個中國婦女的傳奇》到在Z部做的那些事情,回顧了與這些事情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事情,對于今後怎樣和邱小康打交道更加胸有成竹。
曆史和現實的雙重因素鑄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Z部,誰都處在可變動位置上,唯獨邱小康不可動搖,邱小康至高無上。
這是一個巨大的事實,巨大到足以在這個環境當中确立一種價值尺度:邱小康的意志、意願、态度、主張會成為判斷人與事的标準。
邱小康的尺度未必不是好的尺度。
問題在于,一種體制不僅僅創造體制運行規則,它還在創造人本身。
這樣,你就不能責備說邱小康身邊的人對于邱小康的意志、意願、态度、主張的猜測會攙雜進很多非邱小康的東西,尤其是在對人的評價上。
如果有人有意識地利用這一點,想輕慢或者想緻某個當事人于死地的話,那麼,它所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的觀察再微觀一些的話——将是極為可怕的。
此時,當事人面臨的已經不是某個具體的個人,他面對的是一個堅固的整體,一座不能反抗的高牆。
他不能反抗,他必須默默承受隻有他才能夠體驗的精神動蕩,在孤立無援的絕境中無聲地呼喊,在無處訴說的境況中被憤懑所折磨。
而這些,站在雲端的邱小康也許全然不知。
邱小康也許全然不知吳運韬的謀略,也許不知道總是有人在這個人的運籌中跌下馬去;邱小康也許全然不知在這個他親手建立并珍惜和熱愛的隊伍中,為什麼會經常出現被犧牲掉的人。
他也許不知道。
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之中,我們說一個人能否被邱小康欣賞或者承認,邱小康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眼神,談到某人的時候,沉默或者輕輕一句詢問,都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生存,成為這個人在這個環境中最為重要的價值尺度,就不是什麼難于理解的事情了。
身在其中的人都是在這個價值尺度的無情丈量下,變動、上升或者沉降自己的位置的,個體在整體的空間中被一種非我力量推動,進行着危險的移動。
沒有人得到樂趣,上升的人也沒有樂趣。
吳運韬常常非常失望地想到:沒有樂趣。
有時候,他甚至很厭惡自己把簡單的生存變得如此複雜和沉重。
但是,要想改變自己,談何容易? 人生是一條沒有折返點的通道,你既然選擇了它,你就必須沿着它走下去。
利用好任何你能夠接觸到的站在權力頂端的人物,是吳運韬從父輩那裡得來的人生經驗。
上大學以後,被知識武裝起來的他,把這條人生經驗包裝成了能夠随時在心靈深處調用的定理。
三十年了,三十年來他一直在這個定理指導下做每一件事情,他做得很好。
但是現在,這個已經經曆過人生滄桑的人,突然意識到,三十年來他用這個定理解決的都是初等問題,在廣闊延展的人生舞台上,他突然發現了這個定理應當有的更精當深刻的内容。
現在吳運韬會上會下嘴裡唯邱小康是尊;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接近或可以和邱小康單獨在一起的機會。
他竭力給人一種印象,邱小康曾經單獨對他說過許多話,他總是鄭重其事地轉述那些話。
在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職工大會上,他總是把邱小康描繪為和他無所不談的朋友。
他們在盼望你出事,他們在等着那一天。
越是這樣,你越是要把事情做下去,而且不能出事情。
但是在這樣一個環境裡,要做事是很難的。
首先,他要選擇做什麼事情,然後再說怎樣做這些事情。
他分管的幾個部門幾乎沒有什麼做事情的規矩。
布置一件事情,所有人都答應得好好的,說:“行了,您就甭管了。
”下來卻沒有任何人再記着它,到最後,還得他親自帶幾個在機關沒有什麼地位、老實本分的人去幹。
所有人都有來曆,都有背景,你不能指望這些人受社會規範制約,他領導的部門工作人員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對人的尊重,二十郎當歲的小青年也直呼他為“運韬”,而這是他最無法容忍的。
吳運韬忍受着,嘻嘻哈哈地和他們打交道,哄着他們做事情,事情也就真的做成了。
使他慶幸的是,他和廖濟舟處得非常和諧,從廖濟舟那裡總是能夠感覺到力量的支撐,這使他的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好到完全忽略了梁峥嵘的程度,言談話語之間,似乎隻有廖濟舟以及他和别的什麼人在書寫Z部的曆史。
梁峥嵘看清了吳運韬的真面目。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是他經常用來形容吳運韬的一句話。
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緊張的關系進而使吳運韬認為,他無須看梁峥嵘的臉色行事,他認為有充足的條件和優勢視梁峥嵘為零。
這樣,吳運韬做的事情就有了強烈的針對梁峥嵘的色彩。
梁峥嵘被激怒了。
在一次工作會議上,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言語沖突。
臉色煞白的吳運韬憤而回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
看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白色小樓,吳運韬感到萬分親切。
一個星期以來,一個強烈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回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來,就守這個攤子。
他現在已經完全否決了他初到Z部工作時為自己繪制的政治發展藍圖。
他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到了Z部這個層面,一個人的政治價值已經完全是另一個标準,在這個标準之下,他,一個農民的兒子,哪怕是再有才能,你也什麼都不是。
他試圖用工作成就來增加自己的份量,他也獲得了邱小康的欣賞,但是他什麼也沒改變。
他在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呆了一整天,見了很多人,說了很多話。
人們都驚訝地發現吳運韬和藹可親。
金超、夏昕、師林平以及其他一些人,像衆星拱月一樣圍繞着他,想辦法讓他高興,介紹一些明明知道最後無法落實、也不可能掙回多少錢的項目,等等。
蘇北仍然頑固地訴說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目前在經營機制上面臨的問題,說應當如何在哪些方面加強管理,說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發展的宏觀思路……吳運韬以前很反感蘇北說這些不應當由他來操心的東西,但是今天他聽得很認真:不是因為他想把那些設想怎麼樣,而是他希望聽蘇北這樣的人說話,他今天希望聽人說話。
他在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度過了十分愉快的一天。
現在,吳運韬必須切切實實估計他的處境和未來的發展了。
他回顧了和邱小康的交往,從寫作《一個中國婦女的傳奇》到在Z部做的那些事情,回顧了與這些事情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事情,對于今後怎樣和邱小康打交道更加胸有成竹。
曆史和現實的雙重因素鑄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Z部,誰都處在可變動位置上,唯獨邱小康不可動搖,邱小康至高無上。
這是一個巨大的事實,巨大到足以在這個環境當中确立一種價值尺度:邱小康的意志、意願、态度、主張會成為判斷人與事的标準。
邱小康的尺度未必不是好的尺度。
問題在于,一種體制不僅僅創造體制運行規則,它還在創造人本身。
這樣,你就不能責備說邱小康身邊的人對于邱小康的意志、意願、态度、主張的猜測會攙雜進很多非邱小康的東西,尤其是在對人的評價上。
如果有人有意識地利用這一點,想輕慢或者想緻某個當事人于死地的話,那麼,它所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的觀察再微觀一些的話——将是極為可怕的。
此時,當事人面臨的已經不是某個具體的個人,他面對的是一個堅固的整體,一座不能反抗的高牆。
他不能反抗,他必須默默承受隻有他才能夠體驗的精神動蕩,在孤立無援的絕境中無聲地呼喊,在無處訴說的境況中被憤懑所折磨。
而這些,站在雲端的邱小康也許全然不知。
邱小康也許全然不知吳運韬的謀略,也許不知道總是有人在這個人的運籌中跌下馬去;邱小康也許全然不知在這個他親手建立并珍惜和熱愛的隊伍中,為什麼會經常出現被犧牲掉的人。
他也許不知道。
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之中,我們說一個人能否被邱小康欣賞或者承認,邱小康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眼神,談到某人的時候,沉默或者輕輕一句詢問,都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生存,成為這個人在這個環境中最為重要的價值尺度,就不是什麼難于理解的事情了。
身在其中的人都是在這個價值尺度的無情丈量下,變動、上升或者沉降自己的位置的,個體在整體的空間中被一種非我力量推動,進行着危險的移動。
沒有人得到樂趣,上升的人也沒有樂趣。
吳運韬常常非常失望地想到:沒有樂趣。
有時候,他甚至很厭惡自己把簡單的生存變得如此複雜和沉重。
但是,要想改變自己,談何容易? 人生是一條沒有折返點的通道,你既然選擇了它,你就必須沿着它走下去。
利用好任何你能夠接觸到的站在權力頂端的人物,是吳運韬從父輩那裡得來的人生經驗。
上大學以後,被知識武裝起來的他,把這條人生經驗包裝成了能夠随時在心靈深處調用的定理。
三十年了,三十年來他一直在這個定理指導下做每一件事情,他做得很好。
但是現在,這個已經經曆過人生滄桑的人,突然意識到,三十年來他用這個定理解決的都是初等問題,在廣闊延展的人生舞台上,他突然發現了這個定理應當有的更精當深刻的内容。
現在吳運韬會上會下嘴裡唯邱小康是尊;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接近或可以和邱小康單獨在一起的機會。
他竭力給人一種印象,邱小康曾經單獨對他說過許多話,他總是鄭重其事地轉述那些話。
在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職工大會上,他總是把邱小康描繪為和他無所不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