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張敬懷的新秘書
關燈
小
中
大
一遍,而是看了好多遍。
會議的精神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糾正‘左傾’錯誤。
張敬懷閱讀七千人大會的文件時,使他特别感動的是劉少奇在大會上講話中的那一段話: 劉少奇說:“我看在座的同志應該是有經驗了吧!餓了兩年飯還沒有經驗?鐵路還要修幾萬公裡?‘小土群’還要搞那麼多嗎?工廠還要開那麼多嗎?還舍不得關廠嗎?還舍不得讓一部分工人回去嗎?……恐怕應該得到經驗教訓了。
農民餓了一兩年飯,害了一點浮腫病,死了一些人,城市裡的人也餓飯,全黨、全國人民都有切身的經驗了。
回過頭來考慮考慮,總結經驗是時候了,再不能這樣搞下去了。
” 關于造成這幾年困難的原因,劉少奇說:“這裡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年發生的問題,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災呢,還是由于我們工作中間的缺點錯誤呢?湖南農民有一句話,他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我也問了幾個省委幹部,我問過陶魯笳同志:在你們山西,到底天災是主要的,還是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是主要的?他說,我們工作中的缺點或錯誤是造成目前困難的主要原因。
河北、山東、河南的同志也是這樣說的……” 這幾年,我們工作中一出了錯誤或偏差,總是講“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
就這一問題,劉少奇同志說:“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于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
現在恐怕你不能到處這樣套。
可是,全國總起來講,缺點和成績的關系,就不能說是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恐怕是三個指頭和七個指頭的關系。
還有些地區,缺點和錯誤不止是三個指頭。
” 劉少奇在報告中有一段痛心疾首的話:“應該把我們這些年來所犯下的錯誤,對老百姓所欠下的債務,血淚的教訓,刻成碑文,立在每一個地委的大門口,每一個省委的大門口,直至立在中南海的大門口,讓我們的子子孫孫,牢記住我們的錯誤,保證世世代代,決不重犯!” 張敬懷讀到這一段,不禁熱淚盈框了,多麼尖銳!多麼深刻! 張敬懷又細讀毛主席的講話,毛主席沒有就大躍進以來的問題講話,而是講了一個民主集中制問題。
現在回想,彭德懷老總在廬山會議上的“萬言書”和多次發言,是有先見之明的,是對的。
從中央到地方,在“反右傾”鬥争中,定的“反黨分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先後都平反了。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曆次政治運動中,都成立有“專案組”。
在認定這些人是什麼“分子”的時候,根據專案組整理的材料中,說“像這種言論”是典型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現在平反時,還是這份材料,又認定“這是典型的冤假錯案”,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份材料,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不同的結論,僅僅是專案組的悲哀嗎?有人竟然先後當了兩當了兩次典型,“右傾機會主義”的典型,敢于說真話的典型!實事求是的精神哪裡去了? 可是,這次七千人大會卻沒有涉及彭德懷老總和“彭、黃、張、周反黨集團”的問題。
這是張敬懷最關心的問題。
自己過去之所以受批判,是和彭德懷的問題有密切聯系的。
現在組織上對自己的批判和調離部隊,難道不該有個說法嗎? 目前省委為了貫徹七千人大會精神,對下邊定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紛紛平反了,自己該怎麼辦呢?要不要向上級申訴呀!他百思百想,找不到一個合适的措施。
他身上仍然壓着一塊石頭,就是他真的犯過“錯誤”,現在也應該給一個“說法”呀! 張敬懷正在想心事,蔔秘書拿着一羅文件進來了。
蔔奎從中抽出黨校一份報告,說:“為了貫徹七千人大會精神,省委在黨校辦學習班,短期輪訓幹部,時間是兩個月。
主要是讓大家就這幾年我們的工作,總結經驗教訓。
後天,第一期開學。
黨校請張書記做一次報告,也算是開學典禮。
如果張書記同意,我就告訴他們。
需要我起草個稿子,請張書記把基本精神講個綱要,便于我起草講話稿時把握方向……” 這幾天,張敬懷苦思冥想的結果是:自己雖然受了批判,但是并沒有給自己立什麼“案”,也沒定什麼“性”。
那麼,既然沒有立案,又未定性,當然也不在平反之列。
即使給他一個“說法”,他也不可能再調回部隊了。
況且,這一段他在地方工作,已經熟悉了情況,工作很順手,不管是省委領導班子的同志們,還是他分工的下屬部門的同志們,對他也格外尊重。
他的思想感情已經完全投入省委的工作中了。
既然如此,自己不可能也不想回部隊,那麼寫一個什麼“申訴材料”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他有點想開了。
可是張敬懷的思路,繼續發展下去:他從蘇區的“肅反”,想到延安的“搶救運動”,又想到大躍進和廬山會議。
個人受點什麼委屈事小,接受幾十年極左路線的教訓事大。
關于自己的受批判,還是以不聲不響為好。
現在中央既然要大家講話,讓大家“出氣”,那麼所謂“出氣”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經驗,自己還是寫一份更有價值的材料為好。
會議的精神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糾正‘左傾’錯誤。
張敬懷閱讀七千人大會的文件時,使他特别感動的是劉少奇在大會上講話中的那一段話: 劉少奇說:“我看在座的同志應該是有經驗了吧!餓了兩年飯還沒有經驗?鐵路還要修幾萬公裡?‘小土群’還要搞那麼多嗎?工廠還要開那麼多嗎?還舍不得關廠嗎?還舍不得讓一部分工人回去嗎?……恐怕應該得到經驗教訓了。
農民餓了一兩年飯,害了一點浮腫病,死了一些人,城市裡的人也餓飯,全黨、全國人民都有切身的經驗了。
回過頭來考慮考慮,總結經驗是時候了,再不能這樣搞下去了。
” 關于造成這幾年困難的原因,劉少奇說:“這裡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年發生的問題,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災呢,還是由于我們工作中間的缺點錯誤呢?湖南農民有一句話,他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我也問了幾個省委幹部,我問過陶魯笳同志:在你們山西,到底天災是主要的,還是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是主要的?他說,我們工作中的缺點或錯誤是造成目前困難的主要原因。
河北、山東、河南的同志也是這樣說的……” 這幾年,我們工作中一出了錯誤或偏差,總是講“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
就這一問題,劉少奇同志說:“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于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
現在恐怕你不能到處這樣套。
可是,全國總起來講,缺點和成績的關系,就不能說是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恐怕是三個指頭和七個指頭的關系。
還有些地區,缺點和錯誤不止是三個指頭。
” 劉少奇在報告中有一段痛心疾首的話:“應該把我們這些年來所犯下的錯誤,對老百姓所欠下的債務,血淚的教訓,刻成碑文,立在每一個地委的大門口,每一個省委的大門口,直至立在中南海的大門口,讓我們的子子孫孫,牢記住我們的錯誤,保證世世代代,決不重犯!” 張敬懷讀到這一段,不禁熱淚盈框了,多麼尖銳!多麼深刻! 張敬懷又細讀毛主席的講話,毛主席沒有就大躍進以來的問題講話,而是講了一個民主集中制問題。
現在回想,彭德懷老總在廬山會議上的“萬言書”和多次發言,是有先見之明的,是對的。
從中央到地方,在“反右傾”鬥争中,定的“反黨分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先後都平反了。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曆次政治運動中,都成立有“專案組”。
在認定這些人是什麼“分子”的時候,根據專案組整理的材料中,說“像這種言論”是典型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現在平反時,還是這份材料,又認定“這是典型的冤假錯案”,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份材料,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不同的結論,僅僅是專案組的悲哀嗎?有人竟然先後當了兩當了兩次典型,“右傾機會主義”的典型,敢于說真話的典型!實事求是的精神哪裡去了? 可是,這次七千人大會卻沒有涉及彭德懷老總和“彭、黃、張、周反黨集團”的問題。
這是張敬懷最關心的問題。
自己過去之所以受批判,是和彭德懷的問題有密切聯系的。
現在組織上對自己的批判和調離部隊,難道不該有個說法嗎? 目前省委為了貫徹七千人大會精神,對下邊定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紛紛平反了,自己該怎麼辦呢?要不要向上級申訴呀!他百思百想,找不到一個合适的措施。
他身上仍然壓着一塊石頭,就是他真的犯過“錯誤”,現在也應該給一個“說法”呀! 張敬懷正在想心事,蔔秘書拿着一羅文件進來了。
蔔奎從中抽出黨校一份報告,說:“為了貫徹七千人大會精神,省委在黨校辦學習班,短期輪訓幹部,時間是兩個月。
主要是讓大家就這幾年我們的工作,總結經驗教訓。
後天,第一期開學。
黨校請張書記做一次報告,也算是開學典禮。
如果張書記同意,我就告訴他們。
需要我起草個稿子,請張書記把基本精神講個綱要,便于我起草講話稿時把握方向……” 這幾天,張敬懷苦思冥想的結果是:自己雖然受了批判,但是并沒有給自己立什麼“案”,也沒定什麼“性”。
那麼,既然沒有立案,又未定性,當然也不在平反之列。
即使給他一個“說法”,他也不可能再調回部隊了。
況且,這一段他在地方工作,已經熟悉了情況,工作很順手,不管是省委領導班子的同志們,還是他分工的下屬部門的同志們,對他也格外尊重。
他的思想感情已經完全投入省委的工作中了。
既然如此,自己不可能也不想回部隊,那麼寫一個什麼“申訴材料”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他有點想開了。
可是張敬懷的思路,繼續發展下去:他從蘇區的“肅反”,想到延安的“搶救運動”,又想到大躍進和廬山會議。
個人受點什麼委屈事小,接受幾十年極左路線的教訓事大。
關于自己的受批判,還是以不聲不響為好。
現在中央既然要大家講話,讓大家“出氣”,那麼所謂“出氣”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經驗,自己還是寫一份更有價值的材料為好。