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訪談節錄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陳軍
曹溪整理
編者按:旅法華裔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以下是其好友陳軍與其的一次長談。
陳:我想通過這個采訪試圖勾劃在我們這一、兩代人中,我們将來會為後人留下來的精神遺産是什麼?我指的是各個涵意上的,從理念、人生的經驗、藝術的創作,甚至包括對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的一些看法和個人體驗。
因此,我基本上想問的是這樣一類的問題,即在你人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哪些事情給你留下了重要的痕迹,不管它表現為感情,或者是政治上的挫折,或者隻是友誼中的背叛。
這些東西作為你人生的轉折,其内涵到底是什麼?比如你現在回憶童年的話,你是怎樣渡過的? 高行健:我的童年是個很夢幻又很渴望的。
1949年共産黨要想建立一個新中國,一切都要個新的社會,要埋葬舊的社會。
可是我是從那個社會來的。
1949年我十歲,我是40年生的,我曾經一度是相信我是長在紅旗下的,忘了我以前的那段童年經驗。
現在想起來,那段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陳:你的家鄉在哪裡呢? 高:我出生的時候家裡正在逃難,正是抗戰時期。
我生在贛南,我的父親當時在中國銀行工作,算是公職人員罷。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個幸福的童年,我幸虧有這麼一段生活。
不是在那種大集體呀,祖國呀,紅旗下長大的。
後來我一直忘掉了這一段。
我們整個那一段的教育過程就是讓你忘掉它,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要埋葬那個舊社會,一個大家耳濡目染的舊社會的苦難。
可是我卻沒有看見多少苦難。
那跟我的生活環境有關。
陳:你從哪裡逃到哪裡的? 高:我在40年的逃難中出生的,那是飛機轟炸下的贛州。
這段我在小說裡寫到過。
贛州當時是蔣經國在那,算是個治理得模範的地方了。
蔣經國當時算是國民黨内的清官,還算是治理的不錯。
當時日本人到那裡就停住了。
後來他們開始襲擊,我們又開始往前走了。
我再小的記憶就是在泰河,也是在贛南。
日本人到哪,我們銀行就先撤退。
所以,逃難對我童年殘存的記憶來講是個很快活的事,能去很多地方,而且很有安全感,并沒有感覺戰争的那種恐怖。
唯一對戰争的恐怖記憶就是飛機轟炸。
然後就是抗戰勝利以後,我父親還留在銀行裡,後來就失業了。
後來他當過記者,又到私人的銀行裡幹過,輪船公司也幹過。
盡管我父親常常失業,但我們家生活還是滿優越的。
我父母都出生于一個破落的家庭,對他們來說,這個生活已被新生活埋葬掉了。
所以我還趕上了舊生活的尾巴,但是這個舊生活現在對我來說是美好的。
陳:你在十歲以前,如果有過教育的話,是個什麼樣的教育呢? 高:我們的家庭是非常溫暖的。
我們家的這種家庭到了新社會以後就消失了,那種人的關系也消失了。
那時候,一切都顯得溫文爾雅。
我父親來的朋友談吐文雅,西裝革履的;我母親愛的也是教會式的教育。
所以我們家算是個中産階級了。
父、母親家以前也是個大家族,後來雖然敗落了,但是他們身上那種遺風尚在。
他們和他們的朋友唱什麼西方歌曲了,什麼彈鋼琴了,唱歌劇了。
太太們留學回來以後拿着洋嗓子唱花腔,生活很好玩。
我父母他們當時組織了一個同樂會。
我最早登台表演是在我五歲,我媽叫我排個節目,讓我跟她一起登台。
我母親當時是抗日劇團的演員,後來跟我父親結婚後,出于政治原因,我父親不讓她搞政治,因為太危險。
當時的抗戰劇團,國民黨也不太喜歡。
後來我母親回憶起來猜測,她們劇團的外圍有共産黨在做工作。
她是基督教青年會的。
陳:我媽媽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為當時參加了抗戰的演出團并寫文章,後來在1956年時被抓起來,至八十年代初才被釋放。
高:所以他們49年後就根本不怎麼談這些事,但是這個記憶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于是我有兩個社會的經驗。
我有現代中國的,再有就是西方社會的不同體驗。
現在我是完完全全生活在西方社會裡頭。
陳:你那時都是讀的什麼書呢? 高:應該說主要是童話。
我也沒上學,因為那時在逃難嘛,加上我身體又不很好,所以基本上是我母親教我識字的。
那時我家裡有一大堆書,有很多童話、兒童讀物、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可以說是一種很西式的教育,家裡那時還彼此講英文,穿的是西裝,唱的是洋歌。
陳:共産黨進城的時候,你們家當時在哪? 高:忘了。
五零年以後我們家到了南京,我有一個表伯父早年參加新四軍,解放後就到處找我們家。
他的父親家也是個大家,是個大買辦資本家,就娶了好多小老婆。
然後他媽就到我父親家過,他和我父親就像親兄弟一樣,然後他到了上海上大學,參加了地下黨,背叛家庭,并參加了新四軍。
四九年後他就找我們到南京去,當時
以下是其好友陳軍與其的一次長談。
陳:我想通過這個采訪試圖勾劃在我們這一、兩代人中,我們将來會為後人留下來的精神遺産是什麼?我指的是各個涵意上的,從理念、人生的經驗、藝術的創作,甚至包括對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的一些看法和個人體驗。
因此,我基本上想問的是這樣一類的問題,即在你人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哪些事情給你留下了重要的痕迹,不管它表現為感情,或者是政治上的挫折,或者隻是友誼中的背叛。
這些東西作為你人生的轉折,其内涵到底是什麼?比如你現在回憶童年的話,你是怎樣渡過的? 高行健:我的童年是個很夢幻又很渴望的。
1949年共産黨要想建立一個新中國,一切都要個新的社會,要埋葬舊的社會。
可是我是從那個社會來的。
1949年我十歲,我是40年生的,我曾經一度是相信我是長在紅旗下的,忘了我以前的那段童年經驗。
現在想起來,那段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陳:你的家鄉在哪裡呢? 高:我出生的時候家裡正在逃難,正是抗戰時期。
我生在贛南,我的父親當時在中國銀行工作,算是公職人員罷。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個幸福的童年,我幸虧有這麼一段生活。
不是在那種大集體呀,祖國呀,紅旗下長大的。
後來我一直忘掉了這一段。
我們整個那一段的教育過程就是讓你忘掉它,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要埋葬那個舊社會,一個大家耳濡目染的舊社會的苦難。
可是我卻沒有看見多少苦難。
那跟我的生活環境有關。
陳:你從哪裡逃到哪裡的? 高:我在40年的逃難中出生的,那是飛機轟炸下的贛州。
這段我在小說裡寫到過。
贛州當時是蔣經國在那,算是個治理得模範的地方了。
蔣經國當時算是國民黨内的清官,還算是治理的不錯。
當時日本人到那裡就停住了。
後來他們開始襲擊,我們又開始往前走了。
我再小的記憶就是在泰河,也是在贛南。
日本人到哪,我們銀行就先撤退。
所以,逃難對我童年殘存的記憶來講是個很快活的事,能去很多地方,而且很有安全感,并沒有感覺戰争的那種恐怖。
唯一對戰争的恐怖記憶就是飛機轟炸。
然後就是抗戰勝利以後,我父親還留在銀行裡,後來就失業了。
後來他當過記者,又到私人的銀行裡幹過,輪船公司也幹過。
盡管我父親常常失業,但我們家生活還是滿優越的。
我父母都出生于一個破落的家庭,對他們來說,這個生活已被新生活埋葬掉了。
所以我還趕上了舊生活的尾巴,但是這個舊生活現在對我來說是美好的。
陳:你在十歲以前,如果有過教育的話,是個什麼樣的教育呢? 高:我們的家庭是非常溫暖的。
我們家的這種家庭到了新社會以後就消失了,那種人的關系也消失了。
那時候,一切都顯得溫文爾雅。
我父親來的朋友談吐文雅,西裝革履的;我母親愛的也是教會式的教育。
所以我們家算是個中産階級了。
父、母親家以前也是個大家族,後來雖然敗落了,但是他們身上那種遺風尚在。
他們和他們的朋友唱什麼西方歌曲了,什麼彈鋼琴了,唱歌劇了。
太太們留學回來以後拿着洋嗓子唱花腔,生活很好玩。
我父母他們當時組織了一個同樂會。
我最早登台表演是在我五歲,我媽叫我排個節目,讓我跟她一起登台。
我母親當時是抗日劇團的演員,後來跟我父親結婚後,出于政治原因,我父親不讓她搞政治,因為太危險。
當時的抗戰劇團,國民黨也不太喜歡。
後來我母親回憶起來猜測,她們劇團的外圍有共産黨在做工作。
她是基督教青年會的。
陳:我媽媽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為當時參加了抗戰的演出團并寫文章,後來在1956年時被抓起來,至八十年代初才被釋放。
高:所以他們49年後就根本不怎麼談這些事,但是這個記憶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于是我有兩個社會的經驗。
我有現代中國的,再有就是西方社會的不同體驗。
現在我是完完全全生活在西方社會裡頭。
陳:你那時都是讀的什麼書呢? 高:應該說主要是童話。
我也沒上學,因為那時在逃難嘛,加上我身體又不很好,所以基本上是我母親教我識字的。
那時我家裡有一大堆書,有很多童話、兒童讀物、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可以說是一種很西式的教育,家裡那時還彼此講英文,穿的是西裝,唱的是洋歌。
陳:共産黨進城的時候,你們家當時在哪? 高:忘了。
五零年以後我們家到了南京,我有一個表伯父早年參加新四軍,解放後就到處找我們家。
他的父親家也是個大家,是個大買辦資本家,就娶了好多小老婆。
然後他媽就到我父親家過,他和我父親就像親兄弟一樣,然後他到了上海上大學,參加了地下黨,背叛家庭,并參加了新四軍。
四九年後他就找我們到南京去,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