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
關燈
小
中
大
語言産生的根據。
”作者在指出“意識流”技巧的出現是以現代心理學研究為背景的(而心理學的确立又與現代生産方式的變革有關)以後,接着論述說:“而心理活動的這般規律非英國人、法國人或德國人所專有,俄羅斯人、日本人或也用英語思維的美國人,當然也包括說漢語的中國人,其思維與感受的方式應該說本質上并無不同之處。
工人和資本家,總統和車夫,他們的思想感情可以有階級意識與政治态度上極大的差異,以及文化程度的差異和性格的差異,而心理規律畢竟相同,都可以用意識流這種文學語言來描模他們各自的内心世界,複述他們的精神活動。
腐朽的資本家和反動的政客并不等于用來描述他們的這種語言工具也腐朽,也反動,恰如記載帝王的無量功德的文言文本身無罪一樣。
”看起來作者似乎是遵循着斯大林關于語言文字不是上層建築等論斷在進行思考,小說技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同一技巧對不同的政治、哲學、思想、情感傾向的适應度是否相等,每一種小說技巧的獨立性和可用度是否都能達到相同水平,作者基本上都給予了肯定性的答複,但我以為這是一個頗高深的理論問題,似乎還不宜輕易作出最後的結論。
5 小說技巧既然随一個時代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而不斷豐富、變化,那麼,新、奇、怪實際上乃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一書不但不回避、貶低新、奇、怪,而且,它實際上恰恰是在為新、奇、怪的現代小說技巧尋求理論上的依據和實踐中的成績,以證明其合理性、進步性及可用性。
偏激嗎?片面嗎?也許,但讀這本書的時候,你不能不被那接踵而來、七穿八達、融彙貫通、有理有據而又娓娓動聽的論述所吸引、所征服。
該書共分十七章,幾乎涉及到西方現代文學各種流派的各種寫作技巧,如“意識流”、“怪誕與非邏輯”、“象征”、“藝術的抽象”、“超現實主義”、“黑色幽默”……等等,而且對絕大多數西方現代文學流派所使用到的寫作技巧,都結合實例對其表現力作了充分的肯定,這種肯定或許會給予人一定的刺激性和沖擊力。
不過,我們對于某些封建社會的小說和大批西方古典小說的那種寫作技巧,為什麼卻往往受之安然,甚至引以為藝術批評的當然尺度呢?葉君健同志在該書的序文裡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現在的欣賞趣味,根據我們所出版的一些外國作品及其印數看,似乎是仍停留在蒸汽機時代。
我們欣賞歐洲十八世紀的作品,如巴爾紮克和狄更斯的作品,甚至更早的《基度山恩仇記》,超過現代的作品。
至于本國作品,現在還有一個奇特現象,有些人欣賞《七俠五義》,似乎超過了任何現代中國作家的作品——如果新華書店的定貨能作為判斷一部作品的欣賞價值的标準的話。
這種‘欣賞’趣味恐怕還大有封建時代的味道。
這種現象的形成也可能是我們多年來無形中在文化上與世隔絕的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打開窗戶朝外看,了解現代世界文化——包括現代小說寫作技巧——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高行健同志的這本書即是一本四面開窗的書。
當然,窗戶乍開,八面來風,抵抗力弱的人,是會受風感冒的。
有些作者,特别是年輕的作者,對西方現代小說的發展、演變及其寫作技巧的精髓并沒有真正搞清楚,更沒有從現代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所帶來的讀者文化水準、思維方式、藝術趣味、欣賞習慣方面的變化這一角度,來考慮寫作技巧的運用,而是生吞活剝、盲目模仿,乃至于從寫作的内容和政治思想傾向上,去往西方資産階級的偏見上靠,那樣的“新、奇、怪”,就确實有問題了。
6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基本上以技巧的超階級、超民族為論述的前提,而且緻力于對我國一般作者和讀者還不甚熟悉的西方現代小說技巧作肯定性的介紹,但論述中還是注意把握形式為内容服務、不能單純耍弄技巧這一原則的,例如在《怪誕與非邏輯》這一節最後,作者嚴肅地指出:“怪誕和非邏輯是理性的産物,是用來創造一種抽象化了的現代藝術形象的有力工具,它們本身并不是藝術創作的目的。
但如果盲目追求怪誕,一味崇尚非邏輯的方法,把兩者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宗教來膜拜,聽任下意識的擺布,不知其所雲,則是不可取的。
”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
”作者在指出“意識流”技巧的出現是以現代心理學研究為背景的(而心理學的确立又與現代生産方式的變革有關)以後,接着論述說:“而心理活動的這般規律非英國人、法國人或德國人所專有,俄羅斯人、日本人或也用英語思維的美國人,當然也包括說漢語的中國人,其思維與感受的方式應該說本質上并無不同之處。
工人和資本家,總統和車夫,他們的思想感情可以有階級意識與政治态度上極大的差異,以及文化程度的差異和性格的差異,而心理規律畢竟相同,都可以用意識流這種文學語言來描模他們各自的内心世界,複述他們的精神活動。
腐朽的資本家和反動的政客并不等于用來描述他們的這種語言工具也腐朽,也反動,恰如記載帝王的無量功德的文言文本身無罪一樣。
”看起來作者似乎是遵循着斯大林關于語言文字不是上層建築等論斷在進行思考,小說技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同一技巧對不同的政治、哲學、思想、情感傾向的适應度是否相等,每一種小說技巧的獨立性和可用度是否都能達到相同水平,作者基本上都給予了肯定性的答複,但我以為這是一個頗高深的理論問題,似乎還不宜輕易作出最後的結論。
5 小說技巧既然随一個時代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而不斷豐富、變化,那麼,新、奇、怪實際上乃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一書不但不回避、貶低新、奇、怪,而且,它實際上恰恰是在為新、奇、怪的現代小說技巧尋求理論上的依據和實踐中的成績,以證明其合理性、進步性及可用性。
偏激嗎?片面嗎?也許,但讀這本書的時候,你不能不被那接踵而來、七穿八達、融彙貫通、有理有據而又娓娓動聽的論述所吸引、所征服。
該書共分十七章,幾乎涉及到西方現代文學各種流派的各種寫作技巧,如“意識流”、“怪誕與非邏輯”、“象征”、“藝術的抽象”、“超現實主義”、“黑色幽默”……等等,而且對絕大多數西方現代文學流派所使用到的寫作技巧,都結合實例對其表現力作了充分的肯定,這種肯定或許會給予人一定的刺激性和沖擊力。
不過,我們對于某些封建社會的小說和大批西方古典小說的那種寫作技巧,為什麼卻往往受之安然,甚至引以為藝術批評的當然尺度呢?葉君健同志在該書的序文裡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現在的欣賞趣味,根據我們所出版的一些外國作品及其印數看,似乎是仍停留在蒸汽機時代。
我們欣賞歐洲十八世紀的作品,如巴爾紮克和狄更斯的作品,甚至更早的《基度山恩仇記》,超過現代的作品。
至于本國作品,現在還有一個奇特現象,有些人欣賞《
這種‘欣賞’趣味恐怕還大有封建時代的味道。
這種現象的形成也可能是我們多年來無形中在文化上與世隔絕的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打開窗戶朝外看,了解現代世界文化——包括現代小說寫作技巧——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高行健同志的這本書即是一本四面開窗的書。
當然,窗戶乍開,八面來風,抵抗力弱的人,是會受風感冒的。
有些作者,特别是年輕的作者,對西方現代小說的發展、演變及其寫作技巧的精髓并沒有真正搞清楚,更沒有從現代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所帶來的讀者文化水準、思維方式、藝術趣味、欣賞習慣方面的變化這一角度,來考慮寫作技巧的運用,而是生吞活剝、盲目模仿,乃至于從寫作的内容和政治思想傾向上,去往西方資産階級的偏見上靠,那樣的“新、奇、怪”,就确實有問題了。
6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基本上以技巧的超階級、超民族為論述的前提,而且緻力于對我國一般作者和讀者還不甚熟悉的西方現代小說技巧作肯定性的介紹,但論述中還是注意把握形式為内容服務、不能單純耍弄技巧這一原則的,例如在《怪誕與非邏輯》這一節最後,作者嚴肅地指出:“怪誕和非邏輯是理性的産物,是用來創造一種抽象化了的現代藝術形象的有力工具,它們本身并不是藝術創作的目的。
但如果盲目追求怪誕,一味崇尚非邏輯的方法,把兩者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宗教來膜拜,聽任下意識的擺布,不知其所雲,則是不可取的。
”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