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靈山的路--和高行健相遇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趙川
上
坐在午後懶散的陽光下,讀流亡作家高行健的《靈山》,像是很多年前的某個下午,在上海一條弄堂的曬台上,看著眼前重
重疊疊的紅瓦屋頂,由老人家細哼童謠,在背上輕柔撫拍,慢慢進入滿是陽光馨香的夢鄉。
就這樣讀著書,從已理順的現實秩序 和規範下,退回到朦胧、參差和無序的純真裡。
曆史,在高行健的筆下化解開來,從有頭有臉的教條下瓦解,流淌成一個個平行的生命章節,或傳奇或平凡,還原到它們本 來不甚清楚的層疊面貌。
風土史實,傳聞傳奇和由各種人生經驗組成的片段,在通往靈山的路上,交錯穿插,偶然與必然相間, 有無法抹去的已成的現實,也有若即若離的臆想世界,它們咿咿呀呀,紛至沓來。
那靈山在哪裡,小說的主人公不是要去尋找靈山嗎? 他孑然一身,遊盈了許久,終于迎面遇到一位拄著拐杖穿著長道袍的長者,于是上前請教: “老人家,請問靈山在哪裡?" “你從哪裡來?"老者反問。
他說他從烏依鎮來。
“烏依鎮?"老者琢磨了一會,“河那邊。
" 他說他正是從河那邊來的,是不是走錯了路?老者聳眉道: “路并不錯,錯的是行路的人。
" …… (高行健《靈山》第六十七節) 小說裡的靈山更像是一個通往虛無目标的過程,或者這正是彌漫在《靈山》裡的禅意,不識盧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在《靈山》裡,帶自傳色彩的“我”,和由“我”演化出的如“我”影子般的“你”,在中西南邊區漫遊,刻意要去尋找一 片原生态的淨土,原生态這個詞在小說的多個章節中出現,靈山就像是這片淨土的化身。
由于“我”或“你”無不帶著想接近 和進入的念頭,小說似乎意指那就是完美的境界,世界原本就應該那樣。
但“我”或“你”,還加一個來曆不明的“她”,始終都隻能周折在通往淨土的道路上。
在這條路上,人的精神世界,個人 身世,所經過地界的身世--地方史志或神話傳奇,自然或風物,盤纏地鋪展開來。
那些故事交錯縱橫,一個個章節,一段段叙 述,它們不在意怎樣承接隸屬,也不在意源自哪裡,又流彙何處,當然總也可以作更進一步的尋本探源。
故事本身也像這種漫 遊,之間不層層遞進,也不引導出任何沖突或企圖走向深層。
它們存在的目的也像是無目的,它們近乎盲目地編織一起,連慣或 不連慣,都不經意地成為周遭真實中的組成部分。
借用文學評論家趙毅衡在評述高行健戲劇創作時的話來說,“如果他(高行 健)也在追求意義,那麼這些意義似乎也是同水平的,無深度的,或者說,不經意間信手偶得的。
”(趙毅衡《建立一種現代禅劇》) 那天在午後和的陽光下,這些紛亂的篇章,當它們在眼皮下流過的那一刻,凡人的曆史,也包括逝去了或依舊還在的他們 的精神,就在這股股細流交錯的章節間,不僅駐足或通過,而且被神奇地聳立起來。
我相信這就是靈山,大概也就是我們的原生狀态。
“一個清晰的思想固然美妙,但它始終意味著濃縮含意,斬段了零散的頭緒。
而在現象世界裡,零散的頭緒極為重要,因為 它們交織在一起。
”(約瑟夫·布羅茨基《小于一》)曆史總被一些人理順了瑣碎的頭緒,弄成一具可随意塞入意圖的光滑殼 子,但在《靈山》裡,我看到了高行健想将曆史回複到其原生态的努力。
下 十幾年前,當我還在國内讀書的時候,已很為社會上求變的氣息所動。
高行健在80年代初寫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和較 晚一些時候出版的《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以及他的『絕對信号』、『車站』和『野人』等戲劇作品,都是我所熟悉的,那 是那個時代裡求變氣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悉尼大學陳順妍博士MabellLee翻譯的《靈山》英文版"SOULMOUNTAIN",今年六月已由澳洲的HarperCollinsPublishers在 澳洲和新西蘭出版發行。
一九九七年,我還沒有讀過《靈山》中文原著,隻從澳洲文學季刊《HEAT》第四期上,看到
就這樣讀著書,從已理順的現實秩序 和規範下,退回到朦胧、參差和無序的純真裡。
曆史,在高行健的筆下化解開來,從有頭有臉的教條下瓦解,流淌成一個個平行的生命章節,或傳奇或平凡,還原到它們本 來不甚清楚的層疊面貌。
風土史實,傳聞傳奇和由各種人生經驗組成的片段,在通往靈山的路上,交錯穿插,偶然與必然相間, 有無法抹去的已成的現實,也有若即若離的臆想世界,它們咿咿呀呀,紛至沓來。
那靈山在哪裡,小說的主人公不是要去尋找靈山嗎? 他孑然一身,遊盈了許久,終于迎面遇到一位拄著拐杖穿著長道袍的長者,于是上前請教: “老人家,請問靈山在哪裡?" “你從哪裡來?"老者反問。
他說他從烏依鎮來。
“烏依鎮?"老者琢磨了一會,“河那邊。
" 他說他正是從河那邊來的,是不是走錯了路?老者聳眉道: “路并不錯,錯的是行路的人。
" …… (高行健《靈山》第六十七節) 小說裡的靈山更像是一個通往虛無目标的過程,或者這正是彌漫在《靈山》裡的禅意,不識盧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在《靈山》裡,帶自傳色彩的“我”,和由“我”演化出的如“我”影子般的“你”,在中西南邊區漫遊,刻意要去尋找一 片原生态的淨土,原生态這個詞在小說的多個章節中出現,靈山就像是這片淨土的化身。
由于“我”或“你”無不帶著想接近 和進入的念頭,小說似乎意指那就是完美的境界,世界原本就應該那樣。
但“我”或“你”,還加一個來曆不明的“她”,始終都隻能周折在通往淨土的道路上。
在這條路上,人的精神世界,個人 身世,所經過地界的身世--地方史志或神話傳奇,自然或風物,盤纏地鋪展開來。
那些故事交錯縱橫,一個個章節,一段段叙 述,它們不在意怎樣承接隸屬,也不在意源自哪裡,又流彙何處,當然總也可以作更進一步的尋本探源。
故事本身也像這種漫 遊,之間不層層遞進,也不引導出任何沖突或企圖走向深層。
它們存在的目的也像是無目的,它們近乎盲目地編織一起,連慣或 不連慣,都不經意地成為周遭真實中的組成部分。
借用文學評論家趙毅衡在評述高行健戲劇創作時的話來說,“如果他(高行 健)也在追求意義,那麼這些意義似乎也是同水平的,無深度的,或者說,不經意間信手偶得的。
”(趙毅衡《建立一種現代禅劇》) 那天在午後和的陽光下,這些紛亂的篇章,當它們在眼皮下流過的那一刻,凡人的曆史,也包括逝去了或依舊還在的他們 的精神,就在這股股細流交錯的章節間,不僅駐足或通過,而且被神奇地聳立起來。
我相信這就是靈山,大概也就是我們的原生狀态。
“一個清晰的思想固然美妙,但它始終意味著濃縮含意,斬段了零散的頭緒。
而在現象世界裡,零散的頭緒極為重要,因為 它們交織在一起。
”(約瑟夫·布羅茨基《小于一》)曆史總被一些人理順了瑣碎的頭緒,弄成一具可随意塞入意圖的光滑殼 子,但在《靈山》裡,我看到了高行健想将曆史回複到其原生态的努力。
下 十幾年前,當我還在國内讀書的時候,已很為社會上求變的氣息所動。
高行健在80年代初寫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和較 晚一些時候出版的《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以及他的『絕對信号』、『車站』和『野人』等戲劇作品,都是我所熟悉的,那 是那個時代裡求變氣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悉尼大學陳順妍博士MabellLee翻譯的《靈山》英文版"SOULMOUNTAIN",今年六月已由澳洲的HarperCollinsPublishers在 澳洲和新西蘭出版發行。
一九九七年,我還沒有讀過《靈山》中文原著,隻從澳洲文學季刊《HEAT》第四期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