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機遇先生

關燈
由是可以的,他永遠愛着妻子也是真的。

    他常常想:感情這個東西,不像銀行存款,有一定的數量,别人分去一份,給妻子的就少一點。

    感情無量。

    他給别人的再多,也不會減少對妻子的愛。

    所以,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是真實的。

     到了侯貴卿這樣的級别,也有私人秘書了。

    這個秘書名叫司馬仁,此人做他的秘書,要多麼理想有多麼理想。

     侯貴卿和司馬仁同歲,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學。

    文化大革命被煽動起來後,二人又屬于一個造反組織。

    司馬仁沒有當上頭頭,可是觀點是一緻的。

    在“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高xdx潮中,兩人又是一同下鄉,在一個青年點,同住一鋪炕,被窩挨被窩,上工一起修理地球,下工無所不談。

    他們這對特别要好的朋友,有這麼多的“一緻”,可是論起智商,司馬仁卻又高過侯貴卿一籌。

    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也好,“站隊亮觀點”也好,參不參加武鬥也好,在青年點和誰交朋友,團結誰,打擊誰,都是兩人一起分析,一起商量定奪。

    司馬仁一講自己的主意,侯貴卿立即說:“有理,有理!就這麼辦!” 兩個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家庭:侯貴卿的老爹兼嶽父,是軍隊的高幹,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地方“支左”;而司馬仁的父母卻是個平頭百姓。

    二人雖然都上了大學,可是侯貴卿是“指名推薦”的,而司馬仁卻是靠自己考取的。

    他們大學畢業後,正趕上提倡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專業化等,一是因為侯貴卿老爹的關系,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侯貴卿不僅沒有“打砸搶”行為,還設法保護過老幹部。

    所以他大學畢業後,一參加工作,就火箭似的直往上竄。

    到了平反冤假錯案時,他又負責了一段落實老幹部政策工作,很快升到副部級。

    在給他配備秘書時,他不忘舊友,想起了老同學司馬仁。

    因為目前他面臨的形勢,擔當的任務,需要考慮的問題,比過去更為複雜,如果有司馬仁當他的秘書兼高參,就沒有可比的人選了!現在他既然有了權,向組織部門要誰當他的秘書,真是易如反掌。

     他一句話就把司馬仁調到身邊。

    人生就是這麼奇妙。

    地位和智商現在倒了個兒。

     原來司馬仁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一個工廠當宣傳幹事。

    一下調到當年的好友如今的副部級主任身邊當秘書,司馬仁千恩萬謝。

    侯貴卿對他講:咱們兩個對外是上下級,“對内”還和過去一樣:好朋友! 司馬仁更為感動:升官而不忘舊情,難得!如果司馬仁從一個宣傳幹事,從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副局長,升到局長……沒有十年二十年,是辦不到的,越往上,像運動員創紀錄似的,競争越激烈,也許在一個“幹事”的崗位上,他要碌碌終生。

    而給侯貴卿當秘書呢?三年,四年,頂多五年,也就有上天之日了。

    他相信,侯貴卿絕對不會虧待他。

     侯貴卿和司馬仁的親密關系,從相互的稱呼上也可以看得出來。

    他們在青年點時,司馬仁稱侯貴卿為“大哥”,因為“司馬仁”這個名字叫起來太咬嘴,侯貴卿叫他為“小司”,慢慢變成“小四”加個“兒”韻,就是親昵的“小四兒”。

     現在,在公衆場合,他尊敬地稱侯貴卿為“侯主任”,私下還叫他“侯大哥”或“猴兒哥”,而侯貴卿在公衆場合叫司馬仁為“司秘書”;私下親熱地叫他“小四兒”。

    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改成“老四”,司馬仁私下則叫他“大侯”。

     司馬仁向侯貴卿建議:中國是“官本位”的國家,當官必得有威信。

    威信二字嘛,有威,又有信。

    威,首先你要是說了算,說了有人聽,要讓人怕你,誰不聽話,思想不解決問題,就組織解決問題換成自己的人。

    信呢?就是你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

    這和侯貴卿老嶽丈的教導是一緻的。

    所以,侯貴卿把“威”放在第一位。

    在公衆場合,侯貴卿架子十足,訓起人來,不管你的官多大,隻要比他侯貴卿小一點,違背了他的意志,批評起人來,就和訓三孫子差不多。

    許多人都怕他。

    他在實踐中體會到:在一個單位當頭,沒有人怕你,你這個當領導的,就不算有威信,什麼事也幹不成! 侯貴卿調到省委後,第一件事是要把他的夫人調來。

    妻子是不能容忍和他兩地分居太久的。

     原來菁菁在國務院某部是一個處長,調到省裡作為副局長,算是提半格。

    按照菁菁的意思,她要到外貿局當副局長。

    可是,外貿局已經有三個副局長,沒有“凳子”了。

     省委常委讨論侯菁菁的工作問題時,侯貴卿是副書記又是常委,他打了主動仗,說:侯菁菁同志是學經濟的,她到外貿局工作比較合适。

     侯貴卿給張敬懷抛了個難題:搞外貿,可以經常出國,弄點外彙也容易。

    現在有好幾個“關系很硬”的人,找過張敬懷,要到外貿局任職,張敬懷都頂住了。

     這不,又加進來一個侯菁菁。

    張敬懷不便當面拒絕,打了個“太極拳”,說:“現在有好幾個人要到外貿局,我們專門讨論一次,綜合平衡一下再定吧。

    ” 侯貴卿知道,張敬懷采取的是“拖”的策略,但是暫時也不便說什麼。

    這就為兩位領導的矛盾埋下了種子。

    菁菁的工作安排擱淺了。

     侯貴卿回家,菁菁問起自己調到外貿局工作的事,侯貴卿如實回答,她向丈夫小小發了一頓脾氣:“你這個人呀,真是窩囊。

    虧你還叫過’大聖‘!造他的反嘛!” 不久,妻子的事,侯貴卿還是辦成了。

    原來是秘書司馬仁經過和省委組織部商量,透露了侯副書記意思,組織部才把一個即将退休的副局長,調到其他單位,而且提為正職,菁菁調外貿局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問題解決了,不等于菁菁的氣也消失了。

    她對張敬懷這個一把手窩着一肚子氣。

    這個絆腳石!老家夥!還是早早搬開的好! 俗話說:“妻賢夫禍少”。

    這話也适用于今天。

    這個菁菁,以後給侯貴卿惹下不少禍,差一點把他拉下台。

     于是侯貴卿和菁菁,加上和秘書兼朋友司馬仁三人一起商量:要找準張敬懷的弱點,給他一點臉色看。

     根據“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寫“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第一個喊“打倒劉少奇”的,第一個敢于圍攻中央工作組的,第一個帶領造反派沖擊監獄和搶國家檔案的,第一個砸毀國寶表示“破四舊”的,第一個“告禦狀”的,在恢複高考後第一個交白卷的……他們都敢于“碰硬”,對社會起了“震驚”作用,都成了“反潮流”的英雄,都坐火箭上了天。

    這批人物的下場雖然并不妙,但是用“震驚”行動,以揚名天下的經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開始秘密商量: 他張敬懷靠什麼在全國有影響?靠什麼當了省委一把手?不就是他有個“林鋼經驗”嘛!沒有林鋼經驗,他什麼也不是!商量結果,三人都認為:當前大型國有企業正在進行改革。

    河山省出了個“林鋼經驗”。

    到林鋼參觀取經的,請林鋼人到外地“傳經送寶”的,每天絡繹不絕。

    全國大小報刊,宣傳介紹林鋼的,寫林鋼在改革中“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超前意識的文章、報告、通訊,不下數十篇。

    侯貴卿分工管工業,前些日子,他還到林鋼去參觀過一次。

    當時,就有人向他反映情況和提出不同意見。

    對林鋼經驗,不以為然的人也不少。

    他們說林鋼的改革,脫離我國國情的實際,離開了實事求是原則。

    讓大批工人幹部下崗,也就是失業,這一點最不得人心。

    社會主義還有“失業”的?這違反馬列主義基本原則。

     司馬仁說:“林鋼是他的’點‘,林鋼的總經理又是他原來的秘書蔔奎。

    所以,林鋼經驗就是蔔奎,蔔奎就是張敬懷,三位一體。

    現在對于林鋼經驗,隻有一種聲音,我們不妨來點群衆意見和群衆呼聲。

    否定了林鋼經驗,也就否定了他一半的成績!” 侯貴卿說:“當他還沒有官複原職的時候,到北京找過我。

    現在想來,我當時對他是很不禮貌的。

    估計現在他還記着這事。

    ” “是呀!”司馬仁說“現在你雖然是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