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草根行長“勿忘在莒”
關燈
小
中
大
在講述張恩照的故事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叫“勿忘在莒”。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鮑叔、甯戚四人一起喝酒,喝到高興時,齊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麼不給我祝酒?”鮑叔牙聽了,就雙手捧着杯站起來說:“希望您不要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記在魯國成為階下囚的日子,希望甯戚不要忘記在齊都城外放牛的時候。
” 齊桓公還沒當上齊桓公之前,為避齊襄公之亂,逃居到莒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莒縣,受盡了磨難;管仲為了公子糾曾被拘押在魯國,吃盡了苦頭;甯戚當初從衛國逃到齊國時,曾在車下喂牛,也是窮困潦倒。
這三個時期,是三個人的人生中最艱苦、最難過、最困頓的時期。
齊桓公繼位之後,任命管仲、甯戚為重臣,三個人都有點驕傲情緒,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所以正直無私的鮑叔牙才借敬酒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了那些苦難。
應該說,鮑叔牙的提醒是及時的、深刻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人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回憶過去,進而珍惜現在,繼續保持以前艱苦奮鬥的作風,不忘自己的本色。
這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直谏》,原文是這樣的: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于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
勿忘在莒,簡單說就是“不忘本”。
很多人知道張恩照的名字,并不是他接任王雪冰擔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而是他跟随王雪冰“前腐後繼”倒下之後。
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才知道這位省部級高官來自山東莒縣。
山東莒縣,就是剛才成語中“勿忘在莒”的古莒國之地,地處民風淳樸的沂蒙山腹地,曾經為中國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沂蒙老區。
張恩照是沂蒙山區裡走出來的高官之一,也是沂蒙子弟中在新中國級别最高的落馬官員。
根據司法機關提供的權威資料稱,張恩照,男,60歲,1946年12月17日出生,漢族,出生地山東省莒縣,大專文化,原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原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行長,住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區某号樓某單元室,戶籍所在地:上海市徐彙區某路某弄某公寓;因涉嫌犯受賄罪,于2005年6月13日被羁押,同日被逮捕,羁押在公安部秦城監獄。
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張恩照犯有期徒刑15年。
一審判決後,張恩照沒有上訴,但卻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請求。
大上海,繁華的大上海,是沂蒙子弟張恩照的發迹之地。
勿忘在莒,張恩照此時想起他的崛起之地,是不是有點晚了? 上海故事,從城市平民拔地而起 張恩照祖籍山東莒縣,解放前全家遷到上海虹口區,張恩照的父親是一位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
張恩照的出身用現在時髦的詞彙講,确實很“草根”。
長大後,張恩照考入上海著名的重點中學複興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不錯,然而高考時卻沒有考上大學。
1963年,張恩照被招入上海建設銀行做學徒。
兩年後,張恩照當上了撥款員。
據有關報道稱,“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上海建設銀行的業務基本停頓,但山西、山東等地的幾個軍工廠和鋼鐵廠一直沒有停産,張恩照因為年輕沒有家庭負擔,被派出專門負責這幾個地方的建設撥款。
所以張恩照沒有被卷入當時的“滾滾洪流”,也沒有參與任何派系鬥争,躲過了這場浩劫。
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恢複中國建設銀行,但十年浩劫讓建行内部的年輕人出現了斷層,33歲的張恩照此時成了為數不多的中堅分子。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為了滿足業務的人才需要,決定從社會上大量公開招聘人才,通過設立培訓班使其速成。
張恩照因為撥款業務熟練,又是高中生,成為培訓班當仁不讓的授課老師。
憑借過硬的業務水平、和藹可親的平民性格,張恩照很快赢得了學生們的尊重,加上張恩照骨子裡山東人的直爽樸實,在學員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從1979年到1981年,培訓班一共舉辦了3期,共培訓了數百人,這3期學員後來成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骨幹力量,當然,這也與張恩照當上行長後的提拔是分不開的。
即使後來在張恩照當上行長以後,他的這些學員私下也是以“老師”稱呼他。
後來,這3期學員被戲稱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黃埔生”,而張恩照俨然成為類似于“蔣校長”那樣的“核心”人物。
畢竟,當年的“張老師”後來成了一方諸侯“張行長”。
據有關媒體報道,張恩照對他的學生相當義氣,在提拔、住房、甚至家屬的調動和孩子的工作安排上,隻要能幫他都要幫。
1987年張恩照就任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後,對自己當年學生大力提拔和重用。
尤其到1990年代中期後,上海的主要支行領導以及信貸、公司業務等重要部門,基本上都是張恩照“黃埔生”的天下,其中80多名當上處級幹部。
其實,張恩照不僅僅是個重情義的人,也是個勤奮好學的人。
3期培訓班結束後的1982年,張恩照到上海複旦大學進修了2年,獲得金融管理專業大專學曆。
在當時,大專應該是高學曆了,風光程度并不比當下的研究生差多少。
1984年張恩照從複旦大學進修後回到建設銀行。
此時,恰逢國家号召引入外資,鼓勵成立合資公司。
中國建設銀行于1981年開始籌備中國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實際上和建設銀行内部的投資業務一個班子兩塊牌子。
由于張恩照有實踐經驗,又有學曆,他被委派負責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投資業務部的籌建,這個部門對外稱“中國投資銀行上海分行”,張恩照的身份是副行長。
由此,張恩照人生的第一次大跨越開始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行上海市分行的客戶上海石化總廠準備上馬三期工程,由于資金不足,又等不到貸款的計劃,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引進的設備遭
這個成語叫“勿忘在莒”。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鮑叔、甯戚四人一起喝酒,喝到高興時,齊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麼不給我祝酒?”鮑叔牙聽了,就雙手捧着杯站起來說:“希望您不要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記在魯國成為階下囚的日子,希望甯戚不要忘記在齊都城外放牛的時候。
” 齊桓公還沒當上齊桓公之前,為避齊襄公之亂,逃居到莒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莒縣,受盡了磨難;管仲為了公子糾曾被拘押在魯國,吃盡了苦頭;甯戚當初從衛國逃到齊國時,曾在車下喂牛,也是窮困潦倒。
這三個時期,是三個人的人生中最艱苦、最難過、最困頓的時期。
齊桓公繼位之後,任命管仲、甯戚為重臣,三個人都有點驕傲情緒,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所以正直無私的鮑叔牙才借敬酒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了那些苦難。
應該說,鮑叔牙的提醒是及時的、深刻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人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回憶過去,進而珍惜現在,繼續保持以前艱苦奮鬥的作風,不忘自己的本色。
這個典故出自《
勿忘在莒,簡單說就是“不忘本”。
很多人知道張恩照的名字,并不是他接任王雪冰擔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而是他跟随王雪冰“前腐後繼”倒下之後。
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才知道這位省部級高官來自山東莒縣。
山東莒縣,就是剛才成語中“勿忘在莒”的古莒國之地,地處民風淳樸的沂蒙山腹地,曾經為中國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沂蒙老區。
張恩照是沂蒙山區裡走出來的高官之一,也是沂蒙子弟中在新中國級别最高的落馬官員。
根據司法機關提供的權威資料稱,張恩照,男,60歲,1946年12月17日出生,漢族,出生地山東省莒縣,大專文化,原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原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行長,住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區某号樓某單元室,戶籍所在地:上海市徐彙區某路某弄某公寓;因涉嫌犯受賄罪,于2005年6月13日被羁押,同日被逮捕,羁押在公安部秦城監獄。
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張恩照犯有期徒刑15年。
一審判決後,張恩照沒有上訴,但卻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請求。
大上海,繁華的大上海,是沂蒙子弟張恩照的發迹之地。
勿忘在莒,張恩照此時想起他的崛起之地,是不是有點晚了? 上海故事,從城市平民拔地而起 張恩照祖籍山東莒縣,解放前全家遷到上海虹口區,張恩照的父親是一位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
張恩照的出身用現在時髦的詞彙講,确實很“草根”。
長大後,張恩照考入上海著名的重點中學複興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不錯,然而高考時卻沒有考上大學。
1963年,張恩照被招入上海建設銀行做學徒。
兩年後,張恩照當上了撥款員。
據有關報道稱,“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上海建設銀行的業務基本停頓,但山西、山東等地的幾個軍工廠和鋼鐵廠一直沒有停産,張恩照因為年輕沒有家庭負擔,被派出專門負責這幾個地方的建設撥款。
所以張恩照沒有被卷入當時的“滾滾洪流”,也沒有參與任何派系鬥争,躲過了這場浩劫。
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恢複中國建設銀行,但十年浩劫讓建行内部的年輕人出現了斷層,33歲的張恩照此時成了為數不多的中堅分子。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為了滿足業務的人才需要,決定從社會上大量公開招聘人才,通過設立培訓班使其速成。
張恩照因為撥款業務熟練,又是高中生,成為培訓班當仁不讓的授課老師。
憑借過硬的業務水平、和藹可親的平民性格,張恩照很快赢得了學生們的尊重,加上張恩照骨子裡山東人的直爽樸實,在學員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從1979年到1981年,培訓班一共舉辦了3期,共培訓了數百人,這3期學員後來成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骨幹力量,當然,這也與張恩照當上行長後的提拔是分不開的。
即使後來在張恩照當上行長以後,他的這些學員私下也是以“老師”稱呼他。
後來,這3期學員被戲稱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黃埔生”,而張恩照俨然成為類似于“蔣校長”那樣的“核心”人物。
畢竟,當年的“張老師”後來成了一方諸侯“張行長”。
據有關媒體報道,張恩照對他的學生相當義氣,在提拔、住房、甚至家屬的調動和孩子的工作安排上,隻要能幫他都要幫。
1987年張恩照就任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後,對自己當年學生大力提拔和重用。
尤其到1990年代中期後,上海的主要支行領導以及信貸、公司業務等重要部門,基本上都是張恩照“黃埔生”的天下,其中80多名當上處級幹部。
其實,張恩照不僅僅是個重情義的人,也是個勤奮好學的人。
3期培訓班結束後的1982年,張恩照到上海複旦大學進修了2年,獲得金融管理專業大專學曆。
在當時,大專應該是高學曆了,風光程度并不比當下的研究生差多少。
1984年張恩照從複旦大學進修後回到建設銀行。
此時,恰逢國家号召引入外資,鼓勵成立合資公司。
中國建設銀行于1981年開始籌備中國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實際上和建設銀行内部的投資業務一個班子兩塊牌子。
由于張恩照有實踐經驗,又有學曆,他被委派負責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投資業務部的籌建,這個部門對外稱“中國投資銀行上海分行”,張恩照的身份是副行長。
由此,張恩照人生的第一次大跨越開始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行上海市分行的客戶上海石化總廠準備上馬三期工程,由于資金不足,又等不到貸款的計劃,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引進的設備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