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靈山的路--和高行健相遇
關燈
小
中
大
了陳順妍
博士的部分英文節譯,和她的介紹性論文“高行健的《靈山》”(GAOXINGJIAN'SLINGSHAN/SOULMOUNTAIN)。
80年代末 我離開中國,當在悉尼讀到的《靈山》的英文節譯時,已時隔多年,而且還隔了語種。
他的東西讀來竟是有些神奇。
神奇的不僅 是他在小說中的叙述手法,和由這種手法帶出的似真猶幻的故事,也是隔了這麼些年,和他的作品在這個無法預想的環境裡再次 相遇的心境。
歲月變遷,人事滄桑,為自己也為别人,總不免有些感慨。
又隔了兩年,我去巴黎時去看了高行健。
高行健住在巴黎一個很高的地方。
他在電話裡說是一棟白色的高樓,塔樓,最高的,像塔一樣,你看到了就知道了。
那天我下了火車就開始下雨,他說要穿過的那片公園根本就是個山坡。
我濕漉漉喘噓噓走上坡頂,臉上眼鏡上都是水,果 真,在眼前的水霧中看見幾棟拔地而起的巨大高樓。
這些樓宇高聳在灰色的天空裡,和巴黎市中心的物欲奢華對照,顯得孤寂和 蒼涼。
高行健住在最高的那一棟裡,第十八層。
當時眼前的景像極富象征,至今記憶猶新,但它喻示了什麼,我卻并不清楚。
他的室内很空曠,也像窗外看出去的景緻。
這該是他畫畫的空間,除了寫戲撰文,他的畫也非常成功。
我們在他的小客廳裡 坐下。
牆上有一張寫意的水墨畫,幾筆黑墨畫成的一個人,斜倚在白色的宣紙上,左下角钤了個小小的紅印章。
這讓我相信,高 行健的行文寫作,他富于個人風格的叙述手法,也得益于他的繪畫審美。
因為他的小說語言流動明暢,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中國水 墨的寫意之美,很不同于西畫的堆砌塑造。
這也反映在他自己對語言的解說裡。
“我以為小說這門藝術歸根到底是語言的實現, 而非對現實的模寫。
小說之所以有趣,因為用語言居然也能喚起讀者的真切感受。
”(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跋》)他的這 種論述,可視為中國傳統文人畫追求筆墨意趣的現代文學版本。
那天在他家,我們不知從何聊起,一聊竟聊了三個小時,他自始至終沒有停過抽煙。
我想到他那次因抽煙過度,給誤診為緻 命的肺癌,至使他抛下一切,跑去西南邊區轉了一大圈,後來寫得了那本《靈山》。
生命裡的禍福,竟就這樣轉換了角色。
坐在他的客廳裡,他說今年很忙,五個畫展兩部戲,一部由别人導,一部他自己來導,還有書要出。
我們說了些現代藝術方 面的話題,談話慢慢轉到寫作上。
高行健說他雖然已用法文寫戲導戲,但還是用中文寫小說,小說的文字量太大,如用法文寫占 據的時間和精力就不堪負荷。
說話間,他最新出版另一部中文長篇《一個人的聖經》的樣書就擱在桌上。
我們聊了很久,我表示想告辭,但主人卻坐在那裡沒動,繼續著抽煙。
他說,我現在沒事,你再坐一會兒吧。
我又坐下。
從澳洲跑到歐洲,我本就是出門看世界找人聊天來的。
這樣我們又說起他的戲。
我在十幾年前已看過他在中國時發表的一些劇本。
說到『車站』,我隻随便問問,他居然說那戲在 歐洲好幾個國家,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演了。
在德國演出,劇中原先的德國小痞子,變成了個朋克。
在維也納 演出時,居然動用了剛造完還沒有啟用的新火車站,戲就在站台上演,觀衆在對面的站台上看。
戲演了一個月,場場爆滿。
戲演 完了,火車站也就正式啟用了。
當時,我努力想回憶起十幾年前一個夏天裡看過的那些文字,它們在腦海裡若有若無。
後來回到悉尼,看完了台灣經聯出版 的《靈山》的中文原版,我更确信人生裡零零星星的記憶和經驗,雖然它們的意義或目的未必清楚,但有意無意間,都促成造就 了我們的今天和明天。
…… 說人生來注定要受苦,或世界就是一片荒漠,都過于誇張了,而災難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感謝生活,這種感歎如同感謝我 主,問題是你主是誰?命運,偶然性?你恐怕應該感謝的是對這自我的這種意識,對于自身存在的這種醒悟,才能從困境和苦惱 中自拔。
……
80年代末 我離開中國,當在悉尼讀到的《靈山》的英文節譯時,已時隔多年,而且還隔了語種。
他的東西讀來竟是有些神奇。
神奇的不僅 是他在小說中的叙述手法,和由這種手法帶出的似真猶幻的故事,也是隔了這麼些年,和他的作品在這個無法預想的環境裡再次 相遇的心境。
歲月變遷,人事滄桑,為自己也為别人,總不免有些感慨。
又隔了兩年,我去巴黎時去看了高行健。
高行健住在巴黎一個很高的地方。
他在電話裡說是一棟白色的高樓,塔樓,最高的,像塔一樣,你看到了就知道了。
那天我下了火車就開始下雨,他說要穿過的那片公園根本就是個山坡。
我濕漉漉喘噓噓走上坡頂,臉上眼鏡上都是水,果 真,在眼前的水霧中看見幾棟拔地而起的巨大高樓。
這些樓宇高聳在灰色的天空裡,和巴黎市中心的物欲奢華對照,顯得孤寂和 蒼涼。
高行健住在最高的那一棟裡,第十八層。
當時眼前的景像極富象征,至今記憶猶新,但它喻示了什麼,我卻并不清楚。
他的室内很空曠,也像窗外看出去的景緻。
這該是他畫畫的空間,除了寫戲撰文,他的畫也非常成功。
我們在他的小客廳裡 坐下。
牆上有一張寫意的水墨畫,幾筆黑墨畫成的一個人,斜倚在白色的宣紙上,左下角钤了個小小的紅印章。
這讓我相信,高 行健的行文寫作,他富于個人風格的叙述手法,也得益于他的繪畫審美。
因為他的小說語言流動明暢,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中國水 墨的寫意之美,很不同于西畫的堆砌塑造。
這也反映在他自己對語言的解說裡。
“我以為小說這門藝術歸根到底是語言的實現, 而非對現實的模寫。
小說之所以有趣,因為用語言居然也能喚起讀者的真切感受。
”(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跋》)他的這 種論述,可視為中國傳統文人畫追求筆墨意趣的現代文學版本。
那天在他家,我們不知從何聊起,一聊竟聊了三個小時,他自始至終沒有停過抽煙。
我想到他那次因抽煙過度,給誤診為緻 命的肺癌,至使他抛下一切,跑去西南邊區轉了一大圈,後來寫得了那本《靈山》。
生命裡的禍福,竟就這樣轉換了角色。
坐在他的客廳裡,他說今年很忙,五個畫展兩部戲,一部由别人導,一部他自己來導,還有書要出。
我們說了些現代藝術方 面的話題,談話慢慢轉到寫作上。
高行健說他雖然已用法文寫戲導戲,但還是用中文寫小說,小說的文字量太大,如用法文寫占 據的時間和精力就不堪負荷。
說話間,他最新出版另一部中文長篇《一個人的聖經》的樣書就擱在桌上。
我們聊了很久,我表示想告辭,但主人卻坐在那裡沒動,繼續著抽煙。
他說,我現在沒事,你再坐一會兒吧。
我又坐下。
從澳洲跑到歐洲,我本就是出門看世界找人聊天來的。
這樣我們又說起他的戲。
我在十幾年前已看過他在中國時發表的一些劇本。
說到『車站』,我隻随便問問,他居然說那戲在 歐洲好幾個國家,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演了。
在德國演出,劇中原先的德國小痞子,變成了個朋克。
在維也納 演出時,居然動用了剛造完還沒有啟用的新火車站,戲就在站台上演,觀衆在對面的站台上看。
戲演了一個月,場場爆滿。
戲演 完了,火車站也就正式啟用了。
當時,我努力想回憶起十幾年前一個夏天裡看過的那些文字,它們在腦海裡若有若無。
後來回到悉尼,看完了台灣經聯出版 的《靈山》的中文原版,我更确信人生裡零零星星的記憶和經驗,雖然它們的意義或目的未必清楚,但有意無意間,都促成造就 了我們的今天和明天。
…… 說人生來注定要受苦,或世界就是一片荒漠,都過于誇張了,而災難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感謝生活,這種感歎如同感謝我 主,問題是你主是誰?命運,偶然性?你恐怕應該感謝的是對這自我的這種意識,對于自身存在的這種醒悟,才能從困境和苦惱 中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