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
關燈
小
中
大
K省呆了二十五年,一開始在洛泉地區插隊,後來在那裡上大學。
再後來參加工作,到省城當編輯……離開北京快二十五年了……” 吳運韬發現蘇北不善言談。
不善言談卻做着大型文學雙月刊的主編,吳運韬感覺這不是一般角色。
“是啊是啊,你應當回來,這裡是你的故鄉啊,再者,北京的天地畢竟寬廣一些。
”吳運韬拿起業務自傳,“我知道《西北文學》,刊物很有影響,能夠主編這樣一份刊物,你的工作能力,當然不用懷疑。
你已經搞十幾年編輯出版工作,這非常好。
咱們東方文化出版中心雖然不叫出版社,但是主要業務現在已經是圖書出版,所以你在這裡可以大顯身手……這非常好。
從業務自傳上看,你自己也寫小說———我好像對你的小說有一點兒印象……” “我寫小說用的是筆名。
”蘇北揮揮手,不想談這個話題。
蘇北很少炫耀式地和人談個人創作。
在業務自傳寫上這些内容,無非想給自己增加一些被接受的因素。
“你是文學圈子裡的人,和作家們都有交往吧?” (2) “我搞刊物工作,和作家的交往機會多一些。
” “這是很寶貴的資源。
K省是文學大省,那裡重量級的作家太多……”吳運韬說了幾個人的名字,“胡楊還好嗎?他現在是不是還在寫東西?” “他還在寫。
” “他應當寫。
讀者都在期盼他的下一部作品。
你知道吧?我喜歡胡楊的作品,尤其是《國色》,就像你在文章中說的,他寫出了那個城市的靈魂……那裡的人物,就是我小時候經見過的人物……” “您是……” “哦,忘了告訴你,我也是K省人……” “真的?”蘇北流露出孩子氣的興奮,“用K省人的說法,您我應當算老鄉了!” 吳運韬沒有應答蘇北的這句話,接着說:“我知道胡楊前一段時間為《國色》承受了很大壓力……我們這裡總是這樣,把純粹的藝術問題政治化。
人們對胡楊那部作品的批評顯然是過頭了,不應當那樣。
即使作品真的有問題,也應當平等地讨論,不能一棍子打死……聽說這部作品在國外得了獎?你看你看,這樣就不好了。
” 蘇北看着吳運韬,想弄明白他說的“不好了”指的是在國外獲獎不好還是因為在國外獲獎證明了我們對這部作品的批評不好。
蘇北理解為後者。
他對吳運韬産生了強烈的好感———對于有文學見解的人,他總是很敬重。
“胡楊知道你想到北京來工作吧?” “他知道。
” “哦……你為什麼要離開K省?” “因為一些個人原因。
”蘇北不想做更多解釋。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
我愛人認為孩子在北京接受教育會更好一些……” “你愛人是做什麼工作的?她的調動問題解決了嗎?” 蘇北回答說:“她在K省一所大學的中文系當老師,已經先于我聯系好了中國文化大學,還是搞教學。
” “那太好了。
” “孩子的問題,北京市政府有政策,知青子女戶口可以落在北京,所以我女兒的戶口前幾年就落在了我父親的戶口本上……” “哦……”吳運韬說,“你是怎麼認識徐罘的?” “我不認識徐罘,”蘇北笑了,“是這樣,我和愛人到中國文化大學聯系工作的時候,接待我們的一位領導正好也是曾經在K省洛泉地區插隊的知青,他很熱心,當時就為我的工作張羅,打了好幾個電話。
我是第二天接到那位領導的電話,讓我來找您的……您說的徐罘是……” “你碰到了很多好人,”吳運韬笑着說,“徐罘是咱們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原來的主任,現在退居二線了。
他熱心推薦你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來……”吳運韬把兩隻手絞在一起。
“是這樣,蘇北。
就我個人來說,歡迎你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來工作。
這件事,我們要研究一下。
我們的兩位副主任到雲南開會去了,要等幾天才回來。
你打算在北京呆一些日子嗎?” “我想盡快回去。
” “不要緊,你回去也行,回去等我們的消息。
” “我知道調北京很難,這事還要您多操心……”蘇北誠懇地說。
“就你的條件來說,不應當是很難
再後來參加工作,到省城當編輯……離開北京快二十五年了……” 吳運韬發現蘇北不善言談。
不善言談卻做着大型文學雙月刊的主編,吳運韬感覺這不是一般角色。
“是啊是啊,你應當回來,這裡是你的故鄉啊,再者,北京的天地畢竟寬廣一些。
”吳運韬拿起業務自傳,“我知道《西北文學》,刊物很有影響,能夠主編這樣一份刊物,你的工作能力,當然不用懷疑。
你已經搞十幾年編輯出版工作,這非常好。
咱們東方文化出版中心雖然不叫出版社,但是主要業務現在已經是圖書出版,所以你在這裡可以大顯身手……這非常好。
從業務自傳上看,你自己也寫小說———我好像對你的小說有一點兒印象……” “我寫小說用的是筆名。
”蘇北揮揮手,不想談這個話題。
蘇北很少炫耀式地和人談個人創作。
在業務自傳寫上這些内容,無非想給自己增加一些被接受的因素。
“你是文學圈子裡的人,和作家們都有交往吧?” (2) “我搞刊物工作,和作家的交往機會多一些。
” “這是很寶貴的資源。
K省是文學大省,那裡重量級的作家太多……”吳運韬說了幾個人的名字,“胡楊還好嗎?他現在是不是還在寫東西?” “他還在寫。
” “他應當寫。
讀者都在期盼他的下一部作品。
你知道吧?我喜歡胡楊的作品,尤其是《國色》,就像你在文章中說的,他寫出了那個城市的靈魂……那裡的人物,就是我小時候經見過的人物……” “您是……” “哦,忘了告訴你,我也是K省人……” “真的?”蘇北流露出孩子氣的興奮,“用K省人的說法,您我應當算老鄉了!” 吳運韬沒有應答蘇北的這句話,接着說:“我知道胡楊前一段時間為《國色》承受了很大壓力……我們這裡總是這樣,把純粹的藝術問題政治化。
人們對胡楊那部作品的批評顯然是過頭了,不應當那樣。
即使作品真的有問題,也應當平等地讨論,不能一棍子打死……聽說這部作品在國外得了獎?你看你看,這樣就不好了。
” 蘇北看着吳運韬,想弄明白他說的“不好了”指的是在國外獲獎不好還是因為在國外獲獎證明了我們對這部作品的批評不好。
蘇北理解為後者。
他對吳運韬産生了強烈的好感———對于有文學見解的人,他總是很敬重。
“胡楊知道你想到北京來工作吧?” “他知道。
” “哦……你為什麼要離開K省?” “因為一些個人原因。
”蘇北不想做更多解釋。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
我愛人認為孩子在北京接受教育會更好一些……” “你愛人是做什麼工作的?她的調動問題解決了嗎?” 蘇北回答說:“她在K省一所大學的中文系當老師,已經先于我聯系好了中國文化大學,還是搞教學。
” “那太好了。
” “孩子的問題,北京市政府有政策,知青子女戶口可以落在北京,所以我女兒的戶口前幾年就落在了我父親的戶口本上……” “哦……”吳運韬說,“你是怎麼認識徐罘的?” “我不認識徐罘,”蘇北笑了,“是這樣,我和愛人到中國文化大學聯系工作的時候,接待我們的一位領導正好也是曾經在K省洛泉地區插隊的知青,他很熱心,當時就為我的工作張羅,打了好幾個電話。
我是第二天接到那位領導的電話,讓我來找您的……您說的徐罘是……” “你碰到了很多好人,”吳運韬笑着說,“徐罘是咱們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原來的主任,現在退居二線了。
他熱心推薦你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來……”吳運韬把兩隻手絞在一起。
“是這樣,蘇北。
就我個人來說,歡迎你到東方文化出版中心來工作。
這件事,我們要研究一下。
我們的兩位副主任到雲南開會去了,要等幾天才回來。
你打算在北京呆一些日子嗎?” “我想盡快回去。
” “不要緊,你回去也行,回去等我們的消息。
” “我知道調北京很難,這事還要您多操心……”蘇北誠懇地說。
“就你的條件來說,不應當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