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草根行長“勿忘在莒”
關燈
小
中
大
受風吹雨打,一天天鏽蝕老化。
面對客戶緊蹙的眉頭,張恩照按照從教科書上所學籌資知識,冒着有可能失敗的風險,大膽組織以花旗銀行為首的國外銀團貸款,由建行轉貸給上海石化,并代理上海石化發行企業債券8億元人民币。
此舉被當時上海的媒體譽為“上海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引進外資行動”,在國内引起了強烈反響,被稱之為“打破了中國銀行界的封閉”,具有曆史意義。
世界銀行對此發表評論稱贊張恩照:“對方談判代表雖然是一個新手,但精明能幹,以高效率達成協定……” 盡管張恩照為此“一心想着為客戶排憂解難,沒日沒夜地幹,結果把身體給累壞了”,但此舉的成功不但讓整個上海金融界對張恩照刮目相看,更引起了當時上海市領導層對其才幹的關注。
之後不久,張恩照成為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一年後擔任行長。
此時,張恩照的這個行長隻不過是一個處級。
但在他擔任行長後不久,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升格到局級單位,張恩照也升任副局級。
短短三年,張恩照完成了“連升三級”的仕途跨越。
此時,張恩照剛滿40歲。
二度飛升,從上海灘到北京城 張恩照出事之後,有些媒體評價張恩照“水平一般、酷愛雙頭鮑魚和高爾夫”,甚至有的媒體把張恩照描述成一個“善于見風使舵、投機鑽營”的人物,這實在是有點冤枉了張恩照,有點落井下石的意思。
其實,張恩照在上海建設銀行一直是以務實能幹聞名。
從才能上,張恩照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提出“一米線”、“微笑服務”、“誰砸我的牌子,我砸誰的飯碗”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等等10年後才興起的概念。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恩照提出“封閉貸款法”,在信貸上強制改變國企依賴财政撥款,不按市場原則對待銀行貸款的行為。
在上海改變了建行的粗放經營,以盈利和效率為目标,全方位為客戶服務。
當時,張恩照領導下的上海分行的許多經驗,不斷在整個建設銀行内部推廣,他對建行改革所做的功績是不能抹殺的。
另外,張恩照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勤奮、踏實和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們的注意。
1988年,上海市委托建設銀行出面組織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6國銀團,對上海市的重工業進行投資,因此張恩照多次得到了上海市領導的誇獎。
另外,在張恩照主持建行上海分行的整個90年代,建行上海分行繼續積極配合上海市的各項工作,尤其是國企改革和城市建設,建行上海分行投入了巨大的資金。
20世紀90年代初,住房商品化已成為上海房改的必然途徑。
在推出政策性公積金貸款的基礎上,建行上海分行放出一筆11萬元5年期的貸款,使其成為上海個人住房商業貸款“吃螃蟹的第一人”。
“建行模式”在外部形成了“滾雪球”效應,上海乃至全國各大商業銀行視其為個人住房商業貸款業務的範本而争相拷貝。
列舉這些内容,并不是給貪官擺功評好,而是出于一種客觀評價。
即使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說張恩照是個屍位素餐的草包,那麼,那些把張恩照推上領導崗位的機構和“慧眼識珠”的人,豈不是個個都是睜眼瞎? 即使後來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在免除張恩照職務的決議中,最後還是給予了張恩照頗具人情味的一句評價:“對張恩照先生多年來對中國建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 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發放貸款。
“放貸”這個詞我們大家都明白,毫無疑問的是,放貸的大權掌握在誰的手上,即使不放松對自身的要求,也會有很多單位和個人,通過各種方法給擁有放貸權的人“好處”的。
據有關媒體報道稱,張恩照的轉變是從打網球開始的。
1988年張恩照開始學習打網球,“幾乎天天打一個小時的球。
打完球張還習慣洗桑拿,然後吃飯。
基本上陪同他的就是固定的十幾個與其關系密切的學生。
” 但是,很多弟子也給張恩照帶來了麻煩,尤其是通過張恩照的弟子跑貸款,幾乎是百發百中。
隻要他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多貸款就放出去了。
門生圈子在張恩照的庇護下做出越來越多的肆無忌憚之舉,他們甚至在幫助張恩照挖着一個越來越大的“陷阱”。
到1997年3月終于爆發了事端,建行上海分行徐彙支行行長周道春攜款7000萬出逃海外。
而周道春正是張恩照力排衆議提拔上來的。
此案雖然最後沒有動搖張恩照的行長位置,但随後一系列針對上海建行的調查,對他打擊還是很大。
以張恩照的各種政績,他卻在建行上海分行行長這個位置上連續幹了13年,直到50多歲才幹到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的位置上,也不過是個正廳級。
如果不是王雪冰落馬,也許張恩照會在廳級的位置上退休,也許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貪官張恩照”了。
命運畢竟又一次眷顧了張恩照。
1999年10月,張恩照離開他發迹的上海灘,調到北京總行出任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2000年2月,張恩照成為常務副行長和黨委副書記,做了“中國最優雅的金融家”王雪冰的副手。
張恩照的“忠厚”和“實幹”再次給他帶來了機遇,2002年1月,張恩照接替被免職的王雪冰接任建行行長,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這種輝煌後來盡管被許多人認為是搖搖欲墜的,但從一介平民飛升到國家省部級幹部,自有張恩照的努力和勤奮。
很大程度上,張恩照當上中國建設銀行總行的行長,已經在他自己的王國裡擁有了絕對權力。
而不被約束的絕對權力,對一個自身約束力差一點的官員來說,往往是一個看不見的陷阱。
像張恩照這樣要麼坐着火箭連升三級,要麼在一個職務上一幹就是十幾年的領導幹部,他們的心态非常容易在過快的速度中失重,或者在過慢的煎熬中失衡,他們往往在尋找着不同的機會,獲得權力或者金錢,卻往往不知道陷阱在什麼地方等着他們。
2002年初,執掌建行的張恩照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改革過程。
然而,張恩照憑着其卓越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肯定。
在建行内部
面對客戶緊蹙的眉頭,張恩照按照從教科書上所學籌資知識,冒着有可能失敗的風險,大膽組織以花旗銀行為首的國外銀團貸款,由建行轉貸給上海石化,并代理上海石化發行企業債券8億元人民币。
此舉被當時上海的媒體譽為“上海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引進外資行動”,在國内引起了強烈反響,被稱之為“打破了中國銀行界的封閉”,具有曆史意義。
世界銀行對此發表評論稱贊張恩照:“對方談判代表雖然是一個新手,但精明能幹,以高效率達成協定……” 盡管張恩照為此“一心想着為客戶排憂解難,沒日沒夜地幹,結果把身體給累壞了”,但此舉的成功不但讓整個上海金融界對張恩照刮目相看,更引起了當時上海市領導層對其才幹的關注。
之後不久,張恩照成為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一年後擔任行長。
此時,張恩照的這個行長隻不過是一個處級。
但在他擔任行長後不久,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升格到局級單位,張恩照也升任副局級。
短短三年,張恩照完成了“連升三級”的仕途跨越。
此時,張恩照剛滿40歲。
二度飛升,從上海灘到北京城 張恩照出事之後,有些媒體評價張恩照“水平一般、酷愛雙頭鮑魚和高爾夫”,甚至有的媒體把張恩照描述成一個“善于見風使舵、投機鑽營”的人物,這實在是有點冤枉了張恩照,有點落井下石的意思。
其實,張恩照在上海建設銀行一直是以務實能幹聞名。
從才能上,張恩照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提出“一米線”、“微笑服務”、“誰砸我的牌子,我砸誰的飯碗”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等等10年後才興起的概念。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恩照提出“封閉貸款法”,在信貸上強制改變國企依賴财政撥款,不按市場原則對待銀行貸款的行為。
在上海改變了建行的粗放經營,以盈利和效率為目标,全方位為客戶服務。
當時,張恩照領導下的上海分行的許多經驗,不斷在整個建設銀行内部推廣,他對建行改革所做的功績是不能抹殺的。
另外,張恩照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勤奮、踏實和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們的注意。
1988年,上海市委托建設銀行出面組織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6國銀團,對上海市的重工業進行投資,因此張恩照多次得到了上海市領導的誇獎。
另外,在張恩照主持建行上海分行的整個90年代,建行上海分行繼續積極配合上海市的各項工作,尤其是國企改革和城市建設,建行上海分行投入了巨大的資金。
20世紀90年代初,住房商品化已成為上海房改的必然途徑。
在推出政策性公積金貸款的基礎上,建行上海分行放出一筆11萬元5年期的貸款,使其成為上海個人住房商業貸款“吃螃蟹的第一人”。
“建行模式”在外部形成了“滾雪球”效應,上海乃至全國各大商業銀行視其為個人住房商業貸款業務的範本而争相拷貝。
列舉這些内容,并不是給貪官擺功評好,而是出于一種客觀評價。
即使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說張恩照是個屍位素餐的草包,那麼,那些把張恩照推上領導崗位的機構和“慧眼識珠”的人,豈不是個個都是睜眼瞎? 即使後來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在免除張恩照職務的決議中,最後還是給予了張恩照頗具人情味的一句評價:“對張恩照先生多年來對中國建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 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發放貸款。
“放貸”這個詞我們大家都明白,毫無疑問的是,放貸的大權掌握在誰的手上,即使不放松對自身的要求,也會有很多單位和個人,通過各種方法給擁有放貸權的人“好處”的。
據有關媒體報道稱,張恩照的轉變是從打網球開始的。
1988年張恩照開始學習打網球,“幾乎天天打一個小時的球。
打完球張還習慣洗桑拿,然後吃飯。
基本上陪同他的就是固定的十幾個與其關系密切的學生。
” 但是,很多弟子也給張恩照帶來了麻煩,尤其是通過張恩照的弟子跑貸款,幾乎是百發百中。
隻要他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多貸款就放出去了。
門生圈子在張恩照的庇護下做出越來越多的肆無忌憚之舉,他們甚至在幫助張恩照挖着一個越來越大的“陷阱”。
到1997年3月終于爆發了事端,建行上海分行徐彙支行行長周道春攜款7000萬出逃海外。
而周道春正是張恩照力排衆議提拔上來的。
此案雖然最後沒有動搖張恩照的行長位置,但随後一系列針對上海建行的調查,對他打擊還是很大。
以張恩照的各種政績,他卻在建行上海分行行長這個位置上連續幹了13年,直到50多歲才幹到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的位置上,也不過是個正廳級。
如果不是王雪冰落馬,也許張恩照會在廳級的位置上退休,也許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貪官張恩照”了。
命運畢竟又一次眷顧了張恩照。
1999年10月,張恩照離開他發迹的上海灘,調到北京總行出任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2000年2月,張恩照成為常務副行長和黨委副書記,做了“中國最優雅的金融家”王雪冰的副手。
張恩照的“忠厚”和“實幹”再次給他帶來了機遇,2002年1月,張恩照接替被免職的王雪冰接任建行行長,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這種輝煌後來盡管被許多人認為是搖搖欲墜的,但從一介平民飛升到國家省部級幹部,自有張恩照的努力和勤奮。
很大程度上,張恩照當上中國建設銀行總行的行長,已經在他自己的王國裡擁有了絕對權力。
而不被約束的絕對權力,對一個自身約束力差一點的官員來說,往往是一個看不見的陷阱。
像張恩照這樣要麼坐着火箭連升三級,要麼在一個職務上一幹就是十幾年的領導幹部,他們的心态非常容易在過快的速度中失重,或者在過慢的煎熬中失衡,他們往往在尋找着不同的機會,獲得權力或者金錢,卻往往不知道陷阱在什麼地方等着他們。
2002年初,執掌建行的張恩照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改革過程。
然而,張恩照憑着其卓越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肯定。
在建行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