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最後一槍 一
關燈
小
中
大
片上的羅絲神态莊重,格外年輕,D一眼就認出來了。
羅絲似乎正從鏡框裡看着他。
這間小屋子裡到處都是羅絲的照片。
“沒見過,”他說,“這張照片我從前也沒見過。
” 班内特太太心滿意足地看着他。
她說:“啊,不錯,我敢說還是老朋友才知道底細。
” “您一定是她的老朋友。
” “最老的朋友,”班内特太太糾正D說,“她出生才一周我就有緣認識她了。
當時連勳爵也還沒有見過她呢——直到孩子滿了月才允許父親見她。
” “她對我談起過您,”D撒謊稱,“她很惦記您。
” “那是應該的,”班内特太太把她的肉骨頭似的白臉一揚說,“自從她媽媽死了以後,她是我一手帶大的。
”從第三者口裡聽到自己愛人的生活瑣事會給你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在你熟悉的桌子裡發現一隻裝滿了解密文件的秘密抽屜,讓你得知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消息。
“她小時候聽話嗎?”D很感興趣地問。
“她是個很活潑的小姑娘。
我覺得這就很好。
”班内特太太回答說。
她有些坐立不安地在屋子裡走來走去,一會兒拍拍插針墊,一會兒把照片重新移動一下位置。
她說:“誰也别希望永遠被人記住。
當然了,我對勳爵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他很大方。
像他這樣的身份地位也應該這樣。
這裡的礦井都關了,如果沒有他的接濟,我真不知道我們的日子該怎麼過。
” “羅絲告訴我,她經常給你寫信。
所以她還是沒有忘記你的。
” “每年聖誕節她都有信來,”班内特太太說,“不錯。
她的信不長。
當然了,她在倫敦挺忙的,參加宴會啊什麼的。
我本來想,她應該告訴我國王陛下都對她說了什麼……可是……” “也許國王什麼也沒說。
” “國王當然得講幾句話。
羅絲是一個可愛的姑娘。
” “是的,很可愛。
” “我隻希望,”班内特太太的眼睛像利刃似的從瓷器裝飾品後面直刺過來,“她能夠分辨誰是她的真正朋友。
” “羅絲是不容易上當受騙的。
”D說。
他這時想的是福布斯先生、那些私人偵探以及由猜忌和不信任構成的整個荒涼慘淡的背景。
“你可不如我了解她。
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住的格溫别墅,羅絲把眼睛都哭腫了。
她當時才四歲,那個男孩子彼得·特裡芬,一個詭計多端的小猴崽子,搞來一個可以上弦的玩具老鼠。
”老婦憶起當年那場争吵時臉漲得通紅,“我敢發誓,那個小崽子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
”想起來也怪,羅絲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竟是受這個老太婆影響的。
說不定她對羅絲的影響比羅絲那位死去的母親還大。
如果他同羅絲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一些,他也許甚至能夠在羅絲臉上發現這個老婦人的表情呢。
班内特太太突然開口問:“你是外國人吧?” “是的。
” “啊!” 他說:“庫倫小姐在信裡也許已經說了,我到這兒來是為了要辦一件事。
” “她沒有說辦什麼事。
” “她認為你可能幫助我了解一下本迪池的情況。
” “啊?” “我想知道一下,這裡工會的領導人是誰。
” “你不是想去見他吧?” “我就是要見他。
” “我沒有辦法幫你的忙,”班内特太太說,“我同他們這些人不來往。
我不相信庫倫小姐會同他們打交道。
他們是社會黨。
” “她的母親……畢竟……” “我們知道她母親是怎樣一個人,”班内特太太一點兒也不客氣地說,“但是她已經死了,一個人一死,她的事也就沒有人記得了。
” “這麼說你不能幫我這個忙了?” “應該說,不願意幫忙。
” “連這個人的名字也不肯告訴我?” “名字你一打聽就知道。
告訴你吧。
這人叫貝茨。
”一輛汽車從房子前面駛過去,接着他們聽到汽車制動的聲音。
班内特太太說:“什麼人到紅獅酒店去了?” “這個人住在什麼地方?” “住在皮特街。
有一次,一位王室成員還到這個地方來過,”班内特太太一邊說一邊把臉貼着窗戶,想看一下開來的汽車,“一位非常和氣的年輕人,他到我們家坐了一會兒,喝了一杯茶。
他們想叫他看看,礦工的家庭也有收拾得非常幹淨的。
他還想到泰莉太太家去,可是他們說泰莉太太生病了。
泰莉的家裡連一件整齊家具都沒有,就是為了這個他們才不叫他去,叫他看見太丢臉了。
” “我得走了。
” “你可以告訴羅絲小姐,”班内特太太說,“别讓她跟貝茨打交道。
”她說話時仍然帶着嚴峻的發号施令的語氣,但聽起來已經沒有那麼大信心了。
過去什麼事都是她說了算——“換一雙襪子”“别吃糖了”“把藥水喝光”,但是她覺得現在情況和過去不同了。
紅獅酒店門前正有人往裡搬行李。
街道活躍起來,人們三五成群地觀望汽車,但又抱着戒備态度,仿佛準備撤退似的。
他聽見一個小孩子說:“是道奇牌汽車嗎?”D懷疑是否本迪池勳爵已經開始行動了。
他們的行動可真叫迅速,合同昨天才剛剛簽訂啊。
突然間,一個謠言不胫而走,誰也不知道是從哪兒傳出來的。
有一個人大聲說:“礦井開了。
”人們彙集到一起,聚成一團,每個人都目不轉睛地望着停在紅獅酒店前的汽車,好像從那華麗耀眼的車身上可以望到具體的消息似的。
一個女人低聲歡呼了一下,又懷疑地把嘴掩住了。
D問一個人: “什麼人來了?” “本迪池勳爵的代理人。
” “你可不可以告訴我,皮特街怎麼走?” “這條街走到頭,向左轉。
” 一路上家家戶戶都有人往外走,迎着D走來的不是人群,而是希望的浪潮。
一個女人向一個卧室的窗戶吆喝:“代理人到紅獅酒店了,奈爾!”D想起一個同樣的場景:在他的國家裡,饑腸辘辘的首都居民忽然聽說運來了食品。
他看到人們彙集到碼頭上,正像今天這裡的情況一樣。
但後來才知道,運來的不是食物,而是坦克。
人們懷着憤怒和冷漠看着坦克從船上卸下來。
但坦克畢竟也是他們所需要的。
他攔住了一個人問:“貝茨家在哪兒?” “17号——如果他在家的話。
” 17号就在浸禮會教堂——一座石闆頂的灰色石塊建築——再過去一個門。
教堂前懸着一個語義含混的招貼:“路邊的思慮。
生活的美麗是倦怠的眼睛無法見到的。
” 他在17号的門上敲了又敲,但始終不見人開門。
與此同時,人們成群結隊地從他身邊走過。
無法禦寒的膠布雨衣,洗薄了的法蘭絨襯衣,絲毫不能保暖。
他正是為了這些人才進行這場戰鬥的,但他又心懷恐懼,怕這些人把他當成敵人。
他現在正妨礙他們實現願望。
他敲了又敲,仍然沒有人回答。
他試着敲了一下19号,門立刻開了。
他沒有料到門開得這麼快,反倒愣了一下。
擡頭一看,站在他面前的俨然是愛爾絲。
“你有事嗎?”那個女孩子問。
她站在石頭門道裡,憔悴、營養不良,年紀很輕,像個幽靈,D不由得全身一震。
他又仔細看了看,才發現這個女孩子同愛爾絲不同的地方——脖子上有一處淋巴腺疤痕,缺了一顆門牙。
她當然不會是愛爾絲;她隻不過是那同一模型——饑餓與世道不公——的另一鑄造物。
“我要找貝茨先生。
” “他住在隔壁。
” “那裡沒有人。
” “他大概到紅獅酒店去了——多半在那兒。
” “你們這裡今天很熱鬧。
” “聽說快要采煤了。
” “你怎麼不去紅獅酒店?” “反正已經有人去湊熱鬧了。
”她說。
她有些好奇地打量着D,“你就是同喬治·賈維斯坐一趟火車來的那個外國人?” “是的。
” “他說你到這兒來沒安好心。
”D有些恐懼地想,他到這兒來對愛爾絲的這位孿生姐妹來說确實不是件好事。
為什麼他要把暴行帶到另一個國度來呢?最好還是在自己的國家裡被人打敗,而不要使别人卷入這場戰争。
這種思想當然是異端邪說。
難怪家裡人并不信任他。
那個女孩子又和善地說:“當然了,誰也不理會他的話。
你找貝茨有什麼事?” 好吧,反正他來的目的是要這裡的人知道采煤的真相,這是件發揚民主的事,他早晚要講的,那又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呢?他說:“我要告訴他,你們的煤将要運到誰手裡,運到我們國家的叛軍手裡。
” “噢,”她無精打采地說,“你也是他們那夥社會民主黨,是不是?” “是的。
” “這同貝茨有什麼關系?” “我想叫這裡的人拒絕采煤。
” 她驚詫不解地望着他。
“拒絕?叫我們拒絕采煤?” “是的。
” “你真是發瘋了,”她說,“煤運到哪兒去同我們有什麼關系?” D轉過身去。
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他好像已經聽到了宣判。
這宣判是從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口裡說出來的……她又在他背後喊了一句:“你瘋了。
這關我們什麼事?”他執拗地向來路走去。
他要繼續努力,直到他們不讓他講話,把他吊死、槍斃,或者不管用什麼辦法堵住他的嘴,直到他們使他無法再為自己的事業盡忠,使他一身輕松。
聚集在紅獅酒店外邊的人正在唱歌,事态的發展一定很快,很可能人們已經知道了協議的内容。
兩首歌正在一争高下,都是老歌,多年以前D在倫敦進行研究時就聽過。
窮苦人總是愛唱老調子。
一首叫《收拾起你的煩惱》,另一首叫《我們大家都感謝上帝》。
開始時兩首歌不分勝負,後來那首世俗的歌逐漸占了上風。
熟悉這支歌的人更多。
D看到人們在傳閱報紙——《星期日新聞》。
汽車的後座上大概放着一大堆報紙。
他拉住一個人的胳膊,急切地問:“貝茨在哪兒?” “在樓上,同代理人談話呢。
” D從人群中擠過去。
一個人把一張報紙塞到他手裡。
他看了一下大标題:《煤炭出口。
采煤即将恢複》。
報紙的消息越是不渲染,也就越為人們所相信。
D匆匆走進酒店的休息廳,他覺得一定要在人們采煤的希望能夠實現之前采取行動。
休息廳裡一個人也沒有。
牆壁上挂着幾隻玻璃盒子,裡面是魚的标本,過去人們一定常常到這個地方來釣魚消遣。
他走上樓去,仍然沒有看見人。
街頭有人在歡呼,事情正在發展。
他推開一扇挂着“休息室”牌子的房門,迎面是一個金框的大穿衣鏡。
他看到鏡子裡自己的形象,胡子拉碴,橡皮膏貼住的棉花球已經有一
羅絲似乎正從鏡框裡看着他。
這間小屋子裡到處都是羅絲的照片。
“沒見過,”他說,“這張照片我從前也沒見過。
” 班内特太太心滿意足地看着他。
她說:“啊,不錯,我敢說還是老朋友才知道底細。
” “您一定是她的老朋友。
” “最老的朋友,”班内特太太糾正D說,“她出生才一周我就有緣認識她了。
當時連勳爵也還沒有見過她呢——直到孩子滿了月才允許父親見她。
” “她對我談起過您,”D撒謊稱,“她很惦記您。
” “那是應該的,”班内特太太把她的肉骨頭似的白臉一揚說,“自從她媽媽死了以後,她是我一手帶大的。
”從第三者口裡聽到自己愛人的生活瑣事會給你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在你熟悉的桌子裡發現一隻裝滿了解密文件的秘密抽屜,讓你得知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消息。
“她小時候聽話嗎?”D很感興趣地問。
“她是個很活潑的小姑娘。
我覺得這就很好。
”班内特太太回答說。
她有些坐立不安地在屋子裡走來走去,一會兒拍拍插針墊,一會兒把照片重新移動一下位置。
她說:“誰也别希望永遠被人記住。
當然了,我對勳爵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他很大方。
像他這樣的身份地位也應該這樣。
這裡的礦井都關了,如果沒有他的接濟,我真不知道我們的日子該怎麼過。
” “羅絲告訴我,她經常給你寫信。
所以她還是沒有忘記你的。
” “每年聖誕節她都有信來,”班内特太太說,“不錯。
她的信不長。
當然了,她在倫敦挺忙的,參加宴會啊什麼的。
我本來想,她應該告訴我國王陛下都對她說了什麼……可是……” “也許國王什麼也沒說。
” “國王當然得講幾句話。
羅絲是一個可愛的姑娘。
” “是的,很可愛。
” “我隻希望,”班内特太太的眼睛像利刃似的從瓷器裝飾品後面直刺過來,“她能夠分辨誰是她的真正朋友。
” “羅絲是不容易上當受騙的。
”D說。
他這時想的是福布斯先生、那些私人偵探以及由猜忌和不信任構成的整個荒涼慘淡的背景。
“你可不如我了解她。
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住的格溫别墅,羅絲把眼睛都哭腫了。
她當時才四歲,那個男孩子彼得·特裡芬,一個詭計多端的小猴崽子,搞來一個可以上弦的玩具老鼠。
”老婦憶起當年那場争吵時臉漲得通紅,“我敢發誓,那個小崽子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
”想起來也怪,羅絲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竟是受這個老太婆影響的。
說不定她對羅絲的影響比羅絲那位死去的母親還大。
如果他同羅絲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一些,他也許甚至能夠在羅絲臉上發現這個老婦人的表情呢。
班内特太太突然開口問:“你是外國人吧?” “是的。
” “啊!” 他說:“庫倫小姐在信裡也許已經說了,我到這兒來是為了要辦一件事。
” “她沒有說辦什麼事。
” “她認為你可能幫助我了解一下本迪池的情況。
” “啊?” “我想知道一下,這裡工會的領導人是誰。
” “你不是想去見他吧?” “我就是要見他。
” “我沒有辦法幫你的忙,”班内特太太說,“我同他們這些人不來往。
我不相信庫倫小姐會同他們打交道。
他們是社會黨。
” “她的母親……畢竟……” “我們知道她母親是怎樣一個人,”班内特太太一點兒也不客氣地說,“但是她已經死了,一個人一死,她的事也就沒有人記得了。
” “這麼說你不能幫我這個忙了?” “應該說,不願意幫忙。
” “連這個人的名字也不肯告訴我?” “名字你一打聽就知道。
告訴你吧。
這人叫貝茨。
”一輛汽車從房子前面駛過去,接着他們聽到汽車制動的聲音。
班内特太太說:“什麼人到紅獅酒店去了?” “這個人住在什麼地方?” “住在皮特街。
有一次,一位王室成員還到這個地方來過,”班内特太太一邊說一邊把臉貼着窗戶,想看一下開來的汽車,“一位非常和氣的年輕人,他到我們家坐了一會兒,喝了一杯茶。
他們想叫他看看,礦工的家庭也有收拾得非常幹淨的。
他還想到泰莉太太家去,可是他們說泰莉太太生病了。
泰莉的家裡連一件整齊家具都沒有,就是為了這個他們才不叫他去,叫他看見太丢臉了。
” “我得走了。
” “你可以告訴羅絲小姐,”班内特太太說,“别讓她跟貝茨打交道。
”她說話時仍然帶着嚴峻的發号施令的語氣,但聽起來已經沒有那麼大信心了。
過去什麼事都是她說了算——“換一雙襪子”“别吃糖了”“把藥水喝光”,但是她覺得現在情況和過去不同了。
紅獅酒店門前正有人往裡搬行李。
街道活躍起來,人們三五成群地觀望汽車,但又抱着戒備态度,仿佛準備撤退似的。
他聽見一個小孩子說:“是道奇牌汽車嗎?”D懷疑是否本迪池勳爵已經開始行動了。
他們的行動可真叫迅速,合同昨天才剛剛簽訂啊。
突然間,一個謠言不胫而走,誰也不知道是從哪兒傳出來的。
有一個人大聲說:“礦井開了。
”人們彙集到一起,聚成一團,每個人都目不轉睛地望着停在紅獅酒店前的汽車,好像從那華麗耀眼的車身上可以望到具體的消息似的。
一個女人低聲歡呼了一下,又懷疑地把嘴掩住了。
D問一個人: “什麼人來了?” “本迪池勳爵的代理人。
” “你可不可以告訴我,皮特街怎麼走?” “這條街走到頭,向左轉。
” 一路上家家戶戶都有人往外走,迎着D走來的不是人群,而是希望的浪潮。
一個女人向一個卧室的窗戶吆喝:“代理人到紅獅酒店了,奈爾!”D想起一個同樣的場景:在他的國家裡,饑腸辘辘的首都居民忽然聽說運來了食品。
他看到人們彙集到碼頭上,正像今天這裡的情況一樣。
但後來才知道,運來的不是食物,而是坦克。
人們懷着憤怒和冷漠看着坦克從船上卸下來。
但坦克畢竟也是他們所需要的。
他攔住了一個人問:“貝茨家在哪兒?” “17号——如果他在家的話。
” 17号就在浸禮會教堂——一座石闆頂的灰色石塊建築——再過去一個門。
教堂前懸着一個語義含混的招貼:“路邊的思慮。
生活的美麗是倦怠的眼睛無法見到的。
” 他在17号的門上敲了又敲,但始終不見人開門。
與此同時,人們成群結隊地從他身邊走過。
無法禦寒的膠布雨衣,洗薄了的法蘭絨襯衣,絲毫不能保暖。
他正是為了這些人才進行這場戰鬥的,但他又心懷恐懼,怕這些人把他當成敵人。
他現在正妨礙他們實現願望。
他敲了又敲,仍然沒有人回答。
他試着敲了一下19号,門立刻開了。
他沒有料到門開得這麼快,反倒愣了一下。
擡頭一看,站在他面前的俨然是愛爾絲。
“你有事嗎?”那個女孩子問。
她站在石頭門道裡,憔悴、營養不良,年紀很輕,像個幽靈,D不由得全身一震。
他又仔細看了看,才發現這個女孩子同愛爾絲不同的地方——脖子上有一處淋巴腺疤痕,缺了一顆門牙。
她當然不會是愛爾絲;她隻不過是那同一模型——饑餓與世道不公——的另一鑄造物。
“我要找貝茨先生。
” “他住在隔壁。
” “那裡沒有人。
” “他大概到紅獅酒店去了——多半在那兒。
” “你們這裡今天很熱鬧。
” “聽說快要采煤了。
” “你怎麼不去紅獅酒店?” “反正已經有人去湊熱鬧了。
”她說。
她有些好奇地打量着D,“你就是同喬治·賈維斯坐一趟火車來的那個外國人?” “是的。
” “他說你到這兒來沒安好心。
”D有些恐懼地想,他到這兒來對愛爾絲的這位孿生姐妹來說确實不是件好事。
為什麼他要把暴行帶到另一個國度來呢?最好還是在自己的國家裡被人打敗,而不要使别人卷入這場戰争。
這種思想當然是異端邪說。
難怪家裡人并不信任他。
那個女孩子又和善地說:“當然了,誰也不理會他的話。
你找貝茨有什麼事?” 好吧,反正他來的目的是要這裡的人知道采煤的真相,這是件發揚民主的事,他早晚要講的,那又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呢?他說:“我要告訴他,你們的煤将要運到誰手裡,運到我們國家的叛軍手裡。
” “噢,”她無精打采地說,“你也是他們那夥社會民主黨,是不是?” “是的。
” “這同貝茨有什麼關系?” “我想叫這裡的人拒絕采煤。
” 她驚詫不解地望着他。
“拒絕?叫我們拒絕采煤?” “是的。
” “你真是發瘋了,”她說,“煤運到哪兒去同我們有什麼關系?” D轉過身去。
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他好像已經聽到了宣判。
這宣判是從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口裡說出來的……她又在他背後喊了一句:“你瘋了。
這關我們什麼事?”他執拗地向來路走去。
他要繼續努力,直到他們不讓他講話,把他吊死、槍斃,或者不管用什麼辦法堵住他的嘴,直到他們使他無法再為自己的事業盡忠,使他一身輕松。
聚集在紅獅酒店外邊的人正在唱歌,事态的發展一定很快,很可能人們已經知道了協議的内容。
兩首歌正在一争高下,都是老歌,多年以前D在倫敦進行研究時就聽過。
窮苦人總是愛唱老調子。
一首叫《收拾起你的煩惱》,另一首叫《我們大家都感謝上帝》。
開始時兩首歌不分勝負,後來那首世俗的歌逐漸占了上風。
熟悉這支歌的人更多。
D看到人們在傳閱報紙——《星期日新聞》。
汽車的後座上大概放着一大堆報紙。
他拉住一個人的胳膊,急切地問:“貝茨在哪兒?” “在樓上,同代理人談話呢。
” D從人群中擠過去。
一個人把一張報紙塞到他手裡。
他看了一下大标題:《煤炭出口。
采煤即将恢複》。
報紙的消息越是不渲染,也就越為人們所相信。
D匆匆走進酒店的休息廳,他覺得一定要在人們采煤的希望能夠實現之前采取行動。
休息廳裡一個人也沒有。
牆壁上挂着幾隻玻璃盒子,裡面是魚的标本,過去人們一定常常到這個地方來釣魚消遣。
他走上樓去,仍然沒有看見人。
街頭有人在歡呼,事情正在發展。
他推開一扇挂着“休息室”牌子的房門,迎面是一個金框的大穿衣鏡。
他看到鏡子裡自己的形象,胡子拉碴,橡皮膏貼住的棉花球已經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