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
關燈
小
中
大
的,”吳運韬說。
“你以前聯系過往北京調動嗎?” “沒有。
” “這次你沒有到其他出版單位去聯系嗎?” “沒有。
” “不用聯系了,蘇北。
我基本上可以說,東方文化出版中心決定調你。
” 蘇北站起來,表示感謝。
他的臉微微地紅了。
吳運韬讓他坐下,兩個人又聊了些别的,然後蘇北告辭,吳運韬把他一直送到大門口。
事情進展極為順利:東方文化出版中心領導班子很快做出了調蘇北的決定,蘇北很快就跑好了調往北京的所有手續。
北京市政府對于知青返回北京有優惠政策,蘇北的手續都是在這個框架内完成的,沒有叨擾單位。
和吳運韬第一次見面四個月以後,也就是新的一年元旦鐘聲即将敲響的時候,蘇北已經把家從K省搬到北京,準時向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人事處報到,并且坐在金超的第二編輯室辦公室裡面了。
蘇北沒有對任何人說他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煎熬:回來沒有住房,為了租房,他簡直跑斷了腿,最後才在三哥的幫助下租到了又暗又潮濕的兩間平房,租金是每年五千元。
在北京,學校更是分為三六九等,為給女兒聯系一個質量好一些的學校,他左磕右碰,好不容易找到一所離家很近質量又不錯的小學。
從來不會送禮的他,面紅耳赤地去敲有關老師的家門,讷讷地說着客氣話…… 好在這一切都過去了,他又回到了他度過童年時光的這座城市,回到了他的生命開始的地方。
一九六八年年底,十八歲的蘇北離開被貧困折磨着的家庭,帶着父親用揀來的廢木料釘成的箱子,出發到遙遠的K省洛泉地區插隊去了。
他還記得離開家的那天,母親追随他到公共汽車站為他送行時的情形,還記得二姐瞞過姐夫給他手裡塞的十塊錢,記得大哥、二哥由于他在家庭問題上站在母親一邊而拒絕給他提供任何幫助時的表情和目光,記得在同一年中專畢業參加工作的三哥由于和最親愛的弟弟離别傷愁動不動就向母親發火時的蠻态,記得火車開動之時站台上響起的哭聲,記得三哥用手背揮去淚水的姿勢……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時光能夠重新創造一個人,也能重新創造一個世界。
蘇北早已經不是二十五年前那個蘇北,北京也已經不是他在這裡讀中學時的那個世界。
這裡已經沒有母親,沒有二姐了,父親被在老家的大姐接走了,北京的所謂的家,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空殼,一個象征。
他不是回家來了,二十五年前那個家早已經不存在了,消失了。
他是把他的家搬到了一個已經有些陌生的世界。
(3) 盡管這樣,一個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人,一個被生活殘酷改造過的人,突然回到他小時候生活過的世界,仍然能夠喚起一種甜蜜的記憶。
他到中學母校去看望他的老師,看那裡的教室;他回憶起上小學的他抱着不到兩歲的侄子———現在他應當三十多歲了吧?———看來來往往的汽車,用自己攏共幾毛錢的積蓄為侄子買米花球時的情形;他還專門到插隊前和父母親住過的地方去看那個熟悉的院門。
現在這間房子已經讓三哥倒給另外一戶人家了,和單位分給他的另一間房子換到一起,住到阜成門去了。
站在這裡,蘇北才切切實實感覺回到了生命起始的地方,覺得經曆二十五年漂泊,這回真正落到了地面上。
他落到了一個甯靜生活和工作的港灣。
在單位,雖然适應新的環境需要一個過程,雖然他知道這裡同樣會充滿了人生争鬥,但是,他感到心滿意足,感到心裡異常踏實。
他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非常适合他的角度: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妥善安排自己的創作。
現在他再也不用為一個單位的運轉殚精竭慮了,日子一下子顯得清閑而自在,生命好像又回到了初始的地方。
時間耽擱得太久了,他要靜下心來寫一直沒有完成的長篇小說。
在一個環境裡,完全置身局外的人會獲得非常好的觀察角度。
他為自己有這樣一個角度感到高興。
他找了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作為搜集素材的劄記,準備用它來記錄對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人和事的觀感。
這已經是他寫的第35本《劄記》,從到洛泉地區插隊第一天到現在沒有一天間斷。
這麼多年來,劄記成了他最
“你以前聯系過往北京調動嗎?” “沒有。
” “這次你沒有到其他出版單位去聯系嗎?” “沒有。
” “不用聯系了,蘇北。
我基本上可以說,東方文化出版中心決定調你。
” 蘇北站起來,表示感謝。
他的臉微微地紅了。
吳運韬讓他坐下,兩個人又聊了些别的,然後蘇北告辭,吳運韬把他一直送到大門口。
事情進展極為順利:東方文化出版中心領導班子很快做出了調蘇北的決定,蘇北很快就跑好了調往北京的所有手續。
北京市政府對于知青返回北京有優惠政策,蘇北的手續都是在這個框架内完成的,沒有叨擾單位。
和吳運韬第一次見面四個月以後,也就是新的一年元旦鐘聲即将敲響的時候,蘇北已經把家從K省搬到北京,準時向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人事處報到,并且坐在金超的第二編輯室辦公室裡面了。
蘇北沒有對任何人說他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煎熬:回來沒有住房,為了租房,他簡直跑斷了腿,最後才在三哥的幫助下租到了又暗又潮濕的兩間平房,租金是每年五千元。
在北京,學校更是分為三六九等,為給女兒聯系一個質量好一些的學校,他左磕右碰,好不容易找到一所離家很近質量又不錯的小學。
從來不會送禮的他,面紅耳赤地去敲有關老師的家門,讷讷地說着客氣話…… 好在這一切都過去了,他又回到了他度過童年時光的這座城市,回到了他的生命開始的地方。
一九六八年年底,十八歲的蘇北離開被貧困折磨着的家庭,帶着父親用揀來的廢木料釘成的箱子,出發到遙遠的K省洛泉地區插隊去了。
他還記得離開家的那天,母親追随他到公共汽車站為他送行時的情形,還記得二姐瞞過姐夫給他手裡塞的十塊錢,記得大哥、二哥由于他在家庭問題上站在母親一邊而拒絕給他提供任何幫助時的表情和目光,記得在同一年中專畢業參加工作的三哥由于和最親愛的弟弟離别傷愁動不動就向母親發火時的蠻态,記得火車開動之時站台上響起的哭聲,記得三哥用手背揮去淚水的姿勢……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時光能夠重新創造一個人,也能重新創造一個世界。
蘇北早已經不是二十五年前那個蘇北,北京也已經不是他在這裡讀中學時的那個世界。
這裡已經沒有母親,沒有二姐了,父親被在老家的大姐接走了,北京的所謂的家,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空殼,一個象征。
他不是回家來了,二十五年前那個家早已經不存在了,消失了。
他是把他的家搬到了一個已經有些陌生的世界。
(3) 盡管這樣,一個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人,一個被生活殘酷改造過的人,突然回到他小時候生活過的世界,仍然能夠喚起一種甜蜜的記憶。
他到中學母校去看望他的老師,看那裡的教室;他回憶起上小學的他抱着不到兩歲的侄子———現在他應當三十多歲了吧?———看來來往往的汽車,用自己攏共幾毛錢的積蓄為侄子買米花球時的情形;他還專門到插隊前和父母親住過的地方去看那個熟悉的院門。
現在這間房子已經讓三哥倒給另外一戶人家了,和單位分給他的另一間房子換到一起,住到阜成門去了。
站在這裡,蘇北才切切實實感覺回到了生命起始的地方,覺得經曆二十五年漂泊,這回真正落到了地面上。
他落到了一個甯靜生活和工作的港灣。
在單位,雖然适應新的環境需要一個過程,雖然他知道這裡同樣會充滿了人生争鬥,但是,他感到心滿意足,感到心裡異常踏實。
他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非常适合他的角度: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妥善安排自己的創作。
現在他再也不用為一個單位的運轉殚精竭慮了,日子一下子顯得清閑而自在,生命好像又回到了初始的地方。
時間耽擱得太久了,他要靜下心來寫一直沒有完成的長篇小說。
在一個環境裡,完全置身局外的人會獲得非常好的觀察角度。
他為自己有這樣一個角度感到高興。
他找了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作為搜集素材的劄記,準備用它來記錄對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人和事的觀感。
這已經是他寫的第35本《劄記》,從到洛泉地區插隊第一天到現在沒有一天間斷。
這麼多年來,劄記成了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