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種現代禅劇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動作,而動作者無法言語,這舞台上的悖論象征了言語主體無法認識自己。
但至少二者有可能相合,組成主體由迷到悟的二個相位。
《夜遊神》一劇中可以被當作《對話與反诘》中禅師化身的,是最後才出場的“老者”,他“醉”得隻能說糊塗話: (老者持酒瓶上。
) 老者:還在這兒,幹什麼呢?夢遊者:噢!(連忙一腳,将頭咔哧踩碎了,回頭)對不起。
你問他腦袋是不是還在? 老者:(不以為然)腦袋?誰的早晚也得掉,是腦袋總有掉的時候,還沒有永遠不掉的腦袋。
夢遊者:是這話,可你問的是你這腦袋是不是還在? 老者:(揚眉)要不要再喝點? 夢遊者:(接過酒瓶就是一口,笑)你說你已經弄不清是你喝還是你這頭在喝? 老者:都一樣,(舉瓶看酒)喝掉的總歸是酒。
(将瓶子扔了) 夢遊者踩碎自己的頭顱,是因為他害怕思索的自我,這本身可以成為-個超越自我的契機,如果夢遊者能跟上老者的禅語式機心的話。
可惜他對老者的一味傻笑不明其妙,最後惱羞成怒幹脆行囚殺人。
全劇看來直認了現代式的思想者從迷到悟、見性成佛之不可能。
高行健第三階段戲全是悲劇,全都以暴力終結。
《夜遊神》的暴力卻直接施加于悟本身,取消自我超越的可能。
在緊扼住老者脖子時,夢遊者思索道: 你血氣方剛,不是他人的影子,你實實在在存在,在這無意義的世界,你哪怕也毫無意義,以無意義的反抗來對付這無意義的世界,也多少證實你這無意義的存在!(松手) (老者倒地,笑容依然凝固在臉上。
) 的确,“夢遊者”不是他者的影子,而是自我的影子。
是旅客的夢影,用暴力證明自己的實體存在,其結果是消滅了獨立思考的自我。
5 劇作家高行健向來心裡有一個戲劇理論家。
他的劇本,是意圖很明白的戲劇實驗。
他的創新,也是目标清晰計劃周到。
高行健劇本中沒有即興之作,甚至沒有聽從本能驅使而作的“任意性”段落。
早在1995年,我就認為高行健的近期劇,其美學是禅式的,其目标是寫意。
當時我沒有任何高行健本人的言論佐證,也沒有聽到他認可或否認;他對批評家一向來取“你評你的,與我無關”的“高姿态”,我不能指責他拒絕置評是不願意贊同我。
1997年高行健寫出了禅宗六祖慧能傳《八月雪》,這是高行健寫的唯一一出京劇。
高行健希望“不固守現成的唱腔與表演程式,音樂與唱腔均需另行創作,以便為傳統戲劇尋找新的生命力”。
也就是說,這是一出不完全依循程式的京劇。
在最後幾幕中,高行健從慧能圓寂轉向世間僧俗諸生相:尼姑無盡藏成為一個渾身污泥的瘋女人,始終困于解不脫的因緣;“這禅師”會劈磚;“可禅師”會棒喝;“是禅師”會口中噴火;“瘋禅師”自稱花和尚,百無禁忌,要求歌妓“本事統統亮出來”。
而俗人更是亂成一團:歌妓從舞台下的樂池中唱上台,唱道“除非身為女子,和尚又如何能解?”作家則要求慧能大師給一個光圈;另一俗人則“不玩政治不玩股票”,而玩貓把戲。
全劇結于佛堂貓叫,後殿火起,一派喧鬧,亂成一堆,此時慧能從容圓寂,滿山林木一下子變白,似為八月下雪。
大禅師:散了,散了,各自營生去吧,此外不留人!參堂如同戲院,人走場空! 寫滿台亂的群衆場面本是高行健的拿手戲,從《車站》、《野人》到《山海經傳》,再到《夜遊神》,都是如此。
而此二幕,寫狂禅與俗無有不同,卻是高行健一直喜愛的"大狂大俗"寫法,似乎在給慧能的教義是否經得起現實考驗打一個問号。
到這個時候,我們看出,這部傳記劇遠遠超出慧能生平或是南宗教義的戲劇化,而是宗教與世俗關系,出世超越與人世人事的對列展開,二者實際上共存共在。
這讓我們想起高行健十年之前的第一個具有宗教追求的戲劇《彼岸》,在那裡,超越的追求是認真的,虔誠的,對人世的污濁是憤慨的,很有點像《八月雪》上半出的慧能,而在下半出中,出世與入世,各有其樂。
僧人求名利地位,比俗人更甚。
“人人都想當上帝!誰個心甘情願當玩意兒?” 創造了“頓宗”的慧能,似乎并不認為衆人之描出乎意料,他看出在衆生中有可能得超脫的,是野心比較少的文盲與小孩。
于是,他燒掉祖傳法衣,“執着衣缽,反斷我宗”。
6 應當指出,禅與中國戲曲幾乎不沾邊,不僅中國戲曲理論和演出實踐沒有接觸到禅宗思想,中國戲曲在題材上也從來沒有禅宗内容,這與中國詩歌可以說正好成對比——中國詩從唐代以降,有實在大多的禅詩,大多着迷于禅的詩人,或是着迷于詩的僧人。
禅理進入詩學,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中國書畫史的情況也相同。
而中國戲曲,卻一直沒有禅宗主題。
部分宋元明戲曲,尤其是俗劇,有佛教内容,某些是演繹佛經故事。
例如《目蓮救母》故事來自《盂蘭盆經》;《摩登伽女》故事來自《楞嚴經》;還有些觀世音菩薩的戲,出典不詳。
還有一部分劇目,取材自玄裝取經故事,後來被集合于《西遊記》之中。
寫禅宗和尚的,與禅亦無甚相關,如元雜劇《月明和尚度柳翠》,又作《月明三度臨歧柳》。
此劇後來被徐渭改寫成《翠鄉夢》.被吳士科改寫成《紅蓮案》。
所有這些劇目的佛教内容,實際上可以說已是民間故事,充滿中國民俗的儀式色彩。
無怪乎高行健的《冥誠》一劇,上半部很像《度柳翠》中的女
但至少二者有可能相合,組成主體由迷到悟的二個相位。
《夜遊神》一劇中可以被當作《對話與反诘》中禅師化身的,是最後才出場的“老者”,他“醉”得隻能說糊塗話: (老者持酒瓶上。
) 老者:還在這兒,幹什麼呢?夢遊者:噢!(連忙一腳,将頭咔哧踩碎了,回頭)對不起。
你問他腦袋是不是還在? 老者:(不以為然)腦袋?誰的早晚也得掉,是腦袋總有掉的時候,還沒有永遠不掉的腦袋。
夢遊者:是這話,可你問的是你這腦袋是不是還在? 老者:(揚眉)要不要再喝點? 夢遊者:(接過酒瓶就是一口,笑)你說你已經弄不清是你喝還是你這頭在喝? 老者:都一樣,(舉瓶看酒)喝掉的總歸是酒。
(将瓶子扔了) 夢遊者踩碎自己的頭顱,是因為他害怕思索的自我,這本身可以成為-個超越自我的契機,如果夢遊者能跟上老者的禅語式機心的話。
可惜他對老者的一味傻笑不明其妙,最後惱羞成怒幹脆行囚殺人。
全劇看來直認了現代式的思想者從迷到悟、見性成佛之不可能。
高行健第三階段戲全是悲劇,全都以暴力終結。
《夜遊神》的暴力卻直接施加于悟本身,取消自我超越的可能。
在緊扼住老者脖子時,夢遊者思索道: 你血氣方剛,不是他人的影子,你實實在在存在,在這無意義的世界,你哪怕也毫無意義,以無意義的反抗來對付這無意義的世界,也多少證實你這無意義的存在!(松手) (老者倒地,笑容依然凝固在臉上。
) 的确,“夢遊者”不是他者的影子,而是自我的影子。
是旅客的夢影,用暴力證明自己的實體存在,其結果是消滅了獨立思考的自我。
5 劇作家高行健向來心裡有一個戲劇理論家。
他的劇本,是意圖很明白的戲劇實驗。
他的創新,也是目标清晰計劃周到。
高行健劇本中沒有即興之作,甚至沒有聽從本能驅使而作的“任意性”段落。
早在1995年,我就認為高行健的近期劇,其美學是禅式的,其目标是寫意。
當時我沒有任何高行健本人的言論佐證,也沒有聽到他認可或否認;他對批評家一向來取“你評你的,與我無關”的“高姿态”,我不能指責他拒絕置評是不願意贊同我。
1997年高行健寫出了禅宗六祖慧能傳《八月雪》,這是高行健寫的唯一一出京劇。
高行健希望“不固守現成的唱腔與表演程式,音樂與唱腔均需另行創作,以便為傳統戲劇尋找新的生命力”。
也就是說,這是一出不完全依循程式的京劇。
在最後幾幕中,高行健從慧能圓寂轉向世間僧俗諸生相:尼姑無盡藏成為一個渾身污泥的瘋女人,始終困于解不脫的因緣;“這禅師”會劈磚;“可禅師”會棒喝;“是禅師”會口中噴火;“瘋禅師”自稱花和尚,百無禁忌,要求歌妓“本事統統亮出來”。
而俗人更是亂成一團:歌妓從舞台下的樂池中唱上台,唱道“除非身為女子,和尚又如何能解?”作家則要求慧能大師給一個光圈;另一俗人則“不玩政治不玩股票”,而玩貓把戲。
全劇結于佛堂貓叫,後殿火起,一派喧鬧,亂成一堆,此時慧能從容圓寂,滿山林木一下子變白,似為八月下雪。
大禅師:散了,散了,各自營生去吧,此外不留人!參堂如同戲院,人走場空! 寫滿台亂的群衆場面本是高行健的拿手戲,從《車站》、《野人》到《山海經傳》,再到《夜遊神》,都是如此。
而此二幕,寫狂禅與俗無有不同,卻是高行健一直喜愛的"大狂大俗"寫法,似乎在給慧能的教義是否經得起現實考驗打一個問号。
到這個時候,我們看出,這部傳記劇遠遠超出慧能生平或是南宗教義的戲劇化,而是宗教與世俗關系,出世超越與人世人事的對列展開,二者實際上共存共在。
這讓我們想起高行健十年之前的第一個具有宗教追求的戲劇《彼岸》,在那裡,超越的追求是認真的,虔誠的,對人世的污濁是憤慨的,很有點像《八月雪》上半出的慧能,而在下半出中,出世與入世,各有其樂。
僧人求名利地位,比俗人更甚。
“人人都想當上帝!誰個心甘情願當玩意兒?” 創造了“頓宗”的慧能,似乎并不認為衆人之描出乎意料,他看出在衆生中有可能得超脫的,是野心比較少的文盲與小孩。
于是,他燒掉祖傳法衣,“執着衣缽,反斷我宗”。
6 應當指出,禅與中國戲曲幾乎不沾邊,不僅中國戲曲理論和演出實踐沒有接觸到禅宗思想,中國戲曲在題材上也從來沒有禅宗内容,這與中國詩歌可以說正好成對比——中國詩從唐代以降,有實在大多的禅詩,大多着迷于禅的詩人,或是着迷于詩的僧人。
禅理進入詩學,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中國書畫史的情況也相同。
而中國戲曲,卻一直沒有禅宗主題。
部分宋元明戲曲,尤其是俗劇,有佛教内容,某些是演繹佛經故事。
例如《目蓮救母》故事來自《盂蘭盆經》;《摩登伽女》故事來自《
還有一部分劇目,取材自玄裝取經故事,後來被集合于《
寫禅宗和尚的,與禅亦無甚相關,如元雜劇《月明和尚度柳翠》,又作《月明三度臨歧柳》。
此劇後來被徐渭改寫成《翠鄉夢》.被吳士科改寫成《紅蓮案》。
所有這些劇目的佛教内容,實際上可以說已是民間故事,充滿中國民俗的儀式色彩。
無怪乎高行健的《冥誠》一劇,上半部很像《度柳翠》中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