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種現代禅劇
關燈
小
中
大
而做啞劇的隻是一名和尚。
整個戲似乎說的是一對男女由愛變恨的悲劇故事,卻一直用禅宗的機鋒應答方式展開。
這出戲的中文标題不像文學作品,原因可能在此。
男人與女人看來是偶然相逢,剛度過一夜之歡,在一切結束之後,發現二人完全無法交流,也就是說,無法“恰如其分”地無感情卻有禮貌地告别。
對話之中夾着獨白,但對話用正常人稱,獨白卻用第三人稱,或是第二人稱自指,而且句式複雜,似在沉思,與對話部分之極短句敷衍對方正成對比。
男人:(輕聲)早一分鐘,或晚一分鐘,又何必裝腔做勢,彼此彼此,隻能如此。
女子:(輕聲)她當然也預料到,開始就想得到結局,可沒想到這麼突然,這麼倉促,又這麼快結束。
(和尚擊木魚兩響) 女子:得了吧!沒什麼可得意的。
男人:我什麼也沒說。
女子:最好别說。
在這之前,二人開始争吵時,-個和尚走到台邊.角,背對觀衆盤腿而坐。
女人自述某次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性經曆。
當二人隻是把對方作為無個性的類型化異性時和尚不斷試圖倒立。
當男人與女人談到愛情時,和尚開始在棍子上放雞蛋。
當二人都開始對交流不耐煩,最後互相催促脫掉衣服,和尚則幹脆敲碎雞蛋,立于木棍上。
最後,男人與女人的性遊戲變成暴力,女的用匕首殺死男的,男人裹上黑大氅又殺死女人,而和尚吃驚地發現木棍釘住在地上。
下半場舞自上空無一物,隻有男人與女人的兩顆頭顱被燈光照亮在地闆上,而男人與女人的鬼魂起來端詳自己切下的頭。
隻有到此時,他們倆人才有交流可能,而且交談用了接力的形式,即二人說的似為同一個夢境他們的舉動和談話"越來越反常,越來越古怪",他們的談話也漸漸從有意義進入無意義,從有序進入無序:和尚卻在灑水掃地。
女子:冬天…… 男人:茶壺弄冬天? 女子:弄…… 男人:然後——? 最後,二人重複同一句子“一條裂痕”,而和尚一聲咳,把掃把撂在地上,“二人聞聲愕然,凝視和尚”。
以前兩個人雖也偶爾看到和尚,卻視而不見,這次才看清楚。
如果說《生死界》可以導緻悟(主人公之不悟反使觀衆能悟),那是漸悟,而《對話與反诘》如果能悟,卻是頓悟,所以更接近南禅宗。
《對話與反诘》以非常理非邏輯的“公案”寫戲,比《生死界》更為圓通。
《生死界》中的死與生之思索是在回憶中展開的:而在此劇中,是生與死的舞台對比。
生處于性與死的格鬥中,生而能言,但語言非但不能交流(這一對在戲開場之前肉體親近時,有性交卻無交流,甚至不問對方姓名),反而使人疏遠、背離、仇恨,最後動了殺機;死而不能言,但鬼魂之夢依然表現為語言。
對抗性固然減少了,表達意義的可能性也更少了。
最後二"魂"語成無語,既無法交流。
又不能發洩煩惱,隻能淪為無語言可用。
但是,也隻有語言被抛開後,才有可能從一聲咳嗽這樣的超語言提示得到頓悟,走入絕路後尚執迷不悟,須當頭棒喝。
4 引禅入劇,使前二劇在情節上過于清淡;1995年高行健的劇本《夜遊神》似乎有意實驗“鬧劇”式禅劇的可能。
戲開場時是一個車廂,檢票員開門查票,見到的是社會衆生相,穿黑絲襪的女郎無票,用撩短裙的方法讓檢票員放過她。
旅程繼續,“旅客”讀書出聲,喃喃讀到一個細雨夜的城市,舞台變成燈柱下的街口,"夢遊者"在呓語中徘徊街頭,他踢到店門前的紙箱,睡在裡面的流浪漢驚醒,大罵一頓。
夢遊者繼續踱步,撞上痞子,剛要打架時,妓女出現,與痞子勾搭。
夢遊者隻能在孤獨中冥思苦索。
夢遊者:(片刻)你什麼再也不說了,再也不說一個字,再也不出聲,你隻沉浸在自個兒的思想裡,再也不同任何人打交道! 你所以還活在這世上,隻因為你還自言自語,自個兒說給自個兒聽,自個兒同自個兒還在對話。
(伫立,一動不動,像一尊塑像) (随風飄來隐隐約約一點兒音樂。
) 夢遊者:(變換姿式)至于你沉思些什麼,倒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你這行為本身,哪怕這行為并不為他人覺察。
(又換個姿式)他人于你也無關緊要,他人是他人的事。
你是你。
于是夢遊者感到自己可以是一條蟲,一隻蝴蝶,隻要與社會與他人無關,就可大于世界無所不在。
可惜的是,在一黑門洞口,他的(逍遙遊)式自由被剝奪。
一個兇徒"那主"掐住他喉嚨,強迫他去把紙匣中的流浪漢引開。
夢遊者回到街口時妓女恰好回來,-陣喧鬧後,流浪漢無法安睡隻能走開。
夢遊者有意讓妓女走向門洞,果然妓女被兇徒開槍打死,兇徒強迫夢遊者把一個手提箱拎過街,剛起步,兇徒就被隐藏的痞子擊斃。
痞子用槍強迫夢遊者把兩個人的屍體裝人紙箱,但夢遊者卻用計把痞子打死,一并塞入紙箱。
所有人全被殺死後,他感到一種"犯罪的快樂"。
而在車廂裡,“旅客”睡着了,書落在地上。
從這車廂到那車廂,從這街頭到那街頭,《夜遊神》與80年代初的《絕對信号》和《車站》相去不可道裡計。
那邊是善的最後勝利,這邊是惡無可抵抗的誘惑力(多思善感的"夢遊者"作惡超過了任何街頭匪徒),人對人任何信任都隐藏着危險。
在《絕對信号》出現之後十年多一點的時間内,高行健的戲劇從公衆性走向民族性。
走向精神個人主義,最後是強烈自覺的自嘲。
在《生死界》、《對話與反诘》中,這種精神個人主義靠禅悟支持。
言語者之無法
整個戲似乎說的是一對男女由愛變恨的悲劇故事,卻一直用禅宗的機鋒應答方式展開。
這出戲的中文标題不像文學作品,原因可能在此。
男人與女人看來是偶然相逢,剛度過一夜之歡,在一切結束之後,發現二人完全無法交流,也就是說,無法“恰如其分”地無感情卻有禮貌地告别。
對話之中夾着獨白,但對話用正常人稱,獨白卻用第三人稱,或是第二人稱自指,而且句式複雜,似在沉思,與對話部分之極短句敷衍對方正成對比。
男人:(輕聲)早一分鐘,或晚一分鐘,又何必裝腔做勢,彼此彼此,隻能如此。
女子:(輕聲)她當然也預料到,開始就想得到結局,可沒想到這麼突然,這麼倉促,又這麼快結束。
(和尚擊木魚兩響) 女子:得了吧!沒什麼可得意的。
男人:我什麼也沒說。
女子:最好别說。
在這之前,二人開始争吵時,-個和尚走到台邊.角,背對觀衆盤腿而坐。
女人自述某次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性經曆。
當二人隻是把對方作為無個性的類型化異性時和尚不斷試圖倒立。
當男人與女人談到愛情時,和尚開始在棍子上放雞蛋。
當二人都開始對交流不耐煩,最後互相催促脫掉衣服,和尚則幹脆敲碎雞蛋,立于木棍上。
最後,男人與女人的性遊戲變成暴力,女的用匕首殺死男的,男人裹上黑大氅又殺死女人,而和尚吃驚地發現木棍釘住在地上。
下半場舞自上空無一物,隻有男人與女人的兩顆頭顱被燈光照亮在地闆上,而男人與女人的鬼魂起來端詳自己切下的頭。
隻有到此時,他們倆人才有交流可能,而且交談用了接力的形式,即二人說的似為同一個夢境他們的舉動和談話"越來越反常,越來越古怪",他們的談話也漸漸從有意義進入無意義,從有序進入無序:和尚卻在灑水掃地。
女子:冬天…… 男人:茶壺弄冬天? 女子:弄…… 男人:然後——? 最後,二人重複同一句子“一條裂痕”,而和尚一聲咳,把掃把撂在地上,“二人聞聲愕然,凝視和尚”。
以前兩個人雖也偶爾看到和尚,卻視而不見,這次才看清楚。
如果說《生死界》可以導緻悟(主人公之不悟反使觀衆能悟),那是漸悟,而《對話與反诘》如果能悟,卻是頓悟,所以更接近南禅宗。
《對話與反诘》以非常理非邏輯的“公案”寫戲,比《生死界》更為圓通。
《生死界》中的死與生之思索是在回憶中展開的:而在此劇中,是生與死的舞台對比。
生處于性與死的格鬥中,生而能言,但語言非但不能交流(這一對在戲開場之前肉體親近時,有性交卻無交流,甚至不問對方姓名),反而使人疏遠、背離、仇恨,最後動了殺機;死而不能言,但鬼魂之夢依然表現為語言。
對抗性固然減少了,表達意義的可能性也更少了。
最後二"魂"語成無語,既無法交流。
又不能發洩煩惱,隻能淪為無語言可用。
但是,也隻有語言被抛開後,才有可能從一聲咳嗽這樣的超語言提示得到頓悟,走入絕路後尚執迷不悟,須當頭棒喝。
4 引禅入劇,使前二劇在情節上過于清淡;1995年高行健的劇本《夜遊神》似乎有意實驗“鬧劇”式禅劇的可能。
戲開場時是一個車廂,檢票員開門查票,見到的是社會衆生相,穿黑絲襪的女郎無票,用撩短裙的方法讓檢票員放過她。
旅程繼續,“旅客”讀書出聲,喃喃讀到一個細雨夜的城市,舞台變成燈柱下的街口,"夢遊者"在呓語中徘徊街頭,他踢到店門前的紙箱,睡在裡面的流浪漢驚醒,大罵一頓。
夢遊者繼續踱步,撞上痞子,剛要打架時,妓女出現,與痞子勾搭。
夢遊者隻能在孤獨中冥思苦索。
夢遊者:(片刻)你什麼再也不說了,再也不說一個字,再也不出聲,你隻沉浸在自個兒的思想裡,再也不同任何人打交道! 你所以還活在這世上,隻因為你還自言自語,自個兒說給自個兒聽,自個兒同自個兒還在對話。
(伫立,一動不動,像一尊塑像) (随風飄來隐隐約約一點兒音樂。
) 夢遊者:(變換姿式)至于你沉思些什麼,倒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你這行為本身,哪怕這行為并不為他人覺察。
(又換個姿式)他人于你也無關緊要,他人是他人的事。
你是你。
于是夢遊者感到自己可以是一條蟲,一隻蝴蝶,隻要與社會與他人無關,就可大于世界無所不在。
可惜的是,在一黑門洞口,他的(逍遙遊)式自由被剝奪。
一個兇徒"那主"掐住他喉嚨,強迫他去把紙匣中的流浪漢引開。
夢遊者回到街口時妓女恰好回來,-陣喧鬧後,流浪漢無法安睡隻能走開。
夢遊者有意讓妓女走向門洞,果然妓女被兇徒開槍打死,兇徒強迫夢遊者把一個手提箱拎過街,剛起步,兇徒就被隐藏的痞子擊斃。
痞子用槍強迫夢遊者把兩個人的屍體裝人紙箱,但夢遊者卻用計把痞子打死,一并塞入紙箱。
所有人全被殺死後,他感到一種"犯罪的快樂"。
而在車廂裡,“旅客”睡着了,書落在地上。
從這車廂到那車廂,從這街頭到那街頭,《夜遊神》與80年代初的《絕對信号》和《車站》相去不可道裡計。
那邊是善的最後勝利,這邊是惡無可抵抗的誘惑力(多思善感的"夢遊者"作惡超過了任何街頭匪徒),人對人任何信任都隐藏着危險。
在《絕對信号》出現之後十年多一點的時間内,高行健的戲劇從公衆性走向民族性。
走向精神個人主義,最後是強烈自覺的自嘲。
在《生死界》、《對話與反诘》中,這種精神個人主義靠禅悟支持。
言語者之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