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訪談節錄
關燈
小
中
大
他在南京軍區已是比較高的幹部了,所以我們家就在南京安頓了下來。
所以我們家在他的庇護下過得還挺好。
我父親從來沒參加過什麼政黨,隻是一直都在銀行,沒吃過什麼大苦,而且他們還很天真,天真得讓人吃驚。
解放以後,要改造思想,不過他們不熱心,雖然以後也總是努力要作勞動模範,可是老也入不了黨。
後來才知道他們的擋案裡有一大堆的問題,都是讓他們自己交代的,最後事情總是這樣……在我小時候家裡總是有一個溫暖的、非政治化的家庭,有一種現代的風氣,一種溫文爾雅的、客氣的、又有教養的、敦厚的、有長者之風的環境。
後來我覺得這種格調的東西都把它扔掉了。
以前的那種人際關系與這種政治化的不停的運動、人與人不能信任、互相之間的揭發完全不一樣。
後來我覺得我父母老實得非常可憐,他們怎麼就這麼的黏糊,這麼的天真。
我媽要求改造自己,下農場,最後自己就淹死在農場裡。
我父親遇上反右,其實他也沒什麼不滿。
他還很積極,很老實,有一次還做過模範工作者;拿着個小本子,發發傳單。
但每次政治運動一來就免不了有事情。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家都是互相提防着,動不動就互相揭發。
我當時是個生活在小說似的幻想天地裡,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根本格格不入,卻要努力防備他人。
現在我想來,實際上當時是在用一個面具把自己罩住,用它來保護這樣一個幻想的天地,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這麼的緊張,這麼需要提防。
陳:你這段生活中最糟糕的經驗是什麼? 高:我以前一直沒有遇到過什麼糟糕的經驗,但一到大學就開始了。
陳:你大學以前的書是在哪念的? 高:我大學以前的書是在南京念的,在一所教會學校。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有些課是用英文上。
很像美國式的教育,非常開放,圖書館還随便進,書也不是管得那麼嚴,解放以前的書都能查的到。
所以我在中學裡的時候,已經把西方主要翻譯過來的作品都看了。
從早期的古典,一直看到托爾斯泰、巴爾紮克等等。
而雨果的書一本也沒找到,以後反而看的少了。
一直到反右以前,這個學校一直都很好,沒有什麼共青團的活動。
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
我的中學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夢裡。
加上我與同學的關系很好,那些同學都是來自于知識分子家庭,所謂的高級職員,都是南京政府時期留下來的。
因為當時需要考試,擇優錄取,所以貧民子弟很少。
但一到大學,立刻就遇到了反右鬥争,這才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緊張、恐怖和乏味。
但我始終是生活在夢想當中,所以就整天泡在圖書館。
我當時就覺得反右事件真是教條的和讨厭。
還有大學時就開始學毛着。
但那時學毛着還有點自由,如果你上面放本毛着,下面放一本别的書還沒有人來揭發你,還沒到那個氣氛,但逐漸逐漸就開始了。
比如我談戀愛就被告到團支部和黨支部那兒,所以我大學就入不了團。
不過我從來就沒想過還有共青團,我根本就不知道它存在,但是它已經存在了。
陳:你怎麼會想到學法文的? 高:我覺得我在上大學以前基本都是在夢裡頭,現在回憶呀,我小時候就更是在夢裡了。
然而我遇到現實,哇,我才知道現實是這樣的!所以我就采取了一個防衛的态度。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和寫作。
我在大學裡學法文也是極偶然的,是因為家裡和周圍的環境,覺得最崇高的是科學,最應該上的三所大學是清華、北大和交大。
當年我們中學學校是用庚子賠款建的。
凡是學生考上這三所大學的,名字都會刻在體育館裡的一圈大理石上。
這個學校有一百年的曆史,所以曆屆學生的名字就刻了很多。
理所當然地,我也想學理工,因為那是最有出息的。
當時我的理想是,做物理學家或數理學家。
我當時的數學很好,文科也很好,但我對政治完全沒有概念。
在大學的升學指南上,我想考戲劇學院作導演,但是報考條件是三十歲,且要在三個團體工作兩年以上才有資格,所以我就沒戲了。
我從小就跟我媽演戲,門關起來,我媽和我、我弟一起演,隻有我爸一個觀衆。
我媽會編戲或編個小節目。
戲劇學院的表演系,男孩子的報考條件是身高一米七,我身高一米六八,差兩公分,連報考資格都沒有。
那我想就當作家罷,但是大學的中文系是培養師資、編輯和記者的,沒有一來就當作家的。
你看我當時多天真呀。
再加上我當時參觀了南京大學,看了那些中文系的夫子先生,看了他們展示的四庫經典,那與我想遺世萬年的文學熏陶是不同的,我想這不是我要的。
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學外國文學,這是唯一接近我的東西,還有就是畫畫。
我從小就畫畫,曾經想去考美院。
我的畫畫老師當時是全國美協最早的會員,在全國油畫展上還拿了油畫創作獎。
當時這些老師都是當用高薪聘請留下的。
我們畫畫老師在學校裡還有自己的畫
所以我們家在他的庇護下過得還挺好。
我父親從來沒參加過什麼政黨,隻是一直都在銀行,沒吃過什麼大苦,而且他們還很天真,天真得讓人吃驚。
解放以後,要改造思想,不過他們不熱心,雖然以後也總是努力要作勞動模範,可是老也入不了黨。
後來才知道他們的擋案裡有一大堆的問題,都是讓他們自己交代的,最後事情總是這樣……在我小時候家裡總是有一個溫暖的、非政治化的家庭,有一種現代的風氣,一種溫文爾雅的、客氣的、又有教養的、敦厚的、有長者之風的環境。
後來我覺得這種格調的東西都把它扔掉了。
以前的那種人際關系與這種政治化的不停的運動、人與人不能信任、互相之間的揭發完全不一樣。
後來我覺得我父母老實得非常可憐,他們怎麼就這麼的黏糊,這麼的天真。
我媽要求改造自己,下農場,最後自己就淹死在農場裡。
我父親遇上反右,其實他也沒什麼不滿。
他還很積極,很老實,有一次還做過模範工作者;拿着個小本子,發發傳單。
但每次政治運動一來就免不了有事情。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家都是互相提防着,動不動就互相揭發。
我當時是個生活在小說似的幻想天地裡,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根本格格不入,卻要努力防備他人。
現在我想來,實際上當時是在用一個面具把自己罩住,用它來保護這樣一個幻想的天地,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這麼的緊張,這麼需要提防。
陳:你這段生活中最糟糕的經驗是什麼? 高:我以前一直沒有遇到過什麼糟糕的經驗,但一到大學就開始了。
陳:你大學以前的書是在哪念的? 高:我大學以前的書是在南京念的,在一所教會學校。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有些課是用英文上。
很像美國式的教育,非常開放,圖書館還随便進,書也不是管得那麼嚴,解放以前的書都能查的到。
所以我在中學裡的時候,已經把西方主要翻譯過來的作品都看了。
從早期的古典,一直看到托爾斯泰、巴爾紮克等等。
而雨果的書一本也沒找到,以後反而看的少了。
一直到反右以前,這個學校一直都很好,沒有什麼共青團的活動。
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
我的中學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夢裡。
加上我與同學的關系很好,那些同學都是來自于知識分子家庭,所謂的高級職員,都是南京政府時期留下來的。
因為當時需要考試,擇優錄取,所以貧民子弟很少。
但一到大學,立刻就遇到了反右鬥争,這才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緊張、恐怖和乏味。
但我始終是生活在夢想當中,所以就整天泡在圖書館。
我當時就覺得反右事件真是教條的和讨厭。
還有大學時就開始學毛着。
但那時學毛着還有點自由,如果你上面放本毛着,下面放一本别的書還沒有人來揭發你,還沒到那個氣氛,但逐漸逐漸就開始了。
比如我談戀愛就被告到團支部和黨支部那兒,所以我大學就入不了團。
不過我從來就沒想過還有共青團,我根本就不知道它存在,但是它已經存在了。
陳:你怎麼會想到學法文的? 高:我覺得我在上大學以前基本都是在夢裡頭,現在回憶呀,我小時候就更是在夢裡了。
然而我遇到現實,哇,我才知道現實是這樣的!所以我就采取了一個防衛的态度。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和寫作。
我在大學裡學法文也是極偶然的,是因為家裡和周圍的環境,覺得最崇高的是科學,最應該上的三所大學是清華、北大和交大。
當年我們中學學校是用庚子賠款建的。
凡是學生考上這三所大學的,名字都會刻在體育館裡的一圈大理石上。
這個學校有一百年的曆史,所以曆屆學生的名字就刻了很多。
理所當然地,我也想學理工,因為那是最有出息的。
當時我的理想是,做物理學家或數理學家。
我當時的數學很好,文科也很好,但我對政治完全沒有概念。
在大學的升學指南上,我想考戲劇學院作導演,但是報考條件是三十歲,且要在三個團體工作兩年以上才有資格,所以我就沒戲了。
我從小就跟我媽演戲,門關起來,我媽和我、我弟一起演,隻有我爸一個觀衆。
我媽會編戲或編個小節目。
戲劇學院的表演系,男孩子的報考條件是身高一米七,我身高一米六八,差兩公分,連報考資格都沒有。
那我想就當作家罷,但是大學的中文系是培養師資、編輯和記者的,沒有一來就當作家的。
你看我當時多天真呀。
再加上我當時參觀了南京大學,看了那些中文系的夫子先生,看了他們展示的四庫經典,那與我想遺世萬年的文學熏陶是不同的,我想這不是我要的。
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學外國文學,這是唯一接近我的東西,還有就是畫畫。
我從小就畫畫,曾經想去考美院。
我的畫畫老師當時是全國美協最早的會員,在全國油畫展上還拿了油畫創作獎。
當時這些老師都是當用高薪聘請留下的。
我們畫畫老師在學校裡還有自己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